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注射機的結構功能
注塑機通常由注射系統、合模系統、液壓傳達動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潤滑系統、加熱及冷卻系統、安全監測系統等組成。 注射系統的作用:注射系統是注塑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般有柱塞式、螺桿式、螺桿預塑柱塞注射式3種主要形式。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螺桿式。其作用是,在注塑料機的一個循環中,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一定數量的塑料加熱塑化後,在一定的壓力和速度下,通過螺桿將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中。注射結束後,對注射到模腔中的熔料保持定型。
注射系統的組成:注射系統由塑化裝置和動力傳遞裝置組成。
螺桿式注塑機塑化裝置主要由加料裝置、料筒、螺桿、射咀部分組成。動力傳遞裝置包括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動油缸以及螺桿驅動裝置(熔膠馬達)。 合模系統的作用:合模系統的作用是保證模具閉合、開啟及頂出製品。同時,在模具閉合後,供給予模具足夠的鎖模力,以抵抗熔融塑料進入模腔產生的模腔壓力,防止模具開縫,造成製品的不良現狀。
合模系統的組成:合模系統主要由合模裝置、調模機構、頂出機構、前後固定模板、移動模板、合模油缸和安全保護機構組成。 注塑機的安全裝置主要是用來保護人、機安全的裝置。主要由安全門、液壓閥、限位開關、光電檢測元件等組成,實現電氣——機械——液壓的聯鎖保護。
監測系統主要對注塑機的油溫、料溫、系統超載,以及工藝和設備故障進行監測,發現異常情況進行指示或報警。
B. 注塑由幾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別的作用
注塑機組成部分及作用:
注塑系統
注射系統的作用:注射系統是注塑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般有柱塞式、螺桿式、螺桿預塑柱塞注射式3種主要形式。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螺桿式。其作用是,在注塑料機的一個循環中,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一定數量的塑料加熱塑化後,在一定的壓力和速度下,通過螺桿將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中。注射結束後,對注射到模腔中的熔料保持定型。 注射系統的組成:注射系統由塑化裝置和動力傳遞裝置組成。 螺桿式注塑機塑化裝置主要由加料裝置、料筒、螺桿、射咀部分組成。動力傳遞裝置包括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動油缸以及螺桿驅動裝置(熔膠馬達)。
合模系統
合模系統的作用:合模系統的作用是保證模具閉合、開啟及頂出製品。同時,在模具閉合後,供給予模具足夠的鎖模力,以抵抗熔融塑料進入模腔產生的模腔壓力,防止模具開縫,造成製品的不良現狀。 合模系統的組成:合模系統主要由合模裝置、調模機構、頂出機構、前後固定模板、移動模板、合模油缸和安全保護機構組成。
液壓系統
液壓傳動系統的作用是實現注塑機按工藝過程所要求的各種動作提供動力,並滿足注塑機各部分所需壓力、速度、溫度等的要求。它主要由各自種液壓元件和液壓輔助元件所組成,其中油泵和電機是注塑機的動力來源。各種閥控制油液壓力和流量,從而滿足注射成型工藝各項要求。
電氣控制系統
電氣控制系統與液壓系統合理配合,可實現注射機的工藝過程要求(壓力、溫度、速度、時間)和各種程序動作。主要由電器、電子元件、儀表、加熱器、感測器等組成。一般有四種控制方式,手動、半自動、全自動、調整。
加熱/冷卻系統
