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循環系統的主要作用是什麼生物題
高等動物的循環系統除運輸功能外還有附加的功能:如機體的保護作用;將血液運送到受傷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細胞和免疫蛋白(抗體)、凝血物質(在受傷部位形成纖維蛋白網);將身體儲存的脂肪和糖運到用場等。
從紐形動物(介於扁形動物與線性動物之間的一個小類群)開始就出現了閉管式血液循環,少數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的蚯蚓等和部分軟體動物如章魚等開始有封閉型循環。
血管系統開始形成了微循環,血流經微循環、靜脈回心,由於心血管系統形成了完整的管道,而且血管壁彈性大,能支持較高的血壓,因此血壓較高,血液重新分配的調節和血流速度也較快,是高級形式的循環系統。
(1)套循環裝置的主要作用擴展閱讀
血液循環系統由血液、血管和心臟組成。 如果分為兩大部分,即為血管和心臟組成。心血管系統是由心臟、血管、毛細血管及血液組成的一個封閉的運輸系統。
同時許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質也通過血液的運輸得以到達其靶器官,以此協調整個機體的功能,因此,維持血液循環系統於良好的工作狀態,是機體得以生存的條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將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的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液由動脈血轉變成靜脈血)
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B. 循環系統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循環系統是進行血液循環的動力和管道系統,它由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組成。心血管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管分3種: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心臟和這些血管連成一個密閉的管道,遍布全身。心臟將血液排入動脈,經毛細血管、靜脈又回到心臟,然後再排出,再回來,這樣周而復始,形成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可分為2部分。一部分以右半心臟開始,把從靜脈回到心臟的血液經過肺動脈輸送到肺,在那裡放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氣,再從肺靜脈回到左半心臟。這一部分血液循環范圍比較小,叫做小循環。因為經過肺,又叫肺循環。另一部分從左半心臟開始,經過主動脈到全身,再通過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半心臟,把從肺靜脈回到心臟的含氧較多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供給組織細胞氧氣和養料,並把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帶回心臟。這一部分血液循環范圍比較大,叫做大循環。因為經過身體的大部分,又叫作體循環。
心臟
心臟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中心,也是血流的動力裝置。心臟收縮和舒張好比水泵一壓一放,使血液不斷從心臟排入動脈,又不斷從靜脈回到心臟。心臟本身的氧氣和養料由冠狀動脈供應,冠狀動脈有病時,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可以引起心臟病。
心臟的位置、形態和結構:心臟在胸腔正中偏左,位於兩肺之間,橫隔之上,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後面是食管和脊柱。它的形狀像一個桃子,尖向下偏左前,稱心尖,底朝上偏右,稱心底。心底部有動、靜脈出入,活動度小;心尖不受牽連,活動度大。心臟收縮時,心尖撞擊胸壁,形成心尖搏動。正常人心尖搏動的位置在左側第五肋間,鎖骨中線以內。
心臟是個中空器官,基構造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傳導系統。
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壁內襯心內膜,外包心包膜。心包有內、外兩屋,內層緊貼心肌,兩層相連接,其間有腔隙,叫心包腔,腔里有少量漿液。心臟內的腔室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右兩半,互不相通。如有異常通道,那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每半側心臟又被橫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面較小的叫心房,下面較大的叫心室。房室之間有心內膜構成的活門,叫房室瓣,能開和關。左側房室間有二個活瓣,叫二尖瓣;右側房室間有三個活瓣,叫三尖瓣。這些活門只能向心室開,讓血液流入心室而不能返回心房。此外,在心室和動脈之間也有三片半圓形瓣膜構成的活門,叫做半月瓣。在肺動脈口上的也叫肺動脈瓣,在主動脈口上的也叫主動脈瓣,它們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從動脈返回心室。
