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框架結構中樓梯設計都考慮什麼
1、樓梯在地震中的震害及討論
在地震發生時,樓梯往往被看成是人們逃生的通道,但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由於設計和施工問題,有些建築物只是整體上輕微受損,但是樓梯受損比較嚴重,甚至出現倒塌,一些逃生者因此喪失了生命。
第14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汶川地震專場討論中,中國建築工程學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長王亞勇指出,經過實地震害調查發現,樓梯間抗震性能不合格的現象表現得較為突出。震後,筆者跟隨成都市抗震鑒定組對都江堰災後房屋進行調查發現:砌體結構樓梯間四角,梯梁下無構造柱等情況相當普遍,樓梯構造柱鋼筋壓屈現象嚴重(如:都江堰岷江電力宿舍);部份框架結構梯板剪斷,框架柱箍筋外露,整個樓梯壓碎(如:都江堰水電十局醫院)。為此,許多專家認為樓梯在嚴格按照規范的前提下,考慮一定的概念設計是有必要的。
所謂概念設計,一般指不經數值計算,尤其在一些難以作出精確分析或在規范中難以規定的問題中,依據整體結構體系與分體系之間的力學關系,結構破壞機理,震害,試驗現象和工程經驗所獲得的基本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從整體的角度來確定建築結構的總體布置和抗震細部措施的宏觀控制,以力求消除薄弱環節,從概念上解決結構的抗震性能。
2、樓梯概念設計的理論分析
樓梯是樓層間的垂直交通樞紐,是樓房的重要構件。樓梯在建築物中是一個空間結構,各種構件以相當復雜的方式共同工作,這種復雜的,非彈性性質的、材料的時效、阻尼變化等多種因素,在實際計算中存在著不準確性。故在建築抗震理論遠未達到很科學嚴密的情況下,單靠理論計算很難使樓梯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因而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我們多了許多概念,假定與簡化。即樓梯不宜放在建築物的角部和邊部,以便於荷載的傳遞;同時減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空間扭轉作用的影響。實際上踏步和平台梁是整體連接,計算時需要在支座處加構造負筋;以往在建築工程中負筋一端勾進樓梯梁,另一端伸進樓梯板四分之一的踏步板跨度。但通過實際工程震害發現,在梯板四分之一處梯板斷裂或梯板混凝土剝落。因此我們建議將梯板負鋼筋拉通配置,並且負筋伸入梯板內長度≥LaE(見圖2)。
再次,樓梯板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具有桁架中的腹桿效應,將產生較大的拉壓力。樓梯板由原先我們只考慮豎向力時的受彎構件,轉變為「拉壓彎」構件,加強了樓梯處的局部抗側剛度;結構剛度越大,地震作用效應越大,配筋越多,剛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強。這樣為抵禦地震而配的鋼筋,增加了結構的剛度,反而又使地震作用效應增強。這樣硬對硬的措施不僅增加造價成本,同時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建築市場不相符合。結構設計必須和建築使用,人的安全性,經濟性等多種社會性質結合起來考慮才行。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在能夠保證足夠的強度、剛度的情況下,適當降低作用效應了。
3、樓梯概念設計的實際應用
樓梯參與整體結構進行計算時,抗側剛度大,地震力大,地震力絕大部分都由樓梯梁下面的梯柱和樓梯四周的框架柱承擔,同時梯梁,梯板與梯柱,框架柱為現澆,這樣框架柱就很容易形成短柱,再次放大地震效應,對樓梯極為不利。為此,我們將休息平台板與框架柱之間分離開,預留≥5cm空隙;主體完工後,平台用柔性材料進行嵌縫,不影響平台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樣道理,梯梁與框架柱之間脫離開,梯梁端部與梯平台,梯柱澆築在一起,梯柱離框架柱一定的距離(以建築的休息平台尺寸和結構梯梁實際位置而定),但現澆板離框架柱距離不宜小於5cm(見圖1)。這樣在概念上避免了由於梯梁,梯板,框架柱之間由於現澆而產生的短柱,降低了框架柱分擔的地震剪力,保護了樓梯的安全。
降低地震作用效應的另外一點是在底層樓梯踏步處安裝一個近似消震的裝置,並在地梁與踏步交接處放置一層油氈(或者柔性材料),在地梁混凝土澆築前,將一個50X100的泡沫安放在地梁內,一排直徑為8(間距200)的鋼筋穿過泡沫錨入地梁(見圖2)。地震來時梯板滑移,鋼筋屈服,消耗能量。經過上述方法處理樓梯後,樓梯變形增加,柔性更大。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梯參與結構整體受力變小,樓梯更安全,結構更合理。
㈡ 旋轉樓梯設計規范
樓梯,常被喻作人生,勵志的故事說「樓梯要一節一節爬」。在優秀的建築中,樓梯的設計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樓梯不僅是連接上下層的通道,而應是一個舒適的空間。
我們將通過八篇短文,以圖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樓梯的基本知識、常犯錯誤、正確畫法、各式創意樓梯,以及著名樓梯舉例等等。幫助大家輕松掌握樓梯的設計技巧。
樓梯是住宅中上下行走的升降通路,
它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幾個基礎知識和基本約定必須知曉。
踏面和踢面的尺寸、坡度決定了上下樓的難易程度。
住宅裡面的事故常常與樓梯有關,
所以,
為了保證設計出的樓梯的安全可靠性,
本篇內容需要牢牢掌握。
1 | 樓梯的各部分名稱
樓梯的各個部分都有名稱。請參考下圖:
上圖右下圖是踏板部分的放大圖。沿牆壁的護壁板是為了防止污垢而設置的。踏步踢腳板和防滑板根據具體設計選擇性配置。
2 | 樓梯的坡度
下圖總結了斜面、樓梯、梯子的各個角度。樓梯的坡度范圍在20°~55°。一般住宅中樓梯坡度通常是40°~45°。
坡度一覽表:
3 | 樓梯的尺寸
① 各部分的尺寸:
法律規定了公共建築物樓梯的寬度、休息平台的寬度、踢面的高度、踢面的寬度的最小尺寸。住宅因為是個人的居所,與公共建築物的樓梯相比,法律規定的標准要寬松得多。
② 扶手的設置:
任何樓梯都必須安裝扶手。樓梯兩側有扶手時,踏步的長度在750mm以上,牆壁距離扶手100mm以下。
③ 樓梯屋頂的高度:
集體住宅里常見的情況是,幾層樓梯重合在一起,屋頂呈斜坡狀態。下圖說明了樓梯屋頂的高度。
一人經過時的踏步長度為600—750mm,二人同時通過,樓梯踏步的長度需在1200mm以上。
④ 踢面與踏面的測量方法:
有的樓梯沒有踏步踢腳板,有的樓梯的踏步踢腳板向前傾斜,踏面的測量方法永遠是「從正上方能看到的水平范圍的尺寸」,踢面測量方法是「從正側面看到的垂直高度的尺寸」。
⑤ 轉樓梯的回轉部分的踏面尺寸的測量方法:
回轉樓梯在越接近回轉中心的部分踏面尺寸越窄,距離回轉中心300mm處踏面的最小尺寸要在150mm以上。
4 | 樓梯上下行的標記
樓梯是連接上下樓的通路,在圖面上必須要標志清楚上行、下行的方向,為此規定了標准。
樓梯的箭頭標志的都是上行方向。雖然所有樓梯都是既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但是箭頭所指的方向都是上行方向。過去,上行下行在標志箭頭的同時,還有寫上「UP」「DN」,在閱讀早期的書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到,現在已經不用這種標記方法了。
5 | 剖切線
畫樓梯平面圖的時候,一層樓梯需畫剖切線。平面圖要畫出在某個高度(約1500mm)處水平切開以後的效果。這樣,斜著上升的樓梯就會從中間某處斷開,這些都用畫剖切線作為標識記號。從第二層開始,樓梯在視線的位置以下,就不用畫剖切線了。
Onepoint | 剖切線在圖面上的表示方法
如果是兩層住宅,剖切線只出現在一層的平面圖上。從第二層開始可以看到樓梯,所以沒有必要畫剖切線。一層的平面圖是從某個高度(1500mm)處切開的俯視圖,樓梯是從中間被切開的。如果一層的平面圖的樓梯需要全部畫出來的話,地下室到一層的樓梯,內外是由高度區別的。
6 | 樓梯的構造
樓梯在人們上下樓時承載巨大重量,必須設計得結實牢固。斜梁和踏板要用楔子或者螺栓固定,否則木材在一段時間過後乾燥收縮,上下樓時會發出聲音。樓梯的支撐結構通常有以下幾種。
① 斜梁樓梯
兩側的樑上有固定踏板和踏步踢腳板的槽,楔子打在槽裡面固定。
② 懸吊樓梯
從上方結構板材垂下來結實的繩索或鋼筋,固定住踏板。有懸在半空的感覺,很難穩定。
③ 鋸齒形斜梁樓梯
斜梁呈波浪形狀或者鋸齒形狀,把踏板搭放在斜樑上,這款樓梯因斜梁的形狀而得名。
④ 單斜梁樓梯
一根很大的斜梁支撐整體樓梯。結構簡單卻結實牢固。梁與踏板必須緊緊固定在一起。
⑤ 懸臂梯
從牆壁獨立突出的踏板結構。單梁結構,牆壁必須非常結實。踏板獨立,給人以輕快印象。
7 | 有效利用樓梯下面的空間
① 用於儲存東西
因樓梯的結構不同,樓梯下面的空間大小也會不同,樓梯下面的空間大多用於擺放東西、做櫥櫃等。在下圖虛線的位置上做一個板,把空間分為兩層。三角形或者梯形的空間,有時不能很好利用。
② 做架子
多做幾個隔斷,把書和一些小物件放置在架子上。
三角形的空間還是不能很好利用。日常經常需要拿出來的東西別放在裡面,這里作為一個裝飾空間是很適合的。
③ 用做衛生間
用來做衛生間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天花板的高度,在人出入的時候不能碰著頭。在本例中,天花板的高度設置為1900mm,因為通常住宅的單層高度為2200-2500mm,所以這個高度應該是可以保證的。但是,考慮到支撐二層樓板要用掉約400mm的厚度(樓板和梁的厚度),單層高度通常是不可以全部被利用的。
③ 用於放置設備
也可以用作熱水儲存箱或者放置室內空調機。放置機器設備時通常安裝一扇門,把後面的東西遮擋起來。如果開口朝向過道,為了不妨礙通行,可以安裝一扇推拉門。