加熱系統是用來加熱料筒及注射噴嘴的,注塑機料筒一般採用電熱圈作為加熱裝置,安裝在料筒的外部,並用熱電偶分段檢測。熱量通過筒壁導熱為物料塑化提供熱源;冷卻系統主要是用來冷卻油溫,油溫過高會引起多種故障出現所以油溫必須加以控制。另一處需要冷卻的位置在料管下料口附近,防止原料在下料口熔化,導致原料不能正常下料。
潤滑系統
潤滑系統是注塑機的動模板、調模裝置、連桿機鉸等處有相對運動的部位提供潤滑條件的迴路,以便減少能耗和提高零件壽命,潤滑可以是定期的手動潤滑,也可以是自動電動潤滑。
安全保護與監測系統
注塑機的安全裝置主要是用來保護人、機安全的裝置。主要由安全門、液壓閥、限位開關、光電檢測元件等組成,實現電氣——機械——液壓的聯鎖保護。 監測系統主要對注塑機的油溫、料溫、系統超載,以及工藝和設備故障進行監測,發現異常情況進行指示或報警。
C. 注塑模具的注射裝置
注射裝置是使樹脂材料受熱融化後射入模具內的裝置。如圖所示從料頭把樹版脂擠入料筒中,通過權螺桿的轉動將熔體輸送至機筒的前端。在那個過程中,在加熱器的作用下加熱使機筒內的樹脂材料受熱,在螺桿的剪切應力作用下使樹脂成為熔融狀態,將相當於成型品及主流道,分流道的熔融樹脂滯留於機筒的前端(稱之為計量),螺桿的不斷向前將材料射入模腔。當熔融樹脂在模具內流動時,須控制螺桿的移動速度(射出速度),並在樹脂充滿模腔後用壓力(保壓力)進行控制。當螺桿位置,注射壓力達到一定值時我們可以將速度控制切換成壓力控制。
D. 注塑機干什麼用
注塑機具有能一次成型外型復雜、尺寸精確或帶有金屬嵌件的質地密緻的塑料製品,被廣泛應用於國防、機電、汽車、交通運輸、建材、包裝、農業、文教衛生及人們日常生活各個領域。注射成型工藝對各種塑料的加工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生產能力較高,並易於實現自動化。在塑料工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注塑機不論在數量上或品種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其生產總數占整個塑料成型設備的20%--30%,從而成為目前塑料機械中增長最快,生產數量最多的機種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1996--1998年我國出口注塑機8383台(套),進口注塑機42959台(套),其中1998年我國注塑機產量達到20000台,其銷售額占塑機總銷售額的42.9%。注塑機的工作原理與打針用的注射器相似,它是藉助螺桿(或柱塞)的推力,將已塑化好的熔融狀態(即粘流態)的塑料注射入閉合好的模腔內,經固化定型後取得製品的工藝過程。注射成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壓注射—充模冷卻—啟模取件。取出塑件後又再閉模,進行下一個循環。注射成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壓注射—充模冷卻—啟模取件。取出塑件後又再閉模,進行下一個循環。
一般注塑機包括注射裝置、合模裝置、液壓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等部分。
注射裝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塑料均勻地塑化成熔融狀態,並以足夠的壓力和速度將熔料注射入模具中。它主要由塑化部件(機筒、螺桿或柱塞、噴嘴等)、料斗、螺桿傳動裝置(油馬達等)、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動油缸等組成。
合模裝置:它是保證成型模具可靠的閉合和實現啟閉模動作以及取出製品的部件。由於熔料以很高的壓力注入模腔中,為了鎖緊模具而不致使製品產生飛邊或影響製品質量,就要對模具施加足夠的鎖緊力(即合模力)。合模裝置主要包括固定模板、移動模板、後牆板、連接前後模板用的拉桿、合模油缸、頂出油缸、調模裝置等組成。
液壓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它是保證注塑機按工藝過程預定的要求(如壓力、速度、溫度、時間等)和動作程序准確有效的進行工作而設置的動力和控制系統。
