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樓主的機器人是如何做的 可不可以共享下彈射機構的具體型號
電磁炮就可以了
Ⅱ 航母彈射器的工作原理
彈射器是航空母艦上推動艦載機增大起飛速度、縮短滑跑距離的裝置,全稱艦載機起飛彈射器。最早由英國人發明,在二戰之前,大部分的固定翼機彈射器是液壓彈射器。1950年後引入蒸汽彈射器。21世紀,線性電機和電磁式彈射器開始被引入。主要構件包括三部分:(1)彈射器做動系統:開口活塞筒體、活塞環、引出牽引部分、U型密封條、導氣管、模度氣動閥門、排氣閥、安全閥、測距儀、壓力感測器。(2)彈射器附屬系統:海水淡化設備、貯水池、高壓水泵、鍋爐、加熱裝置。(3)彈射器控制系統和導流板。彈射器一般由動力系統、往復車、導向滑軌等構成。彈射起飛時,駕駛員操縱飛機松開剎車,加大功率,並在彈射器動力系統的強力作用下,使往復車拉著掛在飛機上的拖索,沿導向滑軌做加速運動,經過50~95米的滑跑距離,達到升空速度起飛。當飛機升離甲板時,拖索與往復車和飛機脫鉤,落在飛行甲板前端的回收角網兜內。然後由復位系統將往復車拖歸原位,准備再次彈射。現代彈射器中已經取消拖索,往復車通過牽引桿,與艦載機前起落架直接相連。
Ⅲ 投籃機器人中的投籃裝置怎麼製作
可以嘗試用C語言,也就是用C++做個重復的動作語句編程,注意設置好 擺動的弧度大小...
Ⅳ 我想做一個機器人擂台賽的那種彈射機器人,但彈射裝置怎麼做呢要什麼材料
我覺得可以用壓縮空氣來驅動,裝置大概類似個活塞,裝個小瓶的壓縮空氣瓶,控制氣閘就可以實現推動了,大概類似氣槍的原理
Ⅳ 機器人大擂台的各屆冠軍
路障(Roadblock) :以巨大的體型在第一屆機器人大擂台中碾壓群雄,此後參加了第二屆,並且獲得了第二屆比賽的季軍。它的設計有點像美國的La Mechine,能夠輕易鏟起對方而掀翻它。第三屆英國賽路障2也打進了8強,但是因為進化不利,導致實力下降 。如今,它和第一屆冠軍獎杯一起放在彼得·金賽的車庫中。 武器:圓鋸,楔形鏟
生涯戰績:16勝2敗(此項均未考慮RW以外的戰績,下同) 黃蜘蛛(Panic Attack) :速度快,沖擊力強,以出神入化的操作走位而聞名。從第一屆一直參賽到第七屆,且每次出場都有或多或少的改裝 。但後來因製造者降低速度,實力大減,逐步被新來的後生小子們欺負。設計來自美國的Vlad the Impaler。它去參加美國的BattleBots(博茨大戰)時被Frenzy(地雷,他參加過RW的英美對抗賽)痛擊。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12寸長升降叉 缺點:第二,六屆:無復位裝置
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屆:靈活性差,速度慢。
生涯戰績:29勝12敗 未來戰艦2(Chaos2) :RW中期最強彈射機器,強勢擊敗了許多英雄好漢。從第一屆英國賽開始參賽,前身為透明人和未來戰艦第一代。速度快,靈活性強,用全面的實力和近乎完美的表現連續奪得兩屆英國總冠軍,由此成為RW歷史上唯一一台蟬聯英國總冠軍的機器人,且RW英國正賽18連勝的記錄至今無人超越。同時未來戰艦2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將對方OotA(Out of the Araea,扔出場外)的機器人,但後來因過分注重武器威力而失去速度和復位能力,靈活性變差。未來戰艦2的動力由兩台割草機引擎驅動,彈射器離地1mm。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此外,未來戰艦2還參加了很多格鬥機器人愛好者自組的對抗賽,代表作就是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利箭和神奇戰車 。但是單挑能力強的未來戰艦2卻不善於打混戰,所以在此類比賽中戰績糟糕。
武器:彈射器 缺點:背後防禦薄弱,第五屆以後因武器威力加強而導致二氧化碳消耗過快,常發生無法復位的現象。
