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U6983 的U盤用專門的U盤量產工具無法運行
會不會是你下載的量產工具軟體有問題?
或者試試1.先插U盤,再打開軟體;2.先打開軟體,再插上U盤
② 歐一AU82P溫控
摘要 佛山市歐一電器製造廠有限公司於2011-10-13成立,公司位於北京市中國·廣東省·佛山市,主要生產經營溫控器等產品,公司多年致力於產業,切實推進與各大企業、廠家的合資、合作,用產業化發展的思路服務於社會和廣大用戶。
③ F2戰斗機的火力裝置如何
(1)火炮:
按照日本防衛廳的要求,研製F-2戰斗機主要是為了打擊海上目標,以達到殲敵於海上的目的。這就決定了F-2在武器配備上要以反艦作戰為主,在性能上要突出航程和載荷能力,那麼該機是否達到了這一要求呢?據介紹,F-2具有攜帶和使用多種武器裝備的能力。如在空對面武器方面,可帶ASM-1/ASM-2反艦導彈、340千克(750磅)炸彈、CBU-87集束炸彈,以及RL-4、AU-3A和RL-7火箭發射器,這三種火箭發射器分別可裝4枚137毫米火箭、19枚70毫米火箭和7枚7O毫米火箭。此外,F-2還可裝備兩種型號的CCS-1光學反艦制導炸彈,其中1型重227千克(500磅)、H型重340千克,這種制導炸彈完全可發射後不管。這些裝備使得F-2能在遠距離精確攻擊敵海上和灘頭目標。
盡管F-2以對海作戰為主,但其空戰能力也不弱。它不僅保留了原F-16C飛機上的M61A1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機炮,射速每分鍾6000發,最大攜彈量511發。還裝備了先進的空空導彈,具有較好的近距格鬥性能和超視距作戰能力。可攜帶的對空武器有:紅外製導的AAM-3和多種型別的AIM-9「響尾蛇」近距導彈、半主動雷達制導的AIM-7「麻雀」中距導彈、以及主動雷達制導的AAM-4先進中距導彈。其中AAM-3和AAM-4為日本研製。AAM-3是在「響尾蛇」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據說其尋的頭視角比AIM-9L導彈還要廣,敏捷性更高,彈頭威力更大,彈體前方四片翼鰭根部較細長,很像四支有把柄的鰭,確保了高速機動性。AAM-4與美國的AIM-120先進中距導彈相似,由三菱電氣公司研製,1995年10月在太平洋一個小島上進行過地面發射實驗,1996年開始交付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
(2)導彈:
F-2戰斗機兩側翼下各有6個外接點,機身下1個,總共有外接點13個。在作戰中可同時使用11個外接點,比F-16C多兩個。從左翼翼尖到右翼翼尖的13個外接點,依次編號為1、2、3、4L、4、5、6、7、8、8R、9、10、11,其中4L和4、8和8R兩對外接點在一次使用中只能根據需要各選用一個,1和11號兩個翼尖接架現在只能攜帶近距紅外空空導彈。在對誨(地)作戰中,3-9號掛架可攜帶ASM-1、ASM-2反艦導彈,CBU-87、340千克或227千克炸彈,凡可攜帶CBU-87集束炸彈的桂架均可掛火箭發射器。在對空作戰中,除了中間三個掛架外,其餘接點均可攜帶AIM-9、AIM-7或AAM-4近、中距空空導彈,也就是說該機最多可帶8枚空空導彈。中間三個接點,5和7號接點各可掛一個2271升副油箱,6號機身接架可掛一個1136升副油箱。
具有良好攻擊能力的戰斗機的必要條件是本身必須是優秀的武器裝載發射平台,可以彈性地攜帶各式各樣的武器。FS-X是以執行空中阻隔作戰和陸海近接空中支援作戰為主,而應狀況需求兼以執行防空作戰,其外掛載武器也依上述之用途而可分為:
R-77:
空中阻隔作戰:ASM-1和ASM-2空射反艦導彈、227公斤激光制導炸彈;未來將裝備ASM-3隱身遠程空射反艦導彈;近距空中支援作戰:227公斤激光炸彈、227公斤普通炸彈、CBU-87/B集束炸彈、JLAU3-A(70毫米)和RL-4(127毫米)火箭發射器;防空作戰:AIM-9L、AAM-3短程空對空飛彈和AlM-7F/M中程空對空飛彈。
為能攜帶上述的武器,FS-X的兩翼及機身中線下,一共有13點可掛載武器。其中STA4-8和STA4L/8R等四點是不能同時掛載的,因此實際可用的只有11點。加掛的副油箱有1136升(300加侖)和2271升(600加侖)兩種。1136升副油箱是掛在機身中線下,而2271升的副油箱是掛於主翼下方,這是美國為FS-X所研發的新式大型副油箱。主翼下方的掛架每一點都可以使用三聯裝掛架掛載3枚227公斤炸彈,大幅增加炸彈攜帶量。