一般螺桿式注塑機的成型工藝過程是:首先將粒狀或粉狀塑料加入機筒內,並通過螺桿的旋轉和機筒外壁加熱使塑料成為熔融狀態,然後機器進行合模和注射座前移,使噴嘴貼緊模具的澆口道,接著向注射缸通人壓力油,使螺桿向前推進,從而以很高的壓力和較快的速度將熔料注入溫度較低的閉合模具內,經過一定時間和壓力保持(又稱保壓)、冷卻,使其固化成型,便可開模取出製品(保壓的目的是防止模腔中熔料的反流、向模腔內補充物料,以及保證製品具有一定的密度和尺寸公差)。注射成型的基本要求是塑化、注射和成型。塑化是實現和保證成型製品質量的前提,而為滿足成型的要求,注射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壓力和速度。同時,由於注射壓力很高,相應地在模腔中產生很高的壓力(模腔內的平均壓力一般在20~45MPa之間),因此必須有足夠大的合模力。由此可見,注射裝置和合模裝置是注塑機的關鍵部件。
注塑機的動作程序
關門→合模→噴嘴前進→注射→保壓→預塑→松退→噴嘴後退→冷卻→開模→頂出→退針→開門。
注塑機操作項目:注塑機操作項目包括控制鍵盤操作、電器控制系統操作和液壓系統操作三個方面。分別進行注射過程動作、加料動作、注射壓力、注射速度、頂出型式的選擇,料筒各段溫度的監控,注射壓力和背壓壓力的調節等
對塑料製品的評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外觀質量,包括完整性、顏色、光澤等;第二是尺寸和相對位置間的准確性;第三是與用途相應的物理性能、化學性能、電性能等。這些質量要求又根據製品使用場合的不同,要求的尺度也不同。製品的缺陷主要在於模具的設計、製造精度和磨損程度等方面。但事實上,塑料加工廠的技術人員往往苦於面對用工藝手段來彌補模具缺陷帶來的問題而成效不大的困難局面。
生產過程中工藝的調節是提高製品質量和產量的必要途徑。由於注塑周期本身很短,如果工藝條件掌握不好,廢品就會源源不絕。在調整工藝時最好一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多觀察幾回,如果壓力、溫度、時間統統一起調的話,很易造成混亂和誤解,出了問題也不知道是何道理。調整工藝的措施、手段是多方面的。例如:解決製品注不滿的問題就有十多個可能的解決途徑,要選擇出解決問題症結的一、二個主要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此外,還應注意解決方案中的辨證關系。比如:製品出現了凹陷,有時要提高料溫,有時要降低料溫;有時要增加料量,有時要減少料量。要承認逆向措施的解決問題的可行性。
E. 注塑模具各組成部分的作用
注塑機的基本組成以及個部分的功能
注射機的結構組成:一台通用型注射機主要包括注射裝置、合模裝置、液壓傳動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
注射裝置主要作用是將塑料均勻地塑化,並以足夠的壓力和速度將一定量的熔料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注射裝置主要由(螺桿、料筒和噴嘴組成的)塑化部件以及料斗、傳動裝置、計量裝置、注射和移動油缸等組成。
合模裝置:其作用是實現模具的啟閉,在注射時保證成型模具可靠地合緊,以及脫出製品,合模裝置主要由前後固定模板、移動模板、連接前後模板用的拉桿、合模油缸、連桿機構、調模裝置以及製品頂出裝置等組成。
液壓系統和電氣控制系統:其作用是保證注射機按工藝過程預定的要求(壓力、速度、溫度、時間)和動作順序准確有效的工作。注射機的液壓系統主要由各種液壓元件和迴路及其它附屬設備組成,電氣控制系統則主要由各種電器和儀表組成,液壓系統和電氣系統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對注射機提供動力和實現控制。
F. 注塑機主要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1) 合模裝置
合模裝置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實現模具的可靠啟閉;二是在注射、保壓時保證足夠的鎖緊力,防止塑件溢邊;三是實現塑件的脫模。合模裝置是保證模具完全閉合和模具按工藝要求順利啟閉的裝置。注塑機在注射過程中,模具在合模機構的作用下,在高壓熔料進入型腔的狀態下仍能可靠地保持閉合狀態。
