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氣舉輸沙實驗裝置

氣舉輸沙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3-17 19:22:27

A. 圖甲是研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鋼球從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

(1)實驗中通過觀察木塊被撞擊後運動的距離的大小來間接判斷物版體動能的大小;
圖中實權驗中讓相同小球從同一個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運動,「相同小球」控制了小球的質量不變,「不同高度」小球的高度不同,運動的速度也就不同,因此該實驗探究的是小球動能與速度的關系.
(2)若想繼續研究物體的動能跟質量的關系,必須控制小球的速度不變,改變小球的質量,因此用不同質量的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過比較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反映小球動能的大小.
(3)比較a、c,鐵塊所處的高度相同,c鐵塊質量大,木樁陷入沙的深度大,因此得出的結論是:物體所處的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比較a、b,鐵塊質量相同,b鐵塊所處的高度大,木樁陷入沙的深度大,因此得出的結論是:物體的質量相同時,所處的高度越高,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
故答案為:(1)木塊被撞擊後運動的距離;速度;速度;(2)質量;(3)質量;高度.

B. 如圖是探究物質吸熱性質的實驗裝置圖,在兩容器內分別裝入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用兩個相同的電加熱器加熱

(1)實驗中用同樣的加熱器,單位時間放出的熱量才相同,用兩個相同的電加熱器加熱相同時間的目的是使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熱量.
(2)水的比熱容大於煤油的比熱容,根據Q=cm△t,要使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水吸熱較多,需要加熱的時間長.
(3)本實驗將「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轉化為通過比較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實現,這種方法稱為「轉換法」.
(4)A.水壓使水管中形成水流,類似地,電壓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用到了類比法;
B.根據物質在常態下的形狀和體積是否固定,可將物質分為三態,用到了歸納法;
C.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是否有關系,要用到控制變數法;
D.通過觀察木樁被重物打入沙子的深度,可比較重物重力勢能的大小,用的是轉換法,所以D與上述方法相同;
(5)①比較1、2的實驗數據,都是水,質量相同,升高不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是不相同的;
②比較1、4的實驗數據,物質的種類不同,加熱時間相同,即吸收的熱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不同,得出的結論是: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的溫度不同;
③比較2、4的實驗數據,物質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相同,物質的種類不同,加熱時間不同,說明吸收的熱量不同,得出的結論是: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
(6)①加熱時,用玻璃棒不斷的攪拌,可以使水和煤油受熱均勻;相同的酒精燈加熱相同的時間,酒精燈放出的熱量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也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熱的多少是通過加熱時間來反映的.
②探究物質吸熱性質的實驗就要採用控制變數法,控制熱源(酒精燈火焰的大小、與燒杯底的距離)、盛裝液體的容器相同和液體質量一定,故A、C選項正確;
因為水和煤油的密度是不同的,體積相同時,質量是不同的,故B錯;故選B.
故答案為:(1)使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相同;(2)水;(3)加熱時間;(4)D;(5)①不同;②不同;③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6)①使水和煤油受熱均勻;加熱時間;②B.

C.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可以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小車上固定一個盒子,盒子內盛有砂子.砂桶的總質量(包括桶以

(來1)將車內的沙子轉移到桶中,自就保證了M+m不變,即系統的總質量不變,研究對象是整個系統,a=

F
M+m
mg
M+m

可見a-F圖象斜率的物理意義是
1
M+m
,即系統的總質量倒數(小車、盒子及盒內沙子、懸掛的桶以及桶內沙子質量之和倒數)
(2)因為實驗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系統,系統受到的合外力就等於mg,當作合外力F是合理的.
故答案為:(1)
1
M+m
(2)合理

D.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小車的加速度與力的關系.+(1)安裝實驗裝置時,應調整定滑輪的高度

(來1)安裝實驗裝置時,應調整定滑自輪的高度,使拉小車的細線在實驗過程中保持與長木板平行,保證細線的拉力等於小車的合力.
實驗時先不掛砂桶,反復調整墊木的位置,輕推小車,直到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做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
(2)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每隔0.02s打一個點,則AB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s.
在連續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一恆量,知△x=0.46cm,
則加速度a=

0.0326?0.028
(0.1)2
=
0.0046
0.01
=0.46m/s2
(3)設繩子上拉力為F,對小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Ma,
對砂桶和砂有:mg-F=ma,
由此解得:F=
Mmg
M+m

故答案為:(1)平行; 平衡摩擦力;
(2)0.1s; 0.46m/s2
(3)
Mmg
M+m

E. 如圖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質吸熱升溫的現象」實驗裝置

(1)為了研究水與沙子比熱的大小,實驗時,應量取水和沙子的質量相等.(2)因為沙子的比熱容小於水的比熱容,所以吸收相同的熱量,沙子的溫度變化快,故a圖象反應了沙子吸熱升溫情況;(3)因為沙子的比熱容小於水的比熱容,所以放出相同的熱如圖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質吸熱升溫的現象」實驗裝置

F. 如圖1是某同學在實驗室中進行鋁熱反應(鋁過量)的實驗裝置,實驗中他觀察到的現象之一為「紙漏斗的下部

(1)鋁粉和氧化鐵在高溫下反應生成氧化鋁和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Al+Fe2O3

高溫
.