生涯戰績:24勝9敗 利箭(Razer) :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液壓鑽的機器人,壓力達到3噸(輸出壓力9噸),還獲得過兩次世錦賽冠軍和兩屆全明星賽冠軍。它曾去參加美國的博茨大戰,在99年的賽事中被美國頂級升舉器機器人Tazbot(泰茨機器人)和Voltornic(注意這位,在博茨大戰還打敗過大塊頭和英美對抗賽冠軍黑金屬)壓制,被使用氣動鋼刺的Rhino打出故障,在2000年的賽事中贏了一場重量級Rumble賽 。在RW贏得40場勝利,成為RW勝利最多的機器人。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液壓鑽和前鏟 缺點:機體內部較擁擠,故障率偏高,復位速度慢
生涯戰績:41勝6敗 龍卷風(Tornado) :第六屆英國總冠軍得主。盡管速度只有9英里/小時,但力量堪稱恐怖,足以拉動一輛卡車,靈活性極強,出色的動力驅動造就了強大的沖擊能力,並且可使用的武器豐富多樣。比起未來戰艦2和利箭的以不變應萬變,顯然龍卷風的戰術更加多元化(第六屆英國冠軍爭奪賽中就憑專門針對利箭臨時安裝的框架戰勝了利箭,最終奪冠)。挑戰賽的冠軍和金腰帶的持有者,巔峰之作當屬擊敗未來戰艦2,成功復仇(第四屆英國正賽龍卷風被未來戰艦2淘汰)。此外,龍卷風還是歐錦賽冠軍得主(在歐錦賽半決賽中,利箭用鉤子將框架龍卷風整個吊起,但發動機出現故障使比賽一直拖到結束,裁判判定利箭勝利,但利箭團隊經過商議把決賽名額讓給了龍卷風,最終龍卷風晉級決賽並拿到冠軍)。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前鏟,鋼釘,砂輪,轉桿,框架 缺點:武器雖多,但不精湛,攻擊能力有限
生涯戰績:35勝9敗 台風2(Typhoon2):自轉機器人,游擊大師(對一個自轉機器人來說是很難得的)一般可直接打爛機器人的外殼!且靈活性相當出色,駕駛員曾參加過一個操控賽,駕駛技術很好,還曾用改進版Tyohoon2GT參加過Robogame的格鬥組,取得6勝2負的好成績。
武器:旋轉的外殼
弱點:武器旋轉速度相對於美國的同類偏慢,不能復位
生涯戰績:13勝3敗 第一屆冠軍:路障
第二屆冠軍:黃蜘蛛 亞軍:神奇戰車 季軍:路障 殿軍:紅劍魚
第三屆冠軍:未來戰艦2 亞軍:魔盤 季軍:霹靂貝貝/劍龍
第四屆冠軍:未來戰艦2 亞軍:伐木工 季軍:刺激者殿軍:魔盤
第五屆冠軍:利箭 亞軍:大塊頭 季軍:霹靂貝貝3 殿軍:魔盤
第六屆冠軍:龍卷風 亞軍:利箭 季軍:霹靂貝貝4 殿軍:殺人魔王
第七屆冠軍:台風2 亞軍:暴風2 季軍:龍卷風 殿軍:壁壘戰車
Ⅵ 機器人大擂台的著名機器人
魔盤(Hypno-Disc):無冕之王,機器人大擂台史上唯一一台連續3屆打入總決賽(機器人大擂台中Grand Final指的是最後的四強戰)的機器人,第三屆亞軍,第四、五屆均為殿軍。機器人大擂台中最具破壞力的機器人之一,和未來戰艦2以及利箭是節目組中期主推的三位明星機器人。第六屆為了追求靈活性而降低轉盤轉速導致威力嚴重下降。除第六屆每次都達到半決賽的機器人,進入決賽最多的機器人(3次),連續進入決賽最多的機器人(3次)。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轉盤、刀片
缺點:第三屆不能復位;第四、五、六屆推力小
生涯戰績:22勝12敗 大塊頭(Bigger Brother)是第五屆亞軍,未來戰艦2正賽連勝的終結者,後期很有競爭力的彈射機器人。曾打敗未來戰艦2、魔盤、龍卷風等明星機器人,獲得巨人殺手稱號。隨後又參加了RR但戰績不很優秀。它還曾換了塗裝並改名為Little Sister參加了博茨大戰3.0,成績是32強。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榮譽獎。
武器:彈射臂
缺點:第四屆:不能復位(主要是氣閥出現故障)
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武器易損壞,前段的楔形部分較小,不能像用彈射板的那些彈射器一樣輕易抓到機會掀翻對手(在後來的Roaming Robots時這個缺點暴露得很明顯)。
