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體中導管和篩管的作用
導管是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位於維管束的木質部
它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個處
篩管位於維管束的韌皮部,也是縱向排列的細胞,不過組成它的細胞是活的.每個細胞還有一個伴胞
上下兩個細胞的細胞壁沒有貫通,但它們之間的細胞壁特化了,適合有機物的運輸.篩管就是把合成的有機物運輸到各處的
2. 皮下導管固定裝置可用於成人什麼部位的中心靜脈導管
中心靜脈是指距離心臟較近的大靜脈,主要指雙側的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中心靜脈壓(CVP)是指上、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處的壓力,是血液在右心室舒張充盈期被推送進入心室時的壓力,是通過上、下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置管測得,它反映右房壓,是臨床。
3. 高中化學,如圖所示,該裝置的作用是什麼長導管的作用又是什麼
因該是一個測定反應裝置內(密封)氣體的變化(氣體增加或減少)或者溫度回的變化(溫度上升或者降低答),長導管插入水中是為了讓裝置聯通大氣卻不讓大氣影響反應裝置(水封)並且將氣壓變化(氣體或者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液位)放大,能夠讓人直觀的一眼看出來液位的上升或者下降。
4. 電生理診斷用電極導管固定和可調的區別固定四極和十極的區別
希氏束電圖之導管固定位置後,於原穿刺部位附近以另一穿針點,用上述同樣方法於原來導管電極之近側或遠側,送入另外一根電極導管(雙極或四極)。導管電極送至上腔靜脈入口與右側壁交界部,電極連接程式控制刺激器,以兩倍閾值進行心房程式控制刺激,結合心電圖,希氏束圖記錄。可測定心房肌、預激綜合征旁道、房室結、希-浦系統的不應期。如刺激電極位於右室,可測定心室肌的不應期。一般用某一基本周長刺激8次,隨後加一期前刺激,期前刺激自心動周長的晚期開始,配對時間逐漸縮短(每次縮短10ms),觀察體表心電圖與希氏束電圖變化情況而決定不應期。現舉各部之有效不應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之測定為例:S1、A1、H1、V1分別代表基本周長之心房刺激信號(如刺激部位在心室,則為心室刺激信號)、心房波、希氏束波和心室波。
S2、A2、H2、V2分別代表期前刺激信號、及其引起的心房波、希氏束波和心室波。心房有效不應期—最長的S1、S2,S2不引起心房應激。預激綜合征旁道有效不應期—△波開始消失的最長的S1、S2。房室結有效不應期-最長的A1,A2,此A2之後無H2.希-浦系統有效不應期-最長的H1H2,此H2後無V2。心室肌有效不應期—最長的S1S2(刺激部位在心室),此S2後無V2。
(二)心內膜標測
系將多根導管電極置於心腔內(主要是心房內)的不同部位,以探測心腔內的激動順序,協助異位心律的診斷。電極導管多為四極(2個電極供刺激用、2個電極供記錄)。通常用4根導管電極分別置於右房上部、右房下部(記錄希氏束電圖),冠狀靜脈竇(刺激或記錄左房)及右室。
(三)程式控制刺激
曾有過折返型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可應用心房標測結合程式控制刺激的方法,(通常於右房上部進行刺激)以誘發折返型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作,亦可使發作終止。發作時通過心房各部激動的先後順序,可以闡明屬於何種折返機制,如房室結內折返、房室間折返(即通過房室間旁道逆傳作為折返途徑之一部分)、房內折返、竇房結折返等。以多見的房室結內折返引起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例:患者發生心動過速的解剖生理基礎是房室結內存在功能上的雙通道(房室傳導的快徑和慢徑)。當進行心房程式控制刺激時,可出現下列現象:隨著A1A2的逐漸縮短,A2H2逐漸延長。待A1A2縮短到某一程度時,A2H2突然跳躍式大幅度延長(多超過50ms)並隨之出現心動過速。當把A1A2與A2H2的關系在座標圖上連續標記時,呈現為一不連續的房室傳導曲線,是房室結內存在快徑與慢徑傳導的證據。
對一些冠心病或其他器質性心臟病有多次室性心動過速發作並有生命威脅的患者,也可用心室程式控制刺激的方法誘發及制止發作。
在用程式控制刺激誘發各類折返性心動過速後,可靜脈使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葯用同樣條件刺激,以觀察是否能再誘起發作,因而能篩選出預防發作的葯物。
(四)竇房結功能檢查
竇房結功能檢查只需要心房調搏及心房程式控制刺激。插入一雙極導管位於右心房上部,連接程式控制刺激器即可進行。
1.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心房調搏開始以高於竇性頻率10次/min開始,每次遞增10次/min,起搏至130或150次/min.每次刺激30-60s。停止刺激時計算後一個起搏脈沖到第1個恢復的竇性P波開始的間期即為竇房結恢復時間。竇房結恢復時間減去原來竇性周期為校正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c)。正常SNRT>1400ms,SNRTc>550ms。
2.竇房傳導時間(SACT)Strauss法:以患者自然竇性周期單個房性程序刺激心房,房性期前刺激偶聯間期逐漸由長至短,其後的竇性回歸周期包括了原來的竇性周期加上期前刺激傳入及傳出竇房結的時間,如果房-竇及竇-房傳導時間相等。則:
竇房傳導時間(SACT)=1/2(Ⅱ區反應竇性回歸周期-竇性周期)
Narula法:以多於原來竇性心率5-10次/min的心房周期刺激心房8次之後測量竇性回歸周期減去竇性周期時間,亦為原來的竇性周期加上刺激傳入及傳出竇房結的時間,計演算法與Strauss法相同。正常SACT〈160ms.
5. 導管和篩管各有什麼作用
導管:植物木質部由柱狀細胞構成的水分與無機鹽長距離運輸系統,就是運送非有機物的。篩管:韌皮部中的管狀結構。由篩分子組成,負責光合產物和多種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長距離運輸,就是運送有機物的
6. 混凝土灌注樁水下注漿時導管和注漿管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導管和注漿管的作用是樁端、樁側土體(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從而提高單樁承載力,減小沉降。
鑽孔灌注樁的後注漿基本上屬於劈裂注漿與滲透注漿相結合。所謂劈裂注漿,即壓入的高壓漿體克服土體主應力面上的初始壓應力,使土體產生劈裂破壞,漿體沿劈裂縫隙滲入土體填充空隙,並擠密樁側土,促使土體固結從而提高注漿區的土體強度。
如注漿區在樁底,則漿液首先在樁底沉渣區劈裂和滲透,使沉渣及樁端附近土體密實,產生「擴底」效應,使端承力提高,如注漿區在樁側某部位,則該部位也同樣出現「擴徑」效應。
從大量試樁實測資料可看出,樁底注漿後不僅樁的端承力提高了,在樁端以上5m甚至更大范圍內的樁側摩阻力也有較大提高。如果在樁側某段面注漿,同樣該斷面以上一定范圍內的樁側摩阻力也有明顯提高。
(6)體表導管固定裝置主要作用擴展閱讀:
施工工藝
1、在孔底設置注漿室。採用該工藝時鋼筋籠需下到樁底。
2、灌注樁成孔後,在孔內設置注漿管,注漿管的底部需製作螺紋絲扣並用管帽進行封堵。注漿