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學實驗中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的選擇應如何判斷
氣體制備裝置一般分四大部分:發生裝置,凈化裝置(乾燥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
一、氣體的發生裝置
一)固+固(加熱):適用於制O2、NH3、(CH4課本沒有)
二)固+液體(不加熱):適用於制CO2、H2 、H2S(SO2、NO2、NO課本沒有製法)
三)固+液或液+液(加熱):適用於制C2H4、Cl2、SO2、乙酸乙酯、蒸餾(HCl課本沒有)
根據氣體溶解性(分子極性)和密度(相對分子量,與29比較)不同,把氣體的收集方法分為排液法(常為排水法)和排氣法(常為排空氣法)。裝置圖見下:
一)排液法:難溶或微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例如:H2、O2、CO、CH4、NO(只能用排液法收集)、CH2=CH2、CH≡CH等。註:Cl2不用排水法收集,但可用排飽和食鹽水收集,CO2可以用排飽和NaHCO3收集。注意導管只能伸入集氣瓶內少許。
二)排氣法:不與空氣反應且密度與空氣相差較大的氣體;又可分為向上排空氣法和向下排空氣法。用排氣法收集氣體時,導氣管一定要伸入集氣瓶底部,把空氣盡量排出。為了減少空氣擴散,集氣瓶口可蓋上毛玻璃片;試管口輕輕塞上一小團疏鬆的棉花
(1)向上排空氣法:式量大於29的氣體。如O2、CO2、SO2、H2S、Cl2、NO2(只用排空氣)、HCl等;。
(2)向下排空氣法:式量小於29的氣體。如H2、CH4、NH3等;
Ⅱ 氫氣的實驗室製法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各是什麼
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發生裝置同分解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可選擇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具體如下圖所示:
1、反應原理:Zn+H₂SO4=ZnSO₄+H₂↑
2、反應物的選擇:選用鋅粒和稀硫酸。
3、不使用稀鹽酸,因為:鹽酸易揮發,使製得的氫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
4、不用鎂是因為反應速度太快,不用鐵是因為反應速度太慢。
5、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發生裝置同分解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可選擇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
6、用排空氣法收集氫氣時,不能驗滿!用排水法收集氫氣時,如果集氣瓶口出現氣泡,說明氫氣收集滿。
7、在點燃氫氣前,一定要檢驗氫氣的純度。
8、可燃性氣體的驗純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可燃氣體,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移近火焰點燃。如果氣體較純,氣體將會安靜地燃燒,並發出「噗」聲;如果氣體不純,會發出尖銳爆鳴聲。
9、如果驗純時發現氣體不純,需要再收集再檢驗時,必須對試管進行處理(用拇指在試管口堵住一會或更換試管),以免發生爆炸。
(2)實驗中的發生和收集裝置擴展閱讀
常用氣體的收集裝置的選取的依據是氣體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與水或者空氣的成分發生反應等:
①如果氣體是不易溶於水或難溶於水的,並且不與水發生反應,那麼該氣體可選取「排水法」的裝置來收集。
②如果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並且不與空氣的成分發生反應,那麼該氣體可選取「向上排空氣法」的裝置來收集。
③如果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小,並且不與空氣的成分發生反應,那麼該氣體可選取「向下排空氣法」的裝置來收集。
Ⅲ 什麼是化學中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在化學實驗中,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制備氣體實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發生裝置指的是用於進行化學反應的設備,例如啟譜發生器。通過這個裝置,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生成所需的氣體。啟譜發生器通常包含一個密封的容器,可以加入反應物,通過加熱或其他方式引發反應,從而生成目標氣體。
收集裝置則是用於收集生成的氣體的設備。常見的收集裝置包括集氣瓶。集氣瓶是一個密封的容器,通過導氣管與發生裝置相連。生成的氣體通過導氣管被導入集氣瓶中,從而實現對氣體的收集。集氣瓶的密封設計能夠有效防止氣體泄漏,確保實驗結果的准確性。
在制備氣體的實驗中,選擇合適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至關重要。發生裝置需要能夠有效引發化學反應,並且能夠控制反應條件,如溫度和壓力。而收集裝置則需要具備良好的密封性能,以確保氣體能夠被完全收集。因此,正確選擇和使用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對於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實驗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安全問題。使用啟譜發生器時,需確保反應物的安全存儲和處理,避免發生危險反應。同樣,在使用集氣瓶收集氣體時,也要注意避免氣體泄漏,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總之,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在化學實驗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正確理解並使用這些裝置,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制備氣體的實驗,確保實驗結果的准確性和安全性。
Ⅳ 分解過氧化氫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注意事項
製取氧氣
發散思維分析
一、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1.葯品:過氧化氫(二氧化錳)、高錳酸鉀
2.反應原理
3.實驗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
(1)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
①分解過氧化氫並用向功受祿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的裝置如圖2-3-1:
適用范圍:利用固體和液體反應不需要加熱來製取氣體的所有反應。
操作步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加葯品(先加固體,後加液體)→組裝裝置→收集氧氣。
