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採暖系統模擬演示裝置實驗

採暖系統模擬演示裝置實驗

發布時間:2025-05-11 01:01:28

1. cj128 2000

CJ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建設行業標准
CJ 128—2000

熱 量 表
Heat meters

2001-02-05發布 2001-06-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旦鍵配建設部 發 布
目 次
前言 ( 2 )
1 范圍 ( 3 )
2 引用標准 ( 3 )
3 術語 ( 3 )
4 技術特性 ( 4 )
5 技術要求 ( 6 )
6 試驗方法 ( 9 )
7 檢驗規則 ( 11 )
8 標志、包裝和貯存 ( 12 )
附錄A (標準的附錄)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 14 )
附錄B (標準的附錄)鉑電阻模指溫度感測器的安裝要求 ( 17 )
附錄C (標準的附錄)流量感測器的准確度試驗 ( 19 )
附錄D (標準的附錄)溫度感測器的准確度試驗 ( 20 )
附錄E (標準的附錄)計算器的准確度試驗 ( 22 )
附錄F (標準的附錄)熱量表的准確度試驗與計算 ( 23 )
附錄G (提示的附錄)數據通訊介面和預付亮扒費裝置 ( 24 )

CJ 128--2000
前 言
《熱量表》標准在我國首次制定。標准制定過程結合了我國熱量表研製、生產、使用情況,參照了歐洲熱量表標准EN1434(Heat meters)和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的R75號國際建議(OIML—R75)。本標准採用了EN1434中的EN1434.1、EN1434.2、EN1434.4、 EN1434.5四個標准中的主要內容。對EN1434.3和EN1434.6兩個標准暫不採用。鉑電阻的結構和應用基本上採用了歐洲標准EN1434.2。鑒於R75號國際建議也按照EN1434修改,因此,本標準的准確度等級參照EN1434制定。
標准雖然暫不編寫EN1434.3的內容,但為了熱量表在測試過程中有輸出信號介面,也為了信號遠傳或其他用途,規定熱量表應有標准通訊介面。
本標准有七個附錄。附錄A至附錄F都是標準的附錄。其中附錄A、附錄C至附錄F就水的密度和焓值以及流量感測器、溫度感測器、計算器和熱量表的准確度測量和計算,規定得比歐洲標准詳細,便於使用。附錄G只是為了熱量表信號遠傳和預付費技術的發展提供條件,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的第4章4.2.3條、4.2.4條、4.2.5條、4.3.3條、4.3.4條、第5章5.2節至5.7節、第6章6.2節,均為強制性條文,其餘為推薦性條文。
本標准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提出。
本標准由建設部城鎮建設標准技術歸口單位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歸口。
本標准起草單位: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德寶泛華機電有限公司、清華大學、丹東思凱電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賽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江蘇環能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沈陽航發熱計量技術有限公司、唐山匯中儀表有限公司、大連天正熱能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西門子樓宇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李國祥 呂士健 王樹鐸 王作春 狄洪發 史健君 左曄 王建國 申秀麗 徐彥慶 鄭吉發 邵康文 李濱濤
本標准委託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負責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建設行業標准
熱 量 表 CJ 128—2000
Heat meters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熱量表的術語、技術特性、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和貯存條件。
本標准適用於流動介質為水,溫度為4℃~150℃,壓力不大於2.5MPa的熱量表。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准出版時,所有標准均為有效。所有標准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GB/T778.3-1996冷水水表第3部分:試驗方法和試驗設備
GB2423.1-1989電工電子產品基本環境試驗規程 試驗A:低溫試驗方法
GB2423.2-1989電工電子產品基本環境試驗規程 試驗B:高溫試驗方法
GB2423.3-1993電工電子產品基本環境試驗規程 試驗Ca:恆定濕熱試驗方法
GB2423.4-1993電工電子產品基本環境試驗規程 試驗Cb:循環濕熱試驗方法
GB2828-1987逐批檢查計數抽樣程序及抽樣表
GB/T2829-1997周期檢查計數抽樣程序及抽樣表
GB4208-1993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GB4706.1-1992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要求
GB7306-1987用螺紋密封的管螺紋
GB7307-1987非螺紋密封的管螺紋
GB9113-1988鋼制管法蘭尺寸
GB/T17626.2-1998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 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
GB/T17626.3-1998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試驗
JB/T8622-1997工業鉑熱電阻技術條件及分度表
JB/T8802-1998熱水水表規范
JB/T9329-1999儀器儀表運輸、貯存基本環境條件及試驗方法
3 術語
3.1 熱量表Heat meter
用於測量及顯示水流經熱交換系統所釋放或吸收熱量的儀表。
3.2 整體式熱量表Complete heat meter
由流量感測器、計算器和配對溫度感測器所組成不可分解的整體熱量表。
3.3 組合式熱量表Combined heat meter
由流量感測器、計算器、配對溫度感測器等部件組合而成的熱量表。
3.4 流量感測器 Flow sensor
安裝在熱交換系統中,用於採集水流量並發出流量信號的部件。
3.5 溫度感測器 Temperature sensor
安裝在熱交換系統中,用於採集水的溫度並發出溫度信號的部件。

