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機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長期以來, 關於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是誰發明的問題卻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為俄國人莫扎伊斯基發明說。例如, 在前蘇聯史學家諾索夫主編的《蘇聯簡史》一書中直截了當地寫道, 俄國軍事工程師亞·費·莫扎伊斯基 (1825—1890年) 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前蘇聯另一位史學家涅奇金娜主編的《蘇聯通史》中也說, 俄國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是莫扎伊斯基。這位海軍少將長時間和仔細地設計自己的飛機, 並准備飛行。他製造了單翼飛機, 這種飛機有機身、機翼、起落架、動力裝置、水平和垂直的操縱系統, 即有現代飛機的所有主要部件。1881年, 莫扎伊斯基因發明「航空器」 (飛機) 而獲得了專利特許證。1882年7 月20日, 在靠近彼得堡的紅村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首次試飛。一位目擊者寫道: 「莫扎伊斯基的飛機靠輪子在地上滑行, 然後像鳥兒那樣騰空飛起」。據前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中說, 莫扎伊斯基1882—1885 年試制的飛機上使用的是蒸汽發動機。他的飛機問世之後, 1890—1893年克·阿德爾在法國, 1892-1894年海·馬克西姆在美國也先後試制最初的安裝蒸汽發動機的飛機。 第二種為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說。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一書中寫道, 美國的兩個發明家萊特兄弟, 即威爾伯·萊特 (1867-1912年) 和奧維爾·萊特 (1871-1948年) 駕駛以汽油為動力的飛機實現了第一次空中飛行。我國學術界也有人認為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由於用蒸汽作動力驅動飛機實用價值不大, 因此, 隨著內燃機的發明, 人們就把注意力放在試制用內燃機作動力的飛行器上。1896年, 德國設計師G·捷爾費爾特首次把使用液體燃料的內燃發動機裝在飛艇上。內燃機的改進以及飛行理論和飛行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現代飛機的製造准備了必需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 20世紀初, 出身牧師家庭、從小就堅持不懈地觀察、研究飛行器並勇於進行飛行實踐的萊特兄弟開始研製用內燃機作動力, 由人操縱的飛機。他們克服重重困難, 製成符合飛行要求的12匹馬力的內燃機, 通過鏈條帶動螺旋槳。這種使用汽油的內燃機輕便而又緊湊。飛機則用木頭和布料製成。1903年12月17日, 萊特兄弟倆帶著自製的飛機, 來到北卡羅來納州基蒂霍克附近的沙丘, 開始試飛。最初兩次起飛失敗。接著, 奧維爾駕機起飛, 在空中飛行了12 秒鍾, 飛行距離120 英尺, 距地面高度為3 米.世界上第一架內燃發動機飛機試飛成功了! 1906年, 威爾伯獲得美國專利。他去世後, 其弟奧維爾繼續從事飛機性能的改進工作。1943年, 奧維爾將他和哥哥共同研製的飛機贈送給華盛頓密森學院, 5年後作為永久展品供世人瞻仰。飛機上有塊牌子, 上面寫著一行醒目的文字: 「萊特兄弟最早發明的飛機」。
㈡ (1)設想科學家是如何維持「生物圈二號」的分析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圈Ⅱ號生物圈2號(Biosphere 2)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因把地球本身稱作生物圈1號而得此名,它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並與幾家財團聯手出資,委託空間生物圈風險投資公司承建,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
簡介
〔生物圈2號簡述〕地上部分
內部壓力
物質上閉環
生物圈2號內的生態群落約4000個物種
各個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並不一致
生物圈2號實驗歷程1991年9月26日首次進駐
於1994年3月6日二次進駐
神經系統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
證明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
具體研究范圍與主要結果(詳細)1、大氣動力學與大氣泄漏
2、食物生產與廢物處理
3、物種種群的動態變化
4、生理、營養及醫學試驗
失敗原因失敗教訓
生物圈2號的評價有關其操作性能的數據是非常有用的
堪稱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
生物圈II號失敗原因生物種類關系的失調
環境資源與人的比例嚴重偏小
簡介
〔生物圈2號簡述〕 地上部分
內部壓力
物質上閉環
生物圈2號內的生態群落 約4000個物種
各個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並不一致
生物圈2號實驗歷程 1991年9月26日首次進駐
於1994年3月6日二次進駐
神經系統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
證明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
具體研究范圍與主要結果(詳細) 1、大氣動力學與大氣泄漏
2、食物生產與廢物處理
3、物種種群的動態變化
4、生理、營養及醫學試驗
失敗原因 失敗教訓
生物圈2號的評價 有關其操作性能的數據是非常有用的