合模裝置主要由合模機構、脫模機構、調模機構,模板、拉桿等組成。由四根拉桿把前後定模板聯接起來,形成整體剛性框架。動模板則在前後定模板之間滑動。通常,脫模機構位於動模板的後側。動模在開啟模具時,可通過模具中的脫模機構從模腔中頂出塑件。在動模板或定模板上還裝有調模機構,可調節模具的厚度,以適應不同厚度模具的要求。
由於注塑機的結構不同,生產控制的方式不同,塑件復雜程度的不同,目前大體上有三類合模裝置:機械式、液壓式、液壓機械式。機械式一般是利用曲臂或以杠桿作動曲臂的機構來實現開模與合模,這種型式不太符合成型工藝的要求,現在已很少使用,本書將不作介紹。對合模的動作要求是:在合模前由快速變為慢速,塑件成型後慢速打開,再快速復位、以保護模具,?短成型周期。
(2) 注射裝置
注射裝置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使塑料均勻受熱、熔融、塑化,並達到流動狀態;二是在一定的壓力和速度下,將定量的熔料注射到模腔中;三是在注射結束後,對模腔內的熔料進行保壓,並向模腔中補料。為完成上述功能,注射裝置主要由塑化機構、料斗、噴嘴、機筒等組成。
塑化機構為注塑機的重要工作部分,它使塑料均化和塑化,常用的塑化機構主要分兩類:柱塞式和螺桿式。當塑料由料斗因自重進入機筒後,受到機筒外加熱元件的加熱和塑化機構對物料的摩擦生熱,變成均一的熔料,然後經噴嘴進入模腔。
(3) 驅動裝置
驅動裝置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使注塑機按工藝要求進行動作時提供所要求的動力;二是滿足運動部件在運動時所需力和速度的要求。現在使用的驅動裝置多為液壓驅動裝置。通常由控制系統壓力和流量的主迴路和由各執行機構的分迴路所組成。組成迴路的元件主要有:泵、過濾器、流量閥、壓力閥、方向閩、調速閥、行程閥、蓄能器、指示儀表、開關元件等。
注塑機採用液壓驅動,工作穩定可靠,它與控制系統相配合,易於實現注塑機的自動化,液壓元件可以安裝在機體內,結構緊湊、外表美觀。目前注塑機的機械結構改進不多,但在液壓驅動及控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改進,使注塑機精度更高,工作更可靠,還節省能源。
(4)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是注塑機的大腦,它控制著注塑機的各種動作,使它們按預先制訂的程序,實現對時間、位置、壓力、速度等參數的有效控制和調節。
目前使用較多的控制系統,仍是繼電控制系統,少數巳採用微機控制。這種控制系統可以進行動作程序控制、溫度控制、液壓泵電動機控制等,主要由繼電器、電子元件、檢測元件、自動化儀表組合而成。控制系統與液壓系統的有機組合,可對注塑機的工藝程序進行精確而穩定地控制。
而現代的先進注塑機則配備有計算機監控裝置和各種數顯儀表,有的還裝有電子函數分析儀,中央故障診斷裝置,油溫自動預熱和顯示裝置,模具低壓保護裝置,塑件脫模光電監控裝置,自動上料裝置和塑件取出機械手等,它們的有機配合,使注塑機的控制系統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
G. 注射成型的加工方法
塑料在注塑機加熱料筒中塑化後,由柱塞或往復螺桿注射到閉合模具的模腔中形成製品的塑料加工方法。此法能加工外形復雜、尺寸精確或帶嵌件的製品,生產效率高。大多數熱塑性塑料和某些熱固性塑料(如酚醛塑料)均可用此法進行加工。用於注塑的物料須有良好流動性,才能充滿模腔以得到製品。 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種帶有化學反應的注射成型,稱為反應注射成型,發展很快。注射成型是將注射機熔融的塑料,在柱塞或螺桿推力作用下進入模具,經過冷卻獲得製品的過程。由注射裝置、合模裝置和注塑模具三部分組成。注塑機的規格有兩種表示法:一種是每次最大注射體積或重量,另一種是最大合模力。注塑機其他主要參數為塑化能力、注塑速率和注射壓力。
注射成型(注塑)是使熱塑性或熱固性模塑料先在加熱料筒中均勻塑化,而後由柱塞或移動螺桿推擠到閉合模具的模腔中成型的一種方法。
