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防倒吸的化學實驗..
初三的"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試驗還記得不??就是利用的倒吸原理
原理很簡單:因為集氣瓶(1)內原來有氧氣(還有其他氣體),壓強和外界同,但是後來氧氣反應掉了,空間不變的情況下,氣體量減少,壓強就減小了。由於集氣瓶內外的壓強不同,壓強大的一方(大氣壓)燒杯中的水壓進集氣瓶,當進入的水達到約1/5時(即氧氣原來所佔有的體積),集氣瓶內外壓強基本相同時,燒杯中的水不再進入集氣瓶!!即倒吸是因為內外壓強出現大小不同的原因。如果
在集氣瓶和燒杯中間再加一個集氣瓶(空的)就可以防止燒杯中的水進入到集氣瓶(1)中,產生倒吸的時候,吸入的水會留
在後加的集氣瓶中,而基本不會進到集氣瓶(1)中。當然本次的試驗是利用倒吸,所以不需要在中間加空的集氣瓶
覺得好就點擊採納
Ⅱ 化學實驗里怎麼防止倒吸
倒吸:產物氣體易溶於水(NH3)或者瓶中產生負壓(抽濾過程或稱減壓過濾)就會倒吸。實驗室一般在尾氣氣體吸收裝置末端安裝防倒吸裝置。最簡單的是一個小漏斗,和水槽配套使用,剛剛接觸水槽液面。倒吸剛開始時水進入漏斗還沒升上去就脫離水槽液面降回去。還有專門用緩沖氣瓶的。
Ⅲ 化學實驗中出現倒吸現象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造成倒吸的兩大前提:1.裝與外界大氣相通,2.裝置內的氣體由於溶於水、被反應或溫度升高等原因造成裝置內壓強的減小。
氣體對容器壁的壓強是氣體分子運動時不斷撞擊容器壁所產生的,溫度不變時,氣體減少,勢必造成容器內氣體壓強的減小,原先是容器內的壓強與外界大氣壓相同,而當容器內的氣體減少或溫度升高時,產生的壓強也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將水壓入壓強小的容器內,是自發的平衡壓強的現象。
比如加熱KMnO4制O2的實驗結束時,加熱造成了試管內的氣體膨脹,壓強減小,先撤酒精燈,就會造成水的倒吸,這種情況下防止倒吸的方法是先撤導管後撤酒精燈;將製得的HCl氣體溶於水制鹽酸,不能直接將導管插入水中,因為氯化氫極易溶於水,氯化氫的迅速溶解導致導管甚至是發生裝置中的急劇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會被倒吸入裝置中。加熱實驗如發生倒吸,會造成試管炸裂等危險。防止氣體溶於或與溶液反應造成的倒吸有很多方法:(1)在導管口裝上一個倒扣的漏斗,漏斗下邊緣與水面平齊即可,即使倒吸,倒吸的水會自動下落;(2)使用安全瓶,在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溶解氣體的裝置中間加上一個「安全瓶」,安全瓶是空的洗氣瓶,可防止倒吸的水進入發生裝置;(3)使用球形導管,即導管的中間有一個球狀的鼓起,也可以防止倒吸。
Ⅳ 化學實驗中防止液體倒吸的方法
1.安全瓶
水槽與發生(或收集)裝置之間的洗氣瓶。
2.倒置的漏斗
放在洗手裝置的上面。
3.啟普發生器(還有類似裝置)
利用某些氣體不與水反應且不易溶於水的性質制
造,依靠氣體的壓強分離液體與固體反應物。
Ⅳ 化學實驗裝置中為什麼要設置防倒吸裝置,有什麼依據
一般的情況是因為前一個裝置加熱而後一個與溶液結合,當溫度降低的時候,由於壓強的減少,小 於外界大氣壓,導致後面裝置中的水進入前一個裝置而發生炸裂的現象,所以在兩裝置中間要裝一個防止倒吸的裝置,
Ⅵ 實驗完畢後防止水倒吸的方法
(1)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有三種,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制氧氣,反專應物的狀態是固態和液態,屬反應條件是常溫,應選固-液不加熱型的發生裝置,用加熱氯酸鉀或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氧氣,反應物的狀態是固態,反應條件是加熱,應選固-固加熱型的發生裝置;氧氣不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為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炸裂,所以實驗完畢後,要先撤導管,再熄滅酒精燈.
