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芳同學按照課本要求探究並聯電路中電流的關系,某組同學設計的電路如圖甲所示.把電流表分別接入到電路
(1)讀圖可知,電流表的指針反偏,說明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應該把連接電流專表正負接屬線柱的兩根導線交換才行;
(2)分析表中的數據可知,0.10A+0.12A=0.22A,0.20A+0.24A=0.44A,0.25A+0.30A=0.55A,
故可得出結論: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3)在實驗中,測量三次的目的是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避免偶然性;
(4)在實驗操作中,用一個電流表來進行測量,每次都需要將電路拆開,再重新將電流表連接到另一位置,非常麻煩,因此,可以考慮在A、B、C三處各串聯一個電流表.
故答案為:
(1)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把連接電流表正負接線柱的兩根導線交換;
(2)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3)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
(4)在A、B、C三處各串聯一個電流表.
② 圖Ⅰ是小紅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於是小明對原實驗裝置
(1)酚酞試液本身為無色,而當遇鹼液時變紅,單獨放只盛有酚酞試液的試管,回是想說明氨水能使答酚酞試液變紅,起到一個對比的作用,故答案為:進行對比 (2)A試管為常溫,D試管為高溫,溫度不一樣,分子的運動速度就不一樣,故答案為:B試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變紅色,C試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變紅色. (3)根據實驗現象可以得出本題答案為: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4)改進前能聞到刺激性氣味,是因為裝置氣密性不好,且同一溫度下不能說明影響分子的運動快慢的因素,而改進後的裝置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本題的答案為: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
③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做「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如圖1所示),但測出的
【猜想與假設】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左邊集氣瓶內氣體體積變小,壓強變小,從而在外部大氣壓的作用下使燒杯內的水進入集氣瓶,通過測量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量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①如果所用紅磷的量不足,造成瓶內空氣中的氧氣沒有完全被消耗,瓶內殘留氣體中還有氧氣,所以會使所測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
②如果裝置的氣密性不好,外界氣體會進入集氣瓶中,形成不了壓強差,外面的水進入集氣瓶內體積變小,造成所測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
③由於導管內原來含有空氣,紅磷燃燒完,打開止水夾後,應該是進入的都是水,但是由於導管內本身有氣體,所以該部分氣體的進入減少了液體的進入的量,我們對結果的推出是從液體的體積得出的造成瓶內空氣中的氧氣沒有完全被消耗,所以會使所測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由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測出的氧氣的體積分數明顯小於
的原因也就是上面的三條:①所用紅磷的量不足;②裝置的氣密性不好;③可能是導管內原來含有空氣,後來留有吸入的水,影響實驗的准確性.由於題目中甲乙兩同學已經猜出了其中的兩個,剩下的猜想就是:裝置的氣密性不好;故答案為:裝置的氣密性不好;
【交流與討論】
(1)如果用木炭代替紅磷,木炭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的是二氧化碳,由於二氧化碳是氣體,這樣在集氣瓶內的氣體的體積就不會減小,外面燒杯內的水就不會被壓入集氣瓶內,會導致實驗失敗;故答案為:木炭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氣體;
(2)由上面【猜想與假設】中的分析不難看出,要想實驗成功首先要保證整個裝置的氣密性要良好;故答案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①加熱銅絲點燃白磷,白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左邊玻璃管內氣體體積變小,壓強變小,從而在外部大氣壓的作用下右邊玻璃管內的水順著導管進入左側玻璃管,從而使左側玻璃管內液面上升,由於氧氣的體積大約占空氣體積的
,由圖中左側玻璃管內密封的體積的刻度可以看出,液面會上升到1刻度處;故答案為:左側玻璃管內液面上升,且上升到1刻度處;
②由【查閱資料】中可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而紅磷的著火點為240℃,通過銅絲傳熱達到白磷的著火點要比紅磷容易的多,更容易被點燃.故答案為: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低,容易被點燃;
③通過粗銅絲來點燃玻璃管內的白磷,火焰沒有接觸到白磷,而白磷能夠燃燒說明白磷的溫度升高,達到的白磷的著火點,而酒精燈與白磷相連的是銅絲,說明銅絲具有導熱性;如果使用課本上的裝置,需要在集氣瓶外點燃紅磷,當燃燒著的紅磷向集氣瓶里放的時候,會讓集氣瓶內的空氣因受熱跑到瓶外,增大了實驗的誤差,而改進後的裝置則有效的避免了這種現象;故答案為:實驗過程裝置密閉,實驗誤差小.
