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下列哪些是現有的高能中微子實驗裝置

下列哪些是現有的高能中微子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5-11 01:05:58

⑴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麼樣

能進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別高的,我當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檔內下來的,題目大多是容超綱題。
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實驗室,後期有成果之後召開發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學期刊上,去全國各地高校做演講,一是獲取學術地位,二是賺點生活費。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別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兩年過去了,我現在在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高能所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國家經費都不低就對了,現在每個月(碩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學費(返還),專心科研。據我所知國內高校幾乎沒有幾個比中科院給的多。
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個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後面有成果了就寫論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論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從講師評職稱到教授,所以說為什麼中國高校中流傳一句話: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博,三流的教授,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不過並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現在的導師是碩果累累(核聚變等離子體約束行為方向)。

⑵ 來自宇宙的「高能信號」,究竟告訴我們什麼

這次的極高能中微子事件發生於2017年9月22日,它的能量約為290 TeV,遠超以往的任何一次高能中微子的觀測值。

很巧合的是,大約兩周後,一些監測極高能光子的望遠鏡紛紛觀測到,在這顆極高能中微子來源方向幾十億光年開外,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導致的「耀變體」,亮度比平時增強了6倍左右。

這一事件在國內天文學界也引起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我們就此采訪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幾位科學家,請他們談了談對於這次極高能中微子事件的看法——

本期科學家

曹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張帆: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副教授並兼任美國西弗吉利亞大學助理教授

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這次的發現主要說明了什麼?

曹俊:

自從1912年發現宇宙線以來,它的起源一直困擾著我們。對這些能量極其大的宇宙粒子,我們既不知道它們從哪兒來,也不知道什麼機制能將它們加速到那麼高的能量。南極的「冰立方」天文台就是為尋找宇宙線起源而建。它利用了中微子不帶電,不受宇宙中磁場影響,能夠直指源頭的特點。

上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Francis
Halzen提出在南極冰層下建立天文台。在90年代「阿曼達實驗」、2000年代「阿曼達」二代的基礎上,2010年建成了冰立方天文台,佔地一立方公里。2013年找到了兩個超高能中微子事件,後來又發現了更多事件,但似乎沒什麼規律,跟天上的哪個源都對不上。2016年有一些模糊的證據。這次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可靠的證據,證實巨大黑洞產生的噴流是超高能宇宙線粒子的源頭之一。

張帆:

這次的研究不僅解開了高能中微子的源本身的謎團,伽馬射線的協同觀測也說明類星體可以把質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

陳學雷:

在這項研究之前探測到的天體源中微子,主要包括宇宙線粒子與地球大氣作用形成的中微子、太陽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以及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中微子,還有一些不知道來源的中微子。而這次探測到的中微子能量極高,並可能來自黑洞。

苟利軍:

