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 ②______;(
(1)識別一些常見儀器,故答案為:長頸漏斗;集氣瓶.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屬於固體和固體加熱製取氣體,放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隨氣流進入導管,故答案為:A;試管口未放棉花.
(3)實驗室通常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反應製取CO2,發生裝置屬於固體和液體不加熱制氣體,故答案為:
2HCl+CaCO3═CaCl2+H2O+CO2↑,B.
(4)此方法是根據隨著二氧化碳的增多,內部壓強也隨之增大,迫使水進入量筒,即量筒中水的體積就是二氧化碳的體積,所以要避免二氧化碳溶於水造成誤差,故答案為:防止二氧化碳溶於水造成實驗誤差;沒有.
B. 下圖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請回答問題:(1)寫出帶有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2)實驗
(1)分來液漏斗可以控源制反應的速度,集氣瓶是收集氣體的儀器,故答案為:分液漏斗;集氣瓶
(2)實驗室製取CO2,是在常溫下,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把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就證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H2O+CO2↑;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3)硫化亞鐵(FeS)和稀硫酸在常溫下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硫化氫氣體,用氫氧化鈉溶液來吸收H2S氣體,生成硫化鈉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為:①FeS+H2SO4═FeSO4+H2S↑②2NaOH+H2S═Na2S+2H2O
C.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 ②______
(1)由儀器的圖和用途可知①為長頸漏斗,②為集氣瓶;故答案為:長頸漏斗 集氣瓶;
(2)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製取氧氣,在生成氧氣的同時,還有錳酸鉀和二氧化錳生成,所以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 | .
D. 如圖所示的是常用的實驗裝置.(1)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固體製取氧氣,為了製取和收集乾燥的氧氣應
(1)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固體製取氧氣,屬於固體加熱型,故選發生裝置②,收集乾燥的氧氣可用濃硫酸乾燥,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2)實驗室可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常溫反應製取,屬於固液常溫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於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3)實驗室可用①、⑥裝置進行組裝來製取的氣體,說明是用固體和液體混合不需加熱製取,且其密度比空氣小,實驗室用鋅和稀硫酸混合反應製取氫氣可用此套裝置,反應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4)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製取O2後的固體殘渣中有氯化鉀和二氧化錳,氯化鉀溶於水,二氧化錳不溶於水,因此可以用溶解、過濾、洗滌、乾燥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錳; 故答案為:(1)②③⑤; (2)①⑤; (3)H2;Zn+H2SO4=ZnSO4+H2↑; (4)bcda.
E.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1)寫出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
(1)標號儀器分別是鐵架台、長頸漏斗、集氣瓶和水槽; (2)加熱試管時試管口下傾是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倒流; (3)常溫下,用金屬鋅和硫酸溶液反應製取氫氣,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B,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且難溶於水,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收集; (4)在實驗室中,稀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該反應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能溶於水,應選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驗滿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將燃著的木條放於集氣瓶口,觀察木條是否熄滅進行判斷; (5)加熱碳酸氫鈉(NaHCO3)固體(產物為碳酸鈉、二氧化碳、水)來製取C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 △ | .
F.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標號儀器的名稱:a______ b______(2)實
(1)根據初中化學常見儀器的認識可知:a長頸漏斗 b錐形瓶; (2)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原料是固態大理石和液態稀鹽酸,所以可用固液不加熱型裝置B來製取;其中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製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時催化劑即反應條件,生成物是氯化鉀和氧氣,根據化學方程式書寫步驟書寫即可; (3)固體殘渣中回收二氧化錳(固體中只有MnO2不溶於水),那麼可以採用過濾的方法將二氧化錳過濾出去,然後對它洗滌表面殘留的一些葯液後進行乾燥;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是bcda; (4)由於氧氣、二氧化碳的密度都大於空氣,所以可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選擇C收集裝置;由於二氧化碳溶於水且與水反應,所以水面上放一層植物油的; 故正確答案:(1)長頸漏斗;錐形瓶 (2)B; 2KClO3 MnO2 | .