Column | 著名住宅的樓梯
住吉的長屋
設計:安藤忠雄
年份:1976年
住宅與其評論它的樓梯,不如說說整套住宅的獨特性。毫不誇張的說,這套住宅把我們以往的對住宅的觀念全部推翻了。從一間屋子走到另一間屋子,必須走住宅外面的沒有屋頂的通道,當然如果下雨的話,打傘才能去衛生間。
住宅的樓梯是平日里隨處可見的直跑型樓梯,沒有安裝扶手,這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連屋頂都沒設計。
當然對整套住宅設計的評價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評價它的扶手的層面上。一些注重美學思想的建築師認為,如果為了安裝扶手使整體設計變得不協調完美,那還不如上下樓時多加小心。安全性和美學的關系永遠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有人認為,不協調完美的設計陪伴人的一生是一件憾事,也有人認為再完美的設計,如果從樓梯上摔下來受了傷,絕對談不上是好設計。
我們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追求功能齊全的同時,也要注重其合理性。運用高科技,發明了各種電器,生活中的勞動量大大減少,生活更加幸福了,在這一點上沒有異議。但是,這些生活上的變化同時造成了能源問題、境問題以及健康問題。
感受自然界的酷暑和寒冷,從風雨中品味季節變化,這樣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可以減輕人類給環境造成的負擔。住吉的長屋正是有這樣設計理念的一套住宅。
㈢ 誰有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鋼直梯 國家標准要doc文檔 不要網址!
你好朋友
這是我的強項,我就是做安全工作的!
ICS 13.100
C 68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准
GB4053.1—2009
代替GB4053.1—1993
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鋼直梯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fixed steel ladders and platform—
Part 1:Steel vertical ladders
2009-03-31發布 2009-12-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 國 國 家 標 准 化 管 理 委 員 會
前言
本部分除第3章外為強制性。
GB4053《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GB4053.1鋼直梯;
——GB4053.2鋼斜梯;
——GB4053.3工業防護欄桿及鋼平台。
本部分為GB4053《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的第1部分。
本部分是對GB4053.1—1993《固定式鋼直梯安全技術條件》的修訂。
本部分代替GB4053.1—1993《固定式鋼直梯安全技術條件》。
本部分與GB4053.1—1993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修改了對材料的要求;
——增加了梯子支撐及其連接件的載荷規定;
——增加了固定式鋼直梯傾角范圍的規定;
——修改了防銹及防腐蝕的要求;
——增加了防雷電保護接地的要求;
——修改了梯段最大高度及平台間距的規定;
——修改了應設置護籠梯段的高度的要求;
——修改了梯子內側凈寬度尺寸的規定;
——修改了踏棍間距的規定;
——修改了有關踏棍尺寸的規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環境下使用的梯子的踏棍尺寸要求;
——修改了梯梁尺寸的規定;
——增加了在非正常環境下使用的梯梁的尺寸要求;
——修改了護籠構件尺寸的規定;
——修改了水平籠箍間距的規定;
——增加了護籠立桿間距及空隙的要求;
——增加了護籠立桿間距及護籠構件形成空隙的規定;
——修改了護籠底部距下端基準面高度的規定。
本部分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國安全生產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部分負責起草單位:吉林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長春工業大學、長春工程學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建民、鄭凡穎、麴生、韓連英、孫偉。
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GB4053.1—1983;
———GB4053.1—1993。
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鋼直梯
1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固定式鋼直梯的設計、製造和安裝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本部分適用於工業企業內工作場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鋼直梯(另有標准規定的除外)。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GB405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部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部分,然而,鼓勵根據本部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部分。
GB4053.3固定式鋼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業防護欄桿及鋼平台
GB50057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
GB50205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部分。
3.1
固定式鋼直梯fixed steel ladder
永久性安裝在建築物或設備上,與水平面成75°~90°傾角主要構件為鋼材製造的直梯(見圖1)。
3.2
梯梁(梯框)stile(rail)
用來安裝踏棍或其它橫向承載件的梯子側邊構件。
3.3
踏棍rung
供使用者上下梯時腳踩踏的梯子構件。
3.4
護籠(安全護籠)cage(cage guard)
安裝在梯梁或固定結構上,封閉梯子周圍攀登空間防止人員墜落的框架結構。
3.5
支撐support
用來將鋼直梯固定在建築物或設備上的構件。
3.6
(直梯)扶手handrail
鋼直梯頂端供攀登者手握的構件。
3.7
內側凈寬度inside clear width
兩梯梁內側平行於踏棍測量的距離,簡稱梯寬。
3.8
梯段高度height of the ladder
梯子上端基準面至下端基準面間的垂直距離,簡稱梯高。
4一般要求
4.1材料
4.1.1鋼直梯採用鋼材的力學性能應不低於Q235-B,並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證。
4.1.2支撐宜採用角鋼、鋼板或鋼板焊接成T 型鋼製作,埋沒或焊接時必須牢固可靠。
4.2鋼直梯傾角
鋼直梯應與其固定的結構表面平行並盡可能垂直水平面設置。當受條件限制不能垂直水平面時,兩梯梁中心線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傾角應在75°~90°范圍內。
4.3設計載荷
4.3.1梯梁設計載荷按組裝固定後其上端承受2kN 垂直集中活載荷計算(高度按支撐間距選取,無中間支撐時按兩端固定點距離選取)。在任何方向上的撓曲變形應不大於2mm。
4.3.2踏棍設計載荷按在其中點承受1kN 垂直集中活載荷計算。允許撓度不大於踏棍長度的1/250。
4.3.3每對梯子支撐及其連接件應能承受3kN 的垂直載荷及0.5kN 的拉出載荷。
4.4製造安裝
4.4.1鋼直梯應採用焊接連接,焊接要求應符合GB50205的規定。採用其它方式連接時,連接強度應不低於焊接。安裝後的梯子不應有歪斜、扭曲、變形及其它缺陷。
4.4.2製造安裝工藝應確保梯子及其所有部件的表面光滑、無銳邊、尖角、毛刺或其它可能對梯子使用者造成傷害或妨礙其通過的外部缺陷。
4.4.3安裝在固定結構上的鋼直梯,應下部固定,其上部的支撐與固定結構牢固連接,在梯樑上開設長圓孔,採用螺栓連接。
4.4.4固定在設備上的鋼直梯當溫差較大時,相鄰支撐中應一對支撐完全固定,另一對支撐在梯樑上開設長圓孔,採用螺栓連接。
4.5防銹及防腐蝕
4.5.1固定式鋼直梯的設計應使其積留濕氣最小,以減少梯子的銹蝕和腐蝕。
4.5.2根據鋼直梯使用場合及環境條件,應對梯子進行合適的防銹及防腐塗裝。
4.5.3在自然環境中使用的梯子,應對其至少塗一層底漆和一層(或多層)面漆;或進行熱浸鍍鋅,或採用等效的金屬保護方法。
4.5.4在持續潮濕條件下使用的梯子,建議進行熱浸鍍鋅,或採用特殊塗層或採用耐腐蝕材料。
4.6接地
在室外安裝的鋼直梯和連接部分的雷電保護,連接和接地附件應符合GB50057的要求。
5結構要求
5.1支撐間距
5.1.1無基礎的鋼直梯,至少焊兩對支撐,將梯梁固定在結構、建築物或設備上。相鄰兩對支撐的豎向間距,應根據梯梁截面尺寸、梯子內側凈寬度及其在鋼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的拉拔載荷特性確定。
5.1.2當梯梁採用60mm×10mm 的扁鋼,梯子內側凈寬度為400mm 時,相鄰兩對支撐的豎向間距應不大於3000mm。
5.2梯子周圍空間
5.2.1對未設護籠的梯子,由踏棍中心線到攀登面最近的連續性表面的垂直距離應不小於760 mm。對於非連續性障礙物,垂直距離應不小於600mm。