這項研究首次確認了高能中微子的產生源頭,所以非常重要,之前僅僅是探測到了太陽系之外的中微子,但是不知道是哪個天體產生的。

⑶ 廣東省科學院與F1科院廣州分院合並了嗎

2019年是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十周年。
十年來,省院合作行穩致遠,在科技創新發展上頻亮新招。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構建了覆蓋全省的「一園(明珠科學園)一廊(深圳一東莞一廣州一佛山科技創新走廊)一網路(科技服務網路)一體系(國家大科學裝置體系)」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出一套符合廣東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成為廣東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一,連續第3年全國居首。在區域創新能力5個評價維度中,廣東省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維度全國領先。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指出,院省啟動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研究機構布局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可喜進展和顯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將與廣東省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廣東省對院省雙方合作給予高度評價。2018年11月舉行的廣東、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希望雙方進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貢獻。
促進「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與廣東省在廣州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院省全面戰略合作的序幕。協議簽訂當天成立了合作領導小組並舉行第一次會議,審議了《中國科學院 廣東省人民政府全面戰略合作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在全面戰略合作的定位上,《規劃綱要》著眼於推動院省合作從以往的技術和項目層面的合作,上升為技術與成果、創新資源、創新能力的轉移轉化;從單項的、短期的合作,上升為系統、全面的戰略合作;從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合作擴展到覆蓋廣東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廣東共建國家科技創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廣東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的地位。
院省雙方做好頂層設計,按照「需求牽引、規劃先行、平台依託、項目帶動、人才集聚」的原則,以共建國家科技創新新高地作為共同目標。十年來,院省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協議,推動一大批重大項目和成果落地廣東。
科技資源、創新人才相對匱乏,是廣東省自主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表示,中科院與廣東省的緊密型合作,促進了「國家隊」優秀人才和科研資源匯集廣東,為推進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目前,中科院在粵院屬單位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海洋開發、資源環境、生態保護、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在廣東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共同設立科技產業基金8支,總規模28.15億元,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成立產業創新聯盟48個。
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中國散裂中子源這項「國之重器」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聯合成立「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經院省雙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11月,院省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爭取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建成2個(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建6個(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廣州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裝置),啟動預研5個(東莞南方光源、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
廣東已成為國內「十二五」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建設較多的省份之一,成為提升廣東省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到廣東省調研大科學裝置建設情況時指出,大科學裝置是我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基礎研究非常重要,建設不是目標,關鍵是要利用好裝置,產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廣東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已居全國前列。
大科學項目的引領,大科研平台的支撐,形成了廣東建設科技新高地戰略布局。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編制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爭取向國家申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
為提升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斷加強在粵研究機構的建設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關單位在粵合作共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4家,與企業共建技術創新平台300多個,已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2002年共建的華南植物園項目,開啟了「大手筆」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機構的先河。如今,華南植物園已發展為集科學研究、植物保育、知識傳播、資源利用於一體的高水平國家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三方共建,從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製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於2006年3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與深圳市於2006年共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參與建設。該院13年來已建成9個研究平台、累計孵化企業總計759家,持股企業超過227家,估值過億的達28家,與企業共建100個聯合實驗室,成為深圳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與廣州市於2005年共同建設的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構,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中科院平台型技術轉移中心和中科院創新集群建設園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成立於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與東莞市共建的大數據、雲計算研發機構。該中心匯聚了包括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內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術和設施,擁有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台。
院省合作以來,大批中科院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入粵,構建了院省合作人才會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廣州分院系統在粵8家研究所職工總數4483人,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44個,研發規模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落地廣東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12月,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廣州分院系統的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分別因在深海科考和載人深潛器技術、《中國植物志》編研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而榜上有名。
此外,廣州能源所自主研製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成功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18年在陝西藍田發現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將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
院省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新一輪創新大潮中,廣東迎來「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
白春禮在中科院廣州分院調研時指出,廣州分院及分院系統各單位要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為契機,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優勢,全面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支持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方面,廣東啟動建設的三批次10家省實驗室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6家,包括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所/物理所等)、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長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所等)、化學與精細化工(廣州化學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物所等)。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實驗室已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200餘個,匯聚8家香港科研機構、40餘位港澳科學家參與建設。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機構方面,中科院在粵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幹細胞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廣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葯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等四類機構。
在廣東省公布首批建設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為主建設的達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州)、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廣東(佛山)研究院、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園區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學與廣州市簽署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依託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並於2019年10月獲批納入廣東省高校設置規劃,正式開始籌建。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項目正式啟動。
新一輪院省合作將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機構、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業、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世界一流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切實開展深度合作,助推廣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廣東早日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記者】卞德龍
【通訊員】孫金龍 馬學濤
圖片由中科院廣州分院提供
【作者】 卞德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⑷ 什麼是中微子

中微子具有質量,這是很早就提出過的物理概念。但是人類對於中微子的性質的研究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至今不是非常確定地知道:幾種中微子是同一種實物粒子的不同表現,還是不同性質的幾種物質粒子,或者是同一種粒子組成的差別相當微小的具有不同質量的粒子。

我的看法是,可能幾種中微子還是同一種物質組成的具有不同能量狀態和質量的實物粒子,他們肯定地有質量。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微子應該存在不同速度的多種能譜型,從零到最大能量容量都有存在。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有限,這也是中微子難以捉摸的性質所造成的。

