❺ (2005成都)某學生為了測定實驗室中一瓶因保存不善而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設計了如
(1)氫氧化鈉是鹼,可以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變質,若變質生成的碳酸鈉與稀硫酸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2)做有氣體參與的連續性實驗的一般步驟是,連接裝置→檢驗裝置氣密性→裝葯品→做實驗.
(3)本題的實驗目的是通過測二氧化碳的體積來計算葯品中碳酸鈉的含量,所以必須保證二氧化碳的准確性,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所以用飽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可以避免二氧化碳的減少.
(4)證明硫酸過量,即證明碳酸鈉反應完,所以可以繼續滴一滴硫酸,沒有氣泡產生.
(5)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L×1.8 g/L=0.396 g
設樣品中含碳酸鈉的質量為x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10644
x 0.396g
=
,解之得:x=0.954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00%=47.7%
(6)變質的氫氧化鈉中除了有碳酸鈉外,含有氫氧化鈉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因為題中沒法測出水的質量,也就不能計算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
故答案為:(1)稀硫酸滴在氫氧化鈉樣品上有氣泡產生; 氫氧化鈉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
(2)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3)避免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裡而損耗,造成測定結果偏低
(4)繼續滴入稀硫酸,不再產生氣泡
(5)47.7%
(6)不能測出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中所含的水分.
❻ 某學生為了測定實驗室中一瓶因保存不善而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
(1)氫氧化鈉可以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變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2)做有氣體參與的連續性實驗的一般步驟是,連接裝置→檢驗裝置氣密性→裝葯品→做實驗.
(3)本題的實驗目的是通過測二氧化碳的體積來計算葯品中碳酸鈉的含量,所以必須保證二氧化碳的准確性,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所以用飽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可以避免二氧化碳的減少.
(4)證明硫酸過量,即證明碳酸鈉反應完,所以可以繼續滴一滴硫酸,沒有氣泡產生.
(5)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1.8 g/L=0.396 g
設樣品中含碳酸鈉的質量為x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10644
x 0.396g
=
解之得:x=0.954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00%=47.7%
(6)檢驗氫氧化鈉部分變質,既要鑒定含有碳酸鈉又要鑒定含有氫氧化鈉,鑒定碳酸鈉就是鑒定碳酸根離子,可通過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來鑒定,鑒定氫氧化鈉就是鑒定氫氧根離子,可通過其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來進行鑒定.
故答案為:(1)2NaOH+CO
2═Na
2CO
3+H
2O;
(2)檢查裝置的氣密性;(3)避免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裡而損耗,造成測定結果偏低;(4)滴加稀硫酸無氣泡產生
(5)47.7%
(6)敘述檢驗氫氧化鈉部分變質的方法: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步驟一:取樣,溶於水,滴加 過量的氯化鈣溶液 | 有白色沉澱產生 | 氫氧化鈉部分變質 |
步驟二:靜置,向上清液中滴加 酚酞 | 變紅 |
❼ 接在氣體制備的連續實驗裝置中間,用於控制氣流平穩的裝置是怎樣的
看流量,穩壓閥,穩壓表,流量計帶閥門,都可以,找你氣路的供應商他們都可以給你解決的
❽ 如圖是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裝置.在實驗過程中當觀察到氣泡在導管口連續均勻冒出時,才開始收集,目的
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要在裝入葯品之前,故A錯誤; B、當觀察到氣泡在導專氣管口連續、均勻地冒屬出時,才開始收集氣體,就是為提高收集到的氧氣的純度,故B正確; C、試管口向下傾斜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試管破裂,故C錯誤; D、防止高錳酸鉀顆粒進入導氣管,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故D錯誤. 故選B. |
❾ 1953年,美國科學家米勒首先模擬原始地球閃電和大氣成分,在密閉的裝置里,連續進行火花放電,合成了(
解:米勒的實驗裝置如圖
生命起源的學說有很多,其中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第三個階段,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第四個階段,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米勒通過實驗驗證了化學起源學說的第一階段.
米勒的實驗如圖,將水注入左下方的燒瓶內,先將玻璃儀器中的空氣抽去.然後打開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氫氣的混合氣體(模擬原始大氣).再將燒瓶內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氣體同在密閉的玻璃管道內不斷循環,並在另一容量為5升的大燒瓶中,經受火花放電(模擬雷鳴閃電)一周,最後生成的有機物,經過冷卻後,積聚在儀器底部的溶液(模擬原始大氣中生成的有機物被雨水沖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實驗結果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故選:C
❿ 實驗中如果出現點動正常,無法實現連續運轉,故障原因有哪些
沒有自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