堪稱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
生物圈II號失敗原因 生物種類關系的失調
環境資源與人的比例嚴重偏小
展開
1991年9月26日首次進駐
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1993年6月26日走出 ,停留共計21個月,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均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數據和實踐經驗。來自英國、墨西哥、尼泊爾、南斯拉夫和美國等5國的4男3女共7位實驗人員在對首批結果進行評估並改進技術後,
於1994年3月6日二次進駐
工作10個月後於1995年1月走出。他們在這期間對大氣、水和廢物循環利用及食物生產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科學研究。生物圈2號是世界上最大的閉式人工生態系統。它使人類首次能夠在整體水平上研究生態學,從而開辟了了解目前地球生物圈全球范圍生態變化過程的新途徑。更為重要的是, 它將作為首例永久性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統的地面模擬裝置而有可能應用於人類未來的地外星球定居和宇宙載人探險。
神經系統
生物圈2號的「神經系統」是一個完整的計算機數據採集和控制系統,它是從位於居住區的指揮室輻射出的微處理機網路系統。這一內部「神經系統」通過信息通路與外界附近的「飛行控制」樓內的計算中心相聯通。該樓作為分析中心而成為生物圈1號 和2號間獲取分析數據及通訊的主要窗口。居住區內的指揮室通過遍布圈內的5000 多個感測器(每15分鍾記錄一次並讀入無限增長資料庫)能夠有效地控制所有主要的操作參數,如溫度、濕度、光強、水流量、pH值、CO2濃度、土壤濕度、儀器運作狀態等,並能進行 數據感測器及所有報警裝置的狀態顯示。每件裝置均有手動控制開關以防「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的失靈。盡管整個圈內為熱帶氣候,但由於不同生物群落的冷暖要求不同,因此,各自又有相對獨立的溫度。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由於生物圈2號位於海拔1200m的沙漠上,其外圍大氣壓不是標准壓力101.3 kPa,而僅約為88.2kPa,因此,其內壓只能略高,即為88.24kPa。利用機械系統模擬地球自然環境,例如製造海洋波浪、潮汐、溪流、瀑布以及按照季節要求控制風、雨、濕度等,並控制鹽分梯度及營養循環速度和進行海水淡化。最初,生物圈2號實驗目的是研究人類及多種生物(植物和動物),在密封且與外界隔絕的人造系統中,是否可以經由系統內的空氣、水、營養物的循環與重復使用下而能夠健康、快樂的生存下來。
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
在1991至1993年的實驗中,由於研究人員發現:生物圈2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大氣組成比例,無法自行達到平衡;生物圈2號內的水泥建築物影響到正常的碳循環;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經廣泛討論,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未達到原先設計者的預定目標。
證明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
這證明了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同時證明:目前地球仍是人類唯一能依賴與信賴的維生系統。1996年,巴斯將生物圈2號交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管理與規劃未來的走向,做為生態學、環境變遷研究及教學的基地。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將生物圈2號既存的生態系統模擬實驗及新的研究計劃整合於一體並對外界開放,做為研究及學習中心,以探索我們人類生活與環境生態的互動影響。
㈢ 征途懷舊版更新失敗
不需要重新下載,只需把下載好的征途文件包再重新解壓安裝一次就可以了。我的電腦就常出現此情況,還有就是昨天全區維護,在沒維護好之前來更新游戲,就會出現你說的上述情況。
㈣ 蘇聯自己20世紀哪個年代開始進行地效飛行器的理論和試驗研究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網路合作 核心用戶 8月熱詞
拆分詞條 地效飛行器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地效飛行器 英文名稱:ground effect vehicle 定義:裝有固定翼面和發動機,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時利用翼面和地(水)面所產生的地面效應而飛行的飛行器。 應用學科:航空科技(一級學科);航空器(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蘇制雌鷂地效飛行器也稱作翼地效應機,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飛行的飛行器。地效飛行器主要在地效區飛行,也就是貼近地面、水面飛行。在1980年代,前蘇聯實驗的噴射推進的Ekranoplan就是地效飛行器,極限飛行重量可以達1000公噸,還在冷戰時期的隱密情況下測試,被美國稱為裏海怪物。
目錄
概念解析
圖賞
性能
飛行原理
優點介紹速度快
安全性高
抗浪性
設計與製造費用均比飛機低
地效飛行器用途廣泛
軍事功用機動性能好,直接突擊上陸
隱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強
載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水中工兵,排除障礙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襲作戰
