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高中生物滲透試驗。99
漏斗內外
液面差
在兩次實驗結束時
相等
❷ 滲透試驗誤差分析
滲透試驗分為室內試驗和野外測定試驗兩大類。
在實驗室中測定滲透系數 k 的儀器種類和試驗方法很多,但從試驗原理上大體可分為」常水頭法「和"變水頭法"兩種。野外進行的滲透試驗又叫 滲水試驗(infiltration test),一般採用試坑滲水試驗,是野外測定包氣帶鬆散層和岩層滲透系數的簡易方法。試坑滲水試驗常採用的是試坑法、單環法、和雙環法。
室內試驗
常水頭試驗法
就是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保持水頭為一常數,從而水頭差也為常數。 如圖:
試驗時,在透明塑料筒中裝填截面為A,長度為L的飽和試樣,打開水閥,使水自上而下流經試樣,並自出水口處排出。待水頭差△h和滲出流量Q穩定後,量測經過一定時間 t 內流經試樣的水量V,則
V = Q*t = ν*A*t根據達西定律,v = k*i,則V = k*(△h/L)*A*t從而得出k = q*L / A*△h= = Q*L / A*△h*
常水頭試驗適用於測定透水性大的沙性土的滲透參數。粘性土由於滲透系數很小,滲透水量很少,用這種試驗不易准確測定,須改用變水頭試驗。
變水頭試驗法
就是試驗過程中水頭差一直隨時間而變化,其裝置如圖:
水從一根直立的帶有刻度的玻璃管和U形管自下而上流經土樣。試驗時,將玻璃管充水至需要高度後,開動秒錶,測記起始水頭差△h1,經時間 t 後,再測記終了水頭差△h2,通過建立瞬時達西定律,即可推出滲透系數 k 的表達式。
設試驗過程中任意時刻 t 作用於兩段的水頭差為△h,經過時間dt後,管中水位下降dh,則dt時間內流入試樣的水量為
dVe = -a dh
式中 a 為玻璃管斷面積;右端的負號表示水量隨△h的減少而增加。
根據達西定律,dt時間內流出試樣的滲流量為:
dVo = k*i*A*dt = k*(△h/L)*A*dt
式中,A——試樣斷面積;L——試樣長度。
根據水流連續原理, 應有dVe = dVo,即得到
k = (a*L/A*t)㏑(△h1/△h2)
或用常用對數表示,則上式可寫為
k = 2.3*(a*L/A*t)㏒(△h1/△h2)
❸ 高中生物 關於滲透裝置的問題
有可能。右邊液面升高的過程其實就是左邊水分進入右側稀釋了葡萄糖溶專液濃度的過程,液面停止屬上升只是因為液面水柱形成的壓力和濃度差形成的滲透壓相等。如果抽取水柱會破壞這個平衡,導致右側溶液進一步稀釋,最終濃度有可能與左側相等。
❹ 高中生物題 滲透裝置 滲透壓差
因為1.溶質分子不能通過半透膜,2.存在液壓(大氣壓引起的),所以兩側溶液永遠存在濃度差,即滲透壓差。
❺ 某同學製作了如圖1所示的滲透作用裝置
水從水濃度高的地方向水濃度低的地方運輸,燒杯中為蒸餾水,漏斗中為蔗糖溶液,因版此最開始時,水分子進權入漏斗的量大於流出的量,當進入漏斗中的水和流出的水一樣多時,達到動態平衡時,液面幾乎不動,故長頸漏斗內部液面的變化趨勢是先升高後維持在一定數值.
故選:B.
❻ 一個高中生物小實驗,不知道可不可行.關於細胞膜的滲透作用的.