④ 安國 AU8696 (拆了優盤看見的)量產時,裝置一直為0 怎麼辦
那兄弟有兩個可能:1.你量產失敗,U盤被損壞了。2.你重新下載幾個量產工具,重新量產一下。。祝福你。。。
⑤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主機和電腦連接不上怎麼辦
是不是鏈接電腦的線有問題 換一根 如果沒辦法就只能找工程師了
⑥ au輸入設備調成了立體聲混響還是錄不了電腦音
摘要 1/5 分步閱讀
⑦ 路由器名稱顯示defauit什麼意思
根據你的描述,default的意思是出廠默認參數,或者恢復默認參數,有的也用初始化或者reset。
⑧ 盧瑟福背散射實驗的實驗原理
現從盧瑟福核式模型出發,先求α粒子散射中的偏轉角公式,再求α粒子散射公式。
1.α粒子散射理論
(1)庫侖散射偏轉角公式
設原子核的質量為M,具有正電荷+Ze,並處於點O,而質量為m,能量為E,電荷為2e的α粒子以速度 入射,在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的質量大得多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前者不會被推動,α粒子則受庫侖力的作用而改變了運動的方向,偏轉 角,如圖3.3-1所示。圖中 是α粒子原來的速度,b是原子核離α粒子原運動徑的延長線的垂直距離,即入射粒子與原子核無作用時的最小直線距離,稱為瞄準距離。
圖3.3-1 α粒子在原子核的庫侖場中路徑的偏轉
當α粒子進入原子核庫侖場時,一部分動能將改變為庫侖勢能。設α粒子最初的的動能和角動量分別為E和L,由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可知:
(1)
(2)
由(1)式和(2)式可以證明α粒子的路線是雙曲線,偏轉角θ與瞄準距離b有如下關系:
(3)
設 ,則
(4)
這就是庫侖散射偏轉角公式。
(2)盧瑟福散射公式
在上述庫侖散射偏轉公式中有一個實驗中無法測量的參數b,因此必須設法尋找一個可測量的量代替參數b的測量。
事實上,某個α粒子與原子散射的瞄準距離可大,可小,但是大量α粒子散射都具有一定的統計規律。由散射公式(4)可見, 與b有對應關系,b大, 就小,如圖3.3-2所示。那些瞄準距離在b到 之間的α粒子,經散射後必定向θ到 之間的角度散出。因此,凡通過圖中所示以b為內半徑,以 為外半徑的那個環形 的α粒子,必定散射到角 到 之間的一個空間圓錐體內。
圖3.3-2 α粒子的散射角與瞄準距離和關系
設靶是一個很薄的箔,厚度為t,面積為s,則圖3.3-1中的 ,一個α粒子被一個靶原子散射到方向范圍內的幾率,也就是α粒子打在環 上的概率,即
(5)
若用立體角 表示,
由於
則有
(6)
為求得實際的散射的α粒子數,以便與實驗進行比較,還必須考慮靶上的原子數和入射的α粒子數。
由於薄箔有許多原子核,每一個原子核對應一個這樣的環,若各個原子核互不遮擋,設單位體積內原子數為 ,則體積 內原子數為 ,α粒子打在這些環上的散射角均為 ,因此一個α粒子打在薄箔上,散射到 方向且在 內的概率為 。
若單位時間有n個α粒子垂直入射到薄箔上,則單位時間內 方向且在 立體角內測得的α粒子為:
(7)
經常使用的是微分散射截面公式,微分散射截面
其物理意義為,單位面積內垂直入射一個粒子(n=1)時,被這個面積內一個靶原子( )散射到 角附近單位立體角內的概率。
因此,
(8)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散射公式。
代入各常數值,以E代表入射 粒子的能量,得到公式:
(9)
其中, 的單位為 ,E的單位為MeV。
1.盧瑟福理論的實驗驗證方法
為驗證盧瑟福散射公式成立,即驗證原子核式結構成立,實驗中所用的核心儀器為探測器。
設探測器的靈敏度面對靶所張的立體角為 ,由盧瑟福散射公式可知在某段時間間隔內所觀察到的α粒子總數 應是:
(10)
式中 為該時間 內射到靶上的α粒子總數。由於式中等都是可測的,所以(10)式可和實驗數據進行比較。由該式可見,在上方面內所觀察到的α粒子數與散射靶的核電荷 ,α粒子動能及散射角等因素都有關。
