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介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是一種新型的通用自動化控制裝置,它將傳統的繼電器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融為一體,具有控制功能強,可*性高,使用靈活方便,易於擴展等優點而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在使用時由於工業生產現場的工作環境惡劣,干擾源眾多,如大功率用電設備的起動或停止引起電網電壓的波動形成低頻干擾,電焊機、電火花加工機床、電機的電刷等通過電磁耦合產生的工頻干擾等,都會影響PLC的正常工作。
盡管PLC是專門在現場使用的控制裝置,在設計製造時已採取了很多措施,使它對工業環境比較適應,但是為了確保整個系統穩定可靠,還是應當盡量使PLC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條件, 並採取必要的抗干擾措施。 2 PLC在安裝和維護時應注意的問題 2.1 PLC的安裝
PLC適用於大多數工業現場,但它對使用場合、環境溫度等還是有一定要求。控制PLC的工作環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它的工作效率和壽命。在安裝PLC時,要避開下列場所:
(1)環境溫度超過0 ~ 50℃的范圍;
(2)相對濕度超過85%或者存在露水凝聚(由溫度突變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
(3)太陽光直接照射;
(4)有腐蝕和易燃的氣體,例如氯化氫、硫化氫等;
(5)有打量鐵屑及灰塵;
(6)頻繁或連續的振動,振動頻率為10 ~ 55Hz、幅度為0.5mm(峰-峰);
(7)超過10g(重力加速度)的沖擊。
小型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外殼的4個角上,均有安裝孔。有兩種安裝方法,一是用螺釘固定,不同的單元有不同的安裝尺寸;另一種是DIN(德國共和標准)軌道固定。DIN軌道配套使用的安裝夾板,左右各一對。在軌道上,先裝好左右夾板,裝上PLC,然後擰緊螺釘。為了使控制系統工作可*,通常把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安裝在有保護外殼的控制櫃中,以防止灰塵、油污、水濺。為了保證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在工作狀態下其溫度保持在規定環境溫度范圍內,安裝機器應有足夠的通風空間,基本單元和擴展單元之間要有30mm以上間隔。如果周圍環境超過55C,要安裝電風扇,強迫通風。
為了避免其他外圍設備的電干擾,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應盡可能遠離高壓電源線和高壓設備,可編程式控制制器與高壓設備和電源線之間應留出至少200mm的距離。 當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垂直安裝時,要嚴防導線頭、鐵屑等從通風窗掉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內部,造成印刷電路板短路,使其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永久損壞。
②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可編程式控制器概述
早期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稱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它主要用來代替繼電器實現邏輯控制。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裝置的功能已經大大超過了邏輯控制的范圍,因此,今天這種裝置稱作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C。但是為了避免與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的簡稱混淆,所以將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簡稱PLC
③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發展及應用
1. 什麼是PLC?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1987年2月頒布了PLC的標准草案(第三稿),草案對PLC作了如下定義:「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連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通用的自動控制裝置。
2.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產生
2.1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器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期,設計製造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它能完成順序控制,僅有邏輯運算、定時、計數等控制功能。
2.2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處理速度大提高,增加了許多特殊功能,使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不僅可以進行邏輯控制,還可以對模擬量進行控制。
2.3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也得到迅猛發展,其功能越來越強。PLC具有了高速計數、中斷技術、PID調節、數據處理和數據通信功能。
2.4 1985年1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了PLC的標准。