生涯戰績:21勝12敗 霹靂貝貝(Firestorm),機器人大擂台的季軍王,分別為第三、五、六屆季軍,RW後期最強彈射機器人之一。從第三屆英國賽出道便效仿神奇戰車的反彈射裝置,中後期實力增強明顯,和Chaos2並稱RW最強彈射。唯一一個掀翻勇士的機器人,英國錦標賽勝利(25次),半決賽進入(5次),決賽進入(3次)。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榮譽獎。
武器:倒翻彈射板
缺點:彈射板連接處脆弱,貼地時需附加的鐵條但因其堅硬程度太差只能在對付非破壞型機器人時使用。
生涯戰績:34勝11敗 神奇戰車(Cassius)是第二屆的亞軍,其前身獨眼龍是英國機器人大擂台中反彈射器類機器人的鼻祖。神奇戰車也是英國機器人大擂台里第一個使用復位系統的機器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霹靂貝貝、盜墓者等反彈射器類機器人均為它的效仿者,也正是因為神奇戰車在第二屆機器人大擂台的出色表現,開創了機器人大擂台的彈射器熱潮。2007年入選為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倒翻彈射板
缺點:武器威力偏小,製造工藝較粗糙。
生涯戰績:5勝3敗 殺人魔王可以算是機器人大擂台里運氣最差的機器人了,其實它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機器人。採用此中文名的機器人一共有兩個,都是一個戰隊的。
Killerhurtz:第二屆開始參賽,最早參與博茨大戰即得到一個亞軍,博茨大戰1.0四 強,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在英國本土卻戰績較差。很少小組賽出線。
武器:第二屆以及博茨大戰99年長灘測試賽:近似梯形的戰斧;第三屆機器人大擂台至以後:冰錐式斧頭。
缺陷:由於採用了類似汽車的前輪轉向,轉彎半徑太大,很不靈活。
生涯戰績:美國:12勝7敗
英國:4勝6敗
Terrorhurtz:第六屆決賽第四名。它獨特的氣動裝置為斧子提供900千克 壓力,採取了非穿透路線用武器直接把對手打出故障,因改進了靈活性更加適應英國的打法,貼地性有所改進。
武器:氣動獵人式雙頭斧
缺點:防禦力有所降低,速度稍遜於Killerhurtz。
生涯戰績:9勝5敗
Terrorhurtz二改:Team Hurtz在2003年對Terrorhurtz進行了改造。主要內容有:加厚裝甲,整體結構的重新設計,以及重新設計的斧頭。採用新的裝甲連接方式,本來是為了機器人大擂台第七屆准備的,但是由於故障未參加。在Roaming Robots戰績很好,2004和2009年獲得Roaming Robots總冠軍 ,在2009年半退役。在2011年被Kronic和Envy抓住破綻,兩場比賽都在10秒內被丟出場 。09年入選成為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成員。
武器:氣動獵人式雙頭斧(09年的新斧子是單頭斧 )
缺點:在使用武器的時候不穩定,彈射器高手往往能抓住這個破綻。
生涯戰績:29勝12敗 在所有機器人都在追求貼地的時候,伐木工(Pussycat)沒有跟風,它走上以點穴術為主的進攻方式,其轉盤能很容易攻擊對方暴露在外的輪子。英國唯一一個完全戰勝利箭(就是說利箭的6次輸2次都是它做到的)的機器人。唯一一個參加了全部賽事的機器人(因駕駛員因車禍去世錯過第六屆正賽)。 武器:第三屆:鋼鋸;第四屆,第五屆:旋轉切盤;第七屆:雙重旋轉切盤(即將兩個切盤疊起來)
缺點:武器威力偏小(但對於輪子來說足夠了),輪子裸露易被打壞。
生涯戰績:34勝8敗 暴風2(Storm2)是繼龍卷風後又一沖撞型機器人力作,速度高達22英里/小時!曾獲得新人賽冠軍,第七屆又安裝了一個舉升臂,加上極好的貼地性和堅硬外殼,可直接把選手撞出場外!