CJ 128—2000

3.6 配對溫度感測器 Temperature sensor pair
在同一個熱量表上,分別用來測量熱交換系統的入口和出口溫度的一對計量特性一致或相近的溫度感測器。
3.7 計算器 Calculator
接收來自流量感測器和配對溫度感測器的信號,進行熱量計算、存儲和顯示系統所交換的熱量值的部件。
3.8 溫差(Δt)Temperature difference
熱交換系統入口和出口水的溫度差值。
3.9 最小溫差(Δtmin)Min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溫差的下限值,在此溫差下,熱量表准確度不應超過誤差限。
3.10最大溫差(Δtmax),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溫差的上限值,在此溫差下,熱量表准確度不應超過誤差限。
3.11流量( q )Flow-rate
單位時間內, 流經熱量表的熱載體水的體積或質量。qv為體積流量,qm為質量流量。
3.12最小流量(qmin)Minimum flow-rate
水流經熱交換系統時的最小流量,在此流量時,熱量表准確度不應超過誤差限。
3.13常用流量(qp)The permanent flow-rate
系統正常連續運行時,水的最大流量,在此流量下,熱量表准確度不應超過誤差限。
3.14最大流量(qmax) Maximum flow-rate
水流經熱交換系統,在短時間(<1h/天;<200h/年)內,正常運行的最大流量,在此流量下,熱量表准確度不應超過誤差限。
3.15累積流量Total volume
流經熱量表水的體積總和。
3.16溫度上限(tmax)The highest temperature
在熱量表准確度不超過誤差限時,水可能達到的最高溫度。
3.17溫度下限(tmin)The lowest temperature
在熱量表准確度不超過誤差限時,水可能達到的最低溫度。
3.18最大允許工作壓力(MAP)Maximum admissible working pressure
在溫度上限持續工作時,熱量表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壓力。
3.19壓力損失Pressure loss
在給定的流量下,熱量表所造成的壓力降低值。
3.20最大允許壓力損失Maximum admissible pressure loss
在常用流量qp時,水流經熱量表的壓力損失的限定值。
3.21最大熱功率Maximum thermal power
在熱量表准確度不超過誤差限時,熱功率可能達到的最大值。
4技術特性
4.1 熱量測量
在熱交換系統中安裝整體式熱量表或組合式熱量表,當水流經系統時,根據流量感測器給出的流量和配對溫度感測器給出的供回水溫度,以及水流經的時間,通過計算器可計算並顯示該系統所釋放或吸收的熱量。其基本公式為(1)
Q= q Δhd = …………………………………(1)

CJ 128—2000

式中:Q——釋放或吸收的熱量 (J或wh);
qm——流經熱量表的水的質量流量(kg/h);
qv——流經熱量表的水的體積流量(m3 /h);
ρ——流經熱量表的水的密度(kg/ m3);
Δh——在熱交換系統的入口和出口溫度下,水的焓值差(J/kg);
——時間(h)。
公式(1)中密度和焓值應符合本標准附錄A的規定。當溫度為非整數時,應進行插值修正。
4.2 熱量表結構和材料
4.2.1 熱量表由流量感測器、配對溫度感測器和計算器構成。熱量表入口宜配置過濾裝置。
4.2.2 熱量表應有檢測介面或數據通訊介面,其要求見附錄G,但所有介面均不得改變熱量表計量特性。
4. 2.3 熱量表的殼體必須防水、防塵侵入。
4.2.4 流量感測器的材料,特別是轉動部件,應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及耐蝕性,並且在本標准表2的水溫條件下能正常工作。
4.2.5 溫度感測器結構和材料
4.2.5.1 溫度測量應採用鉑電阻溫度感測器,其結構和安裝應符合附錄B的規定。如果溫度感測器和計算器組成一體,也可採用其他形式的溫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應經過測量選擇配對。
4.2.5.2 溫度感測器與管路的連接,應採用密封螺紋連接,螺紋規格應符合國家的相關標准。
4.3 主要參數
4.3.1 流量感測器採用螺紋連接時,連接尺寸和方法見表1、圖1和圖2。公稱直徑40mm以上或公稱直徑40mm以下(含40mm),但工作壓力大於1.6MPa,小於2 .5MPa的流量感測器應採用法蘭連接,其法蘭尺寸應符合GB9113的規定。
表1

公稱直徑DN
常用流量
qp(m3/h) 流量感測器介面尺寸(見圖1) 流量感測器接管尺寸(見圖2)

介面螺紋
D 螺紋長度 接管長度
L1(mm) 螺紋有效長度
L2(mm)
螺紋D1
amin
(mm) bmin
(mm)
15
0.6 G B
10 12 45 14 R1/2
1.5
20 2.5 G1B 12 14 50 16 R3/4
25 3.5 G1 B
12 16 58 18 R1
32 6.0 G1 B
13 18 60 20 R1

