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業設計:零件尺寸自動測量裝置結構設計與微機控制相關的質料在哪找啊兄弟們!麻煩了啊~ 呵呵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❷ 有沒有自動測量零件全尺寸的儀器,有的話叫什麼
目前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是三坐標測量儀(機)。
採納哦
❸ 從實驗方法上思考如何提高零件尺寸檢測的精度
廣東工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提高軸套類零件尺寸檢測精度的圖像信息獲取方法研究 姓名:劉長紅 申請學位級別:碩士 專業:信號與信息處理 指導教師:徐杜 20090601 摘要 摘要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年產軸類零件的總量在,,億件左右,需要測量尺寸的約占,,,。就目前國內許多製造業對零件的尺寸檢測而言,其檢測工作還停留在單純人工視覺或人工視覺與機械量具、光學儀器相結合對產品進行人工抽檢的階段【,】。人工檢測往往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檢測精度不高、成本高、容易出錯等弊端。它已經不適合現代工業企業發展的要求。採用基於圖像檢測的尺寸檢測方法,不僅可以避免人工檢測的缺點,而且能實現對加工零件在線、快速、准確和非接觸的自動化檢測,而目前基於,,,對軸類零件檢測的研究工作中,還存在著檢測精度不高、檢測數據不夠穩定等問題。 本研究課題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實際應用需求,在參考大量文獻和剖析工業領域的,,,數據採集系統的基礎上,著眼於提高軸套類零件尺寸檢測精度的圖像信息獲取方法研究,本文主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研究幾種檢測用照明光源,例如平行光和,,,面光和環境干擾光對檢測精度的影響,選擇出穩定的、有利於檢測精度要求的、簡便易行的和廉價的光源。 (,)研究幾種鏡頭對檢測精度的影響,研究鏡頭在有限范圍內離焦對檢測精度的影響及鏡頭景深的測量。 (,)提出一種簡便易行的有利於高精度檢測的標定方法。 (,)研究鏡頭二維成像誤差補償方法和鏡頭與線陣、面陣像元綜合效果的感光補償方法,為提出提高軸套類零件尺寸檢測精度的圖像信息獲取方法提供依據, ‟並開發其信息獲取系統。 (,)針對線陣,,,在高精度檢測的過程中,因鏡頭畸變等原因產生誤差的問題,提出用已知的多尺寸標准件為參照物,建立畸變校正模型。並對檢測值進行畸變校正,檢驗校正效果,以實現高精度檢測。 (,)開展軸套類零件尺寸檢測裝置的實驗研究,獲取實驗數據,通過大量實驗數據,對檢測精度進行分離和分析,找出產生誤差的因素,提出了優化方法和改進方案,設計更高精度的軸套類零件尺寸檢測圖像信息獲取系統。實驗驗證,檢測其性能指標和可靠性,特別是精度指標及其穩定性,為後續的尺寸檢測提供可靠的依據。關鍵詞:尺寸檢測;精度;光源;鏡頭;畸變校正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❹ 切削加工中獲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哪些
1)獲得尺寸精度的方法
(1)試切法。試切法是指在零件加工過程中不斷對已加工表面的尺寸進行測量,並相應調整相對工件加工表面的位置進行試切,直到達到尺寸精度要求的加工方法。該方法是獲得零件尺寸精度最早採用的加工方法,同時也是目前常用的獲得高精度尺寸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用於單件小批生產。
