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火炮發射炮彈時會後坐
有炮彈飛出炮口的瞬間,火炮的炮管也同時向後一坐,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有人回答說這是因為後坐力的緣故。為了說明炮身在發射時為什麼會向後運動,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用兩個材料相同、大小不等的球,在兩球中間放一個彈簧並用手推兩個球把彈簧壓縮起來,然後同時把兩只手放開,結果在彈簧的作用下,大小兩個球各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滾去,而小球要比大球滾得遠得多。設大球的質量為M1,運動的初速度為V1;小球的質量為M2,運動初速度為V2,則存在M1V1=M2V2的關系,物理學管這種現象稱為動量守恆,大球質量M1比小球質量M2要大得多,所以相應的大球V1要比小球V2小得多,才能保持質量與速度的乘積互等。如果大球代表火炮(或炮身),小球代表炮彈,彈簧代表火葯氣體。那麼,火葯在炮膛內燃燒時所產生的氣體壓力同時作用於炮身和炮彈,當炮彈飛離炮口向前運動的同時,炮身也必須向後運動。只是炮身的質量遠比炮彈大得多,所以其運動速度和距離也就比炮彈要小得多,這就是火炮要後坐的原因。現代火炮,在火炮上裝有駐退機和復進機,前者可吸收炮身後坐時的能量,使炮身緩緩向後移動;後者可使炮身後坐完成後自動復位。還有一種火炮,除上述反後坐裝置外,炮口處另裝有一個圓筒狀、四周開有「窗口」的裝置,被稱為炮火制退器,它能利用緊跟在炮彈後邊的火葯氣體,在出炮口時向四周膨脹擴張而沖擊炮口制退器的「窗口」壁,而抵消一部分坐力。還要說明一點,後坐力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某些火炮正是利用後坐力來完成發射後的開閂及拋出葯筒,在裝彈後又自動關閂,以實現連發射擊的。
㈡ 火炮的發射原理及結構
火炮是利用火葯燃氣壓力等能源拋射彈丸,口徑等於和大於20毫米(0.78英寸回)(美國為答16.7毫米)的身管射擊武器。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
㈢ H/PJ38型單管130mm艦炮的設計
為提高適裝性,此炮在原理樣機的基礎上進行了減重設計和反後座力設計。減重設計在保證結構強度的要求下盡量採用鋁合金部件,這也是各國艦炮減重設計的一個通行做法,如俄羅斯AK-176型艦炮就大量採用鋁合金構件;再就是取消一路供彈鏈路,單管艦炮雙鏈路供彈的好處是可以在射擊中快速進行任務轉換,由於雙路供彈可掛載不同種類彈葯,轉換時不需要進行彈種識別,減少彈葯損耗。單管單鏈路供彈在遂行單一任務時,射速並無影響,但在射擊中進行任務轉換時,需要增加彈種識別的時間,並會消耗一些炮彈。反後座力設計就是減小艦炮發射時後座力的能量,以期降低對艦載設備所帶來的沖擊和振動。這里有一個數據,雙100毫米艦炮射擊時的後座力為225552.9N(單管,雙管乘2),從而可見艦炮射擊時後座力之大。鑒於單130毫米艦炮的初速、射程等指標已經固化,減小後座力的措施估計為加裝炮口制退裝置。其火炮系統參考了俄制的AK130艦炮,射程近30公里,射速約40發/分鍾,特別是具備發射火箭增程制導炮彈的能力,射程過百公里,在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中尚屬首次。
㈣ 火炮採用彈性炮架的原因是什麼
早期火炮的炮架很簡單,只用一個槽型木架支撐炮身。後來炮身上增加了兩個耳軸,將炮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的架體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調整火炮射擊距離,這類炮架稱為「剛性」炮架。這種火炮發射時全部後坐力都由炮架承受,整個火炮都向後坐,不僅火炮十分笨重,而且發射速度也很慢。
1897年,法國製造出一種安裝有反後坐裝置的75毫米野炮。它發射後時產生的後坐力經過火炮反後坐裝置緩沖處理,炮身只是相對炮架進行後移,而全炮不後移,這樣炮架受力大大減少,這種炮架稱作「彈性」炮架。火炮採用彈性炮架後,不僅大幅度減輕了火炮重量,同時也便於瞄準和操作,提高了火炮的發射速度。這一發明,使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突破。
㈤ TR式榴彈炮的裝置結構是什麼樣的
TR式榴彈炮是法國製造的一種155毫米新式牽引榴彈炮,1984年裝備法軍炮兵部隊,主要用來為步兵師提供直接和間接火力支援。火炮由炮身、炮架、反後坐裝置、自動裝填機、座盤、輔助動力裝置、瞄準裝置和炮輪等主要部分組成。由於配有自動裝填機,使該炮射速較高。