40 10 G2B 13 20 62 22 R1

CJ 128—2000

4.3.2 溫度與壓力
熱量表按工作條件分為兩種類型,見表2。
表2
類 型 溫度(℃) 壓力(MPa)
常 溫 型 4~95 ≤ 1.6
高 溫 型 4~150 ≤2.5

4.3.3 流量
熱量表的常用流量應符合GB/T778冷水水表的要求,最低一檔常用流量為0.6m3/h。常用流量與最小流量之比應為10、25、50或100。公稱直徑≤40mm的熱量表,其常用流量與最小流量之比必須採用50或100。
4.3.4 溫差
熱量表的最大溫差與最小溫差之比應大於10,供貨廠家必須提供最小溫差值,一般最小溫差可為1℃、2℃、3℃、5℃和10℃,但公稱直徑≤40mm的熱量表,Δtmin≤3℃。
5技術要求
5.1 環境溫度
環境A類:+5℃~+55℃
環境B類:-25℃~+55℃
5.2 顯示要求
5.2.1 熱量表至少顯示熱量、流量、累積流量、供回水溫度和累積工作時間。
5.2.2 熱量的顯示單位必須用J或wh及其十倍數。累積流量的顯示單位必須用m3。
溫度的顯示單位必須用℃顯示。顯示單位必須標在不被混淆的位置。
5.2.3 顯示數字的可見高度不應小於4mm,小數數字必須有小數點分開。
5.2.4 熱量表必須能夠在最大熱功率下持續3000h無超量程地顯示熱量。在最大熱功率下工作一小時,熱量表最小位數至少步進一位。
5.3 性能要求
5.3.1 強度和密封性
應能承受規定溫度及壓力下的水壓強度試驗和密封性試驗。試驗結果無滲漏、無損壞。
5.3.2 計量特性
熱量表計量准確度分為三級,採用相對誤差限E表示,相對誤差限E定義如下:

CJ 128—2000

E= (2)
式中: Vd——顯示的測量值;
Vc——常規真實值。
1級(注) E=±(2+4 +0.01 ) (3)
2級 E=±(3+4 +0.02 ) (4)
3級 E=±(4+4 +0.05 ) (5)
式中 : E——相對誤差限%;
Δtmin——最小溫差℃;
Δt——使用范圍內的溫差℃ ;
qp——常用流量m3/h;
q——使用范圍內的流量m3/h。
5.3.2.1 整體式熱量表准確度應按上述三個等級執行。
5.3.2.2 組合式熱量表准確度等級可按分部件誤差限執行。熱量表總誤差為三項誤差的算術和值(絕對值和)。
5.3.3 計算器誤差限E
E =±(0.5+ ) (6)
5.3.4 配對溫度感測器誤差限E
E =±(0.5+3 ) (7)
5.3.5 流量感測器誤差限E
1級(注) E =±(1+0.01 ) (8)
2級 E =(2+0.02 ) (9)
3級 E =(3+0.05 ) (10)
CJ 128—2000

各級流量感測器誤差限最大不應超過5%。
註:如果第1級誤差限能被測量和第1級流量感測器能夠實現,那麼第1級的E和Eq按公式(3)和(8)計算。
5.3.6 最大允許壓力損失
在常用流量時,最大允許壓力損失不應超過0.025MPa。
5.3.7 電源要求
5.3.7.1 熱量表的電源宜採用內裝電池,內裝電池的使用壽命應大於5年。
5.3.7.2 外接電網電源電壓Vn=(220 )V,頻率fn=(50±1)Hz。
5.3.7.3 更換電池時,不得損壞熱量表的檢定標志。
5.3.7.4 工作電源欠壓時,應提示。
5.4 加速耐用性
加速耐用性按表3的規定執行。
表3
項 目 試 驗 條 件 備 注
流量感測器 在溫度為tmax-5℃,最大流量qmax時,連續運轉300h。 准確度誤差限應符合本標准5.3.5條的規定。
配對溫度感測器 溫度加熱到上限,再降到下限,重復10次。 准確度誤差限應符合本標准5.3.4條的規定。
計 算 器 在最大熱功率連續運轉500h。 准確度誤差限應符合本標准5.3.3條的規定。

5.5 安全要求
5.5.1 斷電數據保護
當電源停止供電時,熱量表應能保存所有數據,恢復供電後,能夠恢復正常計量功能;斷電期間應有措施計量或計算斷電期間的熱量。
5.5.2 抗磁干擾
當受到磁鐵干擾時,應不影響其計量特性。
5.5.3 外殼防護等級
按GB4208的規定,環境A類的熱量表應具有IP52防護等級,環境B類的熱量表應具有IP54的防護等級。
5.5.4 封印
熱量表應有可靠封印,在不破壞封印的情況下,不能拆卸熱量表。
5.5.5 熱量表電器絕緣性能應符合GB4706.1的規定。
5.6 運輸要求
儀表按規定裝入包裝箱後,運輸途中不應受雨、霜、霧直接影響,按標志向上放置,並不受擠壓、撞擊等損傷。運輸的環境條件按JB/T9329的規定執行。其溫度范圍可按熱量
表的環境等級而定,如環境A類為+5℃~55℃;環境B類為-25℃~55℃。
5.7 計算器的運行環境要求
在表4規定的運行環境條件下,計算器的性能應不受影響。
CJ 128—2000