(2)調整法。調整法是指按試切好的工件尺寸、標准件或對刀塊等調整確定相對工件定位基準的准確位置,並在保持此准確位置不變的條件下,對一批工件進行加工的方法,多用於大批大量生產,在搖臂鑽床上用鑽床夾具加工孔系即為此法。
(3)定尺寸法。以保證被加工零件尺寸精度。該方法生產率高,但其製造復雜,成本高。用方形拉刀拉方孔,用鍵刀塊加工內孔等即屬此法。
(4)自動控製法。在加工過程中,通過由尺寸測量裝置、動力進給裝置和控制機構等組成的自動控制系統,使加工過程中的尺寸測量、月具的補償調整和切削加工等一系列工作自動完成,從而自動獲得所要求尺寸精度。數控機床上的大多數操作屬於此法。
2)獲得形狀精度的方法
(1)成形運動法。零件的各種表面可以歸納為幾種簡單幾何形面,比如平面、圓柱面等,這些幾何形面均可通過工件之間作一定的運動加工出來。成形運動是保證得到工件要求的表面形狀的運動,成形運動法就是利用工件之間的成形運動來加工表面的方法。
成形運動法根據具體所使用不同,又可分為軌跡法(利用刀尖運動軌跡形成工件表面形狀)、成形法(由成形刀刃的形狀形成工件表面形狀)、展成法(由切削刃包絡面形成工件表面形狀)和相切法(利用盤狀邊旋轉邊作一定規律的軌跡運動獲得工件表面形狀)。
(2)非成形運動法。該類方法中,零件表面形狀精度的獲得不是靠相對工件的准確成形運動,而是靠在加工過程中對加工表兩形狀的不斷檢驗和工人對其進行精細修整加工的方法。該類方法是獲得零件表面形狀尺.精度最原始的方法,但到目前為止,在一些復雜型面和形狀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加工過程中仍然採用。
3)獲得位置精度的方法
在機械加工中,位置精度主要由機床精度、夾具精度和工件的裝夾精度來保證,獲得位置精度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兩種。
(1)一次裝夾獲得法。該方法中,零件有關表面的位置精度是直接在工件的同一次裝夾中,由各有關相對工件的成形運動之間的位置關系保證的。如軸類零件外圓與端面的垂直度,箱體孔系加工沖各扎之間的同軸度、平行度等,均可用此法獲得。
(2)多次裝夾獲得法。該方法中,零件有關表面間的位置精度是由相對工件的成形運動與工件定位基準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保證的。如軸類零件上鍵槽對外圓表面的對稱度、箱體平而與平面之間的平行度等,均可用此法獲得。在多次裝夾獲得法中,又可根據工件的不同裝夾方式劃分為直接裝夾法、找正裝夾法和夾具裝夾法。
❺ 非接觸測量零件尺寸的方法有哪些
影像測量。
基於非接觸的測量系統也用於表面測量。某些基於非接觸的測量系統的一個問題是,因為這樣的方法通常利用繁重的計算或大量解釋數據,所以這是費時的。
例如非接觸測量系統會需要提取也出現在包含要被檢查零件的圖像中的背景信息,例如夾具、雜訊等。當製造公差成為較嚴時,為保持公差在計量技術要求方面有相應增加。質量和性能檢驗的需要已成為生產或製造過程的組成部分。
(5)零件尺寸自動測量裝置的設計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非接觸式測量中,有一種測量是可以達到接觸式測量精度的,那就是氣動測量,主要使用儀器就是氣動量儀。氣動量儀根據流體靜力學和流體動力學原理,用壓縮空氣作介質,對長度尺寸進行測量的裝置。
大多數有機材料及油漆或氧化材料的發射率為0.95(已設定在本機中),光滑或打磨的金屬表面可能會導致測量值不準,進行補償時需在其表面罩上帶子或黑色油漆,並等待使之與下面的材料的溫度一樣,然後再進行溫度測量。
❻ 轉速器盤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以及2 Φ9 工序工裝鑽床夾具設計
典型零件加工工藝