G.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帶標號①、②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__
(1)標號儀器分別是試管和集氣瓶; (2)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反應製取CO2,不需加熱,屬於固液常溫型,故選發生裝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於水,故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將燃著的木條放於集氣瓶口,觀察是否熄滅判斷是否收集滿;實驗室用雙氧水製取氧氣不需加熱也可用此發生裝置,且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故可用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製取氧氣; (3)為了防止二氧化碳溶於水,所以在洗氣瓶中添加了植物油; 故答案為:(1)試管;集氣瓶; (2)B;D;CaCO3+2HCl=CaCl2+H2O+CO2↑;將燃著的木條接近瓶口,觀察火焰是否熄滅;氧氣; (3)阻止二氧化碳與水接觸.
H.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製取氣體的實驗裝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②_
AB應屬於發生裝置,其餘的是收集裝置.裝置A適於固體加熱的反應,而裝置B適於固液不需要回加熱的反應答.c適於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收集裝置,D適於密度大於空氣的氣體收集; (1)①②是實驗室製取氣體時常用的儀器長頸漏斗和集氣瓶; (2)實驗室通常用氯酸鉀製取氧氣時,常用MnO2作催化劑;氫氣的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均可,製取氫氣用鋅和稀硫酸反應; (3)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常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而F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可能.影響實驗的准確性. 故答案為: (1)漏斗,集氣瓶. (2)2KClO3 MnO2 | .
I. 實驗室製取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下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 (1)寫出標
(1)熟記常用儀器,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為:a錐形瓶,b鐵架台;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製取CO 2 應選擇的氣體發生裝置,不需要加熱,所以選擇A裝置;因為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且二氧化碳可溶於水,所以既可用來收集CO 2 ,又可用來收集O 2 的氣體收集裝置,用向上排空氣法的D裝置; (3)實驗室可用B裝置製取O 2 ,即加熱製取氧氣的反應:2KClO 3 2KCl+3O 2 ↑;用C裝置收集的O 2 進行實驗時,而發現O 2 不純,其原因除與水接觸產生水蒸氣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立即收集 (4)測得用來收集氧氣的集氣瓶實際容積為300mL,要求收集的氧氣占集氣瓶容積的體積分數為50%(即空氣佔50%),可選用排水法收集的C裝置;實驗操作方法:在集氣瓶中裝150mL水,蓋上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到滿; 已知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21%,所以集氣瓶內的氧氣:為150mL收集的氧氣和150mL空氣中所含的氧氣,則純氧氣的體積為:150+150×21%=181.5mL,故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100%=60.5% 故答為:(1)a錐形瓶,b鐵架台;(2)A;D;(3)2KClO 3 2KCl+3O 2 ↑;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立即收集; (4)C;在集氣瓶中裝150mL水,蓋上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到滿;60.5% |
J.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1)實驗室製取氧氣,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______(填序號,下同),收集
(1)在實驗室中若用加熱高錳酸鉀或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來製取氧氣,需要選擇裝置A,若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分解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則選擇裝置B,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選擇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還可以用排水法來收集;故填:A或B;C或D;氧氣不易溶於水(或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2)氧氣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故檢驗集氣瓶中是否收集滿氧氣的方法是,將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已滿.故填:集氣瓶口; (3)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到的氧氣比較乾燥,若一種氣體只能向下排空氣來收集,說明該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小,且能溶於水;實驗室製取和收集氣體要綜合考慮的因素有:①反應物的狀態;②反應條件;③被收集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故填:D;密度比空氣小,且能溶於水;①反應物的狀態;②反應條件;③被收集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 (4)為了防止高錳酸鉀顆粒隨氧氣流進入導氣管,需要在試管口處放一棉花團,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不需加熱,可以節能;故填:需要;在試管口處放一棉花團;節能; (5)產生的氧氣排出裝置內的水,排出水的體積等於所收集到氧氣的體積,因此收集80mL氧氣需排出80mL水,則需要選用100mL的量筒進行測定.排水;100.
與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