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中國大科學裝置建設計劃

中國大科學裝置建設計劃

發布時間:2022-04-29 01:59:26

① 中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將落戶天津嗎

2018年8月9日,天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大科學模擬研究設施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該設施將建設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內,總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建設周期5年。其建成後將有利於從減少地震災害損失向減輕地震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地震模擬振動台是開展抗震模擬研究的有效試驗平台。目前國內外已有的地震模擬振動台由於規模較小或實驗功能單一(不能同時模擬地震與其他多種災害荷載的作用),已經不能滿足一旦地震時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學牽頭建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將建設尺寸和載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擬振動台、能同時模擬地震與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動台台陣試驗裝置。該設施建成後,可大幅提升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院士介紹,該設施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統:地震工程模擬試驗系統、高性能計算與智能模擬系統、試驗配套與共享系統,其建設涉及眾多領域和多學科交叉。

② 如何看待中科院啟動實施計劃,進行研究所分類改革

今天,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的具體內容(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劃》),宣布正式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
在《「率先行動」計劃》中,中科院著眼於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兩步走」發展戰略,並系統設計了今後15年左右中科院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步驟和主要舉措。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高質量完成「創新2020」各項任務,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
《「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了5個方面25項重大改革發展舉措: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構建適應國家發展要求、有利於重大成果產出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以調整優化科研布局為著力點,進一步把重點科研力量集中到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探索科技智庫建設的新體制,強化產出導向,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深入實施開放興院戰略,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務和支撐能力。
在研究所分類改革方面,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組建若干科研任務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的創新研究院。計劃到2020年前組建5至10個創新研究院;到2030年前再組建10至20個創新研究院。
將面向基礎科學前沿,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卓越創新中心。計劃到2020年前,建設2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2030年前,在動態調整的基礎上,建成3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
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大科學研究中心。計劃到2020年前,建設5至10個大科學研究中心;2030年前建成15個左右大科學研究中心,並將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建成若干國家科學中心。
將依託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學科,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研究所。對特色優勢和成果產出不明顯、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所,進行撤並重組和結構調整。同時,依據四類科研機構的不同定位,建立分類管理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

③ 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了嗎

9月1日電,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位於廣東東莞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於今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這標志著該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進入試運行階段。預計2018年春中國散裂中子源將按計劃全部完工,正式對國內外用戶開放。

東莞市副市長黃慶輝說,未來廣東省和東莞市進一步加大對散裂中子源建設與發展的支持,計劃建設用戶譜儀和用戶實驗室,完善樣品環境,最大程度發揮這台大科學裝置的作用,「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已經在籌備建設若干條用戶譜儀。散裂中子源還將向國家申請二期工程建設,包括新建譜儀和將束流功率從100千瓦升級到500千瓦。」

④ 大科學裝置的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

但是,研究資金缺乏卻成了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的攔路虎。「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行費用由國家財政負擔,但外單位科研人員使用大科學裝置做研究所需的費用卻沒有穩定的來源渠道,大大限制了大科學裝置作為基礎科研設施的平台功能。」
首批4000萬聯合基金助推大科學裝置向全國開放
為解決資金制約,使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都有機會利用中國科學院運行和管理的大科學裝置,更好地發揮大科學裝置在學科前沿研究、多學科交叉研究中的支撐作用,國家基金委與中科院共同出資,設立了大科學裝置科學研究聯合基金。
據國家基金委主任陳宜瑜介紹,該基金首批投入經費4000萬元,由國家基金委與中國科學院各出資二分之一,執行期為2009年-2011年。該聯合基金按照突出大科學裝置共用性、弱化專用性、促進開放性、提升創新性的思路,主要依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和北京同步輻射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與冷卻儲存環裝置、上海光源裝置、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來實施。
該聯合基金面向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主要支持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基於平台裝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同步輻射線站、重離子源等,重點支持多學科及交叉研究;(二)基於專用裝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北京譜儀的高能物理研究、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與冷卻儲存環的核物理研究等;(三)提升大科學裝置研究能力的實驗技術、方法及小型專用儀器發展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譬如探測技術、快電子學技術、加速器技術,同步輻射技術,數據分析平台技術,輻射防護技術等。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物質科學前沿領域的科學問題(物理、化學、材料);信息領域的科學問題;生命領域的科學問題(包括生物物理與醫學);環境和資源領域科學問題;學科交叉的科學問題;課題研究牽引的診斷技術、小型專用實驗設備的研製、改善和發展;拓展新的科學目標的探測技術、加速器技術、同步輻射技術與方法、數據獲取、處理和存儲技術研究,等等。
「該聯合基金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模式運行,成立由雙方主要領導參加的管委會,負責該項聯合基金的統籌實施。管理工作以基金委為主負責,中國科學院參與協調工作,具體管理參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關管理辦法執行。」陳宜瑜主任透露,今年3月初國家基金委將單獨發布指南,受理申請。
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將實現4個「有利於」
「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的設立,是我國科技界的一件大事!」白春禮常務副院長認為,它將有助於實現4個「有利於」——
將加強中國科學院與國家創新體系其它單元的聯合與合作,有利於與各單元形成互相促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良性科技競爭合作關系,更快地形成整體合力,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
將促進大型科技基礎設施資源的整合共享,有利於切實打破條塊分割、有效避免資源分散和重復建設、提高大科學裝置的利用效率,推動跨部門、跨領域的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為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將有利於理論研究與實驗工作的結合,促進大科學裝置的成果產出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並為大科學裝置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同時,將改變以往對外合作中外方承擔主要經費的做法,有利於開展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共同突破重大科學問題、關鍵技術瓶頸。

