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氨氣的實驗室製法及現象
裝置圖如下:

『貳』 如圖是實驗室制氨氣的裝置圖,請回答:①寫出實驗室製取氨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②收集氨氣用______
(1)2NH4Cl+Ca(OH)2=加熱=CaCl2+2NH3↑+2H2O
(2)向下排空氣法
(3)鹼石灰
(4)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5)氨氣逸出,污染環境
①實驗室用氯化銨和鹼石灰反應製取氨氣,即鹼與鹽反應生成新鹼和新鹽,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加熱=CaCl2+2NH3↑+2H2O。
②應為氨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所以要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
③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水,使氨氣中混有水蒸氣,可用鹼石灰吸收水蒸氣,但是不能用氯化鈣和無水硫酸銅,因為它們均與氨氣反應。
④檢驗氨氣是否集滿,可以利用氨氣的水溶液顯鹼性,即用「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也可以用氨氣遇濃鹽酸產生白煙,即「用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放在瓶口,產生白煙」。
⑤在收集氨氣時氨氣溫度比空氣溫度高,收集的氨氣的濃度小,容易逸出,因此在瓶口塞一團棉花,目的是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環境,一般利用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團堵住試管口。

(2)氨氣實驗室製取裝置圖片擴展閱讀:
氨氣的化學性質:
(1)跟水反應,氨在水中的反應可表示為:NH3+H2O=NH3·H2O
(2)跟酸反應,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3)在純氧中燃燒,4NH3+3O2==點燃==2N2+6H2O
(4)催化氧化,4NH3+5O2=催化劑加熱=4NO+6H2O,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是工業制硝酸的第一步。
(5)與碳的反應,NH3+C=加熱=HCN+H2(劇毒氰化氫)
(6)液氨的自偶電離為:,2NH3==(可逆)NH2+ NH4K=1.9×10^-30(223K)
(7)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一種形式是氨分子中的氫被其他原子或基團所取代,生成一系列氨的衍生物。另一種形式是氨以它的氨基或亞氨基取代其他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基團,例如:
COCl2+4NH3==CO(NH2)2+2NH4Cl
HgCl2+2NH3==Hg(NH2)Cl+NH4Cl
這種反應與水解反應相類似,實際上是氨參與的復分解反應,故稱為氨解反應。
『叄』 製取氨氣的裝置圖
如圖==

