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渦輪起什麼作用
渦輪是用來增壓的。
Turbo,即渦輪增壓,簡稱T,最早時候由瑞典的薩博(SAAB)汽車公司應用於汽車領域。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渦輪增壓簡稱TURBO,如果在轎車尾部看到TURBO或者T,即表明該車採用的發動機是渦輪增壓發動機。 例如大眾寶來的1.8T、帕薩特的1.8T、奧迪的2.0T 等等。這些汽車的發動機工作,是靠燃料在發動機氣缸內燃燒作功,從而對外輸出功率。在發動機排量一定的情況下,若想提高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提供燃料燃燒。然而,向氣缸內多提供燃料容易做到,但要提供足夠量的空氣以支持燃料完全燃燒,靠傳統的發動機進氣系統是很難完成的。
就拿汽油機工作原理來說,每向氣缸裡面提供1公斤的汽油,大約需要氣缸吸入15公斤的空氣,才能保證汽油充分燃燒。然而這15公斤的空氣,其體積將是非常大的,光靠氣缸在發動機進氣過程產生的真空度,不容易將這么大體積的空氣完全吸入。因此,提高發動機吸入氣體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發動機的充氣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增壓技術就是一種提高發動機進氣能力的方法。從原理上講,它就是採用專門的壓氣機將氣體在進入氣缸前預先進行壓縮,提高進入氣缸的氣體密度,減小氣體的體積,這樣,在單位體積里,氣體的質量就大大增加了,進氣量即可滿足燃料的燃燒需要,從而達到提高發動機功率的目的。增壓過程中採用的壓氣機又叫做增壓器。
『貳』 汽車渦輪的作用是什麼工作原理
發動機,是來利用汽缸內發生源的可燃混合氣的「爆燃」,通過活塞連桿機構,使曲軸旋轉,產生動力的 「爆燃」,就是快速的燃燒。 燃燒,是需要氧氣和燃料的。如果增加氧氣和燃料供應,就可以使燃燒得更劇烈。 增壓的原理,就是增加氧氣(空氣)的供應量,再配合增加燃油供應量,來提高發動機動力。 所以,在發動機進氣管前部,安裝了一個「壓氣機」,來增加發動機的進氣量,同時再配合增加噴油量,來提高發動機功率。 而這個壓氣機的運轉,是通過一個和其同軸的渦輪來帶動的 渦輪增壓,就是將發動機產生的高溫高壓的廢氣,引入一個噴嘴處,來「吹」動渦輪旋轉,從而使壓氣機旋轉壓氣 如圖:『叄』 渦輪增壓的作用
渦輪增壓(Turbo Boost),是一種利用內燃機運作轉產生的廢氣驅動空氣壓縮機的技術。版
它是利用發動機排權出的廢氣作為動力來推動渦輪室內的渦輪(位於排氣道內),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位於進氣道內),葉輪就壓縮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新鮮空氣,再送入氣缸。
當發動機轉速加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加快,空氣壓縮程度就得以加大,發動機的進氣量就相應地得到增加,就可以增加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3)渦輪裝置四個作用擴展閱讀:
增壓目的:渦輪增壓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發動機進氣量,從而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讓車子更有勁。
一台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後,其最大功率與未裝增壓器的時候相比可以增加40%甚至更高。
這樣也就意味著同樣一台的發動機在經過增壓之後能夠輸出更大的功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渦輪增壓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車到底誰更好?