表4
項 目 環 境 條 件
乾熱環境 溫度(55±2)℃、濕度不超過20%。
冷卻環境 環境A:溫度(5±3)℃、環境B:溫度(-25±3)℃。
恆定濕熱環境 溫度(40±2)℃、濕度不低於93%。
循環濕熱環境 溫度由25℃變化至50℃、濕度不低於93%,循環2次。
電源電壓變化 ①外接電源:電壓上限為1.1V 、電壓下限為0.85V 、頻率變化為(0.98~1.02)fn。
②內置電池:電壓上限為20℃無負載時的電池電壓、電壓下限為供貨商規定的最低工作電壓。
電磁兼容性 ①靜電放電抗擾度應符合GB/T17626.2第5章的規定,試驗等級為2級,接觸放電4kV,性能判據:
a) 試驗時熱量表功能暫時降低或喪失,但能自動恢復;
b)熱量表內程序不能有任何變化,內存數據不能丟失或改變。
②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應符合GB/T17626.3第5章的規定,試驗等級為2級,試驗場強3V/m,頻率為80~1000MHz。
6 試驗方法
6.1 試驗室試驗條件
溫度范圍:15℃~35℃;
相對濕度:25%~75%;
大氣壓力:86 kPa~106kPa。
6.2 試驗裝置
6. 2.1 應能滿足被測器具計量學特性,誤差應不大於被測儀器1/5的試驗裝置。
6.2.2 流量感測器試驗裝置
冷水試驗可按GB/T778.3規定的冷水水表的試驗裝置,熱水試驗可按JB/T8802規定的熱水水表試驗裝置。
6.2.3 計算器試驗裝置
一台脈沖發生器,用於模擬流量感測器的信號。一個准確度為萬分之一的標准電阻,用於模擬鉑電阻在對應測試溫度下的阻值。也可以採用通過計量部門認定的試驗裝置。
6.2.4 溫度感測器試驗裝置
溫度感測器試驗可按JB/T8622規定的試驗裝置。
6.3 壓力試驗
6.3.1 出廠檢驗應按GB/T778.3冷水水表的第3部分的規定進行試驗。
6.3.2 型式試驗時應按JB/T8802的規定進行試驗,水溫55℃±5℃。
6.3.3 試驗裝置和流量感測器內的空氣應排除干凈,試驗裝置應防泄漏,壓力應逐漸增加,防止壓力驟增
6.4 熱量表准確度試驗

CJ 128—2000

熱量表准確度試驗可分別對流量感測器、溫度感測器和計算器進行性能測試或採用經計量部門認定的熱量整體測量裝置進行整體測試。
6.4.1流量感測器准確度測試
進行測試時,流量感測器上、下游應為直管段,直管段長度應按被測流量感測器的要求執行。流量感測器的准確度測試和計算按附錄C的規定進行。
6.4.2 溫度感測器准確度測試
溫度感測器的准確度測試和計算按附錄D的規定進行。
6.4.3 計算器准確度測試
計算器的准確度測試和計算按附錄E的規定進行。
6.4.4 熱量表的准確度測試與計算
熱量表的准確度測試與計算按附錄F的規定進行。
6.5 壓損試驗
按JB/T8802標准規定的壓力損失試驗進行。流量為常用流量,溫度為(55±5)℃,壓力損失應滿足5.3.6條的規定。
6.6 加速耐用性試驗
按表3的規定進行熱量表所有部件的加速耐用性試驗,其誤差限應滿足 5.3.3~5.3.5的規定。
6.7 運輸條件試驗
試驗方法按JB/T9329的規定進行。
6.8 內裝電池壽命試驗
根據電池額定容量值的80%作為參考數據,按半年工作條件和半年休眠狀態下實測的熱量表相應電流的總和,計算出該熱量表的功耗及相應的電池使用時間。
6.9 計算器環境試驗
6.9.1 乾熱試驗:根據表4的環境條件,按GB/T2423.2的規定進行。
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試驗樣品達到溫度穩定後,試驗時間為2h。
6.9.2 冷卻試驗,根據表4的環境條件,按GB/T2423.1的規定進行。
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試驗樣品達到溫度穩定後,試驗時間為2h。
6.9.3 恆定濕熱試驗,根據表4的環境條件,按GB/T2423.3的規定進行。
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試驗時間為試驗樣品達到溫度穩定後2h。
6.9.4 循環濕熱試驗,根據表4的環境條件,按GB/T2423.4的規定進行。
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12h為1個循環周期,周期數為2。
6.9.5 電壓變化試驗
6.9.5.1 電源電壓變化試驗
按表4的條件進行試驗,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並滿足5.7的規定。
6.9.5.2電池電壓變化試驗
按表4的條件進行試驗,模擬水溫(55±5)℃,溫差1.1Δtmin,流量1.1qmin,並滿足5.7的規定。

