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制備乙醯苯胺時為什麼用分餾裝置
:應用這樣反復多次的簡單蒸餾,雖然可以得到接近純組分的兩種液體,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且在重復多次蒸餾操作中的損失又很大,設備復雜,所以,通常是利用分餾柱***********************************************
不滿意請追問,滿意望採納!
***********************************************
㈡ 對甲基乙醯苯胺的制備
對甲基乙醯苯胺可用對甲基苯胺通過乙醯化反應而製得。對甲基苯胺的乙醯化試劑有冰醋酸(CH3COOH)、醋酸酐(CH3CO)2O或乙醯氯(CH3COCl)等。其中,乙醯氯最劇烈,醋酸酐次之,冰醋酸最慢。但由於冰醋酸價格便宜,操作方便,因而常以冰醋酸為乙醯化試劑。以冰醋酸為乙醯化試劑,反應可逆,產率低。為減少逆反應的發生,需要設法除去反應生成的水,同時加過量的冰醋酸。本方法主要缺點是反應時間長。
對甲基乙醯苯胺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對甲基乙醯苯胺是無色針狀結晶,熔點152~153℃,沸點307℃(升華),相對密度1.212g/mL,微溶於水,易溶於醇、醚、乙酸乙酯、冰乙酸和熱水。
㈢ 制備乙醯苯胺的裝置中,為什麼要用分餾柱
如果將兩種揮發性液體混合物進行蒸餾,在沸騰溫度下,其氣相與液相達成平衡,出來的蒸氣中含有較多量易揮發物質的組分,將此蒸氣冷凝成液體,其組成與氣相組成等同(即含有較多的易揮發組分),而殘 留物中卻含有較多量的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這就是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蒸餾。 如果將蒸氣凝成的液體重新蒸餾,即又進行一次氣液平衡,再度產生的蒸氣中,所含的易揮發物質組分又有增高,同樣,將此蒸氣再經冷凝而得到的液體中,易揮發物質的組成當然更高,這樣我們可以利用一連串的有系統的重復蒸餾,最後能得到接近純組分的兩種液體。優點:應用這樣反復多次的簡單蒸餾,雖然可以得到接近純組分的兩種液體,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且在重復多次蒸餾操作中的損失又很大,設備復雜,所以,通常是利用分餾柱進行多次氣化和冷凝,這就是分餾。 在分餾柱內,當上升的蒸氣與下降的冷凝液互凝相接觸時,上升的蒸氣部分冷凝放出熱量使下降的冷凝液部分氣化,兩者之間發生了熱量交換,其結果,上升蒸氣中易揮發組分增加,而下降的冷凝液中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增加,如果繼續多次,就等於進行了多次的氣液平衡,即達到了多次蒸餾的效果。這樣*近分餾柱頂部易揮發物質的組分比率高,而在燒瓶里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的比率高。這樣只要分餾柱足夠高,就可將這種組分完全徹底分開。工業上的精餾塔就相當於分餾柱。
㈣ 乙醯苯胺的制備(冰醋酸法)
1.如果用的是0.0505mol苯胺理論水為0.9ml. 醋酸具有揮發性。
2.加過量醋酸,控制溫度在100~110度
㈤ 乙醯苯胺的實驗室製法
通常使用苯胺、乙酸為原料,加熱後製取,提純用重結晶的方法。
也可用乙醯氯等原料,但價格貴了。
㈥ 乙醯苯胺的制備
在氮氣復50℃下向氫化反應器中加制入15份乙酸鈉,60份NaHCO3,1320份MeOH和1015份1-氯-2,4-二硝基氯苯,加入11份1%PtC,加入0.15份NH4VO3和66份水。
氫化在60℃和18巴下進行。分離產物為3-氨基-4-氯-苯胺(785份,理論值的85%)。3-氨基-4-氯乙醯苯胺與醋酸反應製得3-氨基-4-氯乙醯苯胺。
其中重要的是形成的羥胺中間體,芳基羥胺也被稱為強致癌物,因此在中斷或不完全氫化的情況下構成高危險潛力。因此需要選擇一種雜質少,產率高的制備方法。
(6)乙醯苯胺制備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苯胺有毒,它能經皮膚被吸收,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2、加鋅粉的目的,是防止苯胺在蒸餾時被氧化,通常只要少量即可,加得過多,因為被氧化的鋅生成氫氧化鋅為絮狀事物會吸收產品。
3、反應時分餾溫度不能太高,以免大量乙酸蒸出而降低產率,選擇較短的分餾柱,可以避免反應溫度過高。
4、不可以用過量的水處理乙醯苯胺,經實驗數據表明乙醯苯胺在水中的含量為5.2%時,重結晶效果最好,乙醯苯胺重結晶產率最大。
㈦ 乙醯苯胺的制備為什麼要用分餾裝置
乙酸與水沸點相接近,而分餾可以分離兩種沸點相近的物質。
㈧ 乙醯苯胺的制備:
你是用的苯胺和醋酸酐,醋酸鈉反應的那個方法么?
如果是的的話,那麼那就不用分餾就可以得到產品的。。。
你把制備方法貼出來吧。
還有,這個實驗產率低只有一個原因,實驗做得太少了,多做做。。。這個實驗很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