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礦用管道二氧化碳抑爆裝置是否需要防爆合格證
㈡ 誰了解99式坦克的火控系統
火力配置 99式主戰坦克與前蘇聯T-72坦克的配置類似,乘員數量為3人。
主要裝備有一門50倍口徑的國產125毫米高膛壓滑膛坦克炮,裝備三種彈種,分別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榴彈,以及炮射導彈。彈葯基數估計超過40發,該炮裝有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火炮射速可達10發/分。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760米/秒,直射距離 2300米,對均質裝甲的穿甲厚度600毫米以上,發射破甲彈時初速1000米/秒。使用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890毫米的均質裝甲,而使用特種合金穿甲彈時,同距離穿甲能力達960毫米以上。該炮能發射我國仿製的俄125毫米口徑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
在冷戰期間,中國長期面對前蘇聯裝甲洪流的強大壓力,因此非常重視坦克炮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研究。加上改革開放後,對俄羅斯、西方火炮技術的引進吸收。99式主戰坦克的125毫米火炮及配套穿甲彈,已經超越俄羅斯的125毫米坦克炮,與美國、德國同類產品處於同一水平。美國m1a2主戰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810毫米,德國的豹2a6主戰坦克約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為650毫。
99式坦克的12.7毫米機槍輔助武器:炮塔上右方12.7mm高射機槍一挺,備彈500發;火炮右側有7.62mm並列機槍一挺,備彈2500發; 炮彈基數40發;炮塔兩側各有5個82MM煙幕彈發射器。
與西方主戰坦克相比,國產坦克一般都忽略對輔助火力的精心配置。西方坦克的機槍一般裝在環形槍架上,射界非常開闊,利於坦克對敵方迫近步兵的壓制。而99式坦克的12.7毫米機槍是安裝在固定槍座上,左右射界受到很大的限制。
由於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加劇,未來的地面戰斗很可能在城市中打響,坦克的輔助火力也變得日益重要。西方各國相應推出了無人武器站,方便坦克乘員在車內控制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輔助火力,而這類裝備國內尚在起步階段。
火控系統 99式主戰坦克裝有車長與炮長獨立觀瞄裝置與熱像儀、激光測距系統,加上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與導航系統,包括熱成像儀、穩定式測距瞄準具、彈道計算機、車長控制面板、橫風感測器、傾斜感測器、角速度感測器等。其炮塔左後方的組合式光電系統,包括有熱成像儀和激光測距機,它的出現表明我國坦克的夜視夜瞄能力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探測距離號稱可達7~9千米,惡劣氣候條件下仍能達到3~4千米,行進間對2000米外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85%。火控系統的反應時間小於6秒。由於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使得99式坦克具備了在行進中對活動目標的射擊能力,首發命中率在90%以上。車長具有超越射擊能力,雖然相關條件不明,這些數據已達到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水準。此外,還採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系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制,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後部裝有激光目眩壓制干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就目前來看,相對於西方主要國家的主戰坦克,我們的這套系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獨具特色,4000米內可讓敵軍坦克瞬間變成瞎子。夜戰能力方面裝有我國第二代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夜間或復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7--9公里,平均無故障時間為4000小時。在能見度只有100米左右的惡劣環境中對目標的發現距離為4000米,識別距離為31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於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