注射成型幾乎適用於所有的熱塑性塑料。注射成型也成功地用於成型某些熱固性塑料。注射成型的成型周期短(幾秒到幾分鍾),成型製品質量可由幾克到幾十千克,能一次成型外形復雜、尺寸精確、帶有金屬或非金屬嵌件的模塑品。因此,該方法適應性強,生產效率高。
注射成型用的注射機分為柱塞式注射機和螺桿式注射機兩大類,由注射系統、鎖模系統和塑模三大部分組成;其成型方法可分為:
(1) 排氣式注射成型。排氣式注射成型應用的排氣式注射機,在料筒中部設有排氣口,亦與真空系統相連接,當塑料塑化時,真空泵可將塑料中合有的水汽、單體、揮發性物質及空氣經排氣口抽走;原料不必預乾燥,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特別適用於聚碳酸酯、尼龍、有機玻璃、纖維素等易吸濕的材料成型。
(2) 流動注射成型。流動注射成型可用普通移動螺桿式注射機。即塑料經不斷塑化並擠入有一定溫度的模具型腔內,塑料充滿型腔後,螺桿停止轉動,借螺桿的推力使模內物料在壓力下保持適當時間,然後冷卻定型。流動注射成型克服了生產大型製品的設備限制,製件質量可超過注射機的最大注射量。其特點是塑化的物件不是貯存在料筒內,而是不斷擠入模具中,因此它是擠出和注射相結合的一種方法。
(3) 共注射成型。共注射成型是採用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注射單元的注射機,將不同品種或不同色澤的塑料,同時或先後注入模具內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能生產多種色彩和(或)多種塑料的復合製品,有代表性的共注射成型是雙色注射和多色注射。
(4) 無流道注射成型。模具中不設置分流道,而由注射機的延伸式噴嘴直接將熔融料分注到各個模腔中的成型方法。在注射過程中,流道內的塑料保持熔融流動狀態,在脫模時不與製品一同脫出,因此製件沒有流道殘留物。這種成型方法不僅節省原料,降低成本,而且減少工序,可以達到全自動生產。
(5)反應注射成型。反應注射成型的原理是將反應原材料經計量裝置計量後泵入混合頭,在混合頭中碰撞混合,然後高速注射到密閉的模具中,快速固化,脫模,取出製品。它適於加工聚氨酯、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有機硅樹脂、醇酸樹脂等一些熱固性塑料和彈性體。主要用於聚氨酯的加工。
(6) 熱固性塑料的注射成型。粒狀或團狀熱固性塑料,在嚴格控制溫度的料筒內,通過螺桿的作用,塑化成粘塑狀態,在較高的注射壓力下,物料進入一定溫度范圍的模具內交聯固化。熱固性塑料注射成型除有物理狀態變化外,還有化學變化。因此與熱塑性塑料注射成型比,在成型設備及加工工藝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H. 注塑成型工藝流程是什麼
1、填充階段
填充是整個注塑循環過程中的第一步,時間從模具閉合開始注塑算起,到模具型腔填充到大約95%為止。理論上,填充時間越短,成型效率越高;但是在實際生產中,成型時間(或注塑速度)要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
高速填充。高速填充時剪切率較高,塑料由於剪切變稀的作用而存在粘度下降的情形,使整體流動阻力降低;局部的粘滯加熱影響也會使固化層厚度變薄。因此在流動控制階段,填充行為往往取決於待填充的體積大小。
即在流動控制階段,由於高速填充,熔體的剪切變稀效果往往很大,而薄壁的冷卻作用並不明顯,於是速率的效用佔了上風。
低速填充。熱傳導控制低速填充時,剪切率較低,局部粘度較高,流動阻力較大。由於熱塑料補充速率較慢,流動較為緩慢,使熱傳導效應較為明顯,熱量迅速為冷模壁帶走。加上較少量的粘滯加熱現象,固化層厚度較厚,又進一步增加壁部較薄處的流動阻力。
由於噴泉流動的原因,在流動波前面的塑料高分子鏈排向幾乎平行流動波前。因此兩股塑料熔膠在交匯時,接觸面的高分子鏈互相平行;加上兩股熔膠性質各異(在模腔中滯留時間不同,溫度、壓力也不同),造成熔膠交匯區域在微觀上結構強度較差。
在光線下將零件擺放適當的角度用肉眼觀察,可以發現有明顯的接合線產生,這就是熔接痕的形成機理。熔接痕不僅影響塑件外觀,而且其微觀結構鬆散,易造成應力集中,從而使得該部分的強度降低而發生斷裂。
