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設計的內涵 名詞解釋
設計(design)指美術指導和平面設計師如何選擇和配置一條廣告的美術元素。設計師選擇特定的美術元素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對它們加以組合,以此定下設計的風格——即某個想法或形象的表現方式。
設計是一種審美活動,成功的設計作品一般都很藝術化。但藝術只是設計的手段,而並非設計的任務。設計的任務是要實現設計者的意圖,而並非創造美。
意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大部份為商業性質、少部份為藝術性質。
最簡單的關於設計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目地的創作行為」。
然而設計也是一種職業。例如在電影業中有場景設計一職,在印刷業中,有包裝設計一職。與英文使用不同的是、英文的Designer一詞、在中文使用時、設計與設計師兩個詞都能共同稱呼。而由設計這個字沿伸出來有相當多的理論和議題,以設計為職業的社會環境通常就叫做設計界。
設計界因歐美國家發展理論歷史悠久,故設計史和相關理論,常以歐美的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為兩大主流。
由於設計行為一般都解釋為有明確目標的,因此在近代將與設計意涵相反的創作,稱為亂數、隨機等等。
在西方,大型的設計系統,往往以Architecture建築來稱呼。這邊指的建築並非具體的建築學、而是一種抽象的形容。
Ⅱ 藝術設計名詞解釋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藝術設計是專業名詞,主要包含:環境設計專業方向、平面設計專業方向、視覺傳達專業方向,產品設計專業方向,等等方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准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像能力)的體現。
主要特點
編輯 語音
獨立性和綜合性。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准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反過來又作用於生活。
思想性和行動性。藝術設計貴在創造與實踐,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像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於「大設計」概念的關於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設計者首先要形成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藝術設計的特點決定了一個藝術家不僅是個思想家,更是個行動家。
服務性。藝術設計的第一動機不是表達,而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創造性的改造,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不論是在商業活動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藝術設計就是讓人類獲得各種更有價值、更有品質的生存形式。讓生活更加簡單、舒適、自然、效率,這是藝術設計的終極目的。藝術設計最終的體現是優秀的產品,而一個好的產品不是設計者的純自我表達,比如蘋果手機改變了現代人的行為方式,但喬布斯對蘋果的設計是以服務消費者為目的。好的藝術設計產品能改變世界,好的藝術品能觸動世界,這是不同的。
科學性和合理性。藝術設計的實現手段是理性的,這和藝術品的實現是有區別的。你可以光憑藝術靈感的爆發創作出震撼的藝術品,但你絕不可能光憑借靈感造出一個好的產品。藝術設計包含嚴謹的科學精神,是一個合理統籌的、目的性強的活動,要把自己的觀點通過科學的調查、合理的流程規劃一步步的完善出來,中間會有各種科學的實驗,會有各種數據的考量,會有設計師基於實際生活需求在藝術追求上做出的各種妥協,藝術設計產品沒有絕對的藝術性,它最終要以人為本,用體驗去征服人們。
個體性和協作性。任何藝術設計都不是一個或兩個學科能夠完成的,在實現階段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在紙上的創意只是一個概念的產生過程,一旦要去製作那就需要各種其他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支持,靠一個人來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藝術品的創作就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人多了反而會阻礙藝術觀點表達。各種材料的研究、電腦技術的應用、數據的整理、工業化的生產以及產品的銷售等等,都是藝術設計不能繞開的問題,這是個龐大的工程,不是一個人光憑激情就能做到的事,藝術設計師不但要有藝術設計的才能,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還要有合理統籌整個流程的能力。
Ⅲ 什麼是設計美學
什麼是設計美學?設計美學是什麼意思?