5.2.2由踏棍中心線到梯子後側建築物、結構或設備的連續性表面垂直距離應不小於180mm。對非連續性障礙物,垂直距離應不小於150mm(見圖1)。
5.2.3對未設護籠的梯子,梯子中心線到側面最近的永久性物體的距離均應不小於380mm。
5.2.4對前向進出式梯子,頂端踏棍上表面應與到達平台或屋面平齊,由踏棍中心線到前面最近的結構、建築物或設備邊緣的距離應為180 mm~300 mm,必要時應提供引導平台使通過距離減少至180mm~300mm。
5.2.5側向進出式梯子中心線至平台或屋面距離應為380mm~500mm。梯梁外側與平台或屋面之間距離應為180mm~300mm(見圖2)。
5.3梯段高度及保護要求
5.3.1單段梯高宜不大於10m,攀登高度大於10m 時宜採用多段梯,梯段水平交錯布置,並設梯間平台,平台的垂直間距宜為6m。單段梯及多段梯的梯高均應不大於15m。
5.3.2梯段高度大於3m 時宜設置安全護籠。單梯段高度大於7m 時,應設置安全護籠。當攀登高度小於7m,但梯子頂部在地面、地板或屋頂之上高度大於7m 時,也應設置安全護籠。
5.3.3當護籠用於多段梯時,每個梯段應與相鄰的梯段水平交錯並有足夠的間距(見圖2),設有適當空間的安全進、出引導平台,以保護使用者的安全。
5.4內側凈寬度
5.4.1梯梁間踏棍供踩踏表面的內側凈寬度應為400 mm~600 mm,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該寬度應相同。由於工作面所限,攀登高度在5m 以下時,梯子內側凈寬度可小於400mm,但應不小於300mm。
5.5踏棍
5.5.1梯子的整個攀登高度上所有的踏棍垂直間距應相等,相鄰踏棍垂直間距應為225 mm~300mm,梯子下端的第一級踏棍距基準面距離應不大於450mm(見圖1)。
5.5.2圓形踏棍直徑應不小於20mm,若採用其它截面形狀的踏棍,其水平方向深度應不小於20mm。踏棍截面直徑或外接圓直徑應不大於35mm,以便於抓握。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踏棍的截面形狀及尺寸應一致。
5.5.3在正常環境下使用的梯子,踏棍應採用直徑不小於20mm 的圓鋼,或等效力學性能的正方形、長方形或其它形狀的實心或空心型材。
5.5.4在非正常環境(如潮濕或腐蝕)下使用的梯子,踏棍應採用直徑不小於25mm 的圓鋼,或等效力學性能的正方形、長方形或其它形狀的實心或空心型材。
5.5.5踏棍應相互平行且水平設置。
5.5.6在因環境條件有可預見的打滑風險時,應對踏棍採取附加的防滑措施。
5.6梯梁
5.6.1梯梁的表面形狀應使其在整個攀登高度上能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平滑手握表面,不應採用不便於手握緊的不規則形狀截面(如大角鋼、工字鋼梁等)的梯梁。在同一攀登高度上梯梁應保持相同形狀。
5.6.2在正常環境下使用的梯子,梯梁應採用不小於60mm×10mm 的扁鋼,或具有等效強度的其它實心或空心型鋼材。
5.6.3在非正常環境(如潮濕或腐蝕)下使用的梯子,梯梁應採用不小於60mm×12mm 的扁鋼,或具有等效強度的其它實心或空心型鋼材。
5.6.4在整個梯子的同一攀登長度上梯梁截面尺寸應保持一致。容許長細比不宜大於200。
5.6.5梯梁所有接頭應設計成保證梯梁整個結構的連續性。除非所用材料型號有要求,不應在中間支撐處出現接頭。
5.6.6如果要對梯梁因溫度變化引起膨脹產生彎曲或應力增大採取針對性技術措施,則應在接頭處採取上述措施。
5.6.7前向或側向進出式梯子的梯梁應延長至梯子頂部進、出平面或平台頂面之上高度不小於GB4053.3中規定的欄桿高度。
5.6.8前向進出式梯子的頂部踏棍不應省略。梯梁延長段宜為喇叭型擴大,以使梯梁頂部內側水平間距不小於600mm,不大於760mm。
5.6.9對側向進出式梯子,梯梁和踏棍在延長段應為連續的。
5.7護籠
5.7.1護籠宜採用圓形結構,應包括一組水平籠箍和至少5 根立桿(見圖3)。其它等效結構也可採用。
單位為毫米
圖3護籠結構示意圖
5.7.2水平籠箍採用不小於50mm×6mm 的扁鋼,立桿採用不小於40mm×5mm 的扁鋼。水平籠箍應固定到梯樑上,立桿應在水平籠箍內側並間距相等,與其牢固連接。
5.7.3護籠應能支撐梯子預定的活載荷和恆載荷。
5.7.4護籠內側深度由踏棍中心線起應不小於650 mm,不大於800 mm,圓形護籠的直徑應為650mm~800mm,其它形式的護籠內側寬度應不小於650mm,不大於800mm。護籠內側應無任何突出物(見圖3)。
5.7.5 水平籠箍垂直間距應不大於1500mm。立桿間距應不大於300mm,均勻分布。護籠各構件形成的最大空隙應不大於0.4m2。
5.7.6護籠底部距梯段下端基準面應不小於2100mm,不大於3000mm。護籠的底部宜呈喇叭形,此時其底部水平籠箍和上一級籠箍間在圓周上的距離不小於100mm。
5.7.7護籠頂部在平台或梯子頂部進、出平面之上的高度應不小於GB4053.3中規定的欄桿高度,並有進、出平台的措施或進出口。
5.7.8未能固定到梯樑上的平台以上或進、出口以上的護籠部件應固定到護欄上或直接固定到結構、建築物或設備上。
㈣ 構架結構的設計要點
結構設計說明
主要是設計依據,抗震等級,人防等級,地基情況及承載力,防潮抗滲做法,活荷載值,材料等級,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選用詳圖,通用詳圖或節點,以及在施工圖中未畫出而通過說明來表達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鹼量不得超過3kg/m3等等。
各層的結構布置圖包括
(1).預制板的布置(板的選用、板縫尺寸及配筋)。標注預制板的塊數和類型時, 不要採用對角線的形式。因為此種方法易造成線的交叉, 宜採用水平線或垂直線的方法, 相同類型的房間直接標房間類型號。應全樓統一編號,可減少設計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員看圖。板縫盡量為40, 此種板縫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時從房間裡面往外布板, 盡量採用寬板, 現澆板帶留在靠窗處, 現澆板帶寬最好≥200(考慮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構造上要求有整澆層時, 板縫應大於60。整澆層厚50, 配雙向φ6@250, 混凝土C20。純框架結構一般不需要加整澆層。構造柱處不得布預制板。地下車庫由於防火要求不可用預制板。框架結構不宜使用長向板,否則長向板與框架梁平行相接處易出現裂縫。建議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預制板,自動布板可能不能滿足用戶的施工圖要求,僅能滿足定義荷載傳遞路線的要求。對樓層凈高很敏感、跨度超過6.9米或不符合模數時可採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現澆板的配筋(板上、下鋼筋,板厚尺寸)。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種尺寸或120、150、180三種尺寸。盡量用二級鋼包括直徑φ10(目前供貨較少)的二級鋼,直徑≥12的受力鋼筋,除吊鉤外,不得採用一級鋼。鋼筋宜大直徑大間距,但間距不大於200,間距盡量用200。(一般跨度小於6.6米的板的裂縫均可滿足要求)。跨度小於2米的板上部鋼筋不必斷開,鋼筋也可不畫,僅說明鋼筋為雙向雙排φ8@200。板上下鋼筋間距宜相等,直徑可不同,但鋼筋直徑類型也不宜過多。頂層及考慮抗裂時板上筋可不斷,或50%連通,較大處附加鋼筋,拉通筋均應按受拉搭接鋼筋。板配筋相同時,僅標出板號即可。一般可將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編為一個板號,將不相同的上部筋畫在圖上。當板的形狀不同但配筋相同時也可編為一個板號。應全樓統一編號。當考慮穿電線管時,板厚≥120,不採用薄板加墊層的做法。電的管井電線引出處的板,因電線管過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慮四層32的鋼管疊加)。宜盡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間內(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說明分布筋為φ6@250,溫度影響較大處可為φ8@200。板頂標高不同時,板的上筋應分開或傾斜通過。現澆挑板陽角加輻射狀附加筋(包括內牆上的陽角)。現澆挑板陰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頂層應建議甲方採用現澆樓板,以利防水,並加強結構的整體性及方便裝飾性挑沿的穩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應每隔10~15米設一10mm的縫,鋼筋不斷。盡量採用現澆板,不採用予制板加整澆層方案。衛生間做法可為70厚 10高差(取消墊層)。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採用非預應力板。L、T或十字形建築平面的陰角處附近的板應現澆並加厚,雙向雙排配筋,並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現澆板的配筋建議採用PMCAD軟體自動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來盡量減小筆誤。自動生成樓板配筋時建議不對鋼筋編號,因工程較大時可能編出上百個鋼筋號,查找困難,如果要編號,編號不應出房間。配筋計算時,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將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減系數,將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數。值得注意的是,按彈性計算的雙向板鋼筋是板某幾處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於保守的,不必再人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樑上的板負筋不宜過大,否則將對梁產生過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時採用φ10@200;否則用φ8@200。