CJ 128—2000

6.9.6 電磁兼容性試驗
6.9.6.1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試驗
按GB/T17626.3的規定進行試驗,試驗後應滿足5.7的規定。
6.9.6.2 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
放電可施加在熱量表的任何錶面上,通常是用戶能接觸到的表面,接觸放電電壓為4kV,放電方式為單擊、次數10次。放電電極接近熱 量表,直到發生放電現象為止。在下一次放電前要移開電極。連續放電時間的間隔應大於10s,試驗按GB/T17626.2¬的規定進行。
測試期間流量為0,試驗後應滿足5.7的規定。
6.10 顯示器檢測
測量各顯示符號的高度應不低於4mm;
目測顯示器顯示熱量的單位,用J、wh或其十進制倍數顯示;
目測顯示器顯示累積流量的單位,用m 顯示;
目測顯示器顯示介質溫度的單位,用℃顯示;
目測演示測量參數,滿足5.2.1的規定。
6.11 安全要求檢測
6.11.1 斷電保護功能檢測
當電源中斷時,熱量表保存所有數據,並記錄中斷的時間。當故障排除後,熱量表自動恢復功能。
6.11.2 封印保護功能檢測
目測所有影響計量的可拆卸部件的封印保護。
6.11.3 防磁保護功能檢測
熱量表正常工作條件下,將流量感測器、計算器殼體和顯示器放置在磁場強度為100kA/m的環境下,監測期間顯示器各指示值不能發生間斷和突然加、減速現象。
6.11.4 目測檢查外殼防護等級標志,滿足5.5.3的要求。
6.11.5 熱量表電器絕緣等級檢測應按GB4706.1 的規定執行。
7 檢驗規則
7.1 檢驗分類
熱量表檢驗分為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
7.2 出廠檢驗
熱量表出廠檢驗應由廠家的檢驗部門進行檢驗,並簽署合格證後方可出廠。
7.3 型式檢驗
熱量表在下列情況時須進行型式檢驗:
a) 當生產材料、工藝和產品結構有變化,影響到產品質量時;
b)停產一年後恢復生產時;
c)正常生產時,每三年應進行一次型式檢驗。
7.4. 組批與抽樣
7.4.1熱量表應成批提交檢驗,每批應由同一型號、同一工藝狀態下生產的熱量表組成。
7.4.2 尺寸驗收的抽樣及合格水平按GB2828的規定進行。
7.4.3 性能測試驗收
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的測試項目應按表5的規定執行;

CJ 128—2000

出廠檢驗應逐塊表進行測試,所有項目合格時為合格;
型式檢驗應按GB/T2829的規定進行抽樣和判斷。
表5 檢測項目表
序號 技術要求 對應條款 出廠檢驗 型式檢驗
1 顯示要求 5.2 √ √
2 強度和密封性 5.3.1 √ √
3 熱量表准確度 5.3.2 √ √
4 計算器准確度 5.3.3 √ √
5 配對溫度感測器准確度 5.3.4 √ √
6 流量感測器准確度 5.3.5 √ √
7 最大允許壓力損失 5.3.6 × √
8 電源要求 5.3.7 √ √
9 加速耐用性 5.4 × √
10 安全要求 5.5 √ √
11 運輸要求 5.6 × √
12 計算器運行環境要求 5.7 × √
表5中打√的表示要求檢測的項目,打×的表示不要求檢測的項目。
7.5 不合格規定
如檢驗結果不合格時,可以加倍重新取樣,對不合格項復驗,如復驗結果符合本標准規定,則該批產品合格。如仍不合格,則該批產品不合格。
8 標志、包裝和貯存
8.1 產品標志
8.1.1 必須在流量感測器上用箭頭標出水流方向。
8.1.2 每套熱量表的標志可製成標牌,固定在表身明顯位置上。
標牌應包括如下內容:
——製造廠名稱、商標和出廠編號;
——產品名稱、型號、流量范圍、溫度范圍、溫差范圍、壓力等級、准確度等級;
——環境溫度類別;
——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標志、編號。
8.2 產品包裝
包裝箱外按GB191的規定印刷向上、防潮、小心輕放標志。並標注廠址名稱、計量器具許可證標志、編號、凈重和製造日期(或編號)。
箱內隨機文件有:
——產品合格證;
——使用說明書;
——裝箱單。
8.3 貯存環境條件
CJ 128—2000

8.3.1 產品墊離地面至少30cm,距離四壁應不少於1m,距離採暖設備應不少於2m。
8.3.2 倉庫的環境條件規定
環境A類:+5℃~+55℃;
環境B類: -25℃~+55℃;
相對濕度:小於80%;
倉庫內應無酸、鹼、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學物品和其它具有腐蝕性的氣體及物品。
應防止強烈電磁場作用和陽光直射。

