① 【採油】地面驅螺桿泵原理及使用方法
螺桿泵作為一種機械採油設備,具有其他抽油設備所不能代替的優越性。它主要適用於稠油、含砂、高含氣井的開采,具有體積小、安裝方便、無污染、能耗低等易於推廣的重要特徵。
近幾年來,隨著高黏度原油的開采和三次採油的發展,螺桿泵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應用,隨之螺桿泵井的作業工作量也不斷地增加,作業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
一、螺桿泵採油系統組成
按螺桿泵的基本結構形式分為單筒式和串聯式,按驅動方式可分為地面驅動和井下驅動兩類。地面驅動螺桿泵主要有皮帶傳動和直接傳動兩種形式;井下驅動螺桿泵可分為電驅動和液壓驅動兩種形式。目前油田廣泛採用的是地面驅動井下彈螺桿泵採油系統。
地面驅動井下單螺桿泵主要由電控部分、地面驅動部分、井下螺桿泵、配套工具四部分組成,如圖1-1所示。
圖1-1 地面驅動井下單螺桿泵採油示意圖
1-電控箱;2-電動機;3-皮帶;4-方卡子;5-平衡塊;6-壓力表;7-抽油桿;8-油管;9-扶正器;10-動液面;11-螺桿泵;12-套管;13-防轉錨;14-篩管;15-絲堵;16-油層
(一)電控部分
電控箱是螺桿泵井的控制部分,控制電動機的啟、停;記錄螺桿泵井正常生產時的電流、累計運行時間等;有過載、欠載自動保護功能。
(二)地面驅動部分
地面驅動裝置是螺桿泵採油系統的主要地面設備,是把動力傳遞給井下泵轉子,實現抽汲原油的機械裝置。機械傳動的驅動裝置主要由減速箱、電動機、密封盒、方卡子等組成。
(三)井下螺桿泵
1、地面驅動單螺桿泵的結構
它主要由定子、轉子、限位接頭等組成。定子是由優質鋼殼體內注壓橡膠而成,橡膠套內為雙線或多線螺旋表面;轉子為高強度鋼加工而成的單頭或多頭螺旋表面,經鍍硬洛後與定子橡膠內表面嚙合,形成密封腔。定子隨油管下井並錨定,轉子上接抽油桿。
2、地面驅動井下單螺桿泵的工作原理
電動機及驅動裝置使抽油桿產生順時針方向旋轉,抽油桿帶動井下螺桿泵的轉子在定子襯套內做行星運動;轉子運動時,吸油密封腔沿軸向由吸油端上移,同時形成新的密封腔,其中被吸入的液體隨著密封腔的上移由吸入端移至排出端,密封腔的不斷形成、上移和消失,起到了泵的作用,將油、砂、水、氣一起舉升到地面。
(四)配套工具
(1)專用井口:起到保護光桿和密封井口的作用。
(2)光桿:用於井口密封。
(3)抽油桿扶正器:避免或減緩了抽油桿與油井的磨損。
(4)油管扶正器:可減小油管柱振動和磨損。
(5)抽油桿防倒轉裝置:防止抽油桿反轉而倒扣。
(6)油管防脫裝置:錨定泵和油管,防止油管脫落。
(7)防蠟器:延緩原油中石蠟和膠質在油管內壁的沉積速度。
(8)防抽空裝置:地層供液不足會造成螺桿泵損壞,安裝井口流量式或壓力式防抽空裝置可有效地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9)篩管:過濾油層流體。
二、單螺桿泵的型號及基本參數
(一)單螺桿泵的型號表示方法
標記示例:
GLB120-14為公稱排量為120mL/r,總級數為14級,抽油桿轉動的單筒式單螺桿抽油泵型號。
(二)單螺桿泵的基本參數
單螺桿泵的基本參數見表2-1。
表2-1 單螺桿泵的基本參數
三、螺桿泵採油系統的特點
螺桿泵是一種容積式泵,其運動部件少,沒有閥件和復雜的流道,油流擾動小,排量均勻,由於缸體轉子在定子橡膠襯套內表面運動帶有滾動和滑動的性質,使油液中砂粒不易沉積,同時轉子和定子間容積均勻變化而產生的抽汲、推擠作用使油氣混輸效果較好,在開采高黏度、高含砂和含氣較大的原油中,同其他採油方式相比具有獨特的特點。
上周精彩回顧
【採油】厚油層油井層內深部堵水技術
【採油】低壓漏失井撈砂技術研究與應用
【採油】爆燃射孔儲層微裂縫改造技術
【井下作業】套管刮削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精彩回顧】五月文章-精彩匯總
【重磅推薦】留住優秀人才的關鍵何在?