PMCAD生成的板配筋圖應注意以下幾點:
1.單向板是按塑性計算的,而雙向板按彈性計算,宜改成一種計算方法。
2.當厚板與薄板相接時,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慮是適當的,但厚板就不合適,宜減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減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間邊數過多或凹形板應採用有限元程序驗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圖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計算,尤其是基礎底板和人防結構。但結構自防水、不允許出現裂縫和對防水要求嚴格的建築, 如坡、平屋頂、櫥廁、配電間等應採用彈性計算。室內輕隔牆下一般不應加粗鋼筋,一是輕隔牆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體受力,應整體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單向板長邊的不可能移位的隔牆,如廁所與其他房間的隔牆下才可以加粗鋼筋。坡屋頂板為偏拉構件,應雙向雙排配筋。
(3).關於過梁布置及輕隔牆。現在框架填充牆一般為輕牆,過梁一般不採用預制混凝土過梁,而是現澆梁帶。應註明採用的輕牆的做法及圖集,如北京地區的京94SJ19,並註明過梁的補充筋。當過梁與柱或構造柱相接時,柱應甩筋,過梁現澆。不建議採用加氣混凝土做圍護牆,裝修難做並不能用在廁所處。
(4).雨蓬、陽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詳圖。注意:雨棚和陽台的豎板現澆時,最小厚度應為80,否則難以施工。豎筋應放在板中部。當做雙排筋時,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時,最小板厚120。陽台的豎板應盡量現澆,預制擋板的相交處極易裂縫。雨棚和陽台上有斜的裝飾板時,板的鋼筋放斜板的上面,並通過水平挑板的下部錨入牆體圈樑(即挑板雙層布筋)。兩側的封板可採用泰柏板封堵,鋼筋與泰柏板的鋼絲焊接,不必採用混凝土結構。挑板挑出長度大於2米時宜配置板下構造筋,較長外露挑板(包括豎板)宜配溫度筋。挑板內跨板上筋長度應大於等於挑板出挑長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載時。內挑板端部宜加小豎沿,防止清掃時灰塵落下。當頂層陽台的雨搭為無組織排水時,雨搭出挑長度應大於其下陽台出挑長度100,頂層陽台必須設雨搭。挑板配筋應有餘地,並應採用大直徑大間距鋼筋,給工人以下腳的地方,防止踩彎。挑板內跨板跨度較小,跨中可能出現負彎距,應將挑板支座的負筋伸過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當鋼筋直徑大於等於12時是難以施工的,應另加筋。
(5).樓梯布置。採用X型斜線表示樓梯間,並註明樓梯間另詳。盡量用板式樓梯,方便設計及施工,也較美觀。
(6).板頂標高。可在圖名下說明大多數的板厚及板頂標高,廚廁及其它特殊處在其房間上另外標明。
(7).梁布置及其編號,應按層編號,如L-1-XX,1指1層,XX為梁的編號。柱布置及編號。
(8).板上開洞(廚、廁、電氣及設備)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錨入板支座,從洞邊錨入La即可。板上開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處板僅有正彎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則應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後澆的板宜用虛線表示其范圍,並註明用提高一級的膨脹混凝土澆築。未澆築前應採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躍層樓梯在樓板上所開大洞,周邊不宜加梁,應採用有限元程序計算板的內力和配筋。板適當加厚, 洞邊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氣孔位置及詳圖。
(10).在平面圖上不能表達清楚的細節要加剖面,可在建築牆體剖面做法的基礎上,對應畫結構詳圖。
基礎平面圖及詳圖
(1).在柱下擴展基礎寬度較寬(大於4米)或地基不均勻及地基較軟時宜採用柱下條基。並應考慮節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當基礎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時,可做一大厚板將其跨過。
(3).混凝土基礎下應做墊層。當有防水層時,應考慮防水層厚度。
(4).建築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於3米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當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時,可不再外伸以利於防水。每隔30~40米設一後澆帶,並註明兩個月後用微膨脹混凝土澆注。設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應力,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尤其是在周圍有建築時有用),減少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的影響。不應設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應有相同的埋深。可在筏板區格中間挖空墊聚苯來調整高低層的不均勻沉降。
(5).地下室外牆為混凝土時,相應的樓層處梁和基礎梁可取消。
(6).抗震縫、伸縮縫在地面以下可不設縫,連接處應加強。但沉降縫兩側牆體基礎一定要分開。
(7).新建建築物基礎不宜深於周圍已有基礎。如深於原有基礎,其基礎間的凈距應不少於基礎之間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則應打抗滑移樁,防止原有建築的破壞。建築層數相差較大時,應在層數較低的基礎方格中心的區域內墊焦碴來調整基底附加應力。
(8).獨立基礎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與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條基。柱下條形基礎的底板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類似筏基中間開洞)。兩根柱的柱下條基的荷載重心和基礎底板的形心宜重合,基礎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階形,或調整挑梁兩端的出挑長度。
(9).採用獨立柱基時,獨立基礎受彎配筋不必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礎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過小。獨立基礎是介於鋼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間的結構。面積不大的獨立基礎宜採用錐型基礎,方便施工。
(10).獨立基礎的拉梁宜通長配筋,其下應墊焦碴。拉梁頂標高宜較高,否則底層牆體過高。
(11).底層內隔牆一般不用做基礎,可將地面的混凝土墊層局部加厚。
(12).考慮到一般建築沉降為鍋底形、結構的整體彎曲和上部結構和基礎的協同作用,頂、底板鋼筋應拉通(多層的負筋可截斷1/2或1/3),且縱向基礎梁的底筋也應拉通。
(13).基礎平面圖上應加指北針。
(14).基礎底板混凝土不宜大於C30,一是沒用,二是容易出現裂縫。
(15).可用JCCAD軟體自動生成基礎布置和基礎詳圖。生成的基礎平面圖名為JCPM.T,生成的基礎詳圖名為JCXT?.T。
(16).基礎底面積不應因地震附加力而過分加大,否則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規情況下反而沉降差異較大,本末倒置。
請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礎規程
㈤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中樓梯間設計有什麼要求
一、樓梯抗震設計原則: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3.6.6條第1款:計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簡化計算與處理,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計算中應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針對具體結構的不同,「考慮」的結果,樓梯構件的可能影響很大或不大,然後區別對待。樓梯構件自身應計算抗震,但並不要求一律參加整體結構的計算。
這條規定是從汶川地震後,2008年修訂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規進一步明確了根據樓梯對主體抗震性能的影響大小來決定是否參與整體計算,並增加了以下規定:
GB50011-2010第6.1.15條第2款:對於框架結構,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則;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應進行樓梯構件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宜採取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對於框架結構,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梯板起到斜支撐的作用,對結構剛度、承載力、規則性的影響比較大,應參與抗震計算;當採取措施,如梯板滑動支承於平台板,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等的影響較小,是否參與整體抗震計算差別不大。對於樓梯間設置剛度足夠大的抗震牆的結構,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的影響較小,也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結合新抗規培訓教材和新出的國家標准圖集11G101-2,可以歸納出:
1、樓梯與主體結構整澆的框架結構(包括梯間四周未用剪力牆和連梁圍合的框-剪結構):
(1)樓梯布置應避免特別不規則,樓梯應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應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並與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包絡設計;
(3)樓梯構件應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
②梯板按斜支撐構件設計,板厚不宜小於140mm,不應小於120mm【參照GB50010-2010第9.4.1、9.4.5條】;
③梯板兩側設置縱向暗梁,暗梁縱筋一、二級不少於612,三、四級不少於412,箍筋不小於φ6@200【圖集11G101-2第8頁】;
④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彎直鉤伸至對邊【圖集11G101-2第44頁】。
2、樓梯滑動支承於平台板的框架結構:
(1)樓梯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按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
(3)樓梯構件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
②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彎直鉤伸至對邊【圖集11G101-2第40、42頁】;
③梯梁加強抗剪抗扭構造,箍筋不小於φ8@150,腰筋不小於N214;梯柱截面不小於牆厚×300,砼標號不低於C25,縱筋不小於414,箍筋不小於φ8@100;梯間框架柱(剪力牆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3、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以及梯間四周用剪力牆和連梁圍合的框-剪結構:
(1)樓梯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按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
(3)樓梯構件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朱文建議不小於0.1%】,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見第三條】;
②梯板厚h<150時分布筋末端可不彎鉤;h≥150時分布筋彎直鉤伸至對邊【GB
50010-2010第9.1.10條】,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
③梯梁加強抗剪抗扭構造,箍筋不小於φ8@150,腰筋不小於N214;梯柱截面不小於牆厚×300,砼標號不低於C25,縱筋不小於414,箍筋不小於φ8@100;梯間框架柱(剪力牆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二、樓梯構件抗震承載力驗算要求:
1.與樓梯構件相連的框架柱、框架梁,應計入樓梯構件附加的地震內力(尤其是軸力和剪力);
2.與樓梯構件不相連的框架柱、框架梁,可按不計入樓梯構件的情況設計;
3.梯板應計入地震軸力和面內彎矩的影響,按偏心受拉、偏心受壓構件計算,按雙層配筋設計;
4.連接梯板和框架的休息平台梁應計入地震軸力影響,按壓彎或拉彎構件設計;支承梯板的平台梁應按拉彎剪構件設計;
5.支承平台梁的梯柱應取平台梁的軸向力作為剪力進行設計。
㈥ 有沒有關於電梯設計方面的標准或規范
GB 7588-2003 電梯製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25194-2010雜物電梯製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26465-2011消防電梯製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21739-2008家用電梯製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21240-2007液壓電梯製造與安裝安全規范;GB/T5013.5-2008 額定電壓450/750 V及以下橡皮絕緣電纜 第5部分:電梯電纜;GB/T5023.6-2006 額定電壓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絕緣電纜 第6部分:電梯電纜和撓性連接用電纜;GB 8903-2005 電梯用鋼絲繩;GB/T 22562-2008 電梯T型導軌;JG/T5072.2-1996 電梯T型導軌檢驗規則;JG/T5072.3-1996 電梯對重用空心導軌;YB/T 5198-2004 電梯鋼絲繩用鋼絲;GB/T 7025.1-2008 電梯主參數及轎廂、井道、機房的型式與尺寸 第1部分:Ⅰ、Ⅱ、Ⅲ、Ⅳ類電梯;GB/T 7025.2-2008 電梯主參數及轎廂、井道、機房的型式與尺寸 第2部分:Ⅵ類電梯;GB/T 7025.3-1997 電梯主參數及轎廂、井道、機房的型式與尺寸 第3部分:Ⅴ類電梯;GB/T 10058-1997 電梯技術條件;GB/T 10059-1997 電梯試驗方法;JG 5009-1992 電梯操作裝置、信號及附件;GA 109-1995 電梯層門耐火試驗方法;GB/T 24478-2009 電梯曳引機。相關的GB50096-2011住宅設計規范;
㈦ 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其縱向受力普通鋼筋應符哪些要求
應符合GB50666-2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第5.2.2條規定:
對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應採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HRBF400E 或 HRBF500E 鋼筋,其強度和最大力下總伸長率的實測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於 1.25;
2 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准值的比值不應大於 1.30;
3 鋼筋的最大力下總伸長率不應小於 9 %。
㈧ 爬梯高度要求規范是多少
1、爬梯的素材正常是鋼結構,且需保證做法符合相關規定。
2、踏步首步距地面不可超過450毫米,最後一面要和屋面行走面平行,踏棍的間隔在225到300毫米間。
3、護籠下方起點高度在2100到3000毫米間,即大於三米的爬梯就要配置護籠,而護籠上層高度則不可小於1050毫米。
4、梯梁和牆面要超過180毫米,不持續的凸起物和梯梁則不可低於150毫米。
5、有關設計負載和材質的標准,則要依據具體的需求來判斷。
6、除了設定的規范外,相關部門還編制了負符合規范標準的國標圖集,無特殊需求,只能定製符合自身需求的鋼爬梯。
屋面施工的注意事項有
1、下雨天盡量不要施工,因為這樣不能夠保證工人的安全性,並且防水材料和保溫素材也容易受損,這就使得後期的工期延遲,注意施工時一定要保持基面乾燥。
2、施工時必須將各個領域的防水工程做好,特別是拐角、收頭燈、天溝領域,要是出現了問題,那麼後期就很容易出現漏水的狀況,從而影響到在頂層居住的業主。
3、防水卷材施工時一定要將其緊貼,這樣能夠避免基面出現氣泡影響到後期的使用,因為防水沒做到位,那麼後期下雨也會影響到室內。
㈨ 工業企業固定式斜梯、通道、平台(水泥或其它材質)適用標准
1.《固定式鋼直梯安全技術條件》(GB4053.1-2009)
2.《固定式鋼斜梯安全技術條件》(GB4053.2-2009)
3.《工業防護欄桿安全技術條件》(GB4053.3-2009)
4.《固定式工業鋼平台》(GB4053.4-2009)
GB4053-2009屬於強制性國家標准,由國家技術監督檢疫總局聯合國家標准化委員會發布,自2009 年 12月1 日起施行。標准規定了用於工業企業內工作場所中使用的固定式鋼直梯、鋼 斜梯、工業防護欄及鋼平台的設計、製造和安裝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
技術要求:
1)材質;
2)安裝;
3)荷載;
4)防銹、防腐、防雷措施;
5)結構安全。
國家標準是高要求的,出於對安全著想,長遠之計。而企業以前不是按這樣的標准實施,也不可能都拆了重新再建,我感覺有98%的廠子不會這樣做的。
㈩ 框架結構設計步驟是什麼了
較長,建議你復制下來放電腦上慢慢看,應該能幫到你!