輔助動力裝置可使火炮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自行,爬坡度31。,涉水深1米。火炮進入戰斗狀態需2分鍾。由於有液壓起重機幫助拔出駐鋤,撤出戰斗只需15分鍾。瞄準手的位置在炮架左側,由液壓進行瞄準控制。火炮配有GA81式測角儀、直瞄和間瞄用瞄準鏡。
行軍時,炮身可回轉180°,固定在大架上,由TRM1000式卡車牽引。牽引車上可坐8名炮手,載運48發彈葯。最大公路牽導一時速80千米,行程600千米.火炮口徑155毫米,初速830米/秒,發射F1式底凹彈時最大射程24千米,發射H2式底部排氣彈時最大射程295千米,發射H3式火箭增程彈時最大射程325千米。
爆發射速3發/18秒,持續射速6發/分。高低射界-5°~+66°,方向射界上27°、右38°。炮全重10.65噸。行軍狀態長8750毫米,寬3090毫米,高1650毫米,最低點離地高500毫米。
㈥ 火炮的原理
火炮 [huǒ pào]
火炮,發明於中國,是指利用機械能、化學能(火葯)、電磁能等能源拋射彈丸,射程超過單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口徑不小於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擊武器。
據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最早的火炮文物。
中文名
火炮
外文名
artillery
屬於
武器
發明時間
1163年(南宋)、1298年(元)
判斷標准
口徑等於或大於20毫米
快速
導航
種類
歷史沿革
未來趨勢
概述
1.3萬次播放03:02
紀錄片戰場上的原始火器:中世紀手持火炮 彈葯釘子石子填充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運動。
種類
結構分類
火炮按照炮膛結構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
滑膛炮
滑膛炮,就是炮管內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且造價低。滑膛炮與線膛炮的主要區別在於膛線,而膛線的主要作用在於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 由於角動量守恆,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線膛炮
線膛炮是在炮管內刻有不同數目的膛線,能有效保證彈丸的穩定性,提高射程.現代大多數炮都是線膛炮.線膛炮 是炮身管內壁有膛線的火炮。發射時彈丸沿炮膛膛線旋轉前進,出炮口後具有一定的轉速,可以保持穩定飛行。
裝填方式分類
火炮按照裝填方式分為後裝炮和前裝炮
火炮用途分類
近現代火炮按用途分為地面壓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機關炮、艦炮、海岸炮和要塞炮。
地面壓制火炮
地面壓制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迫榴炮、步兵炮、戰防炮、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有些國家還包括火箭炮。
反坦克火炮
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戰防炮和無後坐力炮。
高射炮
高射炮分為高射機炮和高射加農炮。
坦克炮
坦克炮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主要在近距離作戰。
航空機炮
現代航炮主要有單管轉膛炮、雙管轉膛炮和多管旋轉炮。
艦炮
曾是海軍艦艇上最重要的主戰兵器。經過了滑膛炮發展時代(14~19世紀)、線膛炮時代(19世紀至今)。
海岸炮
海岸炮可以分為固定炮塔,固定陣地與移動陣地三大類。
㈦ 後裝火炮是怎樣擊發的
擊發裝置在那個叫跑栓的東西里
㈧ 火炮的擊發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
㈨ 二戰大炮在發射時為何炮管會伸縮
二戰火炮發射時炮管會伸縮的原因是:火炮上安裝的反後坐裝置在作用於火炮。回反後坐裝置分制退答機和復進機兩部分,火炮發射時,炮管後縮,並使制退機也壓縮,像彈簧一樣吸收掉部分後坐能量,後坐行程完成後,復進機再推動炮管前伸復位。制退機是類似於活塞的裝置,多數是空壓或者液壓型。
㈩ 問個火炮的問題
大哥 都要有後座的 你是從哪裡看到沒有後座的大炮??
你說的是自行火箭炮 是不是可以一次發很多炮彈的那個裝甲車?
那個和火箭筒的道理一樣的 靠炮彈自身火葯的推進力 和火箭是一個道理
我是坦克兵 坦克 或者 榴彈炮 都是有後座的 他們發射的原來是炮膛壓力發射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