【井下作業】常用工具(十三)小鉤的使用
【井下工具】各種泄油器結構及使用方法
② 直線電機的工作原理
直線電機的工作原理:當初級繞組通入交流電源時,便在氣隙中產生行波磁場,次級在行波磁場切割下,將感應出電動勢並產生電流,該電流與氣隙中的磁場相作用就產生電磁推力。
如果初級固定,則次級在推力作用下做直線運動;反之,則初級做直線運動。直線電機的驅動控制技術一個直線電機應用系統不僅要有性能良好的直線電機,還必須具有能在安全可靠的條件下實現技術與經濟要求的控制系統。
隨著自動控制技術與微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直線電機的控制方法越來越多。
直線電機的應用:
直線電機可以認為是旋轉電機在結構方面的一種變形,它可以看作是一台旋轉電機沿其徑向剖開,然後拉平演變而成。
隨著自動控制技術和微型計算機的高速發展,對各類自動控制系統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旋轉電機再加上一套變換機構組成的直線運動驅動裝置,已經遠不能滿足現代控制系統的要求。
直線電機主要應用於三個方面:一是應用於自動控制系統,這類應用場合比較多;其次是作為長期連續運行的驅動電機;三是應用在需要短時間、短距離內提供巨大的直線運動能的裝置中。
高速磁懸浮列車磁懸浮列車是直線電機實際應用的最典型的例子,美、英、日、法、德、加拿大等國都在研製直線懸浮列車,其中日本進展最快。
③ 河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學直線電機與現代驅動研究所主要從事特種電機及其驅動系統的理論、應用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包括直驅電機技術,高效節能電機開發,多相電機設計及先進驅動技術等。側重於永磁直線電機(PMLSM)電磁場理論、電磁參數及以永磁直線電機為動力源的機電一體化新型直線驅動系統的拓撲結構、運行特性、控制策略、優化設計、最佳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可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油田、礦山、建築等領域。
研究所成立於八十年代中期,是國內最早開展直線電機專題研究的單位之一。從九十年代開始永磁直線電機垂直運輸系統方面的研究。在國家、省部基金、攻關項目的資助和支持下,完成「直線電機提升系統理論與控制」等國家、省部級項目3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8項,獲國家專利30餘項。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7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14部、教材11部。培養博士6名,碩士生80餘名。研究組在長期的項目研究過程中自然形成了研究團隊,2008年被評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在直線電機垂直提升系統的理論及控制、直線驅動系統設計與分析、高效節能電機等方面做了創新性工作。
榮譽所長:袁世鷹 所 長:汪旭東 副所長:上官璇峰
歷史沿革 1986年,焦作礦業學院(現河南理工大學前身)成立了礦用電機及應用研究所,開始礦用電機和直線感應電動機理論和應用研究。 1987年袁世鷹、焦留成教授與陝西直線電機設備公司和銅川礦務局合作率先在國內開展礦用直線感應電動機研究,開發了礦用推車器等煤礦產品,被列為煤炭部「100推項目」之一。 1988年,獲《中小型礦井10KV直接下井供電》國家「七五」攻關重大項目資助,團隊創始人袁世鷹課題組與煤科總院上海分院、焦作礦務局合作開展礦井10KV供電技術、10KV防爆電機、電器研究(該項目1990年完成,1992年和1993年分別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89年獲煤炭部煤炭科學基金「提高礦用直線感應電機效率和功率因數研究(9010809)」資助,以該項目為題,袁世鷹、焦留成合作培養了全國較早、河南省第一個直線電機碩士(1991年獲碩士學位)。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外提出了「直線同步電機驅動垂直運輸系統」的構想。但是,面臨重大理論和技術問題的挑戰,成為直線電機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如果理論上和技術上的許多問題得到解決,則傳統的提升系統將會發生巨大變革。無繩提升機將是直線電機和運輸技術發展史上又一個重大突破,成為21世紀可與磁懸浮列車媲美的一種理想運輸工具。國外主要研究的重點放在高層建築的電梯方面。 1992年,研究所正式將直線電機驅動的礦井提升系統立項研究。 1993年獲得煤炭部攻關項目「礦井直線電動機提升系統的理論與試驗研究(編號:9410817)」。 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直線同步電動機提升系統的理論與控制研究(編號:69674021)和河南省攻關項目等多項資助,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開展此項專題研究的單位。 1998年建成了3m高、載荷50kg「永磁直線同步電動機(PMLSM)礦井提升試驗系統裝置」。實現了「五無」新型提升模式,「在永磁直線電機提升系統方面做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引自1998年全國直線電機年會紀要)。