設計美學是在現代設計理論和應用的基礎上,結合美學與藝術研究的傳統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設計是一門以技術和藝術為基礎並在應用中使二者相結合的邊緣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具體應用等都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學科。設計美學作為設計學科的一個理論分支,其理論也與傳統的美學藝術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上具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美學理論,而且在現實應用中也有自己獨特的要求。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我國對它的研究在理論上比較滯後,在應用上的認識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將其等同於傳統的美學藝術學科。因此,本文將從理論研究和現實應用出發,對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學科特點等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學科定位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要准確把握該學科的定位,就必須明確該學科的基礎理論。就其形成和發展來看,設計美學的產生及發展和現代設計的發展是同步的。一方面,以技術為核心的工業文明直接導致了現代設計的誕生,現代設計則直接影響了設計美學的產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論的形成。另一方面,設計美學的研究立足於審美和藝術理論,針對現代設計在審美和藝術上如何與技術結合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徑。設計美學不但是現代工業社會人們對設計普遍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學和藝術理論發展到當代社會,突出現實應用化特徵的必然。所以,探討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問題,首先必須從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入手。
工業革命以後,技術水平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導致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手工生產,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期。相應地,工業技術的發展引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即傳統手工生產中的審美形式如何與現代工業生產相結合。也就是說,大批量、標准化的工業生產是否需要審美與藝術的參與?如確實需要,又如何體現出產品的審美與藝術特徵?同時,現代工業產品的形態如何滿足現代人審美的需要?這些尖銳的現實問題,迫使藝術家們不得不考慮現代工業生產的形態問題,不得不把審美和藝術的眼光投射到工業產品的生產上去。這樣,經過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現代設計就應運而生了。可見,現代設計的誕生是在工業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藝術直接介入技術的結果。所謂設計美學,就已蘊含在藝術介入技術的過程之中了。所以,設計美學理論的產生首先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現實需要。
此外,伴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現實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帶來了產品的極大豐富,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革命。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突出特點是對生活質量的重視,生活質量的核心可以說是審美。隨著產品的日漸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消費由功能性走向了審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審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時,人們在重視功能質量的同時,也非常看重外觀形式,有時它甚至是引起購買欲的主要因素。另外,與產品功能質量並無直接關系的商品包裝也為人們所重視。顯然,與這種需求相適應的產品設計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從另一層面看,設計美學的誕生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革命的必然結果。
其次,從理論上看,設計美學理論的產生是美學和藝術理論走向大眾和現實應用的必然。所謂傳統美學,實際上就是思想家的美學,社會精英和貴族的美學,美學和藝術研究主要關注形而上的自我世界,很少顧及現實中人們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發展,而對美和藝術的需求是人們的基本需求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大眾的消費逐漸由物質性的追求轉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而在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中,審美無疑佔有主導地位。這些社會觀念的變化,社會大眾的實際需要,就將美學從傳統的藝術哲學領域轉向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廣大領域。自然而然,關於這些實用領域內的美學和藝術問題,關於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問題,必須要有一門相應的學科專門研究這些現象。這樣,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重點研究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問題的設計美學就產生了。
二、研究對象
在明確了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設計美學研究對象的問題。那麼,在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統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具體分析設計美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首先,對設計美學核心問題的研究,重點是要處理好四對矛盾。
第一,人與產品。傳統美學非常重視審美活動中人的主體地位,在產品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而現代設計不能把這種主體性絕對化,設計美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與物、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結合和統一。