適航性能好,登陸作戰多面手
救援用途
蘇聯始祖俄重啟「裏海怪物」項目,用於裝備強力部門
中國製造
最新進展概念解析
圖賞
性能
飛行原理
優點介紹 速度快
安全性高
抗浪性
設計與製造費用均比飛機低
地效飛行器用途廣泛
軍事功用 機動性能好,直接突擊上陸
隱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強
載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水中工兵,排除障礙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襲作戰
適航性能好,登陸作戰多面手
救援用途
蘇聯始祖 俄重啟「裏海怪物」項目,用於裝備強力部門
中國製造最新進展展開 編輯本段概念解析
地效 地效飛行器
飛行器(Ground effect in aircraft)是介於飛機、艦船和氣墊船之間的一種新型高速飛行器。與普通飛機不同的是,地效飛行器主要在地效區飛行,也就是貼近地面、水面飛行,而飛機主要在地效區以外飛行;與氣墊船不同的是,氣墊船靠自身動力產生氣墊,而地效飛行器靠地面效應產生氣墊。 翼地效應機,也稱作地效飛行器,是一種利用翼地效應飛行的飛行器,是結合了普通飛機與氣墊船兩者特點的飛行器。在1980年代,前蘇聯實驗了噴射推進的Ekranoplan,就是這樣的飛機,極限飛行重量可以達1000公噸,還在冷戰時期的隱密情況下測試,被美國稱為裏海怪物。大部份翼地效應機都被設計為在水面上運作,因為水面比地面平滑和少障礙物,不單危險度較少,而且在不運作的時候,還可以利用水面浮力來承受機體重量。在起飛時亦較為簡單。物理學家Stanley Hooker提出了非常巨型,全重2000公噸的概念翼地效應機。此機可以搭載超過1000個乘客高速往返目的地而價錢又便宜。氣墊船亦經常被稱為是翼地效應機或地效機,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編輯本段圖賞
裏海怪物
裏海怪物
VVA-14地效飛行器
地效飛行器
編輯本段性能
航速快、承 地效飛行器
載量大、隱形效果好、適航性優異,能貼近地面或海面、沙漠或沼澤表面飛行,可以利用雷達的盲區,悄無聲息地快速接近目標,用於突擊登陸,能夠輕易越過岸邊反登陸障礙物和地雷。
編輯本段飛行原理
當運動的飛 地效飛行器
行器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時,氣流流過機翼後會向後下方流動,這時地面或者水面將產生一股反作用力,當它在距離水面等於或小於1/2翼展的高度上飛行時,整個機體的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會陡然增加,阻力減小,阻擋飛行器機翼下墜。這種可以使飛行器誘導阻力減小,同時能獲得比空中飛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現象,被科學家稱為地面效應,並由此開辟了地效飛行技術。
編輯本段優點介紹
速度快
由於它在水上飛行,它的航速是普通艦艇的10倍甚至10倍以上,是氣墊船的3倍以上。
安全性高
。地效飛行器在距離水面1~6米的高度低空飛行,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可隨時在水面降落。在軍事上它可以利用對方探測雷達的盲區,對方很難發現,躲避對方艦載和防空火力的攻擊。
抗浪性
小型機可抗浪1米左右,中型機可抗3米左右的浪,大型機對5米的浪也無需過慮。在陸地上,它可以輕易飛越沙漠、沼澤、雪地,必要時還可飛到幾十米乃至上千米的高度。
設計與製造費用均比飛機低
,售價約為同級飛機的50%~60%,比購買一架飛機或一艘軍艦的效費比高得多。另外,地效飛行器利用襟翼,能自如地倒退、懸停,以及垂直起降,在軍事上運用地 地效飛行器
效飛行器進行登陸、機降和反潛作戰,都將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地效飛行器用途廣泛
在軍事領域,地效飛行器除可用於攻擊敵艦艇及實施登陸作戰外,也可用於執行運送武器裝備、快速佈雷、掃雷等任務,還可為海軍部隊提供緊急醫療救護。在民用領域,地效飛行器不僅可用於客、貨運輸,還可用於資源勘探、搜索救援、旅遊觀光、遠洋漁船和鑽井平台換員運輸、通信保障與郵遞等,用於跨海洋運輸有較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有人預言,地效飛行器的出現,將引起21世紀海上交通運輸的革命。 盡管地效飛行器使用前景廣闊,但至今發展尚有不少技術障礙。
編輯本段軍事功用
機動性能好,直接突擊上陸
地效飛機良好的機動性能體現在它的通用性和兩棲性。地效飛機速度比一般艦船高10-15倍,比大多數高速艦艇也快3-5倍。因其在巡航飛行階段不與水面直接接觸,從而大大減少了航行時的阻力,提高了機動性能。它能根據需要靈活調節飛行高度、速度,順利越過專為登陸艇、氣墊船設置的垂直障礙,而且還不受海區、海岸和復雜地形的限制,較好地解決一般排水型登陸艇對登陸場地條件要求高,無法直接輸送登陸兵上陸的問題;解決登陸兵需要在近岸換乘展開,徒步涉水穿越海灘,形成攻擊戰斗隊形時易造成較大傷亡的問題。登陸兵搭載地效飛機,可以在任何地點、時間和相對復雜的地形條件下,從對方火力范圍以外,超越常規登陸作戰的換乘展開地區,置水中、地面各種障礙於不顧,高速度沖向敵陣,直接突擊上陸,對敵岸發起攻擊。如俄軍"奧蘭"地效飛機巡航時速為450-550公里,能在3.2-1.5米浪高的海況下起飛和降落,運送400-850名士兵和數輛坦克。但是,如果定位於搶灘登陸,地效飛行器雖有高速優勢,正因如此,必須將滿是艦船的灘頭騰出大片水面用以降落。因此,直接突擊上陸仍有一定限制。
隱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強
地效飛機綜合了艦船和飛機兩者的優點,集高速性、隱蔽性和攻擊性於一身,既能高速掠海飛行,又能有效利用雷達盲區,神出鬼沒,使對方難覓足跡;既可在水中機動,從水中、水上發起攻擊,也可貼海飛行,實施精確打擊。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強大的突防能力遠非一般作戰艦船和飛機所能相比。由於其體積小、操作靈活、機動性能好、不易被敵發現,在登陸作戰發起之前,地效飛機可運載偵察、襲擊、特種分隊,利用不良天氣隱蔽地實施秘密機動,完成各種戰術任務。