框架結構設計步驟及要點
1. 結構設計說明
主要是設計依據,抗震等級,人防等級,地基情況及承載力,防潮抗滲做法,活荷載值,材料等級,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選用詳圖,通用詳圖或節點,以及在施工圖中未畫出而通過說明來表達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鹼量不得超過3kg/m3等等。
2. 各層的結構布置圖,包括:
(1).預制板的布置(板的選用、板縫尺寸及配筋)。標注預制板的塊數和類型時, 不要採用對角線的形式。因為此種方法易造成線的交叉, 宜採用水平線或垂直線的方法, 相同類型的房間直接標房間類型號。應全樓統一編號,可減少設計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員看圖。板縫盡量為40, 此種板縫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時從房間裡面往外布板, 盡量採用寬板, 現澆板帶留在靠窗處, 現澆板帶寬最好≥200(考慮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構造上要求有整澆層時, 板縫應大於60。整澆層厚50, 配雙向φ6@250, 混凝土C20。純框架結構一般不需要加整澆層。構造柱處不得布預制板。地下車庫由於防火要求不可用預制板。框架結構不宜使用長向板,否則長向板與框架梁平行相接處易出現裂縫。建議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預制板,自動布板可能不能滿足用戶的施工圖要求,僅能滿足定義荷載傳遞路線的要求。
(2).現澆板的配筋(板上、下鋼筋,板厚尺寸)。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種尺寸或120、150、180三種尺寸。盡量用二級鋼包括直徑φ10(目前供貨較少)的二級鋼,直徑≥12的受力鋼筋,除吊鉤外,不得採用一級鋼。鋼筋宜大直徑大間距,但間距不大於200,間距盡量用200。(一般跨度小於6.6米的板的裂縫均可滿足要求)。跨度小於2米的板上部鋼筋不必斷開,鋼筋也可不畫,僅說明鋼筋為雙向雙排鋼筋多少上下鋼筋間距宜相等,直徑可不同,但鋼筋直徑類型也不宜過多。頂層及考慮抗裂時板上筋可不斷,或50%連通,較大處附加鋼筋,拉通筋均應按受拉搭接鋼筋。板配筋相同時,僅標出板號即可。一般可將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編為一個板號,將不相同的上部筋畫在圖上。當板的形狀不同但配筋相同時也可編為一個板號。應全樓統一編號。當考慮穿電線管時,板厚≥120,不採用薄板加墊層的做法。電的管井電線引出處的板,因電線管過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慮四層32的鋼管疊加)。宜盡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間內(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說明分布筋為φ8@200。板頂標高不同時,板的上筋應分開或傾斜通過。現澆挑板陽角加輻射狀附加筋(包括內牆上的陽角)。現澆挑板陰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頂層應建議甲方採用現澆樓板,以利防水,並加強結構的整體性及方便裝飾性挑沿的穩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應每隔10~15米設一10mm的縫,鋼筋不斷。盡量採用現澆板,不採用予制板加整澆層方案。衛生間做法可為70厚+10高差(取消墊層)。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採用非預應力板。L、T或十字形建築平面的陰角處附近的板應現澆並加厚,雙向雙排配筋,並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現澆板的配筋建議採用PMCAD軟體自動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來盡量減小筆誤。自動生成樓板配筋時建議不對鋼筋編號,因工程較大時可能編出上百個鋼筋號,查找困難,如果要編號,編號不應出房間。配筋計算時,可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將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減系數,將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數。值得注意的是,按彈性計算的雙向板鋼筋是板某幾處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於保守的,不必再人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樑上的板負筋不宜過大,否則將對梁產生過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時採用φ10@200;否則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圖應注意以下幾點:1.單向板是按塑性計算的,而雙向板按彈性計算,宜改成一種計算方法。2.當厚板與薄板相接時,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慮是適當的,但厚板就不合適,宜減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減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間邊數過多或凹形板應採用有限元程序驗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圖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計算,尤其是基礎底板和人防結構。但結構自防水、不允許出現裂縫和對防水要求嚴格的建築, 如坡、平屋頂、櫥廁、配電間等應採用彈性計算。室內輕隔牆下一般不應加粗鋼筋,一是輕隔牆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體受力,應整體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單向板長邊的不可能移位的隔牆,如廁所與其他房間的隔牆下才可以加粗鋼筋。坡屋頂板為偏拉構件,應雙向雙排配筋。
(3).關於過梁布置及輕隔牆。現在框架填充牆一般為輕牆,過梁一般不採用預制混凝土過梁,而是現澆梁帶。應註明採用的輕牆的做法及圖集,如北京地區的京94SJ19,並註明過梁的補充筋。當過梁與柱或構造柱相接時,柱應甩筋,過梁現澆。不建議採用加氣混凝土做圍護牆,裝修難做並不能用在廁所處。
(4).雨蓬、陽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詳圖。注意:雨棚和陽台的豎板現澆時,最小厚度應為80,否則難以施工。豎筋應放在板中部。當做雙排筋時,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時,最小板厚120。陽台的豎板應盡量現澆,預制擋板的相交處極易裂縫。雨棚和陽台上有斜的裝飾板時,板的鋼筋放斜板的上面,並通過水平挑板的下部錨入牆體圈樑(即挑板雙層布筋)。兩側的封板可採用泰柏板封堵,鋼筋與泰柏板的鋼絲焊接,不必採用混凝土結構。挑板挑出長度大於2米時宜配置板下構造筋,較長外露挑板(包括豎板)宜配溫度筋。挑板內跨板上筋長度應大於等於挑板出挑長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載時。內挑板端部宜加小豎沿,防止清掃時灰塵落下。當頂層陽台的雨搭為無組織排水時,雨搭出挑長度應大於其下陽台出挑長度100,頂層陽台必須設雨搭。挑板配筋應有餘地,並應採用大直徑大間距鋼筋,給工人以下腳的地方,防止踩彎。挑板內跨板跨度較小,跨中可能出現負彎距,應將挑板支座的負筋伸過全跨。挑板端部板上筋通常兜一圈向上,但當鋼筋直徑大於等於12時是難以施工的,應另加筋。
(5).樓梯布置。採用X型斜線表示樓梯間,並註明樓梯間另詳。盡量用板式樓梯,方便設計及施工,也較美觀。
(6).板頂標高。可在圖名下說明大多數的板厚及板頂標高,廚廁及其它特殊處在其房間上另外標明。
(7).梁布置及其編號,也可按層編號,如L-1-XX,1指1層,XX為梁的編號。柱布置及編號。
(8).板上開洞(廚、廁、電氣及設備)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錨入板支座,從洞邊錨入La即可。板上開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處板僅有正彎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則應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後澆的板宜用虛線表示其范圍,並註明用提高一級的膨脹混凝土澆築。未澆築前應採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躍層樓梯在樓板上所開大洞,周邊不宜加梁,應採用有限元程序計算板的內力和配筋。板適當加厚, 洞邊加暗梁。