心臟的興奮傳導系統是由心內膜下一些特殊的心肌組織,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金野纖維所組成。這些心肌組織能自動地、有節奏地發生興奮和傳導興奮。正常時竇房結發生興奮的能力最強,它是整個心臟活動的起步點(或起搏點)。竇房結發生的興奮沿傳導系統先傳心房,引起心房收縮,然後再傳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縮。如果心臟活動的起搏點不在竇房結,或者心臟的興奮傳導過程發生障礙,則將導致心律失常。
心臟的活動:心臟活劫一次,包括收縮和舒張兩個過程。心室收縮時,室內壓力增高,房室瓣關閉,半月瓣開放,將部分血液射入肺動脈和主動脈。心室收縮後舒張,半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血液從上、下腔靜脈和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同時從肺靜脈和左心房流人左心室。然後心房收縮,把心房內血液進一步排入心室,接著心室再收縮。由於推動血液流動主要靠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所以常以心室的舒縮活動作為心臟活動的標志。一般所說的心臟收縮期就是指心室收縮期,心臟舒張期指心室舒張期。
心率是指每分鍾心臟跳動的次數。正常成年人安靜時心率每分鍾約60~100次,但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生理情況下,心率都不相同。新生兒的心率很快,每分鍾達140次左右,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慢,至青春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比男性稍快。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平時心率較慢,同一個人,在安靜或睡眠時心率減慢,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心率加快。
心臟不斷舒縮,輸出血液,供給人體新陳代謝需要。心臟輸出血液的量,稱為心輸出量,它可標志心臟功能的好壞。如果心臟功能差,則心輸出量就會減少。在運動、勞動、情緒激動和懷孕等情況下,心肌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
心臟的活動由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來調節。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如運動、勞動、情緒激動時)心跳加快加強;心迷走神經興奮時(如睡眠時)心跳減慢。血液中一些內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能使心跳快而強。電解質如鈣、鉀也能影響心跳。鈣離子使心跳加強,鉀離子則使心跳減弱。
在心臟活動過程中,瓣膜關閉的振動,以及血液撞擊心室壁和大動脈壁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稱為心音。用聽診器在心前區進行聽診時,一般可以聽到兩個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音調較低,持續時間較長,在心尖部聽得最清楚,它標志心室收縮開始。第二心音音調較高,持續時間較短,在第2肋間胸骨左緣和右緣處聽得最清楚,它標志心室舒張開始。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之間為心室收縮期,第二心音到下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之間為心室舒張期。如果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或心房、心室間隔缺損,均可產生渦流出現雜音。
在心臟活動時,還伴隨有生物電的變化。因為人體是導電體,這些電變化可傳到體表,用心電圖機將它記錄下來,就成了心電圖。某些心臟疾病常有電活動的改變,故心電圖對診斷某些心臟疾病有重要意義。
血管
血管分為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稱為血壓。
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毛細血管的管道,管徑隨著分支由大逐漸變小,因此分為大、中、小三種動脈。