載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與普通飛機相比,地效飛機的載重量大得驚人,從而填補了海上和空中運輸器之間的空白。地效飛機一次可迅速輸送100至1000名士兵及數輛坦克,使一艘登陸艇望塵莫及。以美國正在研製的地效航空母機為例,它的大小相當於一艘驅逐艦,可載貨405噸,一次可運載400名士兵,16架直升機,幾十輛汽車和火炮。滿載巡航半徑約6350公里,最大巡航時速為470公里。由於地效飛機的特殊性能,使之具備了在沒有港口、碼頭的情況下都能自由進出,快速裝載物資的特點,而且由於其甲板寬闊,載重量大,運輸效率高,所以除能完成兩棲任務外,還可充分發揮其優長,用於各種作戰物資、人員的前輸後送,進行快速保障。搭載特種偵察分隊,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氣秘密滲透到敵障礙區附近,對敵岸防禦部署進行偵察、破壞,為空襲作戰引導目標。
水中工兵,排除障礙
由於地效飛機的速度快、載重量大等特性完全適應現代登陸作戰的要求和未來運輸工具的發展趨勢。著名的波音747飛機載重量僅為其自重的20%,而地效飛機的載運量可達自重的50%。地效飛機可攜帶大量的反水雷系統和工兵分隊,既可排除水中障礙物,也可越過水雷障礙區,直接進至水際灘頭障礙區開辟通路。在水中航行時,對水的壓強小,不會受較少音響雷、水壓雷、磁雷、錨雷等爆炸性障礙物的傷害,具有超吃水、靜水快速好、水下物理場小、對水下爆炸不敏感等特點,即使水雷爆炸,由於地效飛機因其自身具有減壓和防暴作用,受損程度也會比其他排水型艦艇小得多,以便其進入復雜雷區排除水中各種障礙物。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襲作戰
普通艦艇的航速一般在30節左右,氣墊船為40-140節,地效飛機則高達100-320節。飛行時,它完全脫離水面,航速可與直升機比美。如目前,俄軍裝備的「裏海怪物」地效飛機,裝備10台發動機,巡航高度10米,速度達400千米/小時,可搭載500名士兵進行低空飛行、水上滑行,越過沙丘、沼澤地等執行搜索潛艇、運送裝備等任務,可奔襲數千千米。
適航性能好,登陸作戰多面手
未來地效飛機將綜合運用各種隱形技術,降低雷達、紅外、聲、光、電磁等物理信號特徵,並應用更為先進的綜合電力超導推進系統,消除雜訊、降低紅外輻射,從而大大提高地效飛機的隱形能力、快速機動能力、突防能力;將裝備對空、對海、對地武器裝備,實施動中打擊;具有停靠、倒退、垂直起降等多種功能,配備導彈後,可實施全方位快速攻擊。由於地效飛機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在未來戰爭中,它將被廣泛用於登陸、機降、運輸補給、反艦作戰、反潛作戰、掃雷佈雷、偵察巡邏。既可在水面和陸地上起飛、降落,也可在浪高1.5米以下水面穩定疾飛,飛越一般地面交通物障,越過沙漠、沼澤、江河、雪地。既能掠海和掠江河湖面飛行,也可在水面上滑行,也能在地面、冰面或雪面上進行低空飛行。
編輯本段救援用途
地效飛行器可用干海上救援,能夠快速反應,及時到達出事地點,而且能夠在水上降落、展開救生。俄羅斯在建的「救生者」海上救護地效飛行器卜,裝有全套醫療設備如手術室、康復室及燒傷中心,可設150張病床、載500名輕傷員,或承載700-800人等待援助。此外,地效飛行器還可用於海上搜索和反潛作戰,其搜索效率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海上飛行器。
編輯本段蘇聯始祖
"裏海怪物"特寫(20張)俄羅斯研製了秘密地效飛行器「裏海怪物」 。 美國間諜飛機早在80年代初就已經在蘇聯的上空注意到地面上有一個奇怪的飛行體,它以令人不能置信的速度,在任何雷達都探測不到的低空飛行於裏海之上。美國軍事專家給這個飛行體起了一個名字「裏海怪物」。 俄羅斯把這種飛行體稱為「地效飛行器」或「地屏飛行器」。從結構上說它是飛機,但卻貼著地面。它利用地面效應,在機體下形成一個空氣捲筒,它隨著飛機運動。通過三角形的相應承載面,這種效應更為加強。由於在「空氣卷」上的沒有行作用,在起飛重量相同的條件下,移動的效率比常規飛機高出足足40%。巨大的噴氣發動機在前頭將吸入的空氣斜射到支承面下,從而加強這種飛行器的作用。真正的飛行是依靠裝在尾部的其他發動機實現的。 「地效飛行器」不僅能夠在水面上飛行、隨地降落和重新起飛,而且能夠越過結冰的苔原。它不受波浪,潮汐甚至地雷區的干擾。俄羅斯已經造出了多種型號,不僅能夠在10米高度上運動。而且在需要時可以達到3000米以上高空。 「地效飛行器」裝備載有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或者火箭。「裏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夠以800千米的時速將850名士兵運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會被任何雷達發現。德國聯邦情報局早在1975年已經知道,有一種型號的「裏海怪物」起飛重量500噸。翼展50米,能夠載入約200噸。為了證明目前建造民間救援用的「地效飛行器」是可信的,人們展示了至今無人看過的、嚴格保密的演飛影片。 俄羅斯研製的這種民用「地效飛行器」本來也是為軍事目的而建造的,但上方的火箭管和內部裝的軍用儀器已被取消了。這種飛行器的軍用儀器也被取消了。這種飛行器足有100米長,尾翼有足球場那麼寬,它的總重量要達到400噸。推進器是八部噴氣發動機,這是俄羅斯飛機製造工業所能夠提供的最大噴氣發動機。