第二,技術與藝術。設計直接受制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材料、技術、信息等與技術發展有關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設計的藝術表現效果。所以,設計要善於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和特點及現代材料的審美特徵。設計的藝術表現雖然是形而上的、超技術的,但必須要關注現實審美觀念的變化,主動接受因技術變化導致的社會時尚、審美趣味等的影響。
第三,功能與形式。功能是指與產品相關的基本功用、技術、理念等物質性因素。不同於純藝術,設計首先注重的是現實功利性,這樣,功能也是設計美的構成因素。同時,設計也要重視造型、色彩、裝飾等審美性因素,這是人們對現代產品以及與產品有關需求的精神性要求。現實功利性和審美形式同樣重要,忽視了功能,設計的物質內涵會受到極大影響。同樣,忽視了形式,等於無視人們對設計的精神需求。
第四,主觀與客觀。純藝術的創作是自由的,屬於主觀性活動,是藝術家個體的情感表現行為。設計雖然也需要創作自由,需要主觀表現,但這種自由和表現是有限度的,必須要符合客觀要求。設計必須把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大眾的接受看作是首要的,設計更多的是一種設計師和社會大眾相結合的客觀活動。
圍繞上述四對矛盾,設計美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第一,設計美學的基本問題。
1.設計美論。主要包括設計美的內涵、性質、構成,設計美的形態、風格,設計美的文化內涵,設計的形式美,設計美的創造,設計美的境界等。
2.設計美學發展史。主要包括設計風格發展史,設計審美觀念發展史,設計部門(如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建築設計等),美學史等。
3.設計部門美學。主要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美學、產品設計美學、建築設計美學、環境設計美學、工藝設計美學等。
第二,設計活動過程中的審美問題。
1.設計師的審美。主要包括設計師的審美修養、審美理想、藝術個性、設計思維等。
2.設計審美規律。主要包括設計美與技術、設計美與市場、設計美與生產、設計美與形式法則等。
3.設計審美觀念。主要包括設計審美觀念的歷史形成、演變、現代形態、未來發展趨勢等。
4.設計審美趣味。主要包括設計的社會審美趣味、個體審美趣味,設計美的個性與共性特徵等。
第三,設計消費美學問題。主要包括設計消費的個人心理、文化背景、時代風尚、民族心理、信息反饋等。
第四,設計審美教育問題。主要包括設計審美教育的內涵、途徑、方法、實施等。
三、學科特點
在明確了設計美學的學科定位和研究對象後,我們再結合市場消費需求、技術生產的要求、藝術創造的特點等問題,來探討設計美學的學科特點。具體而言,設計美學的學科特點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用性。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從古希臘起一直到19世紀,始終是以哲學為主導,圍繞抽象的哲學理論而展開的。但哲學家本身並非藝術家,自己沒有藝術創作經驗,他們的理論很難指導藝術創作與欣賞。19世紀後美學發展逐漸成熟,針對各部類的藝術與創作,逐漸發展出各領域的美學。同樣,在現代工業文明發生伊始,美學也開始關注現實應用中的問題,設計美學也就應運而生。因此,強烈的現實應用性是設計美學的首要特徵。
第二,審美性。設計活動是一種基於現實應用基礎上的藝術創造活動,因此與功能性相聯系的是審美性特徵。設計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首先體現為設計是一種美的「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所以,設計美學所研究的藝術性內容,往往與視覺美學、造型藝術所研究的內容相似。從具體應用角度看,設計是把某種計劃、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所以,這種視覺語言只有具備了藝術化的特徵,才會體現出設計作為美的形式的特點。因此,除了符合功能性的要求之外,審美性是現代設計必須重視的問題。
第三,技術性。設計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現代工業技術的革命引起了設計理論和應用的產生。技術因素不但是設計美學的基本因素以及設計的基礎和依託,而且也決定了設計審美風格的形成。工業文明的發展,使機器化大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藝生產,工藝美學也被現代設計美學取代。工業時代的大批量、標准化生產方式,使功能主義成為基本的審美法則,簡潔、抽象、科學化的設計審美原則曾風靡一時。可見,現代主義設計審美風格的形成,主要是現代技術影響的結果。
第四,創新性。藝術創新和創造不但是審美的要求,更是現代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就是創新。如果缺少發明,設計將失去價值;如果缺少創造,產品將失去生命。因人們的審美心理蘊含著求新、求異、求美的特徵,所以就決定了設計必須做到求新、求異、求變。所謂設計的創新,包含著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良,也可以是完全的創新。因此,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行為,設計美學研究的就是一種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獨創性是設計美學區別於其它學科門類的主要特徵。
第五,市場性。設計美學研究的依託是市場規律,市場競爭的法則造就了設計的審美趣味。早期設計美學,功能主義的審美風格就是工業時代追求經濟效益的結果,現代主義風格就是市場作用的顯著結果。市場的核心是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正是這種消費需求影響著消費者對設計風格的要求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市場需求法則和市場規律是設計師創造的基本原則和准則。准確把握市場需求,緊跟時代潮流,是對每一個設計師最起碼的要求
來自www.fundfund.cn 詳文參考:http://www.fundfund.cn/news_2010315_52620.htm
Ⅳ 請解釋什麼叫藝術設計美學
藝術設計美學
設計藝術美學是從審美的角度認識設計、理解設計。其研究對象包括設計藝術的所有領域,從產品到設計計劃、構思過程、設計方法到設計的技術、製造;從物的實用功能到設計的文化品位、表現形式風格等;從造物的形態到造物的思想與理想;從審美時尚到市場消費等多種價值尤其是審美價值的研究。
(一)功能之美
產品的實用功能雖然與其自身的功能美的產生沒有必然聯系,但實用功能卻直接影響著主體對它的審美評價,實用甚至可以轉化為審美。 「功能美」最本質的內容是實用的功能美,即明確表現功能的東西就是美的。功能主義設計思潮不僅使設計擺脫了和糾正了18、19世紀以來重外在形式不注重產品內在功能的偏向,同時也創立了一種簡潔、明快具有現代審美感性和時代性的新風格,深刻發掘了來自功能結構的美
(二)材料之美
因為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藝手段,即所謂「材美工巧」,各種材料在表現上各有各的特點,它直接關繫到器物的功能與審美。手工產品,人利用雙手親自去接觸材料,用心去感悟、探究材料的性能、質感、特徵,揚長避短地按照其性能顯示其材質。中國古代傢具的典範——明式傢具的成就之一就是很好地體現了材質的質地美。不同的器物,在選材、表現手法、加工技術、製作工藝以及精神價值上都各具特點,在因材施技中,最終達到傳遞視覺美的信息,形成物與人的親密無間和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高度統一。
當今,材料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它作為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往往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一項新的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關鍵也取決於材料。當然,現代工業設計更離不開新材料的支持。在現代設計中,特別強調產品結構和環境設計中的裝飾構件在形態、質感、色彩、肌理甚至光影效果上的處理,充分顯示出高科技材料的特性。只有運用適當的技巧去處理適當的材料,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需要,並獲得純真和美的效果。