心室收縮將血液射入動脈。心室收縮的力量,一方面推動血液在動脈內流動,另一方面,通過血液對動脈管壁產生側壓力,使管壁擴張,並形成動脈血壓。心室舒張不射血時,擴張的動脈管壁發生彈性回縮,從而繼續推動血液前進,並使動脈內保持一定血壓。心室收縮和舒張時動脈內的壓力不同,心室收縮時,動脈血壓升高,它所達到的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心室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它所達到的最低值稱為舒張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稱脈壓。動脈血壓一般可在臂部測量。正常成人動脈收縮壓為11.997~18.662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7.89~11.997千帕(60~90毫米汞柱),脈壓為3.99~6.65千帕(30~50毫米汞柱)。血壓常以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表示。正常人一般在休息和安靜時,血壓較低;運動和激動時血壓較高。收縮壓高低主要與心輸出量多少有關,運動時心輸出量增加,收縮壓升高。舒張壓則主要與血流阻力,特別與小動脈口徑有關。如果小動脈收縮,口徑縮小,血流阻力就加大,則舒張壓升高。通常講的高血壓病,主要是小動脈強烈收縮以致血流阻力過高所造成,所以高血壓病主要表現為舒張壓升高。脈壓主要與大動脈彈性有關,老年人大動脈硬化,對血壓波動的緩沖作用減弱,因此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距增加,即脈壓增大。心室收縮時,血壓升高,大動脈擴張;心室舒張時,血壓降低,大動脈回縮。大動脈管壁的這種搏動,稱為動脈脈搏。這種搏動可沿大動脈管壁向中小動脈傳播,因此在身體淺表的動脈如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和顳淺動脈等處可用手摸到這種搏動。
毛細血管:是連接小(微)動脈和小(微)靜脈的微血管。它們在組織內反復分支成網。毛細血管的管壁很薄,血液中的氧氣、營養物質和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廢物,可透過毛細血管臂進行物質交換。
血漿中的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形成組織液。而組織液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廢物,也可透過毛細血管壁迴流到血管內。組織液不斷生成又不斷迴流到血管中去,構成動態平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使組織液生成過多或組織液迴流障礙,則動態平衡破壞,組織間隙中瀦留過多液體,形成水腫。
靜脈:是將血液從毛細血管運回心臟的管道。據所在部位分為淺靜脈和深靜脈。淺靜脈在皮膚下面可以看到,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青筋」。上下肢的淺靜脈常被用來抽血,進行靜脈注射、輸血和補液。頭頸部和上肢靜脈血最後匯合到上腔靜脈;軀乾和下肢靜脈血則匯合到下腔靜脈。腹腔器官如胃、腸、胰、脾等靜脈匯合成門靜脈,經過肝臟,由肝靜脈入下腔靜脈。由胃腸道吸收的養料即通過門靜脈到肝臟,經過肝臟加工後,或儲藏於肝臟,或由肝靜脈流入下腔靜脈,回到心臟,再通過動脈分布到全身。
C. 簡述循環系統的組成及主要功能
組成部分:換熱器,散熱器,膨脹水箱。 原理:通過水的密度差來進行循環。 水在膨脹水箱中通過重力作用流下,經過換熱器加熱,在管道和散熱器中冷卻產生壓力,由壓力又循環回膨脹水箱。
D. 循環系統的結構及功能
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調節血液循環的神經體液裝置組成。
其功能是為全內身各組織器官運輸血液,將容氧、營養物質輸送到組織,並在內分泌腺和靶器官之間傳遞激素,同時將組織代謝產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運走,以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維持機體內部理化環境的相對穩定。
人的全身血量約占體重的6~8%。全身血液並非都在心血管系統中流動而有一部分流動極慢甚至停滯不動的血存儲在脾、肝、皮膚、肺等部。流動的血叫循環血,不流動或流動極慢的血叫存儲血。那些存儲血液的器官叫做儲血庫或簡稱血庫。儲血庫可以調節循環血量,其中以脾的作用最大。靜息時脾臟鬆弛,與循環血液完全隔離,可以儲存全身總血量的1/6左右。其中血細胞比容較大,血細胞數約可達全身紅細胞總數的1/3。當劇烈運動、大出血、窒息或血中缺氧時,在神經體液因素調節下,脾臟收縮,放出大量含血細胞很多的血液(比循環血多40%)到心血管中增加循環血量以應急需。但是,無論是循環血,還是存儲血都受到血量變動的影響,血量和血細胞的過多都可引起人體的不良反應,甚至病變。
E. 傳動裝置都有哪些作用
汽車傳動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將發動機發出的動力傳給驅動車輪。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與汽車發動機協同工作,以保證汽車能在不同使用條件下正常行駛,並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為此,汽車傳動系都具備以下的功能:
1、減速和變速:
我們知道,只有當作用在驅動輪上的牽引力足以克服外界對汽車的阻力時,汽車才能起步和正常行駛。由實驗得知,即使汽車在平直得瀝青路面上以低速勻速行駛,也需要克服數值約相當於1.5%汽車總重力得滾動阻力。以東風EQ1090E型汽車為例,該車滿載總質量為9290kg(總重力為91135N),其最小滾動阻力約為1367N。若要求滿載汽車能在坡度為30%的道路上勻速上坡行駛,則所要克服的上坡阻力即達2734N。東風EQ1090E型汽車的6100Q-1發動機所能產生的最大扭距為353Nm(1200-1400rpm)。假設將這以扭距直接如數傳給驅動輪,則驅動輪可能得到的牽引力僅為784N。顯然,在此情況下,汽車不僅不能爬坡,即使在平直的良好路面上也不可能勻速行駛。