俄重啟「裏海怪物」項目,用於裝備強力部門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2010年7月15日報道,俄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將於近期重新啟動「裏海怪物」地效飛行器的研製與測試工作。該設計局質量部門負責人葉甫蓋尼·梅列什科透露,俄政府已下令恢復開發這種獨特的飛行器,用於裝備俄強力部門。 梅列什科介紹稱,在2010-2011年間將主要進行設計工作,從2012年起降進入更為細致的第二階段——期間將開始試驗工作並建造一艘「足夠龐大的飛行器」。在此過程中,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的大部分專家都將加入到「裏海怪物」地效飛行器的研製工作中。 前蘇聯於1957年啟動地效飛行器的研製工作,該項目在90年代初被終止。在這段時期內,前蘇聯總共建造了約30架地效飛行器。這種飛行器主要利用「翼地效應」實現高速飛行。所謂「翼地效應」是指飛行器在低高度飛行以及在起飛和著陸過程中地面產生出一種使機翼誘導阻力減少、升阻比增加,飛機升力顯著提高的效應。大量風洞試驗證明,當機翼距地面高度為機翼長的15%時,地面效應最明顯,機翼的升阻比可提高30%以上,這一區域被稱為地效區。在地效區飛行的飛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與氣墊船和其他在水面上航行的船舶不同的是,「地效飛行器」可達到很高的飛行速度——超過250節。 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曾於上世紀60年代開發出一種實驗型的地效飛行器並在裏海上進行了測試,而這種飛行器就是西方情報機構所稱的裏海怪物」。當時建造的飛行器翼展為37.6米,長約100米,最大起飛重量544噸,載重量約200噸。不過,由於在1980年遭遇到一場嚴重事故,導致當局最終決定放棄該項計劃。 前蘇聯還曾研製出過一種被稱為「鷂」的地效導彈艇(只建造過一艘,上世紀90年代從黑海艦隊退役)。其背部安裝有6個斜置的SS-N-22反艦導彈發射筒,垂直尾翼上裝有大型雷達天線罩,不僅可以攻擊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還可直接打擊敵方岸基重要目標。 軍事專家們指出,地效飛行器有水面、地效區和高空多種航行方式選擇,其使用靈活,速度快、續航時間長,非常適合執行反潛、防空、掃雷和布雷等多種任務。 除此之外,地效翼艇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它的方向控制性和運動穩定性比飛機好,駕駛員無需特殊培訓,維修保養也比飛機簡單方便。特別是由於地效翼艇在地效區飛行時升阻比高,在同樣的載重量和飛行速度時,耗油量比普通飛機要低30%以上,經濟性好、航程遠。 裏海怪物裏海怪物(Ekranoplan或「Kaspian Monster」,俄語:Экраноплан),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翼地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 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間諜衛星在對前蘇聯裏海軍事基地的一次照像偵察中,發現他們正在秘密試航一種既像飛機又像船的怪東西,與水上飛機不同的是它幾乎貼著水面高速航行。西方給它起了個名字——「裏海怪物」。冷戰結束後大批資料解密,事情真相大白。原來前蘇聯這種秘密研製的「裏海怪物」是一種地效翼艇。所謂「地效」是地面效應的簡稱,指飛行器在低高度飛行以及在起飛和著陸過程中地面產生出一種使機翼誘導阻力減少、升阻比增加,飛機升力顯著提高的效應。大量風洞試驗證明,當機翼距地面高度為機翼長的15%時,地面效應最明顯,機翼的升阻比可提高30%以上,這一區域被稱為地效區。在地效區飛行的飛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所以有人戲稱「地面效應」為「上帝之手」。 「裏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夠以800千米的時速將850名士兵運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會被任何雷達發現。德國聯邦情報局早在1975年已經知道,有一種型號的「裏海怪物」起飛重量500號。翼展50米,能夠載入約200噸。
編輯本段中國製造
中國地效飛行器之父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李緒鄂。 1998年在我國地效翼艇的發展上是有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上半年,「信天翁」3型(XTW-3)12座掠海地效翼艇在廣西北海港外海域繼續進行海上試驗試航。下半年DXF100型15座地效飛行器(艇)在湖北荊門漳河水庫,由中國科技開發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時進行了水上掠航演示。12月,「天鵝」號(751型)15座動力氣墊地效翼船(艇)在上海澱山湖上海船舶工業公司舉辦的新聞發布會時也進行了水上掠航演示,同時宣布已通過系列試驗及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驗收。更可喜的是,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組織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製的「信天翁」4型20座鋁合金掠海地效翼艇,1998年已在求新造船廠進入總裝,預計1999年建成並開始海上試驗。這一系列成果把我國的地效翼艇開發事業向實用化、工程化、商品化推進了可喜的一步。 以上幾型艇都是12~20座客艇,艇重4~8噸,大體上屬於同一檔次的小型地效翼客艇。但是,卻採取了不同的氣動布局結構,不同的主艇體線型、主翼截面、形狀,不同的結構材料、工藝措施,不同的機槳匹配裝置,不同的下水登陸方案。對進一步針對營運水域的選優則還有待在實踐中逐步見分曉。這幾年來,依靠國內技術力量充分吸收了航空工藝技術、空氣動力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氣墊技術、高性能總體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儲備,經過大量的、艱巨緊張的研究試驗,技術攻關,設計計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進步成果,也積累了各種成功的經驗與挫折的教訓,形成了三支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的技術隊伍,在競爭中促進了地效翼艇技術的發展。 地效翼船在國際上和國內均沒有正式的設計建造入級規範文件。中國船級社從1990年起派上海船檢局審圖中心參加「信天翁」2型艇審圖工作開始,隨後也參加了信天翁3型、4型,751型和DXF100型艇的審圖。