但工作人員並不喜歡它的樸素外形,認為它的武器作用太小,在它還無舉升器時,前幾屆工作人員就千方百計地為難它,例如以「不夠有趣」的原因不讓隊員參賽 。在第七屆半決賽時,後台人員更是蠻橫地把暴風2先前觸發的陷阱關上,讓本來就能輸的龍卷風得救!雖然後來暴風2依舊闖入決賽,但在比賽時因台風2撞壞場地而暫停比賽時,後台人員卻偷偷叫台風2的隊員把已經不能轉動的外殼再次修理好!經過和台風2的幾次撞擊,暴風2的外殼脫落了一部分,台風2因此被裁判判勝 。
時至今日,暴風2依舊在參賽,在08年也參加了Robogame的格鬥組。雖然實力不錯,但還是敗在了曾經打敗過台風2的美國頂級舉升機器人Sewer Snake(陰溝蛇)手裡。暴風2在2006年後Roaming Robots戰績嚴重退化,已不能小組賽出線。2007年獲格鬥機器人名人堂榮譽獎。
武器:4桿升舉臂
弱點:復位較困難,升舉臂過短,側面貼地性較差。
生涯戰績:16勝2敗
PS:有關它的遭遇,維基網路和它的官網均有提及。
Ⅶ 如何實現彈射機構
可以氣動,快速充氣帶動氣缸來彈射。不過機器人要背一個壓縮空氣罐
可以電動,彈射器安裝在導軌上,彈射器後面安裝一彈簧,電機帶動凸輪轉動壓縮彈簧,到達一定的位置(凸輪過了最高點就自動釋放了)釋放彈簧,就彈射出去了。
Ⅷ 智能機器人的傘艙壓縮彈簧是怎樣設計的
傘艙壓縮彈簧的設計:傘艙壓縮彈簧是智能作戰機器人降落傘快速脫離機構的關鍵零件,該解離線構由傘艙、降落傘、傘艙壓縮彈簧等主要零部件組成,其工作過程為:智能作戰機器人通過傘降裝置著陸瞬間,因與地面沖擊而產生的慣性下沉力,使機器人基座承重壓縮彈簧產生縮短變形,導致機器人中、上部結構件相對於基座下移,使支撐板掛鉤從機器人發射筒對應卡槽中脫離,並在支撐板扭簧的作用下向外展開支撐板。在支撐板掛鉤解脫的同時,裝置在機器人戰斗部頂部的傘艙也解脫了與機器人發射筒之間的連接關系,當傘艙解脫束縛後,傘艙壓縮彈簧快速向斜上方彈開傘艙及與之相連的降落傘,完成降落傘解脫過程。該機構能夠巧妙利用彈性元件的作用和部件之間的鎖固關系,從而在非常緊湊的空間范圍內安裝降落傘快速脫離機構,保證在機器人著陸時,通過傘艙的快速解脫和彈離智能作戰機器人本體,避免降落傘遮蓋機器人,造成智能作戰機器人無法順利實現後續任務。因此,合理設計傘艙壓縮彈簧的性能參數對智能作戰機器人快速解離線構起著重要作用。
Ⅸ 小時候看過一個那種機器人大戰的節目,美國的,那些美國人造出機器人然後去那個節目跟人家的機器人比賽,
根據描述,這個節目是英國的《機器人大擂台》
Ⅹ 智能機器人的一代原理樣機彈簧組件有哪些設計
一代原理樣機彈簧組件的設計:彈簧是機電裝置中常用的彈性零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機電裝置的工作效率,其設計尤為重要。隨著機電裝置功能特性和性能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彈簧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特別是一些在關鍵場合發揮關鍵作用的彈簧,其設計質量往往關系重大,需要設計者通過優化設計思路與方法,才能設計出符合設計需求的彈簧。
根據智能作戰機器人承擔的特殊作戰使命,以彈內彈簧在長期儲能狀態下能夠保持正常的塑性變形能力為設計目標,以簧絲直徑、彈簧中徑和有效工作圈數為主要參數,以剪切強度要求、最大變形條件、旋繞比等為約束條件,對智能作戰機器人傘艙壓縮彈簧、基座承重壓縮彈簧、基座支撐板扭轉彈簧進行了優化設計,並利用Adams模擬建模技術深入分析了彈簧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性能參數的變化情況,同時對原始設計參數進行了相應修改,得到了很好的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