An.Lee的看法可能更加激進一點,但可能是非常正確的。他認為,中微子就是由正負電子結合的產物。他歸納說:正負電子可組成為一正一負兩個自繞一組的穩定結構,也可以兩對正負電子組成四個一組具有相互傳遞纏繞的穩定結構,還可以組成為六個一組的具有立體空間相互纏繞的穩定結構。他認為,中微子的正負電子學說推導出中微子應當具有基本三種類型,這和我們實際中探測到的三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是完全一致的。他說,中微子的正負電子學說可以通過中微子相互碰撞和正負電子零速度下飄逸實驗來證實。他表示,物理學世界及其研究還要以正負電子作為基點來考慮才行。

按照這個思路,中微子的質量至少應當是三種情況,即兩倍電子的質量2me,4me,6me 中微子的質量可能關繫到宇宙平衡。宇宙中如果彌漫這種東西,而且是相對比較一致的,那麼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均衡態的宇宙。光的傳遞可能是需要中微子作用的,只是我們覺察不到。關於中微子磁性的研究可能是揭開「光傳遞是否需要依靠媒質」最為關鍵的問題。然而,中微子的性質決定了研究它的復雜性和十分艱難。

如果說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都是由正負電子組成的,證實了這一點,也就意味著我們找到了組成一切物質的原點物質。這個物理模型確實非常有趣。如果他的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話,那意味著物理學將發生最為本質的變革。

我們相信,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微子之謎終究是會被攻破的。

⑸ 中國的科技有哪些是世界之最的

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4、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5、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6、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7、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8、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
10、汽墊船是我國發明的。當時為了保密,沒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術。我國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絲綢技術。絲綢是我國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世界領先。
13、治理沙漠技術。我國治理沙漠技術世界領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術。我國在50--60年代已經基本消滅人畜瘟疫,當時和現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術。我國防治SAS病技術世界第一水平。
還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⑹ 中微子超光速是怎麼回事

2011年9月24日,歐洲研究人員發現了難以解釋的中微子超光速現象,這一現象違背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研究人員目前對此持謹慎態度,希望全球科學家能共同探究原因。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下屬的一個名為OPERA的實驗裝置接收了來自著名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兩地相距730公里,中微子「跑」過這段距離的時間比光速還快了60納秒(1納秒等於十億分之一秒)。

參與實驗的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安東尼奧·伊拉蒂塔托說,他和同事被這一結果震驚了,他們隨後反復觀測到這個現象1.6萬次,並仔細考慮了實驗中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認為這個觀測結果站得住腳,於是決定將其公開。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於1905年提出,被譽為「現代物理學所有理論的基石」,該理論認為,沒有任何物質的速度能超過光速。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其意義十分重大,整個物理學理論體系將因之重建,將改變人類對宇宙如何運轉的理解。

中微子超光速驗證了中國籍科學家、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副主席喬治·穆耶釋提出的修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新理論,該論文於十年前提交世界各國科研機構(中文著作名:《超越愛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愛因斯坦 ——探索宇宙本原》)。喬治通過實驗找到了比粒子更基礎的物質基元,斷定它們是超光速運行的,並提出了超光速物質的「質能方程」,解釋了比核聚變能高十幾個數量級的黑洞與類星體能量來源,指出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局限性。並用實驗證明了超光速不違背「因果律」,高亞光速可以使個體的時間變慢,但超光速無法回到過去,因為宇宙中存在眾多時間維,這些時間維度相互獨立,時間旅行是無法實現的。喬治在修正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同時,也提出了比較完備的升級理論,即量子引力理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新理論並沒有徹底顛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只作了較大的修正,指出相對論的局限性和適用范圍,如同當年愛因斯坦對牛頓引力理論的修正。