1995年成立地效翼船安全專題通信小組,已在1995年6月通告國際海事組織設計設備分委員會,我國專家組將參加地效翼船安全要求編寫的國際工作組。上海船檢局在我國地效翼船研究開發單位支持參與下,於1998年初出版了《地效翼船檢驗指南》,編為中國船級社GD010-98號指導性文件。盡管內容上還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更沒有達到法規的完善配套與權威性,但這個文件也體現出我國地效翼船技術及相關工作的進步,填補了空白,又提高了我國在國際海事組織中的技術地位。 地效翼艇是21世紀面向市場、服務戰場的新型水上運載工具,又是有著軍民結合、平戰轉換前景的高科技產業化的重要目標。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地效翼艇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不可盲目樂觀,過高估計開發實用船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 (1)目前已能在內湖區或近海區試驗的幾型艇為完善商品化,進入實用化的工程技術量還不小。比如保持在各種海情、工況的平穩操縱性、全艇減振、降噪、隔熱、消防措施、下水登陸實用措施等都要徹底解決,有的還須加大基礎理論研究。 (2)關於在惡劣氣象,特別在海上有風浪的復雜條件下安全航行。這方面必須進一步解決耐波性,達到每年所需的營運時間或海上作戰使用要求,為此試驗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加大,各項設計參數必須在有用戶參與制定的試驗大綱下加以嚴格考核驗證,才能得出可保證的性能。 (3)關於與民航飛機、高速汽車、火車及其它高性能船方面的對比。為了使地效翼船艇能在未來的現代化交通工具中真能分得一塊市場,必須在經濟性、安全性、舒適性方面下大功夫,這不僅要從升阻比,負載與艇重比、單位客公里的油耗等技術經濟指標上不斷改進艇本身技術,還要包括新艇型所要求改進的地方。 (4)國內研製的地效翼艇多數還採用美國進口的萊康明系列活塞式發動機,只「天鵝」號選用了國產機,有的艇的螺旋槳、傳動軸、復合材料等也是引進的。今後如何全面國產化,也得提上議事日程。 (5)國外不僅是俄國,近年來其它國家在地效翼艇開發上也有相當進展,而且也顯出多途徑的特色,在國內自力更生研究為主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借鑒外國先進技術,避免重復其它國家已發生過的失誤或彎路,應當多方面開展交流合作。而且只有確切地了解外國發展水平才能恰如其分地評價我國目前已達到的技術水平。 看來這一切都有待地效翼艇研究開發單位及其領導部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解決,而且要和其它配套協作工業部門、航運和旅遊部門、軍事和海洋管理部門等,採用更合理的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攜手共建,才能創造出一個21世紀新一代地效翼船艇開發應用的嶄新局面。
編輯本段最新進展
1、天翼一號--DF-100是由中國科技開發院地效開發中心聯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第605研究所總體設計、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第701研究所局部設計、宏圖飛機製造廠生產製造的中國第一代實用型地效飛機,總指揮李緒鄂,總工程師顧誦芬,崔爾傑,副總工程師陳洪若,宋明德等。DF-100於1995年開始研製,1998年11月10日在湖北荊門市漳河水庫試飛成功。 研發應用過程:1995年立項,1998年研製出第一台樣機,2000年與浙江省湖州市合作,投入商業運營,遊客們可乘座地效飛行器游覽太湖水色。 DF-100主要用於商業運營,可載乘客15人,裝有兩台300馬力航空發動機,機長16.15米,機高4.91米,寬10.98米,最大平飛速度20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4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4900公斤,有效載重1125公斤,巡航飛行高度0.6一1.2米,飛行抗浪高度0.9-1.4米。作為新型交通工具的地效飛行器,有飛行的高速度,而無高空事故的危險,無需建機場,飛行平穩舒適,可應用於江河湖海、草原等地使用,在客運、貨運、旅遊救護、海上緝私、海洋監測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小鷹」是原蘇聯第一艘用於運輸登陸的兩棲作戰地效飛行器,總設計師阿列克謝耶夫,由下諾夫哥羅德造船廠生產。該機於60年代開始設計,1972年首飛。
㈤ 魔獸世界懷舊服:TBC版本中,有哪些可以收集的坐騎
魔獸世界懷舊服:TBC有哪些可以收集的坐騎?TBC聲望坐騎共有4種,3個移動速度280%的飛行坐騎和1個100%的地面坐騎。4種坐騎需要對應聲望達到崇拜後找相關陣營的軍需官即可買到相應的坐騎。分別為塞納里奧 -- 作戰角鷹獸;靈翼之龍 -- 靈翼幼龍;庫雷尼/瑪格漢 -- 塔布羊(地面);沙塔爾天空衛隊 -- 虛空鰩。
以上就是TBC的一些坐騎獲得的方法及簡略點評,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幫助,也歡迎補充。
㈥ 懷舊服TBC旋輪護目鏡在哪買圖紙
懷舊服TBC旋輪護目鏡在地獄火半島找工程訓練師和槍械商買圖紙。
聯盟在地獄火半島的榮耀堡找NPC萊布斯基 <工程學訓練師>購買,坐標(55.7,65.6),部落在地獄火半島的遠征物資庫旁邊找米希·法索 <槍械商>購買,坐標(61.1,81.4),需要工程340點製作。
魔獸工程學玩法
工程技能用來將金屬和石頭組裝成零件,工程學製造出的飛行器與其它交易技能相比,使用工程技能製造一件物品要花上更多的步驟。工程技能是一項非常有趣和有創造性的專業技能,可以製造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有趣、可娛樂他人、獲得驚嘆。