④ (3)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做「測定空氣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如圖35所示.①如
(1)①紅磷來燃燒上現象:產生源p量上白煙,放出熱;氧氣消耗後,瓶內上壓強減小,所以燒杯內上水會進入集氣瓶中;
故填:產生p量上白煙,放出熱;燒杯內上水會進入集氣瓶中;
②有同學測出氧氣上體積分數明顯小於1/2,可能原因是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
故填:AC;
③不用木炭代替紅磷,因為木炭燃燒生成如氧化碳氣體.
故填:生成如氧化碳氣體;
(2)①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如磷,反應上文字表達式為磷+氧氣
點燃 |
⑤ 小明同學根據課本中的「試一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實驗.(1)請在下圖中畫出蠟燭AB在半透明紙上成的像A
(抄1)A點發出的光經過小孔襲沿直線傳播會在光屏上成像A′,B點發出的光經過小孔沿直線傳播會在光屏上成像B′,連接A′B′即為AB的像;如下圖所示: (2)把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離,在圖中描點作圖,如下圖所示:
 (3)從圖象中看出;h隨s的變大而變大,當蠟燭和小孔的距離保持不變時,半透明紙離小孔越遠,像越大). (4)從圖象中看出,當橫坐標上的點(即半透明紙距小孔12cm)時,在h隨s的變化曲線上對應的縱坐標的點為6cm,即為像的高度. 故答案為:(2)大;(3)6.
⑥ 小明同學根據課本中的「試一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實驗:(1)請在圖中做出蠟燭AB的像A'B';(2)小明發
(1)(3)如圖:
 (4)從圖象中看出;h隨s的變大而專變大,即h與s成正比關系; (5)由於小孔成的屬像與小孔的形狀沒有關系,且由(1)的作圖知,小明把小孔做成三角形之後,半透明紙上看到是蠟燭的倒立像. 故本題答案為:D.
⑦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課本裝置(如圖1)做「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實驗.他們將燃燒匙內的紅磷點
【猜想和假設】從導致該實驗值偏小的原因猜想,如:①可能是導管中的氣體進入了廣口瓶,而原來並沒有計算這部分氣體的體積;或②可能是紅磷的量不夠,導致氧氣沒有耗盡;或③可能是紅磷熄滅後還沒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或④可能是氧氣含量減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紅磷就不再燃燒了,使氧氣沒有耗盡;(任寫一個即可) 【分析與交流】 小周猜想把紅磷換成酒精不合理,因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在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與消耗氧氣的體積一致,不會造成氣體總體積的減少,故小周的猜想不合理; 【實驗與結論】 (1)檢驗該裝置的氣密性的正確方法是:將裝置如原圖所示重新裝配,在燒杯中注入足量水,打開彈簧夾;用熱毛巾捂住廣口瓶,如果看到有氣泡冒出;(或加上:撤掉熱毛巾後,導管中將倒吸一段水柱)則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2)根據將500mL的殘余氣體與足量灼熱的銅粉充分反應,結果發現銅粉增重0.028g,可知銅粉增重的質量就是消耗氧氣的質量,即0.028g,所以殘余氣體中有氧氣,且其體積為: ×1000ml=20ml,則殘余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100%=4%; 【反思與評價】改進的實驗裝置,與原來的裝置相比較的優點有: (1)裝置簡單、緊湊,操作方便,現象明顯; (2)裝置中直接有刻度,方便直接讀取數據,利於數據比較;(凡是與體積相關的答法均屬此列) (3)避免原裝置的導管中存在空氣,造成的體積誤差; (4)讓磷的燃燒在密閉體系中進行,不污染大氣,綠色環保; (5)避免燃著的紅磷在伸進廣口瓶的時候造成熱空氣的散逸,影響實驗的科學性; (任寫一個即可) 故答案為:【猜想與假設】 ①可能是導管中的氣體進入了廣口瓶,而原來並沒有計算這部分氣體的體積; 或②可能是紅磷的量不夠,導致氧氣沒有耗盡; 或③可能是紅磷熄滅後還沒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 或④可能是氧氣含量減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紅磷就不再燃燒了,使氧氣沒有耗盡; (任寫一個即可.) 