袁世鷹教授以該項研究掛靠中國礦業大學培養了第一名博士—焦留成(1998年獲博士學位)。 2002年和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段式永磁直線電機交流伺服系統建模研究(編號:60374034)」、河南省重點攻關項目「PMLSM無繩電梯工業應用試驗研究(編號:0223025300)」等多項國家、省部項目,依託這些項目,建成了PMLSM驅動的水平運輸實驗系統和三層樓高、載荷1300kg、接近工業實際的PMLSM驅動的第二代直線電機礦井提升試驗裝置,促進了大型提升系統從有繩到無繩的重大變革。袁世鷹教授以該項研究掛靠西安交通大學培養了第二名博士—汪旭東(2002年獲博士學位)。 2003年,獲河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直線電機非正弦工程電磁場的整體預測研究(編號:412002200)」資助,開展直線電機1D-3D電磁場統一解析理論研究。 2003年,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電機及驅動研究所開展永磁電機合作研究。 2004年,團隊與南非斯特蘭堡大學合作,開展特種電機氣隙磁鏈定向矢量控制策略研究。成果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上。 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永磁直線電機整體建模與性能控制研究(編號:60474043)」。 2005年,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重大項目:「高效直線電磁抽油機技術及應用研究」資助,開始高效直線電磁抽油機技術與應用研究。 2006年與ASM國際一流晶元裝備自動化公司開展合作研究,設計開發了多種直線(旋轉)侍服電機。 2008年,獲得「直線電機與現代驅動」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稱號。 2008年,獲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新型電磁泵電機的理論及應用研究」資助,開始高效節能電機的研究開發。 2009年,獲河南省重點攻關項目「數控機床直線電機伺服系統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92102210359)」,開始數控機床直線電機伺服系統的研究開發。 2009年,獲河南省傑出人才支持計劃重大項目「無繩提升系統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開始開發PMLSM驅動的第三代直驅電梯產品化樣機。 2010年,開發出了高效非同步電機、自起動永磁電機、永磁發電機等20個系列的高效節能電機產品。 2010年,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PMLSM驅動的額定載荷150kg國內首台家用直驅電梯產品化樣機。 2010年,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PMLSM驅動的五層樓高、載荷3000kg第三代直線電機高速電梯產品化樣機。 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永磁直線電機多轎廂無繩提升系統動態性能分析及其控制(61074095)」 資助,開始多轎廂垂直運輸系統的理論與試驗研究。 2010年,獲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多自由度直線弧形電機基礎理論研究」資助,開始多自由度直線弧形電機理論與試驗研究。 研究隊伍:
河南理工大學直線電機與現代驅動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博導2人,博士11人。
汪旭東 博士、教授、博導
袁世鷹 教授、博導
上官璇峰 博士、教授、碩導
許寶玉 博士
王福忠 博士、教授、碩導
艾永樂 博士、教授、碩導
付子義 教授、碩導
康潤生 教授、碩導
荊雙喜 教授、碩導
吳堯輝 高工、碩導
王海星 博士、副教授、碩導
司紀凱 博士、副教授、碩導
許孝卓 碩士、講師
封海潮 碩士、講師
張宏偉 碩士、講師
朱軍 博士、副教授
朱藝峰 博士、講師
王少華 副教授
李 輝 副教授
王素玲 博士、副教授
王國東 博士、副教授
高彩霞 碩士、講師
張 展 碩士、講師 過程式控制制研究室建設與發展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式控制制研究室成立於1993年。主要針對復雜工業過程對象,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人工智慧、模糊控制、神經網路等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系統中。優化工藝過程,研發過程式控制制系統與裝置。過程式控制制研究室,是河南省「控制工程」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省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重點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室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研究成果突出。