『肆』 渦輪增壓的作用有哪些
什麼是渦輪增壓 渦輪增壓器有什麼作用
渦輪增壓器最早是用於跑車或方程式賽車上的,以使發動機迸發出更大的功率。
發動機是*燃料在汽缸內燃燒作功來產生功率的,輸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汽缸內空氣量的限制,所產生的功率也會受到限制,如果發動機的運行性能已處於最佳狀態,再增加輸出功率只能通過壓縮更多的空氣進入汽缸來增加燃料量,提高燃燒作功能力。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渦輪增壓器是惟一能使發動機在工作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輸出功率的機械裝置。
渦輪增壓器實際上是一種空氣壓縮機,通過壓縮空氣來增加進氣量。它是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慣性沖力來推動渦輪室內的渦輪,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葉輪壓送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空氣,使之增壓進入汽缸。當發動機轉速增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增快,葉輪就壓縮更多的空氣進入汽缸,空氣的壓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燒更多的燃料,相應增加燃料量和調整一下發動機的轉速,就可以增加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但是渦輪增壓器雖然有協助發動機增力的作用,但也有它的缺點,其中最明顯的是,「滯後響應」,即由於葉輪的慣性作用對油門驟時變化反應遲緩,即使經過改良後的反應時間也要1.7秒,使發動機延遲增加或減少輸出功率。這對於要突然加速或超車的汽車而言,瞬間會有點提不上勁的感覺。但是隨著技術的改進,這一缺點正在被逐步克服。
在最近30年時間里,渦輪增壓器已經普及到許多類型的汽車上,它彌補了一些自然吸氣式發動機的先天不足,使發動機在不改變汽缸工作容積的情況下可以提高輸出功率10%以上,因此許多汽車製造公司都採用這種增壓技術來改進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藉以實現轎車的高性能化。
『伍』 機械渦輪的作用是什麼
一具引擎會不停運轉而產生動力,是因為汽油進入燃燒室,與空氣混合形成油氣混合物後內由火花塞點燃,燃燒容中產生的壓力推動活塞產生動力,最後燃燒後的廢氣經由排氣閘門排出外界,然後循環造成的。這個過程可分為四部分:進氣沖程,壓縮沖程,燃燒(或動力)沖程,排氣沖程。
如何提高引擎的效率呢?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要增加引擎的效率,只能使用更多的能量。進氣,壓縮,燃燒,排氣——工程師能做的也就是改進這四個部分。其實,Turbo和Super Charger都是針對『進氣』這個環節而設計的。其他三個沖程除了排氣外,沒什麼能大改的了,效果也不大。
TURBO:Turbo是利用排氣沖程所排放的廢氣,轉動它的Turbine(排氣轉子)。當Turbine到達一定轉速時,它帶動進氣轉子(Compressor)——兩者是同軸異室的,強行吸進額外的空氣。所以普通引擎叫Natural Aspiration(NA,自然進氣)。相比之下,Turbo就是「不自然」進氣的。
『陸』 渦輪的作用是什麼