②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並用排水法收集的裝置如圖2-3-2:
適用范圍:利用固體物質加熱製取氣體的所有反應。
操作步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把葯品平鋪在試管底部→組裝裝置→均勻加熱→收集氧氣→(從水槽中)取出導管→熄滅酒精燈。
(2)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生成物的性質,如氣體的水溶性、氣體的密度等。
①排水集氣法:適用於難溶於水或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純凈;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如圖2-3-3。
②向上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盡快地排盡。同時應在集氣瓶的瓶口處蓋上玻璃片,以便穩定氣流。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如圖2-3-4。
③向下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排盡。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如圖2-3-5。
結論: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且密度比空氣大,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檢驗方法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人集氣瓶中,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5.驗滿方法
①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瓶口往外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己滿。
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處,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已滿。
6.注意問題
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葯品中的水分受熱後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②導氣管伸入試管內不要太長,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許即可,這樣便於氣體導出。
③葯品不能聚集在試管底部,應平鋪在試管底部,使之均勻受熱。
④鐵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約1/3處。
⑤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准葯品部位加熱。加熱時先進行預熱,即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准葯品部位加熱。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時,不宜立即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空氣,當氣泡均勻連續地冒出時,才能收集。
⑦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不要忘掉在試管口處放上一團松軟的棉花,以免高錳酸鉀小顆粒進入導氣管,堵塞導氣管。
⑧實驗開始前,不要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⑨實驗結束時,先把導氣管從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入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⑩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蓋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Ⅳ 化學實驗中 怎樣判斷實驗的發生裝置或實驗裝置應選哪一套裝置(初三化學,請說的簡略點,通俗易懂點)
發生裝置:(初中的兩種類型)
1、如果題目是: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
則回答:發生裝置選用固固加熱型。
理由: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
2、如果目是: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且不需要加熱
則回答:發生裝置選用固液不加熱型。
理由: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且不需要加熱。
初中就兩種愛考
收集裝置:(只給出氣體)
1、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2、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3、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略小
則回答:不能採用「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略大/略小。
4、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可/能/易溶於水
則回答:不能採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可/能/易溶於水。
5、如果題目是:該氣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則回答:可以採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總結:綜合回答,記住字眼:「只能」「或」
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且可/能/易溶於水
則回答:只能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且可/能/易溶於水。
如果題目是: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則回答:可以採用「向下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氣體密度比空氣小,且難/不能/不易溶於水。
不懂的可以繼續問
Ⅵ 化學里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是什麼意思 選擇依據又是什麼 請說明易懂一些 我百度過了回答說的都聽不懂
發生裝置就是指發生反應的裝置或者發生變化的裝置,收集裝置一般指收集氣體的裝置。比如點燃硫磺,硫磺燃燒的地方就是發生裝置,發生裝置後面可以用導管連接一個氣球,氣球就被認為是收集裝置。收集裝置一般是對產物言,發生裝置是對反應物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