⑤ 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是誰在背後的努力

是一些科學家在背後努力,這些科學家研製出了很多的成果,而且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才會讓科學一直都在進步。

⑥ 大科學裝置的意 義

作為承擔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運行的主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先後建設和運行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及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合肥同步輻射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與冷卻儲存環裝置、上海光源裝置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大科學裝置是國家為解決重大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問題,謀求重大突破而投資建設的大型研究設施,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經驗和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實踐表明:作為一個國家科研基礎設施水平和裝備製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大科學裝置是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其建設和運行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核心、原始創新能力的高低。大科學裝置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礎設施,是建立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大型科研基地的重要條件,並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
大科學裝置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閻永廉說,現代社會越來越依賴於基礎數據和基礎信息,而作為科技基礎設施的大科學裝置在數據及各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應用,為農、林、水、土、地質、地礦、石油、環保、城市規劃、災害等的調查、監測、研究和相關的經濟建設活動,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手段。遙感衛星地面站則是在整個對地觀測體系鏈中,集數據收集、存檔和分發功能於一體的不可缺少的承上啟下的中間樞紐環節和基礎設施。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為例。運行16年來,它為國內20多個部委和30個省市提供了大量地球觀測數據,為諸如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重大工程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在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和1998年長江、嫩江特大洪水期間,遙感衛星地面站為國家救災總指揮部提供的准確災情數據,在救災和災後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可以說,大科學裝置是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但是,在白春禮看來,這些大科學裝置的作用遠未發揮出來,距離「物盡其用」還有很大距離。「開放共享是大科學裝置的一個顯著特點。」他認為,作為由國家投資建設的重要科技資源,大科學裝置的科學目標反映了國家在相關領域發展中的需求。要滿足這些需求,就必須向全國開放。不僅應用和服務面廣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裝置和公益型科技設施需要擁有較多的用戶隊伍才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而且專用型研究裝置也必須服務於相關領域的廣大用戶,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

⑦ 2022年有大科學裝置的高校有哪些

吉林大學等
具體有吉大,華科,天大,哈工大,同濟,浙大
大部分高校將在2022-2023年間建成大科學裝置驗收,預計5年後開始投入使用。未來至少到2035年,這些重大科學裝置將成為各個高校的重要成果產出的主要產區之一。

⑧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歷史沿革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研究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深化,科學研究對其所依賴的實驗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科學裝置就是為滿足現代科學研究所需的能量更高、密度更大、時間更短、強度更高等極限研究條件而產生的。1939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由原子層次逐步發展到更深層次。在近70年的歷史中,全世界已有近20項基於加速器的大科學裝置的重大科學突破獲得諾貝爾獎。大科學裝置的產生為人類提供了探索自然奧秘極限的能力,使科學研究有可能在微觀化、宏觀化、復雜化等方面不斷深入,從而取得重要發現。大科學裝置已成為現代科學研究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同時,它的建造和運行也帶動了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凝聚精幹科研群體和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
我國最早開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兩彈一星」計劃帶動下進行的,此時屬於「 萌芽期」。「文革」時期,國內科學研究受到極大損害,但大科學裝置建設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仍在孕育著新的發展,可以稱為「 成長期」。改革開放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國對大科學裝置的投入逐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七五」期間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科學項目5項,其中大科學工程2項,投資為3.4億元;而「九五」、「十五」期間的投資則增加到近40億元。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進入了「 發展期」,並逐漸深入到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基於這些裝置的研究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面對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2005年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國家對大科學裝置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大,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進入了「 快速發展期」。「十一五」期間,國家相繼啟動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資將突破60億元。在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過程中,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進步將會對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及運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預計「十二五」 期間國家在此方面的投資還會更大、項目會更多,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
國際合作在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參與國際大科學裝置的項目合作也成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大科學裝置在國家創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紛紛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大科學裝置發展戰略的研究,並於2009年完成了中國至2050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描繪。

⑨ 什麼是大科學裝置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大科學裝置建設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學化學水的電解實驗裝置 瀏覽:966
dis實驗系統主要儀器是什麼 瀏覽:224
加速度與力小實驗裝置 瀏覽:276
房屋設備安裝有哪些設備 瀏覽:903
煤氣閥門的結構圖 瀏覽:850
閥門管件怎麼尋找國外客戶 瀏覽:181
東莞理化儀器升級怎麼收費 瀏覽:759
蘇州fag軸承需要多少錢 瀏覽:23
機械硬碟如何分區比例 瀏覽:381
曉月小紅傘綜合工具箱73 瀏覽:2
循環水自動過濾裝置 瀏覽:576
天水軸承零件是什麼 瀏覽:725
工具箱與 瀏覽:462
滾齒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瀏覽:467
西安哪裡買傢具五金件 瀏覽:444
家岡管道閥門批發價格 瀏覽:731
現代中葯分析哪些儀器 瀏覽:886
可以裝卸汽車工作板螺絲的電動工具 瀏覽:617
閥門關閉時擰斷了怎麼擰開 瀏覽:485
熱水器閥門怎麼用視頻教程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