平常所說的渦輪增壓裝置其實就是一種空氣壓縮機,通過壓縮空氣來增加發動機的進氣量,一般來說,渦輪增壓都是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慣性沖力來推動渦輪室內的渦輪,渦輪又帶動同軸的葉輪,葉輪壓送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空氣,使之增壓進入汽缸。當發動機轉速增快,廢氣排出速度與渦輪轉速也同步增快,葉輪就壓縮更多的空氣進入汽缸,空氣的壓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燒更多的燃料,相應增加燃料量和調整一下發動機的轉速,就可以增加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了。 渦輪增壓器的最大優點是能在不加大發動機排量就能較大幅度地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及扭力,一般而言,加裝增壓器後的發動機的功率及扭矩要增大20%—30%。渦輪增壓器的缺點是滯後,即由於葉輪的慣性作用對油門驟時變化反應遲緩,使發動機延遲增加或減少輸出功率,這對於要突然加速或超車的汽車而言,瞬間會有點提不上勁的感覺。 大家可能會覺得渦輪增壓裝置非常復雜,其實並不復雜,渦輪增壓裝置主要是由渦輪室和增壓器組成。首先是渦輪室的進氣口與發動機排氣歧管相連,排氣口則接在排氣管上。然後增壓器的進氣口與空氣濾清器管道相連,排氣口接在進氣歧管上,最後渦輪和葉輪分別裝在渦輪室和增壓器內,二者同軸剛性聯接。這樣一個整體的渦輪增壓裝置就做好了。
『柒』 常見的燃氣渦輪發動機有哪四種 主要用途
燃氣渦輪發動機分為渦噴、渦扇、渦槳、渦軸四種。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由燃氣輪機和螺旋槳組專成,在他屬們之間還安排了一個減速器。
渦噴發動機基本已經過時。多使用在截擊機 對地攻擊機 轟炸機等等
渦扇發動機比較普遍。多使用在戰斗機 大型客機 教練機等等。
渦槳這個基本和渦扇差不多。
渦軸主要應用在直升機上。
『捌』 渦輪蝸桿的作用是什麼
蝸輪蝸桿結構常用來傳遞兩交錯軸之間的運動和動力,蝸輪與蝸桿在其中間內平面內相當於容齒輪與齒條,蝸桿又與螺桿形狀相似。
為了提高效率,蝸輪減速機一般均採用有色金屬做蝸輪,蝸桿則採用較硬的鋼材。
由於是滑動摩擦傳動,運行中會產生較多的熱量,使減速機各零件和密封之間熱膨脹產生差異,從而在各配合面形成間隙,潤滑油液由於溫度的升高變稀,易造成泄漏。
機構的特點
1、可以得到很大的傳動比,比交錯軸斜齒輪機構緊湊,兩輪嚙合齒面間為線接觸,其承載能力大大高於交錯軸斜齒輪機構。
2、蝸桿傳動相當於螺旋傳動,為多齒嚙合傳動,故傳動平穩、噪音很小,具有自鎖性,當蝸桿的導程角小於嚙合輪齒間的當量摩擦角時,機構具有自鎖性,可實現反向自鎖,即只能蝸桿帶動蝸輪,而不能由蝸輪帶動蝸桿
3、傳動效率較低,磨損較嚴重,蝸輪蝸桿嚙合傳動時,嚙合輪齒間的相對滑動速度大,故摩擦損耗大、效率低。
『玖』 渦輪增壓起什麼作用工作原理是
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現在越來越多,到底什麼是渦輪增壓發動機,它的基本結構和工作理又如何呢?現在坊間越來越多車迷朋友知道渦輪增壓可以提升動力,但卻不知道它是如何完成,如果要改裝又應如何改動?一切的一切,我們都需要從渦輪增壓系統的基本原理談起。影響發動機動力輸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把更多的空氣塞進汽缸,提高容積效率(更多的空氣將帶來更大的動力)。排量為3000cc 的引擎所能夠產生的馬力與扭矩,在理論上必然會比相同設計的2000cc 引擎來得大。那麼如何把2.0L 汽缸內的容積效率提升到接近甚至超過3.0L 呢?