另一方面,6100Q-1發動機在發出最大功率99.3kW時的曲軸轉速為3000rpm。假如將發動機與驅動輪直接連接,則對應這一曲軸轉速的汽車速度將達510km/h。這樣高的車速既不實用,也不可能實現(因為相應的牽引力太小,汽車根本無法啟動)。
2、減速作用:
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使傳動系具有減速增距作用(簡稱減速作用),亦即使驅動輪的轉速降低為發動機轉速的若干分之一,相應地驅動輪所得到的扭距則增大到發動機扭距的若干倍。
汽車的使用條件,諸如汽車的實際裝載量、道路坡度、路面狀況,以及道路寬度和曲率、交通情況所允許的車速等等,都在很大范圍內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汽車牽引力和速度也有相當大的變化范圍。對活塞式內燃機來說,在其整個轉速范圍內,扭距的變化范圍不大,而功率的及燃油消耗率的變化卻很大,因而保證發動機功率較大而燃油消耗率較低的曲軸轉速范圍,即有利轉速范圍很窄。為了使發動機能保持在翻譯公司有利轉速范圍內工作,而汽車牽引力和速度有能在足夠大的范圍內變化,應當使傳動系傳動比(所謂傳動比就是驅動輪扭距與發動機扭距之比以及發動機轉速與驅動輪轉速之比)能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變化,即傳動系應起變速作用。
3、差速作用
當汽車轉彎行駛時,左右車輪在同一時間內滾過的距離不同,如果兩側驅動輪僅用以根剛性軸驅動,則二者角速度必然相同,因而在汽車轉彎時必然產生車輪相對於地面滑動的現象。這將使轉向困難,汽車的動力消耗增加,傳動系內某些零件和輪胎加速磨損。所以,我們需要在驅動橋內裝置具有差速作用的部件——差速器,使左右兩驅動輪可以以不同的角速度旋轉。
F. 熱水循環系統有什麼用途
熱水循環系統是解決由於中央熱水系統管路較長,導致用熱水之前不能及回時用上適宜溫度的答熱水的一種的高科技產品。
家用熱水循環系統是解決由於中央熱水系統管路較長,導致用熱水之前不能及時用上適宜溫度的熱水的一種的高科技產品;
熱水循環系統比較節約時間,龍頭一開,熱水即來、節約水資源、舒適的體驗。
家中如果已安裝完熱水器也是可以安循環機的,因為卓越熱水回水器循環系統是不用改動任何水路裝置的,只需把循環機串連在熱水器進水口上,再在最遠的洗手盆下面接一個單向止回閥,就OK了。
G. 循環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循環系統是分布於全身各部的連續封閉管道系統,它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循環流動的是血液。淋巴系統內流動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著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動,最終匯入靜脈,因此淋巴系統也可認為是靜脈系統的輔助部分
高等動物的循環系統除運輸功能外還有附加的功能:如機體的保護作用;將血液運送到受傷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細胞和免疫蛋白(抗體)、凝血物質(在受傷部位形成纖維蛋白網);將身體儲存的脂肪和糖運到用場等。
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
無脊椎動物的循環系統多為開放型循環;血液由「心」經血管流入組織間隙形成的血竇直接或經靜脈回心。血竇中血液與組織液、淋巴液相混,無管道將它們隔離,因此開放型循環不存在由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形成的微循環,有些連靜脈也沒有,血液由血竇經心門直接入心。這是低級形式的循環系統。其特點是血管壁彈性小,不能支持較高的血壓,因此它們的血壓很低,血液重新分配的調節和血流速度很慢。
從紐形動物(介於扁形動物與線性動物之間的一個小類群)開始就出現了閉管式血液循環,少數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的蚯蚓等和部分軟體動物如章魚等開始有封閉型循環。血管系統開始形成了微循環,血流經微循環、靜脈回心,由於心血管系統形成了完整的管道,而且血管壁彈性大,能支持較高的血壓,因此血壓較高,血液重新分配的調節和血流速度也較快,是高級形式的循環系統。
除及少數例外(如盲鰻等),脊椎動物絕大多數都有封閉式循環。脊椎動物中兩棲類有二心房與一心室;魚類則只有一心房與一心室;爬行動物也有二心房與二心室,但二心室之間未完全分隔;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心臟都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這種心臟實際上形成兩個泵。左心室泵血到主動脈,再到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送去養分帶走代謝廢物經上下腔靜脈回右心房,叫做體循環,因為線路較長,也叫大循環。血液經右心房、右心室,靜脈血從肺動脈到肺進行氣體交換,放出二氧化碳,帶走氧,然後經肺靜脈將含氧豐富的動脈血運回左心房,叫做肺循環,因路線較短,也叫小循環。
部分組織液進入另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形成淋巴液,經小淋巴管逐步匯成大淋巴管,經左側的胸導管和右側的大淋巴管分別進入左、右鎖骨下靜脈,形成淋巴循環。