工程師可以利用他們傑出的創造力來製作大量(通常是隨機數量的)非常實用的道具。通過不斷的修補,並且要忍受機械故障和啞炮,工程師最終會創造出相當獨特的物品:視力增強護目鏡、火力強大的槍械、機器人寵物、機械坐騎、甚至是稀有的小飾品。
㈦ 天空一號目標飛行器的成功對接
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按照計劃,神舟八號、神州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兩年內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並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基本信息
飛行器名稱:天宮一號(Temple - 1)
飛行器生產國家:中國
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07秒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 發射目的:屬於航天發射第二步第二階段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建成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為中國航天第三步建設空間站做准備。 發射項目:發射後三月內與神舟八號完成對接任務,兩年內對接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
發射意義: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建設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運載火箭: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技術難點:兩個航天器必須在高速飛行的狀態下,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誤則有相撞風險。
技術特點
首先,天宮一號要完成交會對接任務。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採取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實現了載人飛船 天宮一號
[19]把航天員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這是第一步的發展戰略;第二步要解決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技術;第三步是建造中國的空間站。在第二步當中,神舟七號已經實現了出艙活動,實現了技術突破,而交會對接就是要解決空間站建造時最關鍵也是最不可逾越的技術。未來的空間站建造是多艙段組合在一起的,交會對接技術是最關鍵的一項技術,也是重要的技術基礎。 其次,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我國首次研製發射的低軌道長壽命空間飛行器。它的特點不同於載人飛船,載人飛船是天地往返運輸工具。天宮一號主要用於一定規模的空間科學試驗,同時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為航天員提供駐留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可以說,天宮一號也是未來空間實驗室的雛形。 再次,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採用了多項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主要採用在空間技術方面,也是為將來空間站的建造和試驗做先期的技術驗證。 最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目前我國研製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在這個最大的載人航天器中,我們做了多項人性化的設計,為航天員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有15立方米,有鍛煉和娛樂設施。航天員可以實現與地面之間可視的電話通信,也可以從事個人娛樂活動。
發射任務
「神七」升空,舉國振奮。在神七實現「太空行走」後,中國的空間站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的消息,中國未來的空間站的名稱叫「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寄託了華人無限憧憬的名字。 根據規劃,中國已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之後,再發射「神舟八號」。「神八」是一艘無人的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無人自動對接試驗。2015年前,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將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天宮三號」將主要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 我國目前在研製的空間實驗室採用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建設實現空間站的關鍵技術是「空間交會對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交會對接的系統,稱為交會對接系統。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因為空間實驗室體積都比較大,發射空間實驗室的時候是不裝人的,人是後來通過太空梭或者飛船送上去的。人要進入到空間實驗室,太空梭或飛船就必須和空間實驗室對接起來。這個難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和太空梭都是高速運行的,時速到達28000公里以上,在對接過程中,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 天宮一號模擬對接效果圖