生產實際中,零件的結構千差萬別,但其基本幾何構成不外是外圓、內孔、平面、螺紋、齒面、曲面等。很少有零件是由單一典型表面所構成,往往是由一些典型表面復合而成,其加工方法較單一典型表面加工復雜,是典型表面加工方法的綜合應用。下面介紹軸類零件、箱體類和齒輪零件的典型加工工藝。
第一節 軸類零件的加工
一 軸類零件的分類、技術要求
軸是機械加工中常見的典型零件之一。它在機械中主要用於支承齒輪、帶輪、凸輪以及連桿等傳動件,以傳遞扭矩。按結構形式不同,軸可以分為階梯軸、錐度心軸、光軸、空心軸、曲軸、凸輪軸、偏心軸、各種絲杠等如圖6-1,其中階梯傳動軸應用較廣,其加工工藝能較全面地反映軸類零件的加工規律和共性。
根據軸類零件的功用和工作條件,其技術要求主要在以下方面:
⑴ 尺寸精度 軸類零件的主要表面常為兩類:一類是與軸承的內圈配合的外圓軸頸,即支承軸頸,用於確定軸的位置並支承軸,尺寸精度要求較高,通常為IT 5~IT7;另一類為與各類傳動件配合的軸頸,即配合軸頸,其精度稍低,常為IT6~IT9。
⑵ 幾何形狀精度 主要指軸頸表面、外圓錐面、錐孔等重要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其誤差一般應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圍內,對於精密軸,需在零件圖上另行規定其幾何形狀精度。
⑶ 相互位置精度 包括內、外表面、重要軸面的同軸度、圓的徑向跳動、重要端面對軸心線的垂直度、端面間的平行度等。
⑷ 表面粗糙度 軸的加工表面都有粗糙度的要求,一般根據加工的可能性和經濟性來確定。支承軸頸常為0.2~1.6μm,傳動件配合軸頸為0.4~3.2μm。
⑸ 其他 熱處理、倒角、倒棱及外觀修飾等要求。
二、軸類零件的材料、毛坯及熱處理
1.軸類零件的材料
⑴ 軸類零件材料 常用45鋼,精度較高的軸可選用40Cr、軸承鋼GCr15、彈簧鋼65Mn,也可選用球墨鑄鐵;對高速、重載的軸,選用20CrMnTi、20Mn2B、20Cr等低碳合金鋼或38CrMoAl氮化鋼。
⑵ 軸類毛坯 常用圓棒料和鍛件;大型軸或結構復雜的軸採用鑄件。毛坯經過加熱鍛造後,可使金屬內部纖維組織沿表面均勻分布,獲得較高的抗拉、抗彎及抗扭強度。
2.軸類零件的熱處理
鍛造毛坯在加工前,均需安排正火或退火處理,使鋼材內部晶粒細化,消除鍛造應力,降低材料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調質一般安排在粗車之後、半精車之前,以獲得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
表面淬火一般安排在精加工之前,這樣可以糾正因淬火引起的局部變形。
精度要求高的軸,在局部淬火或粗磨之後,還需進行低溫時效處理。
三、軸類零件的安裝方式
軸類零件的安裝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採用兩中心孔定位裝夾
一般以重要的外圓面作為粗基準定位,加工出中心孔,再以軸兩端的中心孔為定位精基準;盡可能做到基準統一、基準重合、互為基準,並實現一次安裝加工多個表面。中心孔是工件加工統一的定位基準和檢驗基準,它自身質量非常重要,其准備工作也相對復雜,常常以支承軸頸定位,車(鑽)中心錐孔;再以中心孔定位,精車外圓;以外圓定位,粗磨錐孔;以中心孔定位,精磨外圓;最後以支承軸頸外圓定位,精磨(刮研或研磨)錐孔,使錐孔的各項精度達到要求。
2.用外圓表面定位裝夾
對於空心軸或短小軸等不可能用中心孔定位的情況,可用軸的外圓面定位、夾緊並傳遞扭矩。一般採用三爪卡盤、四爪卡盤等通用夾具,或各種高精度的自動定心專用夾具,如液性塑料薄壁定心夾具、膜片卡盤等。
3.用各種堵頭或拉桿心軸定位裝夾
加工空心軸的外圓表面時,常用帶中心孔的各種堵頭或拉桿心軸來安裝工件。小錐孔時常用堵頭;大錐孔時常用帶堵頭的拉桿心軸,如圖6-2。
四、軸類零件工藝過程示例
1.CA6140車床主軸技術要求及功用