血液循環受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這些因素在中樞神經高級部位的整合下能使心血管系統保持適當的血壓和血流,這是確保各組織器官正常物質交換,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先決條件。血液只有在全身不停地循環流動才能完成其多種功能,血液循環的停止是死亡的前兆,具有最重要的生理意義。到達各器官的各有其特點的血液循環叫做特殊區域循環或器官循環。這種循環在高等動物中以腦循環和冠狀循環最為重要,因為二者的短時阻斷都將導致嚴重的後果乃至死亡。冠脈阻斷後幾乎立即使心搏停止,腦循環阻斷後腦細胞4~6分鍾後死亡。
心血管系統包括心臟、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動脈將心臟輸出的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是離心的管道。靜脈則把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帶回心臟,是回心的管道。毛細血管是位於小動脈與小靜脈間的微細管道,管壁薄,有通透性,是進行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的場所。
淋巴系統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環的支流,協助靜脈運回體液入循環系統,屬循環系的輔助部分。
H. 循環系統的作用是什麼
循環系統是生物體的體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組織液)及其藉以循環流動的管道組成的系統。從動物形成心臟以後循環系統分為心臟和血管兩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統。循環系統是生物體內的運輸系統,它將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和由鰓或肺吸進的氧輸送到各組織器官並將各組織器宮的代謝產物通過同樣的途徑輸入血液,經肺、腎排出。它還輸送熱量到身體各部以保持體溫,輸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調節其功能。高等動物的循環系統還有附加的功能:如機體的保護作用;將血液運送到受傷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細胞和免疫蛋白(抗體)、凝血物質(在受傷部位形成纖維蛋白網);將身體儲存的脂肪和糖運到用場等。無脊椎動物的循環系統多為開放型循環(參見彩圖插頁第39頁);血液由「心」經血管流入組織間隙形成的血竇直接或經靜脈回心。血竇中血液與組織液、淋巴液相混,無管道將它們隔離,因此開放型循環不存在由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形成的微循環,有些連靜脈也沒有,血液由血竇經心門直接入心。這是低級形式的循環系統。其特點是血管壁彈性小,不能支持較高的血壓,因此它們的血壓很低,血液重新分配的調節和血流速度很慢。少數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的蚯蚓等和部分軟體動物如章魚等開始有封閉型循環。血管系統開始形成了微循環,血流經微循環、靜脈回心,由於心血管系統形成了完整的管道,而且血管壁彈性大,能支持較高的血壓,因此血壓較高,血液重新分配的調節和血流速度也較快,是高級形式的循環系統。除極少數例外(如盲鰻等),脊椎動物絕大多數都有封閉式循環。脊椎動物從爬行動物、鳥類到哺乳動物的心臟都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這種心臟實際上形成兩個泵。左心室泵血到動脈,再到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送去養分帶走代謝廢物經靜脈回右心房,叫做體循環,因為線路較長,也叫大循環。血液經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到肺進行氣體交換,放出二氧化碳,帶走氧,然後經肺靜脈將含氧豐富的新鮮血液運回左心房,叫做肺循環,因路線較短,也叫小循環。部分組織液進入另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形成淋巴液,經小淋巴管逐步匯成大淋巴管,經左側的胸導管和右側的大淋巴管分別進入左、右鎖骨下靜脈,形成淋巴循環(參見彩圖插頁第39頁)。血液循環受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這些因素在中樞神經高級部位的整合下能使心血管系統保持適當的血壓和血流,這是確保各組織器官正常物質交換,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先決條件。血液只有在全身不停地循環流動才能完成其多種功能,血液循環的停止是死亡的前兆,具有最重要的生理意義。到達各器宮的各有其特點的血液循環叫做特殊區域循環或器官循環。這種循環在高等動物中以腦循環和冠狀循環最為重要,因為二者的短時阻斷都將導致嚴重的後果乃至死亡。冠脈阻斷後幾乎立即使心搏停止,腦循環阻斷後腦細胞4~6分鍾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