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隔震設計時一般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
產品包裝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1、產品本身的性能
產品本身的性能主要包括產品的外形、物態、強度、結構、重量、價值、危險性等,這是進行包裝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
①產品外形:主要有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異形等,其包裝要根據產品外形特點進行設計,要求包裝體積小、固定良好、存放穩定、且符合標准化要求。
②產品物態:主要有固態、液態、氣態、混合等,不同的物態,其包裝容器也不同。
③產品強度:對於強度低、易受損傷的產品,要充分考慮包裝的防護性能,在包裝外面應有明顯的標記。
④產品結構:不同產品,往往結構不同,有的不耐壓,有的怕沖擊等。只有對產品結構充分地了解,才能對不同產品進行合適的包裝。
⑤產品重量:對於重量大的產品,要特別注意包裝的強度,確保在流通中不受損壞。
⑥產品價值:不同產品,價值差異很大,對價值高者應重點考慮。
⑦產品危險性:對易燃、易爆、有毒等具有危險性產品,要確保安全,在包裝外面應有注意事項和特定標記。
2、產品外包裝方式的差異
包裝方式的選擇對產品保護甚為重要,只有對產品性能及流通條件作全面了解,制定幾種方案,進行經濟評估,才能找到合適的包裝方式。
產品外包裝方式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選擇包裝方法。根據對產品保護強度的要求,使用方便,便於機械裝卸和運輸等來選擇適當的包裝工藝和包裝方法。
②選擇包裝材料。根據產品性能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包裝材料來製作包裝容器,同時選擇合適的附屬包裝材料來包裝產品。
3、自然環境對產品外包裝的影響
①運輸條件: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會受沖擊、振動等作用,且不同的運輸工具,對包裝的影響也不同。主要應考慮產品固定與緩沖。
②裝卸條件:應考慮是人工裝卸還是機械裝卸,以及裝卸次數等條件。
③貯存條件:貯存多用堆碼,包裝應考察其耐壓強度。另外,貯存還分室內貯存和室外貯存,前者要注意防潮、防霉、防水等;後者要注意防雨雪、防陽光、防風等。
④氣象條件:主要有陽光、溫度、濕度、雨雪和空氣等,它們對不同產品的影響也不同,這都需要針對不同氣象條件分別加以考慮。
以上是從產品外包裝的產品性能、包裝方式和自然條件等大方向來分析影響產品包裝設計的因素,此外,還可以從包裝的設計方向出發,通過文字、圖形、色彩等方面進行分析。
Ⅱ 普通民用住房是不是減隔震建築,減隔震建築的要求是什麼
減隔震建築的要求就是使用減隔震裝置來實現柔性抗震
隔震原理
建築隔震技術就是在建築物的基礎或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裝置(由隔震器、阻尼裝置等組成),形成隔震層,隔離地震能量向上部結構傳遞,減少輸入到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同時延長上部結構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結構的地震反應,達到預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築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證。
採用隔震技術,不僅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整體完整、防止非結構構件的破壞,還能避免建築物內部結構、設施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災害。工程試驗經驗和近10多年的地震災害損失案例表明,隔震技術能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築物水平方向的破壞,採用隔震技術的建築物,基本可以保證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採用隔震技術可以減少房屋建築物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50%-80%。而且「地震越大,隔震效果越好」
減震原理
減震,即建築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
建築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是在結構物某些部位(如支撐、剪力牆、連接縫或連接件)設置耗能裝置(阻尼器),通過該裝置產生摩擦,彎曲(或剪切、扭轉)、彈塑性(或黏彈性)滯回變形來耗散或吸收地震輸入結構的能量,以減小主體結構的地震反應,從而避免結構產生破壞或倒塌,達到減震控制的目的。
打個比方,減震產品(阻尼器)就類似於汽車或者摩托車的避震器,能夠消耗或者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對建築的影響。
按阻尼器耗能機理不同,阻尼器可分為速度相關型阻尼器、位移相關型阻尼器和復合型阻尼器三大類。速度相關型阻尼器的耗能和速度相關,類似注射用的針筒推的越快,阻力越大。位移相關型阻尼器的耗能和位移相關,通常金屬類阻尼器都是位移型,金屬的形變越大,耗能越顯著。復合型阻尼器阻尼器是綜合了上述兩者的特性。
向你推薦震安科技(震安減震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減隔震示範基地,小巨人企業,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