NA動力提升方法 一般的NA(自然進氣)發動機的做法,逃不開加大節氣門口徑,或換多喉直噴等,使高轉速時可以在同油門深度下,獲得更多的空氣量。但這種方法在某一轉數後,作用就有限了。畢竟NA 發動機的空氣是靠真空吸入的。在汽缸容積固定不變的情況下,真空吸入空氣有一個相對的限度。
有的NA 發動機改用高角度凸輪軸(Hi Cam,藉此增加進排氣門重疊角度),可以在高轉速下獲得高動力,但缺點是低轉的扭矩較差,而且如果角度過大,會有發動機怠速不穩的現象。所以現在不少的新車都用上可變氣門正時技術,再配合可變凸輪軸等技術(如VVTL-i、i-VTEC、MIVEC)……以期在低轉扭矩和高轉馬力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
但即便是用盡以上方法,發動機的進氣效率頂多提高60%。NA 發動機始終無法避免其宿命——空氣是被動地被吸入汽缸內的。也就是說,引擎所需的空氣完全依靠活塞下行時產生的負壓而進入,即便汽缸吸滿了空氣,缸中氣壓也就小於或等於一個大氣壓。所以NA 發動機的升功率始終遠不如能將空氣與燃油強制送入的汽缸中,可輕松獲得一倍以上馬力的增壓發動機。
渦輪增壓系統原理解構
渦輪系統是增壓發動機中最常見的增壓系統之一。
如果在相同的單位時間里,能夠把更多的空氣及燃油的混合氣強制擠入汽缸(燃燒室)進行壓縮燃爆動作(小排氣量的引擎能「吸入」和大排氣量相同的空氣,提高容積效率),便能在相同的轉速下產生較自然進氣發動機更大的動力輸出。渦輪增壓利用廢氣驅動,基本沒有額外的能量損耗(對發動機沒有額外的負擔),便能輕易地創造出大馬力,是非常聰明的設計。情形就像你拿一台電風扇向汽缸內吹,硬是把風往裡面灌,使裡面的空氣量增多,以得到較大的馬力,只是這個扇子不是用電動馬達,而是用引擎排出的廢氣來驅動。
一般而言,引擎在配合這樣的一個「強制進氣」的動作後,起碼都能提升30%-40% 的額外動力,如此驚人的效果就是渦輪增壓器令人愛不釋手的原因。況且,獲得完美的燃燒效率以及讓動力得以大幅提升,原本就是渦輪增壓系統所能提供給車輛最大的價值所在。
該系統包括渦輪增壓器、中冷器、進氣旁通閥、排氣旁通閥及配套的進排氣管道。
渦輪增壓系統如何工作?
我們希望用以下簡單的步驟讓你明白渦輪增壓的工作順序,從而便能清楚了解渦輪增壓系統的工作原理。
一,發動機排出的廢氣,推動渦輪排氣端的渦輪葉輪(Turbine Wheel)②,並使之旋轉。由此便能帶動與之相連的另一側的壓氣機葉輪(Turbine Wheel) ③也同時轉動。
二,壓氣機葉輪把空氣從進風口強制吸進,並經葉片的旋轉壓縮後,再進入管徑越來越小的壓縮通道作二次壓縮,這些經壓縮的空氣被注入汽缸內燃燒。
三,有的發動機設有中冷器,以此降低被壓縮空氣的溫度、提高密度,防止發動機產生爆震。
四,被壓縮(並被冷卻後)的空氣經進氣管進入汽缸,參與燃燒做功。
五,燃燒後的廢氣從排氣管排出,進入渦輪,再重復以上(一)的動作。
渦輪增壓器 渦輪增壓器本體是渦輪增壓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件,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蝸牛」或「螺仔」。因渦輪的外形與蝸牛背上的殼或海產攤內的海螺十分近似而得名。
渦輪增壓器本體是提高容積效率的核心部件,其基本結構分為:進氣端、排氣端和中間的連接部分。