在高溫區產生熔接的熔接痕強度較佳。因為高溫情形下,高分子鏈活動性相對較好,可以互相穿透纏繞,此外高溫度區域兩股熔體的溫度較為接近,熔體的熱性質幾乎相同,增加了熔接區域的強度;反之在低溫區域,熔接強度較差。
2、保壓階段
保壓階段的作用是持續施加壓力,壓實熔體,增加塑料密度(增密),以補償塑料的收縮行為。在保壓過程中,由於模腔中已經填滿塑料,背壓較高。在保壓壓實過程中,注塑機螺桿僅能慢慢地向前作微小移動,塑料的流動速度也較為緩慢,這時的流動稱作保壓流動。
由於在保壓階段,塑料受模壁冷卻固化加快,熔體粘度增加也很快,因此模具型腔內的阻力很大。在保壓的後期,材料密度持續增大,塑件也逐漸成型,保壓階段要一直持續到澆口固化封口為止,此時保壓階段的模腔壓力達到最高值。
在保壓階段,由於壓力相當高,塑料呈現部分可壓縮特性。在壓力較高區域,塑料較為密實,密度較高;在壓力較低區域,塑料較為疏鬆,密度較低,因此造成密度分布隨位置及時間發生變化。保壓過程中塑料流速極低,流動不再起主導作用;壓力為影響保壓過程的主要因素。
保壓過程中塑料已經充滿模腔,此時逐漸固化的熔體作為傳遞壓力的介質。模腔中的壓力藉助塑料傳遞至模壁表面,有撐開模具的趨勢,因此需要適當的鎖模力進行鎖模。
漲模力在正常情形下會微微將模具撐開,對於模具的排氣具有幫助作用;但若漲模力過大,易造成成型品毛邊、溢料,甚至撐開模具。因此在選擇注塑機時,應選擇具有足夠大鎖模力的注塑機,以防止漲模現象並能有效進行保壓。
在新的注塑環境條件下,我們需考慮一些新的注塑工藝,比如說氣輔成型,水輔成型,發泡注塑等
3、冷卻階段
在注塑成型模具中,冷卻系統的設計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成型塑料製品只有冷卻固化到一定剛性,脫模後才能避免塑料製品因受到外力而產生變形。由於冷卻時間占整個成型周期約70%~80%,因此設計良好的冷卻系統可以大幅縮短成型時間,提高注塑生產率,降低成本。
設計不當的冷卻系統會使成型時間拉長,增加成本;冷卻不均勻更會進一步造成塑料製品的翹曲變形。
根據實驗,由熔體進入模具的熱量大體分兩部分散發,一部分有5%經輻射、對流傳遞到大氣中,其餘95%從熔體傳導到模具。
塑料製品在模具中由於冷卻水管的作用,熱量由模腔中的塑料通過熱傳導經模架傳至冷卻水管,再通過熱對流被冷卻液帶走。少數未被冷卻水帶走的熱量則繼續在模具中傳導,至接觸外界後散溢於空氣中。
注塑成型的成型周期由合模時間、充填時間、保壓時間、冷卻時間及脫模時間組成。其中以冷卻時間所佔比重最大,大約為70%~80%。因此冷卻時間將直接影響塑料製品成型周期長短及產量大小。
脫模階段塑料製品溫度應冷卻至低於塑料製品的熱變形溫度,以防止塑料製品因殘余應力導致的鬆弛現象或脫模外力所造成的翹曲及變形。
4、脫模階段
脫模是一個注塑成型循環中的最後一個環節。雖然製品已經冷固成型,但脫模還是對製品的質量有很重要的影響,脫模方式不當,可能會導致產品在脫模時受力不均,頂出時引起產品變形等缺陷。脫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頂桿脫模和脫料板脫模。設計模具時要根據產品的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脫模方式,以保證產品質量。
對於選用頂桿脫模的模具,頂桿的設置應盡量均勻,並且位置應選在脫模阻力最大以及塑件強度和剛度最大的地方,以免塑件變形損壞。
而脫料板則用於深腔薄壁容器以及不允許有推桿痕跡的透明製品的脫模,這種機構的特點是脫模力大且均勻,運動平穩,無明顯的遺留痕跡。
(8)注射成型工藝過程中注射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在注塑過程中,注塑機噴嘴處的壓力最高,以克服熔體全程中的流動阻力。其後,壓力沿著流動長度往熔體最前端波前處逐步降低,如果模腔內部排氣良好,則熔體前端最後的壓力就是大氣壓。
影響熔體填充壓力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有3類:材料因素,如塑料的類型、粘度等;結構性因素,如澆注系統的類型、數目和位置,模具的型腔形狀以及製品的厚度等;成型的工藝要素。