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工業鍋爐集散控制、玻璃配料生產線、黃磷配料生產線、水泥配料生產線、智能執行裝置、電力系統監測監控等復雜系統的建模與控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解決了多項控制難題和關鍵技術,為工業過程自動化、礦山生產自動化與信息化作出了較大貢獻。形成了和凝聚了一支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講師組成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創新研究團隊。每年在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115人。
主要研究方向
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建模;智能控制與優化;被控對象特性分析;復雜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策略;智能控制系統與裝置等。
科研環境及試驗平台
擁有過程式控制制實驗室、集散控制系統、先進控制技術試驗系統等一批先進的科研設備,可滿足日常科學研究及研究生培養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自成立以來,研究室成員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重點攻關等項目15項,企業委託項目50項,教改項目20多項。完成項目成果鑒定30項,部分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學術論文與專著
研究室成員在《中國系統模擬學報》、《煤炭學報》、《電工技術學報》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論文50餘篇。主編出版了《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技術》、《自動控制系統》、《煤礦電工手冊》、《實用電工材料手冊》、《建築電氣工程師手冊》等國家規劃教材和專著8部。 河南省高等學校控制工程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是在原有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基礎上進行建設,2007年由河南省教育廳批准成立。本實驗室涵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機與電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三個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瞄準控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前沿,開展控制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前沿的探索性、創新性研究,努力推廣控制理論和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獲取控制工程領域的原始創新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將本實驗室建設成為控制工程領域的學術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河南省和煤炭行業控制科學與技術的快速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撐。
實驗室始終堅持以「瞄準基礎研究前沿方向,突出原創性研究;面向工程,實現技術和集成創新」的指導思想。經過多年建設,在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已形成控制理論、工業過程式控制制、直線驅動系統及控制技術、檢測技術與自動化儀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等五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特色和較大的影響力。
目實驗室總面積2000㎡,設備總價值1200餘萬元。擁有DCS集散控制系統、直線電機無繩提升系統、自主移動機器人、先進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平面三級倒立擺控制系統、PXI虛擬儀器、記錄示波器、DL7480/TDS7254B高精度數字存儲示波器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27名,其中教授12名,博士後3名,博士13名,在讀博士4名,碩士11名,形成了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重大攻關項目、河南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河南省創新人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不同層次的縱向研究課題26項,企業工程項目25項,科研經費累計2000多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3項,發表核心刊物以上論文500餘篇,其中SCI、EI、ISTP檢索論文200餘篇。