99式主戰坦克上安裝了先進的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該系統屬於指揮儀型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它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準鏡中的下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準線的雙向穩定。在瞄準時,炮長操縱瞄準鏡,使瞄準線瞄準跟蹤目標,則火炮隨動於瞄準線。當炮長在坦克行進間從瞄準鏡向外觀察目標時,瞄準鏡中的目標和背景幾乎是不動的,極大的方便了炮長在坦克行進間進行射擊,而且射擊時只需一次瞄準。一名99式主戰坦克的炮手在接受采訪時也說,三代坦克只要瞄上目標,火炮就像磁鐵一樣被目標吸引著,不論車體如何起伏,火炮仍指向目標方向。由於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的裝備,99式主戰坦克不同於過去的中國坦克,它可以在行進間進行更為精準的射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98式坦克炮塔右後部有一部車載式的光電對抗裝置,它主要對付敵方坦克的激光測距機和反坦克導彈的紅外製導系統,它針對敵方發出的激光束和紅外製導信號向坦克乘員及時發出警告,並自動控制對抗系統加以迷茫。它的出現,使得98 式坦克有了近程反導的主動防禦能力,此類設備屬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防護性能99式主戰坦克的炮塔沒有採取鵝卵石式鑄造炮塔, 加裝了楔形附加裝甲模塊99式主戰坦克而是採取了全焊接鋼裝甲結構,這樣避免了在澆鑄過程中造成的裝甲厚度不均勻,使得其裝甲防護性能較老式中國坦克有了較大的提高。99式坦克厚度為220毫米、傾角為68度的復合裝甲,再加裝了前部的楔形模塊化裝甲,正面的防護達700毫米,車體防護能力相當於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如果在炮塔和車體上加裝新型主動反應裝甲後,抗裝甲和破甲彈的能力可達1000~1200毫米。眾所周知,坦克最大著彈部位是炮塔,99式主戰坦克在炮塔裝甲上下了大工夫,其防護性能十分出眾。在1997年冬季進行的低溫試驗中,99式坦克經受了14發105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沒有一發能夠擊穿它的前裝甲。並在正面防護弧度范圍內安裝了復合裝甲。炮塔構形扁平
99G炮塔兩側的附加裝甲,擁有極佳的抗彈性。炮塔由復合裝甲板構成,炮塔前的復合裝甲厚度600毫米左右,炮塔的其它部位則被鐵柵欄及各種附加物所包圍(這些東西對破甲彈有一定的防護力)。由於復合裝甲為組合件,故可隨著裝甲技術的進步而更新。可掛裝復合反應裝甲板或屏蔽裝甲。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99式坦克的車體及炮塔均為全焊接鋼裝甲結構,並在正面防護弧度范圍內安裝了復合裝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98式坦克炮塔右後部有一部車載式的光電對抗裝置,它主要對付敵方坦克的激光測距機和反坦克導彈的紅外製導系統,它針對敵方發出的激光束和紅外製導信號向坦克乘員及時發出警告,並自動控制對抗系統加以迷茫。它的出現,使得98 式坦克有了近程反導的主動防禦能力,此類設備屬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另外,99式坦克還可以加裝我國已經研製成功的三代附加反應裝甲,使得其防護力更加強大。
除了裝甲防護,99式主戰坦克在炮塔兩側擁有10具發射筒,可以發射煙幕彈製造煙幕干擾敵方。另外,將燃油噴入排氣管,99式坦克可以製造可持續4分鍾長達400米的煙幕。
防護能力:美國的m1a2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德國的豹2a6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日本的90式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於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質裝甲,由此看來,我們的ztz99主戰坦克與西方坦克的防護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層次上
㈢ 現代兵器有哪些作用各是什麼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http://www.2dy.cn/tanke/4652/58ef59480715a907.htm (坦克)
㈣ 坦克的樣子,組成,作用,種類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履帶
履帶用來緩解重型穿甲彈的破壞力,分散了穿甲彈的破壞力,而且可以自如行駛,但是如果履帶脫落就難以安裝。國外已研發了6輪無履帶坦克。
推進系統
坦克推進系統由動力、傳動、行動和操縱等裝置組成。動力裝置由發動機及冷卻、潤滑、燃料供給、進氣、排氣、起動、加溫等輔助系統構成,是坦克的動力源。傳動裝置用以將發動機產生的機械能傳給主動輪(或水上推進器),並改變坦克的速度、牽引力和行駛方向,由主離合器或動液變矩器,以及前傳動、變速、轉向、停車制動和側傳動等機構組成。行動裝置用以支承車輛,保障坦克平穩行駛和克服障礙,它包括由彈性元件、減震器等組成的懸掛裝置和由履帶、主動輪、負重輪、托帶輪等組成的履帶推進裝置。操縱裝置用以控制坦克推進系統各機構動作,並保障發揮技術性能,通常由泵及壓氣機等能源件和控制、傳導、執行件等構成。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分類
①坦克動力裝置,主要採用往復活塞式發動機,少數採用了燃氣輪機。往復活塞式發動機,按使用燃料種類分,有汽油機、柴油機和多種燃料發動機。按工作循環方式分,有二沖程、四沖程發動機。按進氣方式分,有非增壓、增壓發動機。按冷卻方式分,有液冷式、風冷式發動機。按氣缸排列形式分,有直列式、對置氣缸式、對置活塞式、V形、X形和星形發動機等。