(9).屋面上人孔、通氣孔位置及詳圖。
(10).在平面圖上不能表達清楚的細節要加剖面,可在建築牆體剖面做法的基礎上,對應畫結構詳圖。
3. 基礎平面圖及詳圖:
(1).在柱下擴展基礎寬度較寬(大於4米)或地基不均勻及地基較軟時宜採用柱下條基。並應考慮節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當基礎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時,可做一大厚板將其跨過。
(3).混凝土基礎下應做墊層。當有防水層時,應考慮防水層厚度。
(4).建築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於3米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當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時,可不再外伸以利於防水。每隔30~40米設一後澆帶,並註明兩個月後用微膨脹混凝土澆注。設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應力,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尤其是在周圍有建築時有用),減少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的影響。不應設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應有相同的埋深。可在筏板區格中間挖空墊聚苯來調整高低層的不均勻沉降。
(5).地下室外牆為混凝土時,相應的樓層處梁和基礎梁可取消。
(6).抗震縫、伸縮縫在地面以下可不設縫,連接處應加強。但沉降縫兩側牆體基礎一定要分開。
(7).新建建築物基礎不宜深於周圍已有基礎。如深於原有基礎,其基礎間的凈距應不少於基礎之間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則應打抗滑移樁,防止原有建築的破壞。建築層數相差較大時,應在層數較低的基礎方格中心的區域內墊焦碴來調整基底附加應力。
(8).獨立基礎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與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條基。柱下條形基礎的底板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類似筏基中間開洞)。兩根柱的柱下條基的荷載重心和基礎底版的形心宜重合,基礎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階形,或調整挑梁兩端的出挑長度。
(9).採用獨立柱基時,獨立基礎受彎配筋不必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礎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過小。獨立基礎是介於鋼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間的結構。面積不大的獨立基礎宜採用錐型基礎,方便施工。
(10).獨立基礎的拉梁宜通長配筋,其下應墊焦碴。拉梁頂標高宜較高,否則底層牆體過高。
(11).底層內隔牆一般不用做基礎,可將地面的混凝土墊層局部加厚。
(12).考慮到一般建築沉降為鍋底形、結構的整體彎曲和上部結構和基礎的協同作用,頂、底板鋼筋應拉通(多層的負筋可截斷1/2或1/3),且縱向基礎梁的底筋也應拉通。
(13).基礎平面圖上應加沉降觀測點。
(14).基礎底板混凝土不宜大於C30,一是沒用,二是容易出現裂縫。
(15).可用JCCAD軟體自動生成基礎布置和基礎詳圖。生成的基礎平面圖名為JCPM.T,生成的基礎詳圖名為JCXT?.T。
(16).基礎底面積不應因地震附加力而過分加大,否則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規情況下反而沉降差異較大,本末倒置。
請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礎規程。
4. 暖溝圖及基礎留洞圖:
(1).溝蓋板在遇到電線管時下降(500),室外暖溝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註明暖溝兩側牆體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溝較深時應驗算強度。
(3).洞口大於400時應加過梁,暖溝應加通氣孔。
(4).基礎埋深較淺時暖溝入口底及基礎留洞有可能比基礎還低,此時基礎應局部降低。
(5).濕陷性黃土地區或膨脹土地區暖溝做法不同於一般地區。應按濕陷性黃土地區或膨脹土地區的特殊要求設計。
(6).暖溝一般做成1200寬,1000的在維修時偏小。
5. 樓梯詳圖:
(1).應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夠,以免碰頭,尤其是建築入口處。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於20,以免易摔跤
(3).兩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長度約等於600。幼兒園樓梯踏步宜120高。
(4).樓梯折板、折梁陰角在下時縱筋應斷開,並錨入受壓區內La,折梁還應加附加箍筋
(5).樓梯的建築做法一般與樓面做法不同,注意樓梯板標高與樓面板的銜接。
(6).樓梯梯段板計算方法:當休息平台板厚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於4米時,應採用1/10的計算系數,並上下配筋相同;當休息平台板厚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約6米左右時,應採用1/8的計算系數,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並且不得過大。此兩種計算方法是偏於保守的。任何時候休息平台與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應拉通,並應與梯段板的配筋相應。梯段板板厚一般取1/25~1/30跨度。
(7).注意當板式樓梯跨度大於5米時,撓度不容易滿足。應註明加大反拱或增大配筋。
(8).當休息平台板為懸挑板時,其內部的樓梯梯段板負筋應大於休息平台板的板上筋,長度也應大於平台板筋。
(9).樓層處的休息平台板的配筋應與樓層板統一考慮配筋,主要是板的負筋。
6. 梁詳圖:
(1).樑上有次梁處(包括挑梁端部)應附加箍筋和吊筋,宜優先採用附加箍筋。樑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可在結構設計總說明處畫一節點,有次梁處兩側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載較大處詳施工圖。
(2).當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時,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當梁底距外窗頂尺寸較小時,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頂。外部框架梁盡量做成外皮與柱外皮齊平。梁也可偏出柱邊一較小尺寸。梁與柱的偏心可大於1/4柱寬,並宜小於1/3柱寬。
(3).折梁陰角在下時縱筋應斷開,並錨入受壓區內La,還應加附加箍筋
(4).樑上有次梁時,應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則應考慮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構造抗扭縱筋和箍筋。(此條是從彈性計算角度出發)。當採用現澆板時,抗扭問題並不嚴重。
(5).原則上樑縱筋宜小直徑小間距,有利於抗裂,但應注意鋼筋間距要滿足要求,並與梁的斷面相應。箍筋按規定在梁端頭加密。布筋時應將縱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斷面的連續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縱筋均應採用同直徑的,盡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與框架梁相交或彈性支承在牆體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簡支考慮,但梁端箍筋應加密。