(三)技術之美
技術美與功能美是相伴而生的另一種審美形態。兩者具有不同質的內涵和規定性。技術美是從其審美價值的本源和構成形態上作出的界定,而功能美則是從其審美價值的表現和效用形態上作出的界定。
技術美學作為美學的分支,較之於一般美的哲學的思辨,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應用性。它是研究物質生產和器物文化中有關美學問題的應用美學學科,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現代科學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新的美學分支學科。它與文藝美學和審美教育相並列,構成了美學的三大應用學科。
技術美學是現代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產物,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技術美學是美學原理在物質生產和生活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是設計觀念在美學上的哲學概括。技術美學表現出高度的綜合性,它不僅涉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問題,而且涉及文化學、符號學以及各種技術科學知識。
(四)科學之美
科學美作為相對獨立的審美形態,本質上是一種理智的美。如果從形態學角度作表態考察,可分為科學理論美(包括科學公式美)和科學產品美。如果從創造學角度做動態考察,又可分為科學理論創造之美和科學實驗之美。科學美不僅體現於科學研究成果,而且顯現在科學創造過程之中。
科學美是理智所領會的一種和諧。這一點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學美的獨特性。科學美絕不是「自在之物」,它是科學家的理智對大自然的感知、領悟和發現。科學美所顯現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諧之美,但它不是外在的、表層的、純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內在的、深奧的、憑理智方可領會的美。
科學美是美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結晶,它是在人類審美心理、審美意識達到較高的發展階段,理論思維與審美意識交融、滲透的情況下產生的。科學美客觀地存在於人類創造的科學發現和發明之中,它是人類在探索、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成果或形式。
(五)裝飾之美
藝術的起源,應當說是以裝飾的出現為標志。在藝術史上,裝飾藝術這條線一直沒有中斷過。手工業時代的造物設計,主要通過描摹自然形態的紋樣來對物品的外形作裝飾性處理.工業革命時期,如工藝美術運動斗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現代主義運動→後現代主義運動等,則主要圍繞裝飾與被裝飾物之間的關系,從視覺美學到功能美學的觀念更新,表現為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功能與形式、功能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在進行。
裝飾藝術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藝術形態,也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藝術形式,因此,裝飾藝術對於造型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Ⅳ 裝置藝術的簡介
裝置藝術始抄於60年代,也稱襲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Ⅵ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Ⅶ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是什麼,或者補充一下燈光裝置藝術是什麼?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Ⅷ 關於裝置藝術的問題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裝置藝術是自1910年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現成品藝術以來不斷演進、幾乎可稱主流性的當代藝術樣式之一。中國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衛藝術家掀起裝置藝術熱以來,幾經波折而持續未絕。進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進轉入本土創造和融入社會、自出心杼的中國化新階段。很難仍以80年代的眼光說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仍然是機械移植、文化超前、無法與讀者溝通的洋雜耍。例如,王天德將宣紙墨染後鋪陳於桌、椅、筆硯、酒瓶等的「水墨菜單」,宮林將碗碟鞋子等裱糊以舊報紙組合而成的「媒體」等作品,都有著較為明顯的民間性、地域性、現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為大型裝置藝術的邸乃壯的「大地走紅」1994年開始在許多大中城市公園巡展,旅美華人陳強主持的「黃河的渡過」綜合藝術活動的各段水樣陳列於山東的黃河水體工程紀念碑,這些又都佐證著裝置藝術等綜合藝術並非是與中國格格不入的洋擺設,而是有現實可接受度的。
裝置藝術是當代中國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正是以對傳統藝術的反詰與超越為其特徵。主要表現為:超越藝術與客體世界;藝術與觀眾二元對立的彌和性;藝術家的設計、作品的自足、觀眾的參與三位一體的藝術活動性;意義闡釋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義性;社會參與、反思與批判性等。裝置藝術因多採取生活用品和工業品等而與大眾生活意象相聯系;以其對大眾生活意象的反詰與超越而獲得了大眾化和貴族化的雙重品格。但裝置藝術也有著非藝術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負面可能。杜絕膚淺,走向深沉與文化性,是作為觀念化藝術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的應有取向。
Ⅸ 藝術設計 名詞解釋
藝術設計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創造性活動 ..是美術與科技、技術、科學、審美、造型、色彩、設計融匯的一門藝術。
進行的是一種綜合的設計,比如對生活日用品的外觀設計,以水杯為例,除進行純美觀的設計以外,還要符合人體工學的適合度,如要研究什麼樣的把手握起來舒服,什麼樣的杯口便於人們飲用等方面的問題,所以藝術設計不僅僅是感性的,還需要分析論證,做大量的實驗。
另外,藝術設計與單純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同的是,不僅要考慮創作者的喜好,更要考慮消費者的需要以及生產成本,創作速度要快。
包含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動畫設計...多媒體系統設計等等..
大學本科畢業關於藝術的專業統稱為藝術設計..如果考到碩士研究生..專業就會被定義為設計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