G. 下圖是模擬「雲和雨」的實驗裝置,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馬力是功率單位,1馬力約等於0.735kw;牛米是扭矩的單位,指的是汽車扭矩的單位,扭矩越大,車子的加速性能越好;功率(千瓦)則決定車子的最高速。

H. 誰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這個實驗裝置後來被人們叫做什麼

人們本來不知道地球是不是有自轉,只不過16世紀的時候,哥白尼發現,在計算行星位置的時候,假定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比起假定地球不動而整個天空轉動要來得方便,所以大家就接受地球自轉的說法了.但是這種接受並不算是真正的知道,因為沒有得到有證據的證明.
真正從實驗上證明地球自轉要一直等到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1819—1868)做的傅科擺實驗.他做了一個巨大的單擺,讓它擺動,發現單擺在下方的沙盤上畫出的痕跡緩慢地變化方向,說明擺動平面相對於地面在轉動,而根據動量守恆原理,擺動平面在空間中的位置是不變的,所以證明了是地球本身在轉動.從這以後,人們才算是真正地知道了地球有自轉.
/

I. 用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1)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平衡摩擦力的具體操作為:取下__

(1)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平衡摩擦力的具體操作為:取下沙桶和繩,把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適當墊高並反復調節,直到輕推小車後,小車能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2)對整體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a=

mg
M+m
,則繩子的拉力F=Ma=
Mmg
M+m
mg
1+
m
M
,當M>>m時,F=mg.
(3)根據△x=aT2,運用逐差法得,a=
(s4+s5+s6?s1?s2?s3)
9T2
=
(2.88+3.39+3.87?1.40?1.90?2.38)×10?2
9×0.01
=0.50m/s2
(4)用描點法畫出圖象如下所示:
1
m
圖象中,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有圖象可知其斜率為k=0.31,故所受合外力大小為0.31N.
故答案為:(1)沙桶和繩,勻速直線(2)>>.(3)0.50(4)如圖所示,0.31

J. (2007岳陽模擬)如圖所示為某同學所安裝的「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在圖示狀態下,開始做實驗

(1)主要錯誤是:A.長木板右端未墊高以平衡摩撩力;B.電源應改用6V交流電源;C.牽引小車的細線沒有與木板平行;D.開始實驗時,小車離打點計時器太遠.
(2)①A中平衡摩擦力時,不應用小桶拉動小車做勻速運動,應讓小車自身下滑(即無動力)來平衡摩擦力即可.故選A
②由於小桶及沙的失重,拉小車的合外力F=

Mmg
M+m
<mg,而處理數據時又將F=mg處理.因此,M=
F
a
mg
a

故答案為:(1)主要錯誤是:A.長木板右端未墊高以平衡摩撩力;B.電源應改用6V交流電源;
C.牽引小車的細線沒有與木板平行;D.開始實驗時,小車離打點計時器太遠.
(2)①A中平衡摩擦力時,不應用小桶拉動小車做勻速運動,應讓小車自身下滑來平衡摩擦力即可.
②由於小桶及砂的失重,拉小車的合外力F<mg,而處理數據時又將F=mg處理.因此,M=
F
a
mg
a

與氣舉輸沙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樓房管道井帶齒輪的閥門 瀏覽:844
輸氣閥門故障及處理 瀏覽:907
商用車萬向傳動裝置cad圖紙 瀏覽:102
液化氣三聯閥門怎麼調 瀏覽:120
超聲波機器焊接怎麼看 瀏覽:638
一根軸用四個軸承有什麼好處 瀏覽:714
灌注樁超聲波管子怎麼安裝 瀏覽:648
閥門熱緊執行什麼定額 瀏覽:175
小型皮卡車萬向傳動裝置 瀏覽:238
xp如何打開設備管理器 瀏覽:519
瑞虎3x儀表扳手怎麼消除 瀏覽:870
一台匯聚交換機能帶多少設備 瀏覽:78
濟南鴻森製冷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08
靜爆液壓劈裂機設備哪裡有 瀏覽:495
電機軸承為什麼超溫 瀏覽:848
雷凌儀表盤胎壓顯示怎麼調 瀏覽:25
花生豆腐設備多少錢一台 瀏覽:127
什麼游戲機械鍵盤好用嗎 瀏覽:287
導熱油上用什麼閥門好 瀏覽:456
拆卸空調時製冷劑怎麼處理 瀏覽:749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