圖6-3為CA6140車床主軸零件簡圖。由零件簡圖可知,該主軸呈階梯狀,其上有安裝支承軸承、傳動件的圓柱、圓錐面,安裝滑動齒輪的花鍵,安裝卡盤及頂尖的內外圓錐面,聯接緊固螺母的螺旋面,通過棒料的深孔等。下面分別介紹主軸各主要部分的作用及技術要求:
⑴ 支承軸頸 m;支承軸頸尺寸精度為IT5。因為主軸支承軸頸是用來安裝支承軸承,是主軸部件的裝配基準面,所以它的製造精度直接影響到主軸部件的回轉精度。主軸二個支承軸頸A、B圓度公差為0.005mm,徑向跳動公差為0.005mm;而支承軸頸1∶12錐面的接觸率≥70%;表面粗糙度Ra為0.4
⑵ 端部錐孔 主軸端部內錐孔(莫氏6號)對支承軸頸A、B的跳動在軸端面處公差為0.005mm,離軸端面300mm處公差為0.01 m;硬度要求45~50HRC。該錐孔是用來安裝頂尖或工具錐柄的,其軸心線必須與兩個支承軸頸的軸心線嚴格同軸,否則會使工件(或工具)產生同軸度誤差。mm;錐面接觸率≥70%;表面粗糙度Ra為0.4
⑶ 端部短錐和端面 頭部短錐C和端面D對主軸二m。它是安裝卡盤的定位面。為保證卡盤的定心精度,該圓錐面必須與支承軸頸同軸,而端面必須與主軸的回轉中心垂直。 個支承軸頸A、B的徑向圓跳動公差為0.008mm;表面粗糙度Ra為0.8
⑷ 空套齒輪軸頸 空套齒輪軸頸對支承軸頸A、B的徑向圓跳動公差為0.015 mm。由於該軸頸是與齒輪孔相配合的表面,對支承軸頸應有一定的同軸度要求,否則引起主軸傳動嚙合不良,當主軸轉速很高時,還會影響齒輪傳動平穩性並產生雜訊。
⑸ 螺紋 主軸上螺旋面的誤差是造成壓緊螺母端面跳動的原因之一,所以應控制螺紋的加工精度。當主軸上壓緊螺母的端面跳動過大時,會使被壓緊的滾動軸承內環的軸心線產生傾斜,從而引起主軸的徑向圓跳動。
2.主軸加工的要點與措施
主軸加工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保證主軸支承軸頸的尺寸、形狀、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主軸前端內、外錐面的形狀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它們對支承軸頸的位置精度。
主軸支承軸頸的尺寸精度、形狀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可以採用精密磨削方法保證。磨削前應提高精基準的精度。
保證主軸前端內、外錐面的形狀精度、表面粗糙度同樣應採用精密磨削的方法。為了保證外錐面相對支承軸頸的位置精度,以及支承軸頸之間的位置精度,通常採用組合磨削法,在一次裝夾中加工這些表面,如圖6-4所示。機床上有兩個獨立的砂輪架,精磨在兩個工位上進行,工位Ⅰ精磨前、後軸頸錐面,工位Ⅱ用角度成形砂輪,磨削主軸前端支承面和短錐面。
主軸錐孔相對於支承軸頸的位置精度是靠採用支承軸頸A、B作為定位基準,而讓被加工主軸裝夾在磨床工作台上加工來保證。以支承軸頸作為定位基準加工內錐面,符合基準重合原則。在精磨前端錐孔之前,應使作為定位基準的支承軸頸A、B達到一定的精度。主軸錐孔的磨削一般採用專用夾具,如圖6-5所示。夾具由底座1、支架2及浮動夾頭3三部分組成,兩個支架固定在底座上,作為工件定位基準面的兩段軸頸放在支架的兩個V形塊上,V形塊鑲有硬質合金,以提高耐磨性,並減少對工件軸頸的劃痕,工件的中心高應正好等於磨頭砂輪軸的中心高,否則將會使錐孔母線呈雙曲線,影響內錐孔的接觸精度。後端的浮動卡頭用錐柄裝在磨床主軸的錐孔內,工件尾端插於彈性套內,用彈簧將浮動卡頭外殼連同工件向左拉,通過鋼球壓向鑲有硬質合金的錐柄端面,限制工件的軸向竄動。採用這種聯接方式,可以保證工件支承軸頸的定位精度不受內圓磨床主軸回轉誤差的影響,也可減少機床本身振動對加工質量的影響。
主軸外圓表面的加工,應該以頂尖孔作為統一的定位基準。但在主軸的加工過程中,隨著通孔的加工,作為定位基準面的中心孔消失,工藝上常採用帶有中心孔的錐堵塞到主軸兩端孔中,如圖6-2所示,讓錐堵的頂尖孔起附加定位基準的作用。
3.CA6140車床主軸加工定位基準的選擇