實驗室實行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設立負責學術指導的學術委員會,清華大學吳澄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每年召開1~2次會議,確定實驗室年度開放資助項目,研究開放實驗室的長遠發展規劃、年度研究與開發計劃等重大事項。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機制,設立開放基金。廣泛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攻關解決企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同時加強與國內外有關高校、研究院所和實驗室的合作研究和交流,開展控制領域深層次的合作研究。
河南省高等學校控制工程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獲獎情況:
近三年代表成果
項 目 名 稱 鑒定及獲獎 主持人 時間 WJPL微機配料控制系統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余發山 2008年 礦區綜合節能技術研究與應用 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福忠 2006年 煤礦供電網路安全保障系統研究 中國煤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余發山 2009年 「三電」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河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余發山 2009年 PMLSM無繩電梯的工業應用試驗 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汪旭東 2009年 基於小波理論的農網TBL_0TBL_0KV線路故障診斷系統研究 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福忠 2008年 匯流排型智能電動執行器的研究 河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余發山 2009年 永磁直線電機整體建模與性能控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 袁世鷹 2008年 分段式永磁直線電機交流伺服系統建模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 王福忠 2006年 電機非正弦工程電磁場的整體預測研究 省科技廳鑒定,獲國際先進評價 汪旭東 2007年 近三年專利成果 專 利 名 稱 專利類型 設計人 專利號或申請號 交流電壓表測量單相負載功率因數的方法 發 明 董愛華 2007TBL_00054TBL_007.4 一種磁阻式磁力懸浮裝置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064742.X 一種帶有磁力平衡機構的無繩電梯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064740.0 一種無繩循環多轎廂電梯及其循環系統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064738.3 帶增力機構的鉗式制動器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203TBL_077.0 一種磁懸浮車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06474TBL_0.5 一種直驅式刮板輸送裝置 發 明 汪旭東 2009TBL_00064739.8 大氣壓下介質阻擋類輝光放電反應器 發 明 孫岩洲 2008TBL_00TBL_04TBL_0588.7 煤礦安全生產監控模擬教學系統 實用新型 雷乃清 有軌電動伸縮門用弧形直線電機驅動機構 實用新型 汪旭東 200920088TBL_090.TBL_0 一種煤礦井下供電系統連鎖保護智能控制裝置 實用新型 王福忠 直驅式多罐車斜井運輸裝置 實用新型 汪旭東 遙控調度指揮裝置 實用新型 雷乃清 同軸線管結構介質阻擋電暈放電反應器 實用新型 孫岩洲 200720089995. 一種道路減速帶發電儲能裝置 實用新型 許孝卓 200920090082.8
④ 直線電機的工作原理
直線電機的工作原理:
直線電機是一種將電能直接轉換成直線運動機械能,而不需要任何中間轉換機構的傳動裝置。它可以看成是一台旋轉電機按徑向剖開,並展成平面而成。
由定子演變而來的一側稱為初級,由轉子演變而來的一側稱為次級。在實際應用時,將初級和次級製造成不同的長度,以保證在所需行程范圍內初級與次級之間的耦合保持不變。直線電機可以是短初級長次級,也可以是長初級短次級。考慮到製造成本、運行費用,目前一般均採用短初級長次級。直線電動機的工作原理與旋轉電動機相似。以直線感應電動機為例:當初級繞組通入交流電源時,便在氣隙中產生行波磁場,次級在行波磁場切割下,將感應出電動勢並產生電流,該電流與氣隙中的磁場相作用就產生電磁推力。如果初級固定,則次級在推力作用下做直線運動;反之,則初級做直線運動。直線電機的驅動控制技術一個直線電機應用系統不僅要有性能良好的直線電機,還必須具有能在安全可靠的條件下實現技術與經濟要求的控制系統。隨著自動控制技術與微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直線電機的控制方法越來越多。
