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貼牌生產需要哪些資料或流程
貼牌生產需要這些資料:第一組是委託方與商標管理局,這一組關系中,委託方需要依據相關法律申請商標權,以獲得相應證件;第二組是受委託方,也就是具體加工產品的單位,這個單位需具備生產資質,因此該生產單位需要去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相應的行政許可證件;第三組貼牌生產的委託方與被委託方,當事雙方需要簽訂合法有效的委託代為加工合同。
具體的申請流程是:找專業的第三方公司--確定合作方式--包材設計、采購--產品備案--落實加工細節。
㈡ 貼牌生產需到哪些部門辦理何種手續
1、開展葯品委託生產,必須雙方均取得生產許可以及GMP證書。
2、開展葯品委託生產,委託方和受託方都必須是正常生產的葯品生產企業,委託方由於特殊原因導致產能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開展委託,也就是說委託生產是個臨時性舉措。
3、委託方必須取得委託品種的批件,也就是說委託生產的品種必須是自有品種。
貼牌生產」一詞源自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英文原義是原始設備生產商。在我國往往從不同角度稱之為「貼牌生產」、「代工生產」、「委託生產」、「委託加工」、「定牌製造」、「生產外包」等。雖然稱謂各異。
其本質都是指擁有優勢品牌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縮短運距,搶占市場,委託其它企業進行加工生產。並向這些生產企業提供產品的設計參數和技術設備支持,來滿足對產品質量、規格和型號等方面的要求,生產出的產品貼上委託方的商標出售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
相對於購買方而言,供給方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然而,採用OEM方式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1)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近幾年來,國內家電等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趨於飽和,某些國內製造企業為了能開拓市場,而為國外品牌做代工。增強了企業的全球意識。
(2)規模生產, 降低成本
現代化生產中普遍存在著規模經濟效應,即隨著產出規模的擴大而呈現出單位成本下降的趨勢。這可能來自於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攤。如果企業本身就存在這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成本下降的效果將更加明顯。參與OEM供給,意味著產出規模的擴大,不但增加了產品的銷路,而且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