I. 能給我介紹一下注塑成型原理及注塑過程么
注塑成型原理及注塑過程介紹 :注(射模)塑(或稱注射成型)是塑料先在注塑機的加熱料筒中受熱熔融,而後由柱塞或往復式螺桿將熔體推擠到閉合模具的模腔中成型的一種方法。它不僅可在高生產率下製得高精度,高質量的製品,而且可加工的塑料品種多和用途廣,因此注塑是塑料加工中重要成型方法之一。 A注塑機的基本功能:注塑是通過注塑機來實現的。注塑機的基本功能是:1。加熱塑料,使其達到熔融狀態;2。對熔體施加高壓,使其射出而充滿模腔。 B注塑過程/設備:熱塑性塑料的注塑操作一般是由塑煉。充模。壓實和冷卻等所組成的。所用設備是由注塑機。注塑模具及輔助設備(如物料乾燥等)組成的。 C注射裝置:注射裝置在注塑機過程中主要實現塑煉。計量。注射和保壓補縮等功能。螺桿式注射裝置用得最多,它是將螺桿塑煉和注射用柱塞統一成為一根螺桿而成的。實質上,應稱為同軸往復復桿式注射裝置。它在工作時,料斗內的塑料靠自身的重量落入加熱料筒內,通過螺桿的轉動,塑料沿螺槽向前移動,這時物料受到加熱料筒外部加熱器加熱,同時內部還有剪切產生的熱,溫度上升在成為熔融狀態。隨著加熱料筒前端材料的貯存,這些材料產生的反作用力(背壓)將螺桿向後推,利用限位開關限制其後退量,當後退到一定位置時,使螺桿停止轉動,由此決定(計量)一次的注射量。 模內的材料冷卻後,製品一經取出,就再次合上模具,進入注射工序,這時注射裝置的液壓缸(注射油缸)向螺桿施力,在高壓下螺桿成為射料桿,將其前端的熔體從噴嘴注入模具內。 螺桿式注射裝置是由螺桿,料筒,噴嘴和驅動裝置等部分構成的。注射用螺桿一般分加料,壓縮,和計量三段,壓縮比為2~3,長徑比為16~18。當熔體從噴嘴射出去時,由於加壓熔體上的注射力怕反作用力,一部分熔體會通過螺桿的螺槽逆流到後部。為防止這種現象,在螺桿的端部裝上止逆閥。對於硬聚氯乙烯,則採用錐形螺桿頭。 料筒是裝納螺桿的部分,它是由耐熱。耐高壓的鋼材制的。在料筒的外圍安裝數組電熱圈以加熱筒內的物料,用熱電偶控制溫度,使塑料具有適宜的溫度。 噴嘴是聯接料筒和模具的過渡部分,其上裝有獨立的加熱圈,因為它是直接影響塑料熔融狀的重要部分。一般注塑多採用敞開噴嘴對於低粘度聚酉先胺。則採用針閥式噴嘴。 驅動螺桿的轉動可用電動機或液壓馬達,螺桿的往復運動是藉助液壓力實現的。 通過注射裝置表徵注塑機的參數有:注射量是指注塑機每次注入模內的最大量,可用注射聚苯乙烯熔體的質量表示,或用注射熔體的容積表示;注射壓力是指在注射時施加於料筒截面上的壓力;注射速度則指注射時螺桿的移動速度。 D合模裝置:合模裝置除了完成模具的開合動作之外,其主要任務是以足夠的力抗沖注射到模具內的熔體的高壓力,使模具鎖緊。不讓它張開。 合模機構無論是機械還是液壓或液壓機械式,應保證模具開合靈活,准時,迅速而安全。從工藝上要求,開合模具確要有緩沖作用,模板的運行速度應在合模時先快後慢,而在開模時應先慢再慢。藉以防止損壞模具及製件。 在成型過程中為了保持模具閉合而施加到模具上的力稱為合模力,其值應大於模腔壓力與製件投影面積(包括分流道)之積。模腔內的平均壓力一般在20~45Mpa之間。 由於合模力慎線反映出注塑機成型製品面積的大小,所以常用注塑機的最大合模力來表示注塑機的規格,但合模力與注射量之間也存在一個大致的比例關系。可是,合模力表示法並不能直接反映注射製品體積的大小,使用起來還不方便。要國際上許多廠家採用合模力/當量注射容積表示注塑機的規格,對於注射容積,為了對於不同機器都有一個共同的比較標准,特規定注射壓力屢100Mpa時的理論注射容積,即當量注射容積=理論注射容積*額定注射壓力/100Mpa。 E控制系統:注塑機液壓控制系統主要分常規液壓控制系統,伺服控制系統和比例控制系統。由於液壓系統復雜,這里以比例閥油路系統為例說明梗概。這一系統的特點是:在油路系統中有控制流量的和壓力怕比例元(電磁比例流量閥或電磁比例流量換向閥,電磁比例壓力閥)。 通過外邊給定電的模擬信號和磁力的比例作用,來控制閥芯的開口量或閥芯的彈簧力對系統流量或壓力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注射速度,螺桿速度,啟閉速度與注射壓力。保壓壓力。螺桿轉矩。注射座推力。頂出力。模具保護壓力實行單級,多級控制或無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