3. PLC的特點
3.1 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
3.2 通用性強,使用方便
3.3 採用模塊化結構,系統組合靈活方便
3.4 編程語言簡單、易學,便於掌握
3.5 系統設計周期短
3.6 對生產工藝以身試法適應性強
3.7 安裝簡單、調試方便、維護工作量小
4.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分類
4.1 按輸入/輸出點數分
a) 小型機:小型PLCI/O總點數在256點以下,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4KB左右。
b) 中型機:中型PLCI/O總點數在256∽2048點之間,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8KB左右。
c) 大型機:大型PLCI/O總點數在2048點以上,用戶程序存儲容量在16KB以上。
4.2 按結構形式分
a) 整體式
b) 模塊式
3) 按生產廠家分
在全世界有上百家PLC製造商,其中佔PLC市場80%以上的生產公司是: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公司、法國的施耐德(SCHNEIDER)自動化公司、日本的歐姆龍(OMRON)和三菱公司。
5. PLC的應用
5.1 開關量邏輯控制
5.2 模擬量控制
5.3 過程式控制制
5.4 定時和計數控制
5.5 順序控制
5.6 數據處理
5.7 通信和聯網
6. PLC的發展趨勢
6.1 系列化、模塊化
6.2 小型機功能強化
6.3 中、大型機高速度、高功能、大容量
6.4 低成本
6.5 多功能
7.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技術性能指標
7.1 I/O點數
I/O點數是指PLC外部I/O端子的總數。如FX毓的I/O點數最多為256。
7.2 掃描速度
一般指執行指令的時間,單位是μs/步,有時也以執行1000步指令的時間計,單位為ms/千步,通常為10ms,小型PLC的掃描時間可能大於40s。
7.3 內存容量
通常以PLC所能存放用戶程序的多少來衡量。
7.4 指令系統
PLC指令的多少是衡量其軟體功能強弱的主要指標。PLC具有的指令種類越多,它的軟體功能則超強。
7.5 內部寄存器
寄存器的配置情況是衡量PLC硬體功能的一個指標。這些寄存器主要用以存放變數狀態、結果和數據等。
④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實驗綜合裝置怎麼開機
1、確認電源開關處於斷開位置。
2、檢查各感測器,各執行器件處於正確位置。
3、檢查電路沒有短路斷路。
4、確認實驗人員處於安全位置。
5、插上電源插頭。
6、合上電源開關。
7、確認裝置各部件通電情況。
8、沒有問題,按照實驗計劃進行實驗。
⑤ 實驗台所用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怎麼開機
將實驗台的電源插好,電源開關打開,上面的PLC就有電了,PLC有電就開機。
望採納。。。。。。
⑥ 問一問plc可編程邏輯控制裝置比之個人電腦有何優缺點呢
感謝題主的邀請,我來說下我的看法: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一種應用在工業控制領域里的設備,因為要面對惡劣的使用環境,所以這種設備會給通訊介面以及電源介面集成隔離保護模塊,遇到靜電干擾也沒那麼容易損壞,這是個人電腦沒辦法做到的。除此之外,PLC會將控制內容形成一個個功能塊,我們在進行實際的控制設計時,只需要調動相應的功能塊就可以了,不用像微機電腦一樣從頭編起,雙方的使用效率差了很多。當然,我們上面說的都是在實現工業控制這一前提下,如果是辦公的話,PLC就毫無作用了,那就是個人電腦的工作了,你清楚了嗎?如果您需要相關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話,可以前往我們的網站進行具體的咨詢,歡迎來訪。
⑦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是什麼東西干什麼用的
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一種具有微處理機的數字電子設備,用於自動化控制的數字邏輯控制器,可以將控制指令隨時載入內存內儲存與執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由內部CPU,指令及資料內存、輸入輸出單元、電源模組、數字模擬等單元所模組化組合成。
應用:
廣泛應用於目前的工業控制領域。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出現之前,一般要使用成百上千的繼電器以及計數器才能組成具有相同功能的自動化系統,而現在,經過編程的簡單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模塊基本上已經代替了這些大型裝置。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系統程序一般在出廠前已經初始化完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編輯相應的用戶程序來滿足不同的自動化生產要求。
最初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只有電路邏輯控制的功能,所以被命名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後來隨著不斷的發展。
這些當初功能簡單的計算機模塊已經有了包括邏輯控制,時序控制、模擬控制、多機通信等許多的功能,名稱也改為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但是由於它的簡寫也是PC與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的簡寫相沖突,也由於多年來的使用習慣,人們還是經常使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這一稱呼,並在術語中仍沿用PLC這一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