②坦克傳動裝置,按能量傳遞形式,可分為機械傳動裝置、液體傳動裝置和電力傳動裝置三類。機械傳動裝置又分定軸式和行星式。液體傳動裝置又分動液式和動液機械式、靜液式和靜液機械式。按功率傳遞路線,又分單功率流和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前者功率經變速機構、轉向機構,單路傳至兩側主動輪;後者功率經變速機構和轉向機構兩條並聯路線傳遞,在兩側匯流行星排匯合後再傳至主動輪。
③坦克行動裝置,主要按懸掛方式,即負重輪與車體連接的方式區分,有各輪單獨與車體相聯的獨立式、多輪組合後與車體相聯的平衡式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式三種。按彈性元件,可分為機械彈簧式(包括螺旋彈簧、鋼板彈簧、碟片彈簧、扭桿彈簧等)、液氣彈簧式和二者兼有的復合式三種。
④坦克操縱裝置,按作用力的方式分為完全由駕駛員體力承擔的直接作用式和利用機械能、液壓能、氣壓能、電能等的助力作用式。按變檔的自動化程度分為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三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後來,出現了主動防護系統如俄羅斯「窗簾」1 主動防護系統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㈤ 煙塵,粉塵的技術控制措施主要有哪些
煙塵,粉塵的技術控制措施有:1.縮小粉塵的擴散范圍,逐步消除粉塵;2.對於可能產生可燃粉塵的生產裝置進行惰化防護;3.有效控制火源,適當增加濕度;4.還可以採用抑爆裝置等技術措施。
裝置主要有:MCCCQ袋式、靜電和電一袋式等,它們對PM2.5具有良好的捕集作用。通過濾布時由於篩分、慣性、黏附、擴散和靜電等作用力的作用而被捕集。袋式除塵器可捕集粒徑大於0.3um的細小粉塵,對PM2.5脫除效率高;通過高壓靜電場時,使塵粒荷電,在電場力的作用下,使荷電塵粒沉積在集塵板上。當粉塵沉積到一定厚度後,通過振打將其振落到灰斗內並通過排灰閥將灰排走,從而達到除塵的目的。其中濕式電除塵器能有效控制振打二次揚塵,並可用於脫硫塔高效除霧,從而進一步降低PM2.5的排放等。
㈥ 自動滅火抑爆裝置有什麼作用
從國外引進的戰斗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配有高靈敏度的光學探測器和微處理機內系統,具有兩次容抑爆和四次滅火功能,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出侵入車內的破甲彈高能射流並發出控制信號,啟動滅火瓶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從而防止了坦克中彈後的二次效應對車輛和乘員的傷害。
㈦ 簡述工業除塵裝置中防爆的措施有哪些各種特點和優缺點是什麼
除塵器系統管道當輸送介質中含有可燃氣體或易燃易爆粉塵時,管道系統設計應採取以下防爆措施。而且在防爆的過程中有許多優點和缺點,也將逐漸的進行。介紹。
(1)加強可燃物濃度的檢測與控制
為防止管道系統內可燃物濃度達到爆炸濃度,應設置必要的檢測儀器,以便經常監視系統工作狀態,實現自動報警。在系統風量設計時,除考慮滿足凈化要求外,還應校核其中可燃物濃度,必要時加大設計風量,以保證輸送氣體中可燃物濃度低於爆炸濃度下限。
(2)消除火源
對可能引起爆炸的火源嚴格控制。如選用防爆風機,並採用直聯或軸聯傳動方式;採用防爆型電氣元件、開關、電機;物料進入系統前,先消除其中的鐵屑等異物。
(3)阻火與泄爆措施
設計可燃氣體管道時,應使管內最低流速大於氣體燃燒時的火焰傳播速度,以防止火焰傳播;在管道上裝設內有數層金屬網或礫石的阻火器;在管道系統的局部地點(死角)裝設泄爆孔或泄爆門;氣體管道中採用的連接水封和溢流水封亦能起一定的泄爆作用。
(4)設備密閉
當除塵器管道與設備密閉不良時,可能發生因空氣漏入或可燃物泄漏而燃燒爆炸。因此,必須保證設備系統的密閉性。
(5)廠房通風
要求管道系統達到絕對密閉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加強廠房通風,以保證車間內可燃物濃度不致達到危險的程度。而且,對於因設備發生偶然事故或系統發生運行故障時會散發大量可燃氣體的車間。應設置事故排風系統,以備急需時使用。
㈧ 80式和85式滅火抑爆裝置的作用和組成,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㈨ 從國外引進的戰斗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有哪些功能
從國外引進的戰斗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配有高靈敏度的光學探測器和微處理機系統,專具有兩屬次抑爆和四次滅火功能,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出侵入車內的破甲彈高能射流並發出控制信號,啟動滅火瓶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從而防止了坦克中彈後的二次效應對車輛和乘員的傷害。
㈩ 「梅卡瓦」主戰坦克的防護系統的自動滅火抑爆裝置是什麼
梅卡瓦」主戰坦克裝有以色列斯佩克卓尼克斯(Spectronix)公司專門研製的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60ms內抑制並撲滅油氣混合氣體的燃燒和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