CJ 128—2000

附錄A (標準的附錄)
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A1 當工作壓力≤1.0MPa時,水的密度和焓值應採用表A1。
表A1 P=0.6000MPa,溫度為1℃—150℃時水的密度和焓值表
溫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溫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溫度(℃) 密度 (kg/ m3) 焓 (kJ/kg)
1 1000.2 4.7841 51 987.80 214.03 101 957.86 423.76
2 1000.2 8.9963 52 987.33 218.21 102 957.14 427.97
3 1000.2 13.206 53 986.87 222.39 103 956.41 432.19
4 1000.2 17.412 54 986.39 226.57 104 955.67 436.41
5 1000.2 21.616 55

2. 壁掛爐帶水暖空調光製冷不制熱什麼原因

空氣過濾器積塵太多、內外機通風口被異物堵塞。過濾網的作用是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如果積累的灰塵太多而不及時清洗會堵住空氣流通,從而造成出風口的出風量減少,致使機內制熱量無法被流動空氣及時帶出來,造成制熱量不足,這不是故障,屬於空調的保養問題,只需定期取下空氣過濾網清洗,就可恢復正常,一般每半月清洗一次過濾網比較適宜(清洗時注意勿用40℃以上的熱水清洗,不得用洗衣粉、洗潔精、汽油、香蕉水等清洗,以免濾網變形,也不可用明火烘乾);蒸發器、冷凝器塵垢太厚,會降低換熱效果,導致制熱能力下降,耗電量增加;制熱溫度設定過低;空調房間門縫、牆洞未堵死,或是開窗開門頻繁,造成室內熱量流失。

二空調只製冷不制熱的原因-環境因素

冷暖型空調分熱泵型、熱泵輔助電熱型和電熱型三種產品,在制熱量相等條件下,前兩種耗電比第三種約小一半,考慮到供電容量和用電費用,現在的家庭普遍選擇前兩類空調(但應注意它們的使用條件,前兩種只適用於零下5℃以上的環境下,顯然對北方地區不適用)。熱泵型空調器,制熱時環境溫度過低,空調能效比也降低,在較冷的冬天制熱效果不理想,這是正常現象。對於無自動除霜的熱泵型空調器,它使用的最低環境溫度是零上5℃,低於這個溫度就不制熱或效果很差,這是因為外部換熱器上積霜堵住了空氣流動,不能再從外界吸入熱量的緣故;對於有自動除霜的熱泵型空調器,它使用的最低環境溫度也是零下5℃,低於這個溫度也不能有效制熱。

除了環境因素和業主使用不當外,空調只製冷不制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製冷循環系統、控制系統發生故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一空調只製冷不制熱的原因:製冷劑不足

由於製冷系統泄漏使系統內參與熱循環的製冷劑不足,導致熱交換效率下降,從而產生制熱量不足現象。若存在此類故障,會出現系統制熱量、製冷量都不足的現象,此時接入壓力表,測系統的壓力,會發現壓力明顯比正常時低,再檢查管路,在嚴重泄漏處會發現有明顯的油漬,而對於輕微的泄漏點則應通過電子檢漏儀來檢漏。

二空調只製冷不制熱的原因:四通閥串氣

熱泵型空調通過四通閥來切換製冷和制熱狀態。在製冷時,室外熱交換器作冷凝器用,室內熱交換器當蒸發器吸收熱量;而制熱時,室外熱交換器作蒸發器,室內熱交換器當冷凝器釋放熱量。若四通閥串氣,則有部分本應參與熱交換的製冷劑在四通閥處直接由壓縮機出氣管返回到回氣管,導致參與熱交換的製冷劑減少,熱交換效率下降,從而引起制熱量不足。外在的表現主要是高、低壓壓力不穩定,摸管道(接四通閥的兩根熱管與兩根冷管)冷、熱不均勻;也有些故障表現為類似製冷劑不足或製冷、制熱都不足,但通過檢測,高壓側壓力正常。

三空調只製冷不制熱的原因:單向閥(又稱止逆閥)漏氣

熱泵式空調器因製冷、制熱狀態差別懸殊,僅靠電磁換向閥來切換製冷劑的流向,往往不可靠,因此,單向閥常用於熱泵型空調器中,用來安全有效地切換製冷劑的流向。在製冷循環時,高、低壓差較小,節流元件為主毛細管,而輔助毛細管被單向閥短路;在制熱循環時,與輔助毛細管並聯的單向閥不導通,節流元件為主毛細管與輔助毛細管串聯,這樣可增加節流元件的阻力,即增大製冷系統的高、低壓差,降低室外熱交換器的溫度,從外界獲取更多的熱量,以達到制熱的目的。當單向閥漏氣時,製冷系統的高、低壓壓差下降,室外熱交換器的溫度上升,從外界獲取的熱量減少,導致制熱量不足。當出現空調製冷正常、制熱量不足故障時,通過檢測系統運行時的壓力,會發現低壓側壓力上升,高、低壓壓差下降。

