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期焦慮對大腦
病理性焦慮及慢性應激對大腦的影響
頻繁、慢性的應激暴露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受損,並隨時間推移累及其他相關生理系統,如免疫、代謝及心血管系統功能,升高疾病的發生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及神經精神障礙。
最近報道稱中年經歷過明顯心理壓力的婦女,20年後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升高;焦慮症狀可使老年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升高至2.5倍。在動物模型中發現,應激水平的糖皮質激素能夠引起澱粉樣蛋白生成及tau蛋白積累。
盡管之前的研究並未發現焦慮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聯,但近期神經影像學數據顯示,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傷(aMCI,一種阿爾茨海默病前驅症狀)老年人焦慮嚴重時,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升高,焦慮的風險比為1.33,輕度、中度、重度焦慮可分別引起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升高33%、78%、135%。同時,aMCI老年人焦慮嚴重度與內嗅皮質和內側顳葉的萎縮程度正相關。
海馬損傷
研究發現,無論對於人類或動物,HPA軸慢性長期興奮及繼發的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可對海馬結構造成損傷,可導致海馬萎縮、海馬神經元形成減少。嚙齒類動物實驗中發現,海馬神經元發生減少可導致認知障礙、抑鬱症狀、焦慮樣行為,類似結果也在人類研究中被觀察到,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及PTSD)患者中發現存在海馬萎縮及HPA失調。海馬神經元功能異常的轉基因小鼠,可表現出聯想學習受損,出現恐懼與焦慮的泛化。
海馬神經元可增強個體在危險情況下對未知事件的預測及判斷能力,從而減輕焦慮與恐懼感,這就解釋了為何在老年痴呆症個體中,會同時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有觀點稱海馬神經元的再生修復可作為抗抑鬱作用靶點之一。慢性氟西汀暴露可引起海馬組織內髓鞘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強,而該表達水平在小鼠試驗中被證實與焦慮樣行為呈負相關。
前額葉皮層損傷
嚙齒類動物實驗中,發現慢性應激可引起小鼠部分PFC的結構及功能退化,即部分PFC錐體細胞樹突棘受損,導致工作記憶受損。其他動物實驗也得到了一致結果。慢性應激下PFC樹突棘減少的同時,杏仁核神經元樹突棘增加,進一步加劇了杏仁核與PFC功能的失衡。
在人類研究中發現,暴露於負性事件與PFC灰質體積縮小有關。慢性應激也與PFC連接功能降低及對杏仁核的調節功能下降相關。3年隨訪試驗中發現,已緩解的抑鬱症患者相比於未緩解的患者,海馬、前扣帶回、背內側及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體積縮小均較少。研究及文獻已表明,應激引起的PFC受損可導致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及PTSD,但是否在痴呆中也存在相同機制尚不明了,需進一步研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