對盧瑟福散射公式(9)或(10),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驗證。
(1) 固定散射角,改變金靶的厚度,驗證散射計數率與靶厚度的線性關系 。
(2) 更換α粒子源以改變α粒子能量,驗證散射計數率與α粒子能量的平方反比關系 。
(3) 改變散射角,驗證散射計數率與散射角的關系 。這是盧瑟福散射擊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徵。
(4) 固定散射角,使用厚度相等而材料不同的散射靶,驗證散射計數率與靶材料核電荷數的平方關系 。由於很難找到厚度相同的散射靶,而且需要對原子數密度 進行修正,這一實驗內容的難度較大。
本實驗中,只涉及到第(3)方面的實驗內容,這是對盧瑟福散射理論最有力的驗證。
3.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
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包括散射真空室部分、電子學系統部分和步進電機的控制系統部分。實驗裝置的機械結構如圖3.3-3所示。
圖3.3-3 盧瑟福散射實驗裝置的機械結構
(1)散射真空室的結構
散射真空室中主要包括有 放射源、散射樣品台、 粒子探測器、步進電機及轉動機構等。放射源為 或 源, 源主要的 粒子能量為 , 源主要的 粒子能量為 。
(2)電子學系統結構
為測量 粒子的微分散射截面,由式(9),需測量在不同角度出射 粒子的計數率。所用的 粒子探測器為金硅面壘Si(Au) 探測器, 粒子探測系統還包括電荷靈敏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計數器、探測器偏置電源、NIM機箱與低壓電源等。
(3)步進電機及其控制系統
在實驗過程中,需在真空條件下測量不同散射角的出射 粒子計數率,這樣就需要經常地變換散射角度。在本實驗裝置中利用步進電機來控制散射角 ,可使實驗過程變得極為方便。不用每測量一個角度的數據便打開真空室轉換角度,只需在真空室外控制步進電機轉動相應的角度即可;此外,由於步進電機具有定位準確的特性,簡單的開環控制即可達到所需精確的控制。 E.盧瑟福等人所做,又稱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J.J.湯姆孫發現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內部結構後,1903年提出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系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范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
1909年盧瑟福的助手H.蓋革和E.馬斯登在盧瑟福建議下做了α粒子散射實驗,用準直的α射線轟擊厚度為微米的金箔,發現絕大多數的α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 ,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角度比湯姆孫模型所預言的大得多的偏轉,大約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轉角大於90°,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更無法用湯姆孫模型說明。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與正電荷聯系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電子繞著核在核外運動,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並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而被反彈回來,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