直線電動機是一種將電能直接轉換成直線運動機械能的電力傳動裝置。它可以省去大量中間傳動機構,加快系統反映速度,提高系統精確度,所以得到廣泛的應用。直線電動機的種類按結構形式可分為;單邊扁平型、雙邊扁平型、圓盤型、圓筒型(或稱為管型)等;按工作原理可分為:直流、非同步、同步和步進等。下面僅對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運行可靠的直線非同步電動機做簡要介紹。
直線非同步電動機的結構主要包括定子、動子和直線運動的支撐輪三部分。為了保證在行程范圍內定子和動子之間具有良好的電磁場耦合,定子和動子的鐵心長度不等。定子可製成短定子和長定子兩種形式。由於長定子結構成本高、運行費用高,所以很少採用。直線電動機與旋轉磁場一樣,定子鐵心也是由硅鋼片疊成,表面開有齒槽;槽中嵌有三相、兩相或單相繞組;單相直線非同步電動機可製成罩極式,也可通過電容移相。直線非同步電動機的動子有三種形式:
(1)磁性動子,動子是由導磁材料製成(鋼板),既起磁路作用,又作為籠型動子起導電作用。
(2)非磁性動子 ,動子是由非磁性材料(銅)製成,主要起導電作用,這種形式電動機的氣隙較大,勵磁電流及損耗大。
(3)動子導磁材料表面覆蓋一層導電材料,導磁材料只作為磁路導磁作用;覆蓋導電材料作籠型繞組。
因磁性動子的直線非同步電動機結構簡單,動子不僅作為導磁、導電體,甚至可以作為結構部件,其應用前景廣闊。
⑤ 什麼是無桿泵採油
無桿泵(Rodless Pump)採油也是油田生產中常見的機械採油方式。無桿泵採油無需抽油桿柱,減少了抽油桿柱斷脫和磨損帶來的作業和修井費用,適用於開采特殊井身結構的油井。隨著我國各大油田相繼進入中後開采期,地質條件越來越復雜,無桿泵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本節介紹潛油電泵、水力活塞泵、射流泵及螺桿泵採油的基礎知識。
一、潛油電泵電動潛油離心泵(Electric Submersible Pump)簡稱潛油電泵、電潛泵或電泵,是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無桿泵之一。地面電源通過變壓器、控制屏和電纜將電能輸送給井下電機,電機帶動多級離心泵的葉輪旋轉,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把井中的液體舉升到地面上來。
1.系統部件潛油電泵系統主要由電機、保護器、氣液分離器、多級離心泵、電纜、控制屏、變壓器和接線盒等部件組成,如圖6-37所示。
=Wr+WL。
24.某井下泵深度Lp=1200m,泵徑D=56mm,沖程S=3m,沖次n=12min-1,抽油桿直徑22mm,油管內徑、外徑分別為62mm、73mm,產出液體平均密度ρL=850kg/m3。計算懸點最大和最小載荷。
25.抽油機為什麼要調平衡?有哪幾種平衡方式?平衡的基本原理如何?
26.分析影響泵效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泵效的措施。
27.氣體影響與供液不足的典型示功圖有何異同?
28.說明連抽帶噴、固定閥嚴重漏失和抽油桿斷脫時的典型示功圖特徵,如何判別?
29.何謂光桿功率、水功率和有桿抽油系統效率?
30.無桿泵採油包括哪些方法?各有何特點?
31.潛油電泵系統包括哪些部件?
32.潛油電泵井中,為什麼產出液體必須從電機外流過?
33.潛油電泵井中,為什麼需採用高效率的井下氣液分離器?
34.水力活塞泵的開式系統和閉式系統各有何特點?
35.採油方法有哪些?各自的採油原理是什麼?
⑥ 油井採油技術是什麼
油井試油並確認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後,如何最大限度地將地下原油開採到地面上來,實現合理、高產、穩產,選擇合適的採油工藝方法和方式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採油方法有自噴採油和機械採油(見圖5-1)。
圖5-10射流泵工作原理圖
5.射流泵採油裝置
射流泵分為地面部分、中間部分和井下部分。其中地面部分和中間部分與水力活塞泵相同,所不同的是水力噴射泵只能安裝成開式動力液循環系統。井下部分是射流泵,由噴嘴、喉管和擴散管三部分組成,如圖5-10所示。
射流泵的工作原理:動力液從油管注入,經射流泵的上部流至噴嘴噴出,進入與地層液相連通的混合室。在噴嘴處,動力液的總壓頭幾乎全部變為速度水頭。進入混合室的原油則被動力液抽汲,與動力液混合後流入喉管,在喉管內進行動量和動能轉換,然後通過斷面逐漸擴大的擴散管,使速度水頭轉換為壓力水頭,從而將混合液舉升到地面。
射流泵的特點:井下設備沒有動力件;射流泵可坐入與水力活塞泵相同的工作筒內;不受舉升高度的限制;適於高產液井;初期投資高;腐蝕和磨損會使噴嘴損壞;地面設備維修費用相當高。
⑦ 急需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設計範文!!!!
有什麼具體要求嗎?比如任務書什麼的。指導老師有什麼具體要內求?
或者你在這里看容看http://user.qzone.qq.com/1049155068/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7947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