其中進氣端包括壓氣機殼體(Compressor Housing,包括壓氣機進風口(Compressor Inlet)、壓氣機出風口(Compressor Discharge)、壓氣機葉輪(Compressor Wheel)。
而排氣端包括渦輪殼體(Turbine Housing, 其中包括渦輪進風口(Turbine Inlet)、渦輪出風口(TurbineDischarge)、渦輪葉輪(Turbine Wheel)。
在兩個殼體間負責連接兩者的,還有一個軸承室(CenterHousing),安裝有負責連接並承托起壓氣機葉輪、渦輪葉輪,應付上萬轉速的渦輪軸(Shaft),以及與之對應的機油入口(Oil Inlet)、機油出口(OilOutlet)等(甚至包括水入口和出口)。
「高溫」是渦輪增壓器運作時面臨的最大考驗。渦輪運轉時,首先接觸的便是由引擎排出的高溫廢氣(第一熱源),其推動渦輪葉輪並帶動了另一側的壓氣機葉輪同步運轉。整個葉片輪軸的轉速動輒120000-160000rpm。所以渦輪軸高速轉動所產生的熱量非常驚人(第二熱源),再加上空氣經壓氣機葉輪壓縮後所提高的溫度(第三熱源),這三者成為渦輪增壓器最最嚴峻的高溫負擔。渦輪增壓器成為一個集高溫原件於一體的獨立工作系統。所以「散熱」對於渦輪增壓器非常重要。渦輪本體內部有專門的機油道(散熱及潤滑),有不少更同時設計有機油道以及水道,通過油冷及水冷雙重散熱,降低增壓器溫度。
渦輪軸
渦輪軸(Bearing)看起來只是簡單的一根金屬管,但實際上它是一個肩負120000-160000rpm 轉動及超高溫的精密零件。其精細的加工工差、精深的材料運用和處理正是所有渦輪廠最為核心的技術。傳統的渦輪軸使用波司軸承(Bushing Bearing)結構。它確實只是一根金屬管,其完全倚仗高壓進入軸承室的機油實現承托散熱,因此才能高速地轉動。
而新近出現的滾珠軸承(Ball Bearing)逐漸成為渦輪軸發展的趨勢。顧名思義,滾珠軸承就是在渦輪軸上安裝滾珠,取代機油成為軸承。滾珠軸承有眾多好處:摩擦力更小,因此將有更好的渦輪響應(可減少渦輪遲滯),並對動力的極限榨取更有利;它對渦輪軸的轉動動態控制更穩定(傳統的是靠機油做軸承,行程漂浮);對機油壓力和品質的要求相對可以降低,間接提高了渦輪的使用壽命。但其缺點是耐用性不如傳統的波司軸承,大約7 萬-8 萬公里就到壽命極限,且不易維修、維修費昂貴。因此重視耐久性的渦輪製造廠( 如KKK) 就不會推出此型式渦輪。
渦輪葉輪
渦輪葉輪的葉片型式,可分為「水車式」 葉片(外形是直片設計,讓廢氣沖撞而產生迴旋力量,直接與回轉運動結合),及「風車式」葉片(外形為彎曲型葉片設計,除了利用沖撞的力量以外,還能有效利用氣流進入葉片與葉片之間,獲取廢氣膨脹能量)。渦輪葉輪的輪徑及葉片數會影響馬力線性,理論上來說,葉片數愈少,低速響應較差,但高速時的爆發力與持續力卻不是多葉片可比擬的。
渦輪葉輪的葉片大多以耐高熱的鋼鐵製造(有的使用陶瓷技術),但由於鐵本身的質量較大,於是又輕又強的鈦合金葉片因此產生。只是在量產車中,現在只有三菱LancerEVO Ⅸ RS 車型有搭載鈦合金葉片渦輪(EVO 的鈦合金渦輪型號為TD05-HRA,一般的則為TD05-HR 請讀者明鑒)。而改裝品中,也只有Garrett 出品的賽車專用渦輪使用鈦合金,除此以外暫沒聽說。
壓氣機葉輪
葉片是渦輪的動力來源。但壓氣機葉輪及渦輪葉輪各有不同的功用,因此葉片外形當然也不一樣。壓氣機葉輪基本上是把如何將空氣有效率地推擠入壓縮信道視為首要任務,然後再加以決定其形狀。
一般原廠渦輪的壓氣機葉輪(Compressor Wheel) 都使用全葉片的設計,即葉片是整片從頂端到末端的設計。而為了增加吸入空氣的通路面積,提升高速回轉時的效率,目前已出現了許多在全葉片旁穿插安裝半塊葉片的葉輪(此種設計多出現在改裝品上)。