主軸加工中,為了保證各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選擇定位基準時,應遵循基準重合、基準統一和互為基準等重要原則,並能在一次裝夾中盡可能加工出較多的表面。
由於主軸外圓表面的設計基準是主軸軸心線,根據基準重合的原則考慮應選擇主軸兩端的頂尖孔作為精基準面。用頂尖孔定位,還能在一次裝夾中將許多外圓表面及其端面加工出來,有利於保證加工面間的位置精度。所以主軸在粗車之前應先加工頂尖孔。
為了保證支承軸頸與主軸內錐面的同軸度要求,宜按互為基準的原則選擇基準面。如車小端1∶20錐孔和大端莫氏6號內錐孔時, 以與前支承軸頸相鄰而它們又是用同一基準加工出來的外圓柱面為定位基準面(因支承軸頸系外錐面不便裝夾);在精車各外圓(包括兩個支承軸頸)時,以前、後錐孔內所配錐堵的頂尖孔為定位基面;在粗磨莫氏6號內錐孔時,又以兩圓柱面為定位基準面;粗、精磨兩個支承軸頸的1∶12錐面時,再次用錐堵頂尖孔定位;最後精磨莫氏6號錐孔時,直接以精磨後的前支承軸頸和另一圓柱面定位。定位基準每轉換一次,都使主軸的加工精度提高一步。
4.CA6140車床主軸主要加工表面加工工序安排
m。105h5軸頸,兩支承軸頸及大頭錐孔。它們加工的尺寸精度在IT5~IT6之間,表面粗糙度Ra為0.4~0.890g5、80h5、75h5、CA6140車床主軸主要加工表面是
主軸加工工藝過程可劃分為三個加工階段,即粗加工階段(包括銑端面、加工頂尖孔、粗車外圓等);半精加工階段(半精車外圓,鑽通孔,車錐面、錐孔,鑽大頭端面各孔,精車外圓等);精加工階段(包括精銑鍵槽,粗、精磨外圓、錐面、錐孔等)。
在機械加工工序中間尚需插入必要的熱處理工序,這就決定了主軸加工各主要表面總是循著以下順序的進行,即粗車→調質(預備熱處理)→半精車→精車→淬火-回火(最終熱處理)→粗磨→精磨。
綜上所述,主軸主要表面的加工順序安排如下:
外圓表面粗加工(以頂尖孔定位)→外圓表面半精加工(以頂尖孔定位)→鑽通孔(以半精加工過的外圓表面定位)→錐孔粗加工(以半精加工過的外圓表面定位,加工後配錐堵)→外圓表面精加工(以錐堵頂尖孔定位)→錐孔精加工(以精加工外圓面定位)。
當主要表面加工順序確定後,就要合理地插入非主要表面加工工序。對主軸來說非主要表面指的是螺孔、鍵槽、螺紋等。這些表面加工一般不易出現廢品,所以盡量安排在後面工序進行,主要表面加工一旦出了廢品,非主要表面就不需加工了,這樣可以避免浪費工時。但這些表面也不能放在主要表面精加工後,以防在加工非主要表面過程中損傷已精加工過的主要表面。
對凡是需要在淬硬表面上加工的螺孔、鍵槽等,都應安排在淬火前加工。非淬硬表面上螺孔、鍵槽等一般在外圓精車之後,精磨之前進行加工。主軸螺紋,因它與主軸支承軸頸之間有一定的同軸度要求,所以螺紋安排在以非淬火-回火為最終熱處理工序之後的精加工階段進行,這樣半精加工後殘余應力所引起的變形和熱處理後的變形,就不會影響螺紋的加工精度。
5.CA6140車床主軸加工工藝過程
表6-1列出了CA6140車床主軸的加工工藝過程。
生產類型:大批生產;材料牌號:45號鋼;毛坯種類:模鍛件
表6-1 大批生產CA6140車床主軸工藝過程
序號 工序名稱 工序內容 定位基準 設備
1 備料
2 鍛造 模鍛 立式精鍛機
3 熱處理 正火
4 鋸頭
5 銑端面鑽中心孔 毛坯外圓 中心孔機床
6 粗車外圓 頂尖孔 多刀半自動車床
7 熱處理 調質
8 車大端各部 車大端外圓、短錐、端面及台階 頂尖孔 卧式車床
9 車小端各部 仿形車小端各部外圓 頂尖孔 仿形車床
48mm通孔 兩端支承軸頸 深孔鑽床10 鑽深孔 鑽
11 車小端錐孔 車小端錐孔(配1∶20錐堵,塗色法檢查接觸率≥50%) 兩端支承軸頸 卧式車床
12 車大端錐孔 車大端錐孔(配莫氏6號錐堵,塗色法檢查接觸率≥30%)、外短錐及端面 兩端支承軸頸 卧式車床
13 鑽孔 鑽大頭端面各孔 大端內錐孔 搖臂鑽床
90g5、短錐及莫氏6號錐孔) 高頻淬火設備14 熱處理 局部高頻淬火(