『肆』 某同學在實驗室製取氨氣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1)該同學的實驗裝置中有一個明顯的錯誤是______
(1)氨氣在實驗室里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故發生裝置的特點是固固加熱型,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葯品時,為防止生成的水蒸氣液化倒流而炸裂試管,所以試管口應向下傾斜,
故答案為:試管管口未向下傾斜;
(2)銨鹽和鹼加熱生成氨氣,所以實驗室里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製取氨氣,加熱條件下,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氨氣和水,反應方程式為:2NH4Cl+Ca(OH)2
△ | .
『伍』 氨氣制備方法
氨氣制備方法指的是製取氨氣的方法。氨氣是實驗室與生產中的常用氣體。製取氨氣的方法主要有加熱固體氯化銨與熟石灰的混合物,然後將氣體收集起來。
氨氣制備方法的工藝流程有很多方案,世界各國採用的也不盡相同。至2014年為止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有布朗三塔三廢鍋氨合成圈[2]、伍德兩塔兩廢鍋氨合成圈、托普索S-250型氨合成圈和卡薩里軸徑向氨合成工藝。
氨氣制備的實驗室製法,固體銨鹽製取 加熱固體銨鹽和鹼的混合物 反應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裝置圖1 反應裝置:固體+固體加熱制氣體裝置。包括試管、酒精燈、鐵架台(帶鐵夾)等。 凈化裝置(可省略):用鹼石灰乾燥。 收集裝置: 向下排空氣法,驗滿方法是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於試管口,試紙變藍色;或將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置於試管口,有白煙產生。 尾氣裝置:收集時,一般在管口塞一團棉花球,可減少NH3與空氣的對流速度,收集到純凈的NH3。 注意事項: 不能用NH4NO3跟Ca(OH)2反應制氨氣。硝酸銨受撞擊、加熱易爆炸,且產物與溫度有關,可能產生NH3、N2、N2O、NO。[5] 實驗室制NH3不能用NaOH、KOH代替Ca(OH)2。因為NaOH、KOH是強鹼,具有吸濕性(潮解)易結塊,不易與銨鹽混合充分接觸反應。又KOH、NaOH具有強腐蝕性在加熱情況下,對玻璃儀器有腐蝕作用,所以不用NaOH、KOH代替Ca(OH)2制NH3。 用試管收集氨氣要堵棉花。因為NH3分子微粒直徑小,易與空氣發生對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NH3與空氣對流,確保收集純凈;減少NH3對空氣的污染。 實驗室制NH3除水蒸氣用鹼石灰,而不採用濃H2SO4和固體CaCl2。因為濃H2SO4與NH3反應生成(NH4)2SO4。NH3與CaCl2反應能生成CaCl2·8NH3(八氨合氯化鈣)。CaCl2+8NH3= CaCl2·8NH3 氮化物製取 可以用氮化物與水反應或者疊氮化物分解。如:[5] Li3N + 3H2O = 3LiOH + NH3↑
氨氣制備方法中濃氨水製取 反應原理:NH3·H2O NH3↑+H2O。 裝置圖2 這種方法一般用於實驗室快速制氨氣。 裝置:燒瓶,酒精燈,鐵架台,橡膠塞,導管等。 注意事項:加熱濃氨水時也會有水蒸氣,需要用乾燥裝置除雜。同上,這種方法制NH3除水蒸氣用鹼石灰,而不要採用濃H2SO4和固體CaCl2 。[5] 濃氨水中加固態鹼性物質 反應原理:濃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
裝置圖3 NH3+H2O⇌ NH3·H2O⇌NH4+ +OH-,[6] 加入固態鹼性物質(如CaO,NaOH,鹼石灰等),消耗水且使c(OH-)增大,使平衡移動,同時反應放熱,促使NH3·H2O的分解。
氨氣制備方法中工業合成氨技術 合成氨指由氫氣、氮氣在高壓、高溫、催化劑作用下直接化合生成的氨,是固氮的一種方法。目前世界上的氨,除少數從焦爐氣中回收的副產品外,絕大部分均由合成法製造。該法生產工藝基本過程如下:[7] 造氣 合成氨原料氣中的氮氣一般來自空氣,氫氣則需要制備。制氫的原料有天然氣、石腦油、重質油、煤等。 脫硫 制氫的原料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化氫或硫化物,它們會進入原料氣中,這些含硫物質,極易使後續階段使用的催化劑中毒,必須首先將其除去,這個過程稱為脫硫。脫硫主要有物理吸收(用甲醇、聚乙二醇二甲醚作吸收劑)和化學吸收兩種,後者常用的有氨水催化法和改良蒽醌二磺酸法等。[7] 變換 經脫硫後的原料氣中,除氫氣外,還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為提高氫氣產量,利用水蒸氣和一氧化碳反應,使之轉化成氫氣,該過程稱為變換。反應式如下: CO+H2O→CO2+H2 反應必須通過使用催化劑完成。 脫碳。將變換氣中的二氧化碳除去的過程叫脫碳。其方法有物理吸收和化學吸收兩種,後者效果更好。我國開發的氨水脫除二氧化碳得到碳酸氫銨(一種常用氮肥)的方法在小型合成氨廠普遍使用。其反應式如下:[7] NH3+CO2+H2O→NH4HCO3 精煉 經過上述幾個過程得到的氮、氫原料氣中還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合成反應使用的催化劑要求碳的氧化物總量不能大於10ppm,必須進一步脫去;少量水分對催化劑的活性等也有影響, 同樣要除去。除去這些微量有害物質的過程, 稱為精煉。最早採用銅氨液吸收法,反應式為:[7] Cu(NH3)2+CO+NH3→Cu(NH3)3CO 少量二氧化碳可被氨進一步吸收。反應式為: CO2+H2O+NH3→NH4HCO3 60年代後新開發的鎳作催化劑, 使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與氫反應生成甲烷的精煉工藝效果更好。反應式如下: CO+3H2→H4+H2O CO2+4H2→CH4+2H2O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廠一般採用此工藝。
『陸』 鎬庢牱鏀墮泦姘ㄦ皵錛
鏀墮泦姘ㄦ皵鐨勪笁縐嶈呯疆鍥懼備笅錛 1銆佹愛鍖栫墿鍒跺彇姘ㄦ皵鐨勬柟娉曪細
鍙嶅簲鍘熺悊錛歂H3路H2O=鈻=NH3鈫+H2O錛岃繖縐嶆柟娉曚竴鑸鐢ㄤ簬瀹為獙瀹ゅ揩閫熷埗姘ㄦ皵銆 瑁呯疆錛氱儳鐡訛紝閰掔簿鐏錛岄搧鏋跺彴錛屾¤兌濉烇紝瀵肩$瓑銆 娉ㄦ剰浜嬮」錛氬姞鐑嫻撴皚姘存椂涔熶細鏈夋按钂告皵錛岄渶瑕佺敤騫茬嚗瑁呯疆闄ゆ潅銆傚悓涓婏紝榪欑嶆柟娉曞埗NH3闄ゆ按钂告皵鐢ㄧ⒈鐭崇伆錛岃屼笉瑕侀噰鐢ㄦ祿H2SO4鍜屽滻浣揅aCl2銆 
浠ヤ笂涓烘敹闆嗘皚姘旂殑涓夌嶈呯疆鍥俱
『柒』 如圖為實驗室製取NH3且檢驗其某一性質的實驗裝置圖.完成下列問題;(1)如圖中D儀器的名稱為______,(2
(1)由圖可知,D儀器的名稱圓底燒瓶, 故答案為:圓底燒瓶; (2)氨鹽和鹼反應生成氨氣和水,實驗室用氫氧化鈣和氯化銨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制備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NH4Cl △ | .
『捌』 右圖是實驗室製取氨氣的裝置圖.請回答:(1)實驗室製取氨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2)因為氨氣的密度
(1)氨鹽和鹼反應生成氨氣和水,實驗室用氫氧化鈣和氯化銨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制備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NH4Cl △ | .
『玖』 實驗室製取氨氣的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1)實驗室制氨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2)收集氨氣的方法是
(1)實驗室製取氨氣,通常採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氯內化鈣、氨氣和水製得氨容氣,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a(OH)2+2NH4Cl △ | .
『拾』 如圖為實驗室製取氨的實驗裝置.(1)寫出A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2)該裝置還可以制備哪些
(1)氯化銨與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 △ | .
與氨氣實驗室製取裝置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設備投資怎麼算
發布:2025-05-18 03:56:19
瀏覽:95
書畫工具箱套裝
發布:2025-05-18 03:29:29
瀏覽:772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