3. 中國石油大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怎麼樣就業好么發展潛力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一、專業概況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及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天然氣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天然氣將作為城市燃氣的主要氣源;同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集中供熱、空調製冷將成為必然趨勢。為適應這一要求,國家急需培養大批專門從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的高級專業人才,但目前國內高校開設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含城市燃氣方向)的學校不多,每年的畢業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我校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並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於2002年增設了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不是簡單地把以前專業進行合並重組,而是一個以建築環境學為基礎的新學科,它反映了學科發展的方向。「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中的設備也不是指建築機械或施工機械,是指保證室內環境所需要的各種設備,包括暖通空調設備、建築電氣設備、建築給排水及燃氣供應設備等。因此,調整後的新專業所牽涉內容比以前專業更廣泛,要求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面更寬。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將設在儲運與建築工程學院儲運工程系,該系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始建於1953年,是我校建立的第一批石油專業,是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之一;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也有十幾年的辦學經驗積累。目前,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均供不應求。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與我校的油氣儲運工程和熱能動力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經過充分論證,利用現有的師資和實驗設備完全有能力組建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
燃氣城外加城內,俗稱大然氣,這是許多燃氣界前輩的努力方向。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宓亢琪教授和其他許多燃氣界前輩在很早以前就提出——燃氣並入儲運。這雖然是兩個行業,但學生的基礎課都相同,而且對於儲運及燃氣專業都是只有利而無一弊。目前,之所以燃氣在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原因也是過去燃氣專業所在的院校都隸屬於建設部。而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設置的特色在於——以「大燃氣」為龍頭,發揮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重點學科的優勢,建設具有鮮明石油特色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
二、專業建設規劃
1.專業建設目標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具有燃氣方向博士學位的人很少,現在還沒能招聘到高層次的人才,除了原有的儲運及熱工的師資力量外,我們把年輕教師派送到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老牌學校(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研究生或進行專業培訓;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加強實驗室建設,力爭建設好下列實驗室:天然氣水化物實驗室、燃氣燃燒實驗室、燃氣輸配實驗室等;努力突出石油大學的學科優勢,建立有特色的教材體系,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2.專業建設舉措
雖然新專業是在原儲運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基礎上建設的,但由於跨行業的原因,目前很多教師對新專業的背景、隸屬關系等問題了解不夠深入,單純的教學,往往會導致偏離就業主題。為此,學院經常派有關教師到各相關院校調研,參加有關專業建設會議,以及進行教師新專業知識的培訓。少數課程教師採用進修、委培、引進等措施予以解決。
目前,某些教師走入一誤區,認為新專業課程只要照搬原儲運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相應課程即可。針對如此現象,院系為了有效地組織教學,首先結合學院學時分配方案,重新界定了新創立專業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重審了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修訂並完成了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這一工作的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對新創立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的全面認識,另一方面對於教學實施的高效有序進行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現有實驗室(多相流實驗室、腐蝕與防腐實驗室、氣體擴散實驗室、對流傳熱實驗室、燃燒實驗室、模擬計算實驗室,面積1200多平方米,設備資產總值400多萬元)的基礎上,增添部分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可用的試驗裝置,為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專業的教材基本都是採用高校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考慮到國內燃氣工業的發展及目前的形勢,全國高等院校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燃氣方向發展研討會於2006年4月15~16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該會議的議題之一就是新形勢下專業的教材建設,經過各位專家的深入研討,落實了需修改、需整合、需重寫的教材,並根據各位專家的特長,分配了教材建設任務,有望在2008年形成新時期的專業成套教材。