[20]空間交會對接控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控制、另一種是自動控制。用人工控制來完成太空交會對接可以提高交會對接的成功率。自動控制交會對接可靠性特別高,不需考慮人員的安全和救生問題。在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方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人工控制和自動控制相結合,以提高交會對接的靈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國的火箭最大運載能力只有10噸,不僅無法將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也滿足不了空間實驗室在運行期間所需大量物資的運輸要求。在後續的發射中,將採用新一代大推力長征5號火箭。長征5號火箭的運載能力可達25噸,基本與國際上的頂級水平相當,可以滿足在低軌道發射空間實驗室的需要。 人類目前載人航天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將實驗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獨特環境,開展地面無法進行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實驗,從而為人類造福。 太空生命科學試驗不僅可以進行植物育種、發明新的葯物,而且在半導體、特種材料、天文學、對地觀測等方面的好處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為起點的空間站建設,將為科學研究帶來更大的舞台。[21]
編輯本段最新進程
對接介紹
「空間交會對接」,簡稱「交會對接」,是建立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然後再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其連為一個整體。 交會對接根據航天員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為手控、遙控和自主三種方式。具體的方法一般是先將目標飛行器發射入軌並精確測定其運行軌道,當其飛經待發飛行器發射場上空時,通過擇機發射使後者與前者運行在相同的軌道上,並且將距離控制一定范圍內,隨後再依靠飛行器本身的機動能力讓兩者逐漸連為一體。
完成系統性能實驗
中國在研的空間實驗室採用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第二次變軌
北京時間9月30日16時09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軌道控制,近地點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約362公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這次軌道控制是在天宮一號飛行第13圈實施的。經過兩次軌道控制,天宮一號已從入軌時的橢圓軌道進入近圓軌道,為後續進入交會對接軌道奠定了基礎。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近地航天器發射後,受高層大氣阻力的影響,其軌道高度會逐漸緩慢降低。通過此次軌道抬升,預計可使天宮一號在神舟八號發射時,軌道高度自然降至約343公里的交會對接軌道,從而盡量減少發動機開機,節省燃料。 有關專家表示,進入在軌測試軌道後,地面人員將對天宮一號平台上的交會對接機構等各分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穩定性進行測試,還將利用搭載的有效載荷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活動。 [27]
編輯本段生命保障系統自主運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9月30日消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已經啟動,轉入自主運行狀態,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前將建立載人環境。 目前,「天宮一號」中暫不需建立適合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因此,維持氧氣、溫濕度、二氧化碳、壓力等指標的系統正在以無人方式運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環控生保系統專家李英斌介紹說,人在太空生存,必須要依靠航天器提供適宜的氧氣、濕度、溫度和壓力等。盡管歷次神舟任務已在這方面積累成熟經驗,但「天宮一號」任務仍然提出巨大挑戰,特別是很多產品要長期耐受溫濕度、振動沖擊、真空低壓、失重等多種特殊環境考驗。 李英斌稱,這次任務提出嚴苛的艙內微生物指標和可吸入顆粒物指標。「天宮在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前,已經無人運行了好幾個月,內部的設備、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為此,科研人員專門研製出微量有害氣體凈化裝置,採取綜合手段對艙內氣體高效凈化。 此外,「天宮一號」還首次帶入微生物凈化裝置,為航天員打造高度潔凈的環境。「艙內不是絕對無菌的,微生物遇到合適環境就會生長,人體代謝也是微生物產生的來源。它們不僅有害健康,時間長了會腐蝕設備。」研製專家余青霓說。 「天宮一號」還有專門的儲箱回收人體呼吸、排汗等代謝產生的水汽。「水汽會引起電器設備受潮短路,人在潮濕的環境中也不舒服。」余青霓表示,將來技術成熟了,水汽回收後還可以凈化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