⑺ 高能粒子的實驗

1930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發明了迴旋加速器,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由於相對論效應,粒子的加速會使質量增大,從而只能使粒子獲得幾百keV的能量。
同步加速器的發明克服了這一缺點,美國費米實驗室的質子同步加速器軌道半徑為1km,利用超導磁場,可將質子加速到1TeV。
同步加速器產生的同步輻射進一步限制了粒子能量的增大,故近年來物理學家們又開始發展直線加速器,因為直線運動的粒子沒有同步輻射。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是對撞機的時代,弱點統一理論預言的中間玻色子也在對撞機中被發現。歐洲質子對撞機對撞能量已達14TeV,並且已經開始建造更大型的對撞機,希望能夠找到與質量起源聯系密切的希格斯玻色子。對撞機還可以利用兩個重粒子的對撞模擬宇宙大爆炸。
電子感應加速器是一種利用感生電場來加速電子的新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適合加速重粒子(如質子),但是很難加速電子,感應加速器克服了這一困難。如今感應加速器中產生的γ射線可以做光核反應研究,還可以用於工業無損、探傷和醫療等領域。先進的高能加速器和對撞機主要用於前沿科學,而低能加速器卻已經廣泛轉為民用,在材料科學、固體物理、分子生物學、地理、考古等學科有重要應用。
被加速的粒子可以通過輻照改變材料的性質或者誘發植物基因的突變培育新品種,可以診斷並治療腫瘤,還可以生產大量同位素,用於工、農業生產。當然,加速器只能加速帶電粒子,現如今廣泛應用的中子探傷技術、中子干涉測量技術、中子非彈性散射等所用的中子是由核反應堆中產生的。 在高能粒子物理散射實驗中,僅僅有高能粒子還不夠,還必須有先進的粒子探測器來收集信息。粒子探測器是利用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原理來產生信號的。帶電粒子在物質中運動的主要能量損失是電離損失,通過測量單位路程的能量損失可以判別粒子的類型。
低能在物質中運動的主要能量損失是光電效應,其次較弱的因素還有康普敦散射、瑞利散射、布里淵散射、拉曼散射等,能量大於1MeV的光子能量損失主要原因是產生了正負電子對。高能電子入射到物質中時,由於突然減速,會產生高能軔致輻射,高能光子又會激發正負電子對……如此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可以形成電磁簇射,簇射深度稱為輻射長度,與粒子能量和介質密度有關,高能光子也可以形成簇射。
當帶電粒子在介質中的速度大於介質中的光速時,會產生一種類似於聲學中的「沖擊波」一樣的輻射,稱為切連科夫輻射。切連科夫因為發現這種輻射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高能粒子實驗裝置指的是用以發現高能粒子並研究和了解其特性的主要實驗工具。高能物理實驗需要三大條件:一是粒子源;其次是探測器,用以觀察、記錄各種高能粒子,大體上可以分成電探測器和徑跡探測器兩類;第三是用於信息獲取和處理的核電子學系統。
徑跡探測器包括雲室、泡室等探測裝置。在歷史上,人們曾利用這類探測器在科學上得到重要成果。例如,1932年,C.D.安德森用雲室發現了正電子。1960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所用的探測器就是24升丙烷泡室。但是,這類探測器已不屬於現代的主要實驗裝置。
在同步加速器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常使用前向譜儀。這是在束流前進方向上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電探測器,包括閃爍描跡器、多絲正比室、漂移室、契侖科夫計數器、全吸收量能器等探測裝置。例如,用來發現J粒子的雙臂譜儀就是一種前向譜儀。
在對撞機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時,所用譜儀的安排則另有特點。探測器在結構上應盡可能地從各方麵包住對撞區,形成接近4π的立體角。例如,束流管道外包以漂移室,再包以閃爍計數器,外面再包以簇射計數器。簇射計數器外面有大型磁鐵形成軸向磁場。磁鐵外麵包以μ子計數器等,形成多層疊套結構。中國正在興建的第一台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所用的探測裝置即屬此類型。
所有這些探測高能粒子的實驗裝置,一般體積都在100~200米3以上,重量達數百噸。然而,其定位精度要求達到10-4米量級,定時精度達到10-10 秒量級,信號通道數達104~105,數據率到107位每秒量級,連續工作時間達103小時以上。因此,完成這樣高指標的信息測量工作,必須擁有龐大、復雜、精密的核電子學系統。 利用這些相互作用原理,針對不同的要求,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和功能的粒子探測器。較早的有威爾遜雲室,後來又發明了氣泡室、乳膠室、多絲正比室、漂移室等,最後又發明了切連科夫探測器。
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是專門用來探測宇宙中最難束縛的幽靈:中微子的,探測器用了50500噸水作為切連科夫探測器,探測到的光(切連科夫輻射)輸入計算機。實驗結果證實了中微子振盪的存在,並且揭示了太陽中微子的失蹤之謎。這些探測器配合粒子加速器可以用來探測多種粒子的軌跡、能量、類型等,它們是加速器的眼睛。
粒子物理實驗所得到的粒子散射截面等數據,結合大爆炸宇宙學恰好可以解釋宇宙中元素的組成和相對豐度。
137億年前,宇宙誕生並開始膨脹,原始宇宙處於超高溫和超高密度的狀態,超高能光子激發出大量的粒子,光子們走不了幾步就會與某個粒子(比如電子)碰撞,光根本透不出來,不得不與其它粒子形成了熱平衡(平衡輻射又叫普朗克輻射)。