1煮熟的土豆洞里不會有水是因為細胞死亡,不會滲透失水;水分子是能自由通過細胞膜,死細胞不能阻擋水通過,因為失去選擇透過性;但在土豆煮熟的過程中,細胞結構被破壞,水與澱粉等親水物質結合糊化,不能到小洞中去。
2,盤里的水是由於土豆細胞液濃度高,被滲透吸收到土豆細胞中到洞里,洞里的糖濃度又比土豆細胞液濃度高,水又被滲透吸收到糖中。洞中的水主要是應該為土豆細胞里本身的水。
3,煮熟的土豆的死細胞已經失去了選擇透過性啦,就是全透性,糖就能通過了。但煮熟的土豆細胞的水與澱粉等親水物質結合糊化,不到小洞中去溶解糖,糖進不了熟土豆,也到不盤子。
❼ 驗證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如何寫成實驗報告
種子發芽過程
之一,做實驗
1材料工具 - 淘寶網(1)常見的種子(如:綠豆黃豆)40
(2)有蓋的罐4,1勺,餐巾紙八人,四人標有1,2,3,4的標簽,膠水,水。
2,方法步驟
比索(1)在第一罐,把兩個餐巾,然後舀入10四季豆,擰緊瓶蓋。達到室溫。
日(2)在第二罐,把兩個餐巾,然後舀入10四季豆,灑上少許水,使濕餐巾,擰緊瓶蓋。達到室溫。
比索(3)在第三罐,把兩個餐巾,放在10青豆用湯匙,倒入更多的水,浸在水中的種子,然後擰緊瓶蓋。達到室溫。
比索(4)在第四罐,把兩個餐巾,放在10青豆用勺子,撒少量的水,所以濕紙巾,擰緊瓶蓋。放置在低溫環境中。
通過觀察,我發現,1,3,4鍋種子已發芽,而第二罐種子發芽。
兩個研究
1,為什麼同樣的質量,同樣的種子品種,有的發芽,有的沒有?
當種子發芽,先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的營養物質輸送到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的發展,突破種皮,根的形成。下胚軸伸長,胚胎發育成莖和葉。
然而,種子發芽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號1種子發芽,因為它是不充分的,盡管空氣和適宜的溫度,但沒有水,因此它不能發芽。 2
號種子只有具有合適的溫度和足夠的水分,以及水,所以它發芽。
3號種子不發芽,因為它是完全浸沒在水中,但不含氧的水,因此它不能發芽。
到4號種子也因缺乏適當的溫度不會發芽的。
三,討論通過了這一結果
實驗中,我發現種子發芽需要充足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中。仔細觀察,我也看到了植物有些單薄,白發發芽後,其實他們可以增加水分的吸收。
實驗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生物學是太奇妙
❽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Ⅰ所示的滲透作用實驗裝置,實驗開始時長頸漏斗內外液面平齊,記為零液面.實驗開始後,
A、OA段液面不段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時間內從漏斗進入燒杯中的水少專於從燒杯進入漏斗內的水屬的量,A錯誤;
B、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時間內從漏斗進入燒杯中的水與從燒杯進入漏斗內的水的量相同,B錯誤;
C、OA段液面不段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時間內從燒杯進入漏斗內的水的量多於於從漏斗進入燒杯中的水,C錯誤;
D、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時間內從漏斗進入燒杯中的水與從燒杯進入漏斗內的水的量相同,D正確.
故選:D
❾ 實驗二 達西滲透實驗
1.實驗目的
1)通過穩定流條件下的滲透實驗,進一步加深理解線性滲透定律———達西定律。
2)加深理解滲透流速(v)、水力坡度(I)、滲透系數(K)之間的關系,並熟悉實驗室測定滲透系數(K)的方法。
2.實驗內容
1)了解達西滲透實驗裝置(圖B-2、圖B-3)。
2)驗證達西滲透定律。
3)測定不同試樣的滲透系數。
3.實驗原理
在岩石空隙中,由於水頭差的作用,水將沿著岩石的空隙運動。由於空隙的大小不同,水在其中運動的規律也不相同。實踐證明,在自然界絕大多數情況下,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運動服從線性滲透定律:
圖B-2 達西儀裝置圖(底部進水)
水文地質學概論
式中:Q為滲透流量,m3/d或cm3/s;K為滲透系數,m/d或cm/s;ω為過水斷面面積,m2或cm2;Δh為上、下游過水斷面的水頭差,m或cm;L為滲透途徑的長度,m或cm;I為水力坡度(或稱水力梯度), ;v為滲透流速,m/d或cm/s。
利用該實驗可驗證達西線性滲透定律:Q=KωI或v=KI。其主要內容為:流量(Q)(或v)與水力坡度(I)的一次方成正比。在實驗時多次調整水力坡度(改變水頭),看其流量(Q)(或v)的變化是否與水力坡度一次方成正比關系。
實驗時,可直接測定流量(Q)、過水斷面面積(ω)和水力坡度(I),從而可求出滲透系數(K)值
室內測定滲透系數,主要採用達西儀。其實驗方法有兩種:①達西儀由底部供水,出水口在上部(圖B-2)。實驗過程中,低水頭固定,調節高水頭;②達西儀是由頂部供水,水流經砂柱,由下端流出(圖B-3)。實驗過程中,高水頭固定,調節低水頭,即調節排水口的高低位置。由底部供水的優點是容易排出試樣中的氣泡,缺點是試樣易被沖動。由頂部供水的優缺點與前一種正好相反。本實訓以頂部供水的達西儀為例進行介紹。
4.實驗儀器及用品
1)達西儀(圖B-3)。
2)量筒(500mL)1個。
3)秒錶。
圖B-3 達西儀裝置圖(頂部進水)(編號說明見圖B-2)
4)搗棒。
5)試樣:①礫石(粒徑5~10mm);②砂(粒徑0.6~0.9mm);③砂礫混合(①與②混合)樣。
5.實驗步驟
(1)實驗前的准備工作
1)測量:分別測量金屬圓筒的內徑(d),根據 計算出過水斷面面積(ω)和各測壓管的間距或滲透途徑(L),將所得ω、L數據填入表B-2中。
2)裝樣:先在金屬圓筒底部金屬網上裝2~3cm厚的小砂石(防止細粒試樣被水沖走),再將欲實驗的試樣分層裝入金屬圓筒中,每層3~6cm厚,搗實,使其盡量接近天然狀態的結構,然後自上而下進行注水(排水管2和水源5連接),使砂逐漸飽和,但水不能超出試樣層面,待飽和後,停止注水。如此繼續分層裝入試樣並飽和,直至試樣高出上測壓管孔3~4cm為止,在試樣上再裝厚3~4cm小礫石作緩沖層,防止沖動試樣。
3)調試儀器:在每次試驗前,先給試樣注水,使試樣全部飽水(此時溢水管7有水流出)待滲流穩定後,停止注水。然後檢查3個測壓管中水面與金屬圓筒溢水面是否保持水平,如水平,說明管內無氣泡,可做實驗。如不水平,說明管內有氣泡,需排出。排氣泡的方法是用吸耳球對准水頭偏高的測壓管緩慢吸水,使管內氣泡和水流一起排出。用該方法使3個測壓管中水面水平,此時儀器方可進行實驗。
以上工作也可由實驗室教師在實驗課前完成。
(2)正式進行實驗
1)測定水頭:把水源5與排水管2分開,將排水管2放在一定高度上,打開水源5使金屬圓管內產生水頭差,水在試驗中從上往下滲透,並經排水口流出,此時溢水管7要有水溢出(保持常水頭)。當3個測壓管水頭穩定後,測得各測壓管的水頭,並計算出相鄰兩測壓管水頭差,填入表B-2中。
2)測定流量:在進行上述步驟的同時,利用秒錶和量筒測量時間(t)內排水管流出的水體積,及時計算流量(Q)。連續兩次,使流量的相對誤差小於5%(相對誤差(δ)= ,Q1、Q2分別為兩次實驗流量值,取平均值填入表B-2中。
表B-2 達西滲流實驗報告表
3)按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調節排水管口的高度位置,改變Ⅰ、Ⅱ、Ⅲ3個測壓管的水頭管讀數。重復步驟1和2,做2~4次,即完成3~5次實驗,取得3~5組實驗數據。
實驗過程中注意:①實驗過程中要及時排除氣泡,並保持常水頭;②為准確繪制v-I曲線,要求測點分布均勻,即流量(水頭差)的變化要控制適度。
(3)資料整理
依據以上實驗數據,按達西公式計算出滲透系數值,並求出其平均值,填入表B-2中。
6.實驗成果
1)提交實驗報告(表B-2)。
2)抄錄其他小組另外兩種不同試樣的實驗數據(有時間時,可自己動手做)。在同一坐標系內,以v(滲透流速)為縱坐標,I(水力坡度)為橫坐標,繪出3種試樣的v-I曲線,驗證達西定律。
復習思考題
1.當試樣中水未流動時,3個測壓管的水頭與溢水口水面保持在同一高度,為什麼?
2.為什麼要在測壓管水頭穩定後再測定流量?
3.三種試樣的v-I曲線是否符合達西定律?試分析其原因。
4.比較不同試樣的滲透系數(K)值,分析影響K值的因素?
5.在實驗過程中為什麼要保持常水頭?
6.將達西儀平放或斜放進行實驗時,其實驗結果是否相同?為什麼?
❿ 高中生物滲透作用
你的設想的對的。
只要有高度差,內外的濃度就不會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