(7).考慮抗扭的梁,縱筋間距不應大於300和梁寬,即要求加腰筋,並且縱筋和腰筋錨入支座內La。箍筋要求同抗震設防時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載宜由箍筋承受,或適當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牆時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與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總荷載的比例很小,作成變截面不能有效減輕自重。變截面挑梁的箍筋,每個都不一樣,難以施工。變截面梁的撓度也大於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時,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載力不足。對於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壓鋼筋以減小撓度。挑梁配筋應留有餘地。
(10).樑上開洞時,不但要計算洞口加筋,更應驗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縫寬度。梁從構造上能保證不發生沖切破壞和斜截面受彎破壞。
(11).梁凈高大於500時,宜加腰筋,間距200,否則易出現垂直裂縫。
(12).挑梁出挑長度小於梁高時,應按牛腿計算或按深梁構造配筋。
(13).盡量避免長高比小於4的短梁,採用時箍筋應全梁加密,樑上筋通長,梁縱筋不宜過大。
(14).扁梁寬度不必過大,只要鋼筋能正常擺下及受剪滿足即可。因為在撓度計算時,梁寬對剛度影響不大,加寬一倍,撓度減小20%左右。相對來講,增大鋼筋更經濟,鋼筋加大一倍,撓度減小60%左右,同時梁的上筋應大部分通長布置,以減小混凝土徐變對撓度的增大,如果上筋不小於下筋,撓度減小20%。
(15).框架梁高取1/10~1/15跨度,扁梁寬可取到柱寬的兩倍。扁梁的箍筋應延伸至另一方向的梁邊。
(16).當一寬框架梁托兩排間距較小的柱時,可加一剛性挑梁,兩個柱支承在剛性挑梁的端頭。
(17).梁寬大於350時,應採用四肢箍。
7. 柱詳圖:
(1).地上為圓柱時,地下部分應改為方柱,方便施工。圓柱縱筋根數最少為8根,箍筋用螺旋箍,並註明端部應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應使用井字箍,並按規范加密。角柱、樓梯間柱應增大縱筋並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兒園不宜用方柱。
(2).原則上柱的縱筋宜大直徑大間距,但間距不宜大於200。
(3).柱內埋管,由於梁的縱筋錨入柱內,一般情況下僅在柱的四角才有條件埋設較粗的管。管截面面積占柱截面4%以下時,可不必驗算。柱內不得穿暖氣管。
(4).柱斷面不宜小於450X450,混凝土不宜小於C25,否則梁縱筋錨入柱內的水平段不容易滿足0.45La的要求,不滿足時應加橫筋。異型柱結構,梁縱筋一排根數不宜過多,柱端部縱筋不宜過密,否則節點混凝土澆築困難。當有部分矩形柱部分異型柱時,應注意異型柱的剛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5).柱應盡量採用高強度混凝土來滿足軸壓比的限制,減小斷面尺寸。
(6).盡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應全高加密,短柱縱筋不宜過大。
(7).考慮到豎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軸壓比及配筋宜留有餘地。
(8).獨立柱上或柱的中部(半層處)有挑梁時,挑梁長度應有限制。
在用PKPM軟體計算樑柱時,應盡量採用TAT或SATWE三維軟體。相對平面框架PK來講,第一,計算結果更接近實際受力狀態,如地震力或風力是按抗側移剛度分配,而不是按框架的樓面從屬面積,還如從框架柱出挑的梁和從次梁出挑的梁,因次梁的支座(框架梁)發生下沉變形,內力重分布,從框架柱出挑的挑梁配筋將較大。第二,快速方便,三維軟體整體計算,不必生成單榀框架,再人工歸並,可整樓歸並。第三,TAT或SATWE還可以進行井式梁的計算,由於PKPM軟體計算梁時僅按矩形計算,而井式梁的斷面較小,有可能超筋,此時可取出彎距再按T型梁補充計算,不必直接加大梁高。在繪制施工圖時,較大直徑的鋼筋連接宜用機械連接取代焊接,造價相差不大,但機械連接可靠並易於檢查。機械連接接頭位置可任意,但一次截斷的鋼筋不大於50%,接頭位置應錯開70d。
8. 重點注意或設計原則:
(1).抗震驗算時不同的樓蓋及布置(整體性)決定了採用剛性、剛柔、柔性理論計算。抗震驗算時應特別注意場地土類別。8度超過5層有條件時,盡量加剪力牆,可大大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框架結構應設計成雙向樑柱剛接體系,但也允許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樑上。應加強垂直地震作用的設計,從震害分析,規范給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顯不足。
(2).雨蓬不得從填充牆內出挑。大跨度雨蓬、陽台等處梁應考慮抗扭。考慮抗扭時,扭矩為梁中心線處板的負彎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級宜相差一級。
(4).由於某些原因造成梁或過梁等截面較大時,應驗算構件的最小配筋率。
(5).出屋面的樓電梯間不得採用磚混結構。
(6).框架結構中的電梯井壁宜採用粘土磚砌築,但不能採用磚牆承重。應採用每層的梁承托每層的牆體重量。梯井四角加構造柱,層高較高時宜在門洞上方位置加圈樑。因樓電梯間位置較偏,梯井採用混凝土牆時剛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牆,對梯井和整體結構都十分不利。
(7).建築長度宜滿足伸縮縫要求,否則應採取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長配筋,改善保溫,鋪設架空層,加後澆帶等。
(8).柱子軸壓比宜滿足規范要求。
(9).當採用井字梁時,梁的自重大於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計。周邊一般加大截面的邊梁。
(10).過街樓處的樑上筋應通長,按偏拉構件設計。
(11).電線管集中穿板處,板應驗算抗剪強度或開洞形成管井。電線管豎向穿梁處應驗算梁的抗剪強度。
(12).構件不得向電梯井內伸出, 否則應驗算是否能裝下。電梯井處柱可外移或做成L型柱。
(13).驗算水箱下、電梯機房及設備下結構強度。水箱不得與主體結構做在一起。
(14).當地下水位很高時,暖溝應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溝,暖氣管通過防水套管進入室內暖溝。有地下室時,混凝土應抗滲,等級S6或S8,混凝土等級應大於等於C25,混凝土內應摻入膨脹劑。混凝土外牆應註明水平施工縫做法,一般加金屬止水片,較薄的混凝土牆做企口較難。
(15).採用扁梁時,應注意驗算變形。
(16).突出屋面的樓電梯間的柱為梁托柱時應向下延伸一層,不宜直接錨入頂層梁內,並且托樑上鐵應適當拉通。錯層部位應採取加強措施。女兒牆內加構造柱,頂部加壓頂。出入口處的女兒牆不管多高,均加構造柱,並應加密。錯層處可加一大截面梁,上下層板均錨入此梁。
(17).等基底附加壓力時基礎沉降並不同。
(18).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在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
(19).當建築布局很不規則時,結構設計應根據建築布局做出合理的結構布置,並採取相應的構造措施。如建築方案為兩端較大體量的建築中間用很小的結構相連時(啞鈴狀),此時中間很小的結構的板應按偏拉和偏壓考慮。板厚應加厚,並雙層配筋。
(20).較大跨度的挑梁下柱子內跨梁傳來的荷載將大於梁荷載的一半。挑板道理相同。
(21).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頂層支座後水平段即可滿足錨固要求時,因鋼筋上部均為保護層,應適當增大錨固長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9.常用輕隔牆(加氣塊或陶粒)自重(含雙面抹灰):150牆:1.66,200牆:1.98,250牆:2.30,300牆:2.62 KN/M2。泰柏板:1.10 KN/M2。
10.關於降水問題:當有地下水時,應在圖紙上註明採取降水措施,並採取措施防止周圍建築及構築物因降水不能正常使用(開裂及下沉),及何時才能停止降水(通過抗浮計算決定)。
11. 進行框架結構設計時,設計人員還應掌握如下設計規范:建築結構荷載規范、抗震規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等。並應考慮當地地方性的建築法規。設計人員應熟悉當地的建築材料的構成、貨源情況、大致造價及當地的習慣做法,設計出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
12. 關於繪圖:
(1).一般鋼筋粗線寬度為.45, 距邊界線1,圓點直徑為.6。
(2).應注意牆身剖面、連梁剖面、牆出挑梁的水平筋位置。
(3).注意一、二級鋼是否加彎鉤,二級鋼的斷點一般不加45度直鉤,除非不能表達清楚。
(4).字高應為2.5,3.5,5,7,10,14, 高寬比:0.8。在圖面中,一般英文字高取2.5或3.5, 漢字取3.5或5,在說明處多用7。當多個數字一樣時,個數在前,如11X280=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