⑻ 現有下列A、B、C、D、E五種實驗裝置:(1)用氯酸鉀製取氧氣,發生裝置可以用______(選填裝置序號,下同

(1)用氯酸鉀製取氧氣需要加熱,發生裝置應該用A裝置;
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用D裝置收集,氧氣不易溶於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裝置收集;
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方法為:將裝置連接好後,先把導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試管,觀察導管口若有氣泡冒出,即可證明裝置不漏氣.
故填:A;C或D;將裝置連接好後,先把導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試管,觀察導管口若有氣泡冒出,即可證明裝置不漏氣.
(2)裝置A中,若試管內的固體葯品是高錳酸鉀,則需要將一團棉花放在靠近試管口的地方,以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進入導管.
故填:一團棉花;高錳酸鉀進入導管.
(3)若利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用排水法收集,當氣泡均勻、連續地冒出時,說明已經是純凈的氧氣,可以開始收集氣體.
當氣泡從集氣瓶口處向外逸出時,表明集氣瓶內已充滿氧氣,此時應先把導管移出說明,後熄滅酒精燈,以防止水倒流入試管,把試管炸裂.
故填:氣泡均勻、連續地冒出時;氣泡從集氣瓶口處向外逸出;把導管移出水面;熄滅酒精燈;水倒流入試管,把試管炸裂.
(4)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製取氧氣不需要加熱,發生裝置應該用B裝置;
檢驗氧氣的方法是: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故填:B;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⑼ 現有下列A、B、C、D、E五種實驗裝置:

答案如下:
(1)①是試管,②是酒精燈。
(2)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反應需要加熱,所以可選取裝置A,收集裝置可以選擇C。
(3)裝置B可以用作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
(4)由於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是低於36%的,所以氧氣驗滿時採用帶火星的木條的方法是可靠的。
(5)停止加熱的操作是: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後熄滅酒精燈。
(6)能選用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製取氨氣,但不能選用收集氧氣的裝置收集氨氣。

閱讀全文

與下列哪些是現有的高能中微子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雷裝置檢測資質取消 瀏覽:76
為何新暖氣不要先開閥門 瀏覽:237
深圳電動工具保護板 瀏覽:758
超聲波不具有什麼的特點 瀏覽:527
小米激活設備號碼忘了怎麼辦 瀏覽:270
如何貼牌設備生產 瀏覽:519
什麼叫閥門文丘里結構 瀏覽:428
設備鎖怎麼換 瀏覽:456
駝背用什麼儀器校正 瀏覽:288
塑料閥門擰不開了怎麼辦 瀏覽:334
山東中力閥門廠 瀏覽:349
失蠟鑄造用什麼漿 瀏覽:707
機床特性代號中的j代表什麼 瀏覽:762
眼科設備燈泡哪裡有賣 瀏覽:535
二氧化氫製取氧氣的實驗發生裝置圖 瀏覽:934
蒸汽閥門為什麼反上 瀏覽:184
健身彎曲長管是什麼器材 瀏覽:391
健身房練臀的那個器材是什麼 瀏覽:441
車載儀表顯示負4c什麼意思 瀏覽:314
海信空調使用什麼製冷劑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