三、教學條件與教學狀況
1.教學設施建設
目前,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與儲運專業、熱工專業共用的實驗室有:腐蝕實驗室、油氣損耗實驗室、長輸管道實驗室、多相流實驗室、製冷、制熱實驗室、傳熱學實驗室。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室是在充分考慮設備的共用、在儲運實驗室、熱工實驗室基礎上進行建設的,並在2004年末申請了教育部「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項目,並獲得批准。目前,增建的燃氣管網實驗裝置已完成一屆學生的教學實驗;正在建設的新專業燃燒及輸配實驗室有望在9月底交付使用,屆時又可完成如下教學實驗:燃氣管網水利工況實驗;家用液化氣調壓器性能測定實驗;煤氣表校正實驗;燃氣法向火焰傳播速度測試;燃氣熱水器熱工性能實驗;小型大氣式燃燒器穩定性實驗;可見火焰傳播速度演示;家用燃氣灶具熱工性能實驗;燃氣熱值測定;燃氣相對密度測定實驗。
2005年10月,中國石油大(華東)與青島泰能燃氣集團簽訂協議,建立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實踐教學基地」,可為本科生生產實習、認識實習提供便利條件,每次可接納約30—60人的本科實習任務,並由單位技術人員擔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學生可在以下生產崗位進行實習:大堯罐站;金家嶺LNG儲配站;焦化廠煤制氣車間;液化器灌瓶站;城陽天然氣門站;平度液化氣儲配站。目前,又與青島新奧燃氣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意向,建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實踐教學基地」,屆時,又可增加兩個實習點:黃島團結路門站及膠南分輸站。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與儲運專業頗有相似,儲運專業又是我校的老牌專業,相關的圖書資料可以說應有盡有,針對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專業科的參考書,除了學校大力支持,增加了圖書館的藏書量外,儲運工程系也播出了專項資金,購買了一定數量的相關書籍及規范,有利於學生查閱。
2.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
新專業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的設置與內容應更加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更加強調素質教育。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具有厚基礎、寬口徑,有創新意識的本專業高級技術人才。傳統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層次一般都是基礎課一專業基礎課一專業課,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調整後為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應淡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構建一個寬厚的專業基礎平台(建築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學生可在這一平台上,向多個方向進行拓展。大量的事實證明,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除了專業知識外,人文知識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人文素質的教育應貫穿到整個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之中,使之系列化和科學化。
本專業的設置更強調專業的學科性,強調專業的擴充和專業內容的更新,要變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使新的專業無論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和內容上都將更加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因此,加強學科基礎、拓寬專業面、綜合提高學生素質是制定專業教學計劃的主要方面。
與其它院校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相比,專業必修課增添了「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讓學生不但了解城市內的燃氣管網的規劃設計,而且認識城市外天然氣長輸管道的設計與管理;專業限選課設置了「油氣儲運概論」 、「儲運油料學」及「儲運工程最優化」等儲運專業的相關課程,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這不但變向實現了儲運與新專業的相融合,而且節省師資,降低了開設新專業的成本。
3.教學管理現狀與措施
自新專業建設至今,專業建設及教學工作一直由儲運及熱工共同完成,雖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記,但也順順利利的完成了一屆學生的培養,而且專業學生就業率100%。
自2006年5月,明確提出「燃氣工程與技術」為專業主導方向,明確專業建設及教學工作由儲運工程系負責。為了加強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學科建設和管理工作,同時考慮教師隊伍的穩定,儲運系內增設一位副主任,負責建環專業的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工作,教學安排統由儲運工程系主管教學的副主任負責,實驗員暫由儲運系一名實驗員兼任。
四、教學科研成果
自2002年至今,主持完成科研項目48項,累計經費599.5萬,其中,省部級項目4項。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54篇,其中國家級刊物21篇,統計源刊物33篇,EI收錄19篇。
五、人才培養
1.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堅實的城市燃氣管網、供熱通風和空調工程中水力計算、熱力分析和技術經濟分析理論基礎,能從事城市及工業企業燃氣輸配系統的設計、運行管理,從事室內環境設備和建築公共設施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要的特殊環境的研究開發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課程設置
本專業現在可開設的專業課有: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輸配管網、供熱工程、空氣調節技術、製冷原理與設備、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節能技術、建築環境學、金屬腐蝕與防腐、城市燃氣輸配、城市燃氣安全技術、能源工程與環境保護、城市液化氣供應、燃氣燃燒設備、燃料與燃燒、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燃氣工程施工、換熱器原理與設計、鍋爐原理、冷熱源工程、通風工程、儀表自動化等。教學大綱齊全,教學資料完備。
本專業的主要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基礎外語、工程力學、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電工電子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城市燃氣輸配、供熱工程、空氣調節技術、建築環境學。
3.業務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築環境與設備的基礎理論,同時具有多種建築設備系統的設計、施工調試和運行管理的能力,並具備一定的計算機、電子、機械和建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四年的學習,主要獲得下列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工程力學、傳熱學、建築環境學、電工電子學、自動控制原理、機械原理、計算機原理等,具備綜合利用這些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獲得人工建築環境技術(採暖、通風、空調、照明)和公用設施工程(冷熱源、燃氣輸配、建築自動化與能源管理)的實際設計訓練;獲得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的施工組織、技術經濟分析、系統與設備的測試、調試等基本訓練;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好的聽、讀能力和一定的口語、寫作能力,能順利地閱讀專業外文資料;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4.畢業要求與就業情況
本專業學生需修滿教學計劃要求的184.5學分,理論環節154.5個學分(必修課程123.5個學分,限選課程13個學分,人選課程18個學分),實踐環節30個學分,並取得輔助培養計劃要求的學分,方能畢業,符合條件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閱讀全文

與採暖系統模擬演示裝置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吉利博越儀表盤胎壓監測怎麼消 瀏覽:364
歐力電動工具有限公司 瀏覽:78
星越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95
實驗室制氨氣裝置圖長導管 瀏覽:312
長春海砂淡化處理設備哪裡買 瀏覽:735
超聲波焊接找不到諧振頻率怎麼解決 瀏覽:217
軸承上xthd是什麼意思 瀏覽:709
物聯網水表繳費後怎麼開閥門 瀏覽:504
水龍頭方形閥門怎麼弄 瀏覽:531
宸瑞五金機電市場怎麼樣 瀏覽:108
采耳的直播儀器叫什麼 瀏覽:726
男機械哈林輕甲搭配什麼首飾 瀏覽:677
人字形閥門怎麼開 瀏覽:552
儀表盤什麼燈是綠色的 瀏覽:992
怎麼調整高7儀表盤時間 瀏覽:235
軸承如何安入窩子 瀏覽:65
軸承座的基準是什麼 瀏覽:523
大量拆裝儀表如何確定安裝位置 瀏覽:292
老年人代步車四輪軸承怎麼拆 瀏覽:107
寶雞五金市場圖片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