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英設計了一個實驗,驗證水的內部壓強和水深的關系,所用的裝置如圖所示,增加細管內的砂粒可以改變細管
根據壓強的公式,P=
F |
S |
D |
2 |
D |
2 |
p2 |
p1 |
H2 |
H1 |
㈡ 如圖所示的裝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等質量的鐵圈和銀圈的連接在一起,吊著一根絕緣的細絲,使之平衡.小
(1)該裝置構成原電池,鐵易失電子作負極、銀作正極,負極反應式為Fe-2e-=Fe2+、正極反應式為Cu2++2e-=Cu,鐵片不斷溶解、銀片上質量不斷增加,所以看到的現象是銀圈表面變紅向下沉,鐵圈變細向上浮,
故答案為:銀圈表面變紅向下沉,鐵圈變細向上浮;形成原電池,鐵圈為負極,鐵失電子溶解,銀圈為正極,溶液中的銅離子的電子在銀圈上析出;
(2)溶液中存在亞鐵離子,亞鐵離子能被氯氣氧化生成鐵離子,反應方程式為6FeSO4+3Cl2=2Fe2(SO4)3+2FeCl3,該反應中被氧化的元素是+2價Fe,兩個金屬圈質量差為析出銀和溶解鐵的質量和,設溶解鐵的物質的量為xmol,根據轉移電子守恆得析出銅的物質的量為xmol,則(56+64)g/mol×xmol=1.2g,x=0.01,則硫酸亞鐵的物質的量為0.01mol,根據亞鐵離子和轉移電子之間的關系式得,轉移電子數=0.01mol×NA/mol=0.01NA或6.02×1021,
故答案為:6FeSO4+3Cl2=2 Fe2(SO4)3+2FeCl3;+2價Fe;0.01NA或6.02×1021;
(3)根據(2)知硫酸亞鐵的物質的量為0.01mol,根據6FeSO4+3Cl2=2Fe2(SO4)3+2FeCl3知,n(FeCl3)=n(Fe2(SO4)3)=
1 |
3 |
0.01 |
3 |
| ||
0.1L |
| ||
0.1L |
| ||
0.1L |
㈢ 圖示天平兩端托盤上的盛水燒杯內各插有1根樹枝,且兩根樹枝的樹葉一多一少,開始時天平兩端平衡.現將此
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專一個過程,可見葉片是蒸騰屬作用的主要部位.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被植物體利用,99%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如圖可知,左側的葉片多,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較多,右側葉片少,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較少,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後,天平的右邊會下降,左側上升.可見A符合題意. 故選:A |
㈣ 如圖所示的裝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鐵圈和銀圈的連接處,吊著一根絕緣的細絲,使之平衡.小心地從燒杯中
(1)依據金屬活動順序可知鐵的活潑性強於銀,鐵圈和銀圈的連接處吊著一根回絕緣的細絲,使之答平衡.小心地從燒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後,該裝置構成了原電池,鐵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鐵離子,質量減小;銀較不活潑的金屬作正極,銅離子在正極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銅,在銀圈上析出,所以鐵圈向上傾斜,銀圈向下傾斜,故選D;
(2)銀較不活潑的金屬作正極,銅離子在正極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銅,在銀圈上析出,銀圈上發生的反應式為:Cu2++2e-=Cu,故答案為:Cu2++2e-=Cu;
(3)甲醇(CH3OH)和氧氣以及強鹼作電解質溶液的新型手機電池中,甲醇做負極,發生失電子的氧化反應,即CH3OH-6e-+8OH-=CO32-+6H2O,電池的總反應是燃料燃燒的方程式,在鹼性環境下,電池反應為:2CH3OH+3O2+4OH-=2CO32-+6H2O,故答案為:負;CH3OH-6e-+8OH-=CO32-+6H2O;2CH3OH+3O2+4OH-=2CO32-+6H2O.
㈤ 天平兩端托盤上的盛水燒杯內各插有1根樹枝,且兩根樹枝的樹葉一多一少,開始時天平兩端平衡。現將此裝置移
蒸騰抄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可見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被植物體利用,99%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如圖可知,左側的葉片多,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較多,右側葉片少,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較少,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後,天平的右邊會下降,左側上升.
㈥ (6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鐵圈和銀圈的相接處吊著一根絕緣的細絲,使之平衡。小心地從
(1)D(2)加入CuSO 4 (aq)後,形成FeAg原電池。Fe溶解,鐵圈減輕,Cu 2+ 在Ag圈上得電子析內出,銀圈增重
㈦ 如圖所示,是小雨和小明在科技活動中設計的提純酒精的裝置.在燒杯中盛水,試管中放未提純的酒精(含水和
試管中的水不會沸騰,因此該裝置提純酒精的原理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沸點不同;冰塊的作用是可以使酒精蒸汽更易於液化. ㈧ 如圖所示,天平兩端托盤上的盛水燒杯內各插有1根樹枝,且兩根樹枝的樹葉一多一少,開始時天平兩端平衡.
植物放在陽光下,同時進行三種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 ㈨ 美國學者米勒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中首先把水加入裝置B中,抽出空氣,在裝置A內加入某些氣體成
米勒通過實驗驗證了化學起源學說的第一步.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米勒先給燒瓶加熱,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環,接著他通過兩個電極放電產生電火花,模擬原始天空的閃電,以激發密封裝置中的不同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球型空間下部連通的冷凝管讓反應後的產物和水蒸汽冷卻形成液體,又流回底部的燒瓶,即模擬降雨的過程(如圖).經過一周持續不斷的實驗和循環之後.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㈩ 如圖所示的裝置,在盛有水的燒杯中,鐵圈和銀圈的連接處吊著一根絕緣的細絲,使之平衡。小心地往燒杯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