故答案為:AC或AE或BC或BE;將導管移出水槽;熄滅酒精燈;水倒吸炸裂試管;
(2)實驗室通常用鋅粒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反應物的狀態是固態和液態,反應條件是常溫,應選固-液不加熱型的發生裝置,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難溶於水,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可燃性氣體點燃前要驗純.
故答案為:BE或BD;檢驗氫氣的純度;
(3)實驗室常用稀鹽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應製取二氧化碳,此反應是固液不加熱反應,所以可以用B裝置反應;二氧化碳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並且易溶於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故答案為:稀鹽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B、C.
Ⅶ 這幾個防倒吸裝置的原理是什麼
1、懸空式:這種裝置特點是導管沒有插入吸收液中,而是懸於上方,利用易溶於吸收液的氣體下沖動力使氣體被吸收,起到防倒吸的作用。
2、倒立漏斗式:這種裝置可以增大氣體與吸收液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吸收液對氣體的吸收。當易溶性氣體被吸收液吸收時,導管內壓強減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於漏斗容積較大,導致燒杯中液面下降,使漏鬥口脫離液面,又流回燒瓶內,從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3、肚容式:當易溶於吸收液的氣體由乾燥管末端進入吸收液被吸收後,導氣管內壓強減少,使吸收液倒吸進入乾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質量大於乾燥管內外壓強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燒杯內,從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這種裝置與倒置漏斗式很類似。
(7)實驗裝置中防止水倒吸擴展閱讀:
防倒吸裝置的作用:
因為有的裝置可能會產生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像氯氣氨氣,這些氣體會增大壓強,讓最後的液體倒吸進入前面的裝置中,如果不防倒吸可能會發生爆炸。這種裝置可以將液體吸入漏斗,然後燒杯中的液面下降,被吸入漏斗中的液體又重新進去燒杯中,達到了防倒吸的目的
化學實驗中常見的防倒吸裝置
布氏漏斗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陶瓷儀器,也有用塑料製作的,用來使用真空或負壓力抽吸進行過濾。
普遍認為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德華·比希納,事實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學家Ernst Büchner發明的。形狀為扁圓筒狀,圓筒底面上開了很多小孔。下連一個狹長的筒狀出口。
使用的時候,一般先在圓筒底面墊上濾紙,將漏斗插進布氏燒瓶上方開口並將介面密封(例如用橡膠環)。布氏燒杯的側口連抽氣系統。
然後將欲分離的固體、液體混合物倒進上方,液體成分在負壓力作用下被抽進燒杯,固體留在上方。常用於有機化學實驗中提取結晶。這種情況的過濾完成後,還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純溶劑來洗掉結晶表面的雜質。
Ⅷ 化學實驗中的倒吸是怎麼回事用什麼防止倒吸原理
倒吸是因為有些氣體極易溶於水,一溶入水後就會使裝置里的壓強小於大氣的壓強,這樣內溶液就會迴流到裝置里容去,從而影響實驗
防倒吸就是把導氣管的另端(放在溶液里的那端)加上個倒置的漏斗,這樣增大面積(根據物理的壓強公式),這樣溶液就不會被倒流回去了
Ⅸ 關於實驗中防止水倒吸的問題在化學實驗中,究竟在哪些
發生裝置需要加熱的,後面裝置有通入液體的;另外溶解度比較大的氣體通入液體裡面也需要考慮倒吸.發生倒吸時,水會沿著導管流向前一個裝置,而恰巧前面的裝置是被加熱過的就有可能會炸裂.因此,要防止倒吸可以增大氣體與水的接觸面積,比如用倒置的漏斗,也可以在前面安裝一個空瓶起到安全瓶的作用,或者借用乾燥管.
Ⅹ 高中化學:關於實驗中防止水倒吸的問題
發生裝置需要加熱的,後面裝置有通入液體的;另外溶解度比較大的氣體通版入液體裡面也需要權考慮倒吸。發生倒吸時,水會沿著導管流向前一個裝置,而恰巧前面的裝置是被加熱過的就有可能會炸裂。因此,要防止倒吸可以增大氣體與水的接觸面積,比如用倒置的漏斗,也可以在前面安裝一個空瓶起到安全瓶的作用,或者借用乾燥管。(參考後留下金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