15 精車外圓 精車各外圓並切槽、倒角 錐堵頂尖孔 數控車床
105h5外圓 90g5、75h5、16 粗磨外圓 粗磨 錐堵頂尖孔 組合外圓磨床
17 粗磨大端錐孔 粗磨大端內錐孔(重配莫氏6號錐堵,塗色法檢查接觸率≥40%) 75h5外圓 內圓磨床前支承軸頸及
89f6花鍵 錐堵頂尖孔 花鍵銑床18 銑花鍵 銑
19 銑鍵槽 80h5及M115mm外圓 立式銑床銑12f9鍵槽
20 車螺紋 車三處螺紋(與螺母配車) 錐堵頂尖孔 卧式車床
21 精磨外圓 精磨各外圓及E、F兩端面 錐堵頂尖孔 外圓磨床
22 粗磨外錐面 粗磨兩處1∶12外錐面 錐堵頂尖孔 專用組合磨床
23 精磨外錐面 精磨兩處兩處1∶12外錐面、D端面及短錐面 錐堵頂尖孔 專用組合磨床
75h5外圓 24 精磨大端錐孔 精磨大端莫氏6號內錐孔(卸堵,塗色法檢查接觸率≥70%) 前支承軸頸及 專用主軸錐孔磨床
25 鉗工 端面孔去銳邊倒角,去毛刺
26 檢驗 按圖樣要求全部檢驗 75h5外圓 前支承軸頸及 專用檢具
五、軸類零件的檢驗
1.加工中的檢驗
自動測量裝置,作為輔助裝置安裝在機床上。這種檢驗方式能在不影響加工的情況下,根據測量結果,主動地控制機床的工作過程,如改變進給量,自動補償刀具磨損,自動退刀、停車等,使之適應加工條件的變化,防止產生廢品,故又稱為主動檢驗。主動檢驗屬在線檢測,即在設備運行,生產不停頓的情況下,根據信號處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設備運行狀況,對生產過程進行預測預報及必要調整。在線檢測在機械製造中的應用越來越廣。
2.加工後的檢驗
單件小批生產中,尺寸精度一般用外徑千分尺檢驗;大批大量生產時,常採用光滑極限量規檢驗,長度大而精度高的工件可用比較儀檢驗。表面粗糙度可用粗糙
❼ 模具加工製造的測量方法有哪些
在加工過程中,邊加工邊測量加工尺寸,並將所測結果與設計要求的尺寸比較後,或使機床繼續的工作,或使機床停止工作,這就是主動測量法;目前,主動測量中的數值已可用數字的形式展現,主動測量法把測量裝置加入工藝系統(即機床、刀具、夾具和工件組成的統一體)中,成為其第五個因素;主動測量法質量穩定、生產率高,是好的發展方向。這個方法是較為穩定的一個方法。
預先用樣件或標准件調整好機床、夾具、刀具和工件的准確相對位置,用以保證工件的尺寸精度;因為尺寸事先調整到位,所以加工時,不用再進行試切,尺寸自動獲得,並在一批零件加工過程中保持不變,這就是調整的一個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是控製法,這種方法是由測量裝置、進給裝置和控制系統等組成。它是把測量、進給裝置和控制系統組成一個自動加工系統,加工過程依靠系統自動完成;尺寸測量、刀具補償調整和切削加工以及機床停車等一系列工作自動完成,自動達到所要求的尺寸精度。例如在數控機床上加工時,零件就是通過程序的各種指令控制加工順序和加工的精度。
❽ 我們公司有款軸類零件,批量很大,要全檢外徑跳動出貨,有誰可以設計一套自動檢測設備提高效率
現在有自動化檢測的儀器了
❾ 零件尺寸精度檢測時,怎樣選擇測量工具
如果是單間小批生產,選用通用量具,如游標直尺,平板,角度塊,卡尺,千分尺等;如果批次較大,選用專門量具,如塞規,內外溝槽卡尺、鋼絲繩卡尺、步距規等。
❿ 名詞解釋:外觀檢驗
外觀檢驗是一種靠手摸、目視的感覺檢驗方法,用以發現:歪扭、拉長、沖撞線、粘著、折皺、裂紋、滑移線錯動、壓痕與麻點、彎曲錯邊、毛刺等缺陷。近年來隨著測量技術的進步,已研製出自動測量裝置,可先將零件各部位設計尺寸的數據記憶儲存,然後以感測器讀出零件各部位的實際尺寸,並計算出其間的差異。
此外對於車身外護板(發動機罩、擋泥板、車門、頂蓋、行李箱等)表面歪斜、凹凸不平等缺陷,從來是用手摸、目測,全靠檢驗人員的熟練程度和靈敏感覺來確定,正逐漸採用光學技術數值顯示的判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