【分析與交流】 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在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與消耗氧氣的體積一致,不會造成氣體總體積的減少; 【實驗與結論】 (1)將裝置如原圖所示重新裝配,在燒杯中注入足量水,打開彈簧夾;用熱毛巾捂住廣口瓶,如果看到有氣泡冒出;(或加上:撤掉熱毛巾後,導管中將倒吸一段水柱)則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2)有;4; 【反思與評價】 (1)裝置簡單、緊湊,操作方便,現象明顯; (2)裝置中直接有刻度,方便直接讀取數據,利於數據比較;(凡是與體積相關的答法均屬此列) (3)避免原裝置的導管中存在空氣,造成的體積誤差; (4)讓磷的燃燒在密閉體系中進行,不污染大氣,綠色環保; (5)避免燃著的紅磷在伸進廣口瓶的時候造成熱空氣的散逸,影響實驗的科學性; (任寫一個即可)
⑧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教材的實驗裝置做「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如圖甲所示),但測出的氧
(1)要使本實驗成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白磷足量;③必須冷版卻到室溫再讀權數等,故答案為:紅磷的量不足;沒有冷卻到室溫就讀數 (2)生成物的狀態一般要求是固態,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猜想不合理,故答案為: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3)還要注意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發黃光、放出熱量、冒出大量的白煙;故答案為:發出黃光,放熱,冒出大量的白煙;比較嚴密 (4)在本實驗中用的是白磷,白磷的著火點比較低,裝置設計的也比較好,在試管外部加熱銅絲,操作簡單,並且試管內的空氣也不會逸散出來,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黑色的氧化銅,故答案為:合理;銅+氧氣 加熱 |
⑨ (1)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做「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如圖A所示.①如果
(1)①紅磷燃燒的現象: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氧氣消耗後,瓶內的壓強減小,專所以燒杯內的水會進入集氣瓶屬中;故填:產生大量的白煙,放出熱;燒杯內的水會進入集氣瓶中; ②有同學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明顯小於1/5,可能原因是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故填:AC; ③不用木炭代替紅磷,因為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填: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2)①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磷+氧氣 點燃 |
⑩ 進行試驗:某組同學按照課本組裝器材,並進行實驗,後將實驗數據填入下表格中,下表是他的實驗數據記錄:
(1)比較1、3,液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液體的種類不同,加熱時間不同,可知吸版收的熱量不同權,得出的結論是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2)比較1、2,液體的種類和物體升高的溫度相同,液體的質量不同,加熱時間不同,說明吸收熱量不同,可得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液體的質量有關; 比較3、4,液體的種類、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不同,加熱時間不同,說明吸收熱量不同,可得物體吸收熱量多少與升高的溫度有關; 綜合以上分析,物體溫度升高時吸熱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 (3)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質量和升高的溫度有關,該同學在本次實驗中用到的是控制變數法. 故答案為:(1)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有關;(2)物質的種類、質量和升高的溫度;(3)控制變數法.
與小楚同學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