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O2是一種有毒易溶於水的紅棕色氣體,實驗室製取NO2的原理是:Cu+4HNO3(濃) △ . Cu(NO3)2+2H2O+2N
(1)B是水槽,常用於排水法收集氣體;C是集氣瓶,常用來收集氣體;D是錐形瓶,常內用作反應容器;E是鐵架台容,常用於固定、支持實驗裝置.
故填:B是水槽;C是集氣瓶;D是錐形瓶;E是鐵架台.
(2)製取二氧化氮時需要加熱,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應該用E裝置作為發生裝置;
二氧化氮易溶於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為了盡可能地防止二氧化氮向外擴散,最好用A裝置收集.
故填:E;A.
(3)裝置F除了用來製取氧氣外,還可以用來完成炭還原氧化銅實驗.
故填:完成炭還原氧化銅實驗.
B. 下面的實驗是NO2溶於水的有關操作,裝置如右圖所示:
可能的現象是:水進入至試管容積約( 2/3) 處。
原因:NO2溶於水,氣體體積減少了( 1/3 ) 。
操作專2:松開拇指。
可能的現象是:試屬管內的無色氣體變成( 紅棕) 色。
原因:生成的氣體被空氣中的 (O2) 氧化成 (NO2)。
操作3:再用拇指堵住試管口,振盪。
可能的現象是:氣體由(紅棕)色變為(無)色。
原因:(NO2)又溶於水。
操作4:向試管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試液。
可能的現象是: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溶液呈(酸)性
C. 如圖為中學化學教材上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充滿了乾燥氣體,膠頭滴管及燒瓶中分別盛有液體,下列各組
在燒瓶中充滿抄乾燥氣體,而膠頭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若形成噴泉,則氣體極易溶於液體或氣體極易與液體反應,液體不能充滿燒瓶說明氣體溶於水反應生成難溶於水的氣體;
A.NH3極易溶於水,則可形成噴泉,液體充滿整個燒瓶,故A不選;
B.二氧化氮溶於水和水反應,能形成噴泉,但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氣體難溶於水,液體不能充滿燒瓶,故B選;
C.二氧化碳極易與NaOH反應,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液體充滿整個燒瓶,故C不選;
D.4:1的NO2與O2和水,4NO2+O2+2H2O=4HNO3,能形成噴泉,燒瓶能充滿液體,故D不選;
故選B.
D. 小明為驗證NO2的氧化性和NO的還原性,設計了如下裝置製取NO2和NO,並驗證其性質,裝置圖如下:(1)寫出
(1)銅和濃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離子反應方程式為Cu+4H++2NO3-═Cu2++2NO2↑+2H2O;二氧化氮能氧化硫離子生成硫單質,硫單質不易溶於水,所以溶液出現渾濁選項,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和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所以看到的現象是:有紅棕色氣體生成,
故答案為:Cu+4H++2NO3-═Cu2++2NO2↑+2H2O;溶液變渾濁;有紅棕色氣體生成;
(2)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一氧化氮不溶於水,可以採用排水法收集,所以丙中充滿水的作用是製取NO,並用排水法收集NO,故答案為:製取NO,並用排水法收集NO;
(3)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所以硝酸也能把硫離子氧化生成硫單質,對二氧化氮性質的檢驗造成干擾;為防止硝酸的干擾,故應在無水的環境中檢驗NO2的氧化性,將乾燥的NO2與乾燥的H2S氣體混合,若有淡黃色固體生成,即可證明NO2的氧化性,
故答案為:NO2和水反應生成的HNO3是一種氧化性酸,可將Na2S氧化,使溶液變渾濁;可將乾燥的NO2與乾燥的H2S氣體混合,若有淡黃色固體生成,即可證明NO2的氧化性.
E.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圖中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已知
二氧化氮與水反應方程式為:3NO2+H2O=2HNO3+NO,
設燒瓶體積為22.4L,則標准狀況下二氧化氮的物質的量為:
22.4L |
22.4L/mol |
2 |
3 |
1 |
3 |
1 |
3 |
44.8 |
3 |
| ||
|
1 |
22.4 |
1 |
22.4 |
F. 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氨的催化氧化」實驗.(1)A處是氣體發生裝
(1)銨鹽受熱分解產生氨氣,過氧化鈉在此裝置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製版取氨氣的葯品可權以用NH4HCO3或(NH4)2CO3,葯品均為固體,選擇的裝置符合加熱固體制氣體,故答案為:NH4HCO3或(NH4)2CO3;cfgh;
(2)氨氣極易溶於水,實驗會倒吸,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氨氣有毒,需要尾氣處理,要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
故答案為:①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②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
(3)①過氧化鈉的作用是用來吸收銨鹽分解產生的CO2和水蒸氣並發生反應,生成氨的催化氧化所需要的O2,故答案為:①吸收CO2和水蒸氣,並生成O2;
②氨氣的催化氧化方程式為:4NH3+5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