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按圖示裝置進行實驗:(1)將燃燒匙內過量的紅磷點燃,迅速伸入集氣瓶內,觀察
(1)將燃燒匙中過量的紅磷點燃迅速放入集氣瓶中並且塞緊塞子,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是: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大量的熱.
(2)由於紅磷燃燒消耗了氧氣,瓶內壓強減小,反應停止後,打開止水夾,燒杯內的水會進入集氣瓶內;由於空氣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所以,進入的水大約到集氣瓶容積的
為止.
(3)小李同學也採用同樣的裝置做了此實驗,但他測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小於真實值,可能的原因是:紅磷的量不足、裝置漏氣、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等.
故答案為:
(1)白煙;(2)
;(3)紅磷量不足/裝置氣密性不良/未等裝置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E. 某小組同學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應:4NH3 + 5O2= 4NO + 6H2O,按下圖裝置進行實驗。
(1) Na2O2
(2)NH4NO3
(3) ①NaClO3 ②ab
解析(3)① 2NaClO3=加熱=2NaCl + 3O2(^)
② 乙中有白煙(NH4NO3),關鍵是吸收水或氨氣,a能吸收水分,b能吸收氨氣又能防倒吸。
F.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用濃硝酸、3mo/L稀硝酸、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及二氧化碳等葯品,按下圖裝置進行試驗
(1)Cu與濃HNO3反應生成Cu(NO3)2、NO2、H2O,反應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2)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硝酸與NO,反應方程式為:3NO2+H2O=2HNO3+NO,
故答案為:3NO2+H2O=2HNO3+NO;
(3)進入裝置④的氣體為NO,濃硝酸能將NO氧化成NO2,裝置④液面的上方會產生紅棕色氣體,
由裝置④出來的尾氣中含有NO、NO2,NO、NO2都是有毒氣體,直接排放為污染空氣,故裝置⑥中盛放氫氧化鈉溶液吸收NO、NO2,防止污染大氣,
故答案為:液面的上方會產生紅棕色氣體;吸收尾氣中的NO、NO2,防止污染大氣;
(4)由於裝置中殘存的空氣,能氧化NO而對實驗產生干擾,所以滴加濃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時間CO2趕走裝置中的空氣,
故答案為:趕凈裝置中的空氣,使整個裝置充滿CO2,防止裝置②中反應生成的NO被空氣氧化;
(5)要證明是Cu(NO3)2濃度過高或是溶解了NO2導致裝置①中溶液呈綠色,一是可設計將溶解的NO2趕走或向硝酸銅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再觀察顏色變化,二是降低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濃度,觀察顏色變化,
a.加熱可以降低NO2溶解度,通過觀察顏色變化可以判斷,故a正確;
b.加水稀釋,硝酸銅難度降低,二氧化氮反應,無法判斷,故b錯誤;
c.向飽和硝酸銅溶液中通入濃硝酸與銅反應產生的氣體,增大溶液中NO2濃度,通過觀察顏色變化可以判斷,故c正確;
故選ac.
G. 下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請根據實驗回答問題:(1)可觀察到的主要實驗現象是什麼寫出反
(1)紅磷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白色五氧化二磷固體,因此可觀察到產生大回量白煙;冷卻至室溫後答,由於鍾罩內占空氣體積
的氧氣完全消耗,氣體減少了
,因此可觀察到鍾罩內水面上升;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為: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2)燃燒後,鍾罩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可說明氮氣不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故答案為:
(1)紅磷燃燒時有大量白煙生成,鍾罩內水面上升,約占空氣體積的1/5.
(2)不能.若氮氣能支持燃燒,紅磷會繼續燃燒,玻璃鍾罩內的水面會上升更高.
H. 按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圖中鐵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試管Ⅱ中加入試劑乙,然後在試管中加入試劑甲Ⅰ,立即
A.兩裝置中不存在壓強差,硫酸不會進入氯化鋇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澱產生;
B.I中鋅和稀鹽版酸反應會生成氣體氫權氣,試管內氣壓增大,將生成的氯化鋅和稀鹽酸壓入Ⅱ中,二者均會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的氯化銀沉澱;
C.兩裝置中不存在壓強差,石灰水不會進入碳酸鈉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澱產生;
D.I中碳酸鈣和稀HCl反應會生成氣體二氧化碳、氯化鈉和水,氣體排不出去,氣壓增大,將I中的氯化鈣或者未反應的鹽酸壓入Ⅱ中NaOH溶液,鹽酸可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氯化鈉和水,氯化鈣與氫氧化鈉不反應,看不到渾濁.
故選B.
I. 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按A—B—C順序連接。可以進行碳及其氧化物的部分性質實驗。 (1)實驗中A裝置處觀察
(1)木炭劇烈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發出白光(1分) (2)e(1分) (3)NaOH溶液倒吸入B中,石蕊試紙變成藍色(1分)
J. (18分)濃硝酸、稀硝酸都具有強氧化性,某學習小組探究濃、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對強弱,按下圖裝置進行試驗
(1)1:2 (2分) (2)3mol/L稀硝酸、濃硝酸、氫氧化鈉溶液(3分) (3)通入CO 2 一段時間,關閉彈簧夾,將裝置⑤中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2分) (4)Cu + 4HNO 3 (濃)===Cu(NO 3 ) 2 + 2NO 2 ↑ + 2H 2 O(2分) (5)將NO 2 轉化為NO(2分) 3NO 2 + H 2 O ===2HNO 3 + NO(2分) (6)裝置③中液面上方氣體仍為無色,裝置④中液面上方氣體由無色變為紅棕色(2分) (7)a c d(3分)
與按下圖裝置進行實驗中可觀察相關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