而壓氣機葉輪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壓縮空氣的流速均等化。傳統的葉輪為「放射型壓縮輪」,其兩葉片之間的氣體流速變化很快:位於葉輪運轉方向前方的空氣,被葉片擠壓,故流速很快。但葉片後方的空氣則因為吸入阻力及回壓力等因素,流速較慢。當節氣門半開時,壓氣機葉輪轉速下降,進入壓縮輪的空氣速度就會降低。而之前已被壓縮的空氣量如果此時相對過多,便會出現「真空」的狀態,無法輸送空氣(壓氣機葉輪轉速無法產生大於進氣管中氣壓的壓力),相對壓力也就無法產生了(壓力回饋),這也就是所謂的「氣體剝離」 (Compressor Surge) 現象。
所謂的Surge 效應,就好比我們用手去攪動水桶里的水,當手攪動的速度愈快,水桶里的水就會愈來愈向水桶邊緣擴散,接著水桶里的水位也就會愈來愈低,到最後水桶里的水則變成只能在水桶周圍旋轉,而無法落下。這樣的現象也會發生在空氣流體力學上。大家可以試想:壓氣機進風口就好比是一個水桶,周圍空氣就像是水,至於渦輪葉片就好比是攪動的手,當渦輪葉片轉速一旦提升,進氣口內的氣流就會逐漸向周圍擴散,轉速提升愈高,氣流就愈向周圍靠近,導致渦輪葉片中央位置會愈來愈吸不到空氣,到最後甚至會呈現真空的狀態,使得空氣只能從葉片周圍進入,進氣效率當然也就會跟著下降,這樣的現象就是所謂的Surge 效應。而迎風角度大的葉片,進氣效率雖較好,但卻容易在高轉速時發生Surge 效應,而角度較小的葉片則反之。
為了防止「氣體剝離」現象,把葉片角度設計成向運轉方向縮小(與渦輪軸線方向更接近),以維持流速均一化的「反向」壓縮輪漸漸成為改裝品的主流,而這也就是改裝界所謂的「斜流」葉片。「斜流」葉片通常都在原有的主葉片下,多加半個葉片(一般其角度更接近渦輪軸線方向,即更豎直)。若從進氣入口正視壓氣機葉輪,可看到兩個葉片重疊,就代表這是「斜流」 葉輪。而Hybrid Turbine 的壓氣機葉輪通常亦會使用「斜流」葉片( 後方並加以切平) 搭配漏斗式的加大吸氣口來增加出風量。此外,還有壓氣機進風口處加設循環排氣孔,讓流失的壓縮空氣2次循環來減少surge效應的新設計(此處不贅述,HKS T04Z 便有此設計)。
內置式排氣旁通閥
內置式排氣旁通閥(Internal Wastegate,俗稱Actuator),是目前渦輪系統中最常見的泄壓裝置,一般又被稱為連動式排氣泄壓閥。「Actuator」直接配置在渦輪上,利用一支連桿來控制渦輪排氣中的閥門,一旦渦輪壓縮空氣端的增壓值達到限定的程度,進氣壓力便會推「Actuator」的連桿,使渦輪排氣側內的旁通閥門開啟,部分廢氣不經渦輪葉輪(Turbine Wheel)直接排到排氣管。這樣減少「吹動」渦輪葉輪的廢氣流量,渦輪葉輪轉速降低,同時帶動壓氣機葉輪轉速降低。因此「Actuator」既是限制渦輪最高轉速的裝置,也是使渦輪進氣端增壓壓力維持一個穩定值(不會長時間過高)的裝置。
外置式排氣旁通閥
外置式排氣旁通閥(External Wastegate,俗稱Wastegate)也被稱為排氣泄壓閥,功能與「Actuator」大致相同,但結構與安裝位置有別。結構上「Wastegate」省去了連桿和在渦輪內的排氣閥門。而位置上「Wastegate」以獨立方式安裝在渦輪與排氣管頭段之間,而無須像「Actuator」那樣依附於渦輪增壓器本體上。一旦渦輪增壓值達到設定上限,「Wastegate」排出( 可直接排向大氣或導回排氣管內) 多餘的廢氣,減少「吹動」渦輪葉輪的廢氣流量,進而使渦輪保持穩定的增壓值。「Wastegate」比「Actuator」有更大的增壓容量(可配用大的彈簧)且反應靈敏,所以更適合用在大馬力或高增壓渦輪發動機上,尤其是使用差異過大的Hybird 渦輪,更是必備用品!
中冷器
中冷器(中央冷卻器,Intercooler)位於壓氣機出風口與節氣門之間的「散熱排」。其構造有點像水箱,就是運用橫向的眾多小扁鋁管分割壓縮空氣,然後利用外界的冷風吹過與細管相連的散熱鰭片,達到冷卻壓縮空氣的目的,使進氣溫度較為接近常溫。
引擎最不喜歡高溫的氣體,因為高溫空氣會使馬力下降。特別是四季炎熱的亞熱帶地區。但由於渦輪增壓器會把吸進引擎的氣體進行強制壓縮,從而使空氣密度提高,但與此同時,空氣的溫度也會急劇上升。溫度上升又反過來造成被壓縮空氣的氧含量下降。此外這股熱氣未經冷卻即進入高溫的汽缸,將導致燃油的不規則預燃(爆震),使引擎溫升進一步加劇,增加了熔毀活塞的可能。
為了提升空氣密度,同時兼顧空氣中的含氧量,我們需要在壓縮空氣後(壓縮程度較大)降低進氣的溫度。中冷器因此而產生。中冷器的面積及厚度越大,其散熱能力越強。因為面積和厚度大,其內的小扁管數量、長度和散熱葉片等皆隨之增加,中冷器內的高溫壓縮空氣及中冷器外的大氣就有更多的接觸面積及接觸時間,熱交換(散熱)的面積和時間更充分,降溫效果更好。雖然大容量中冷器有更好的冷卻效能,但其加長了散熱路徑和增大了進氣容度,會帶來相對的壓力損失,TurboLag 容易變大。
進氣旁通閥
進氣旁通閥(ReliefValve)一般又稱為「進氣泄壓閥」。它安裝在靠近節氣門的進氣管上,它是大部分渦輪增壓發動機出廠時原配的泄壓裝置。
由於渦輪是利用廢氣排出的力量來驅動,當駕駛過程中收油門(如換擋、急剎車時),節氣門關閉。渦輪葉片(壓氣機葉輪)在慣性作用下仍舊持續轉動。此時因節氣門的截斷和葉片的繼續增壓所致,進氣管路中(在節氣門與渦輪之間)的空氣壓力會迅速提高。為了保護增壓系統,當壓力達到某一限定值後,進氣旁通閥打開,把過剩的空氣(壓力)導回至濾清器與渦輪之間,實現降壓保護的功能。
Blow-Off Valve(BOV)即俗稱的「放氣哇佬」,同樣屬於進氣旁通閥。只是它一般被用作取代Relief Valve的改裝部件。其功能基本上和Relief Valve 相同,唯一的差異僅在於Blow-off Valve的閥門並不會像Relief Valve那樣容易受到進氣壓力的影響而開啟(導致進氣壓力下降)。而且在節氣門關閉後,Blow-off Valve 是將剩餘壓力直接向大氣釋放,並非再導於渦輪與濾清器之間再度增壓。因此BlowoffValve 除了同樣具有保護渦輪系統的效果外,在泄壓反應上也比起原廠配置的Relief Valve 更為優異。但對於小排量或小增壓的渦輪發動機來說,Blow-off Valve對再加油的動力響應會變差。另外Blow-off Valve 泄壓時會產生更大的泄氣聲,令人聽得更為興奮,也成為渦輪增壓車最為特殊的音效。
『拾』 渦輪發動機的作用
大家講得都很好!!!! 不過各位別忘了還有機械增壓!!SUPER CHARGE!!! 直接利用發動機驅動渦輪版,因此沒有渦輪遲滯現權象!!!
其實發明渦輪的原因是為了解決飛機在高空缺氧的環境下發動機無法正常出力的問題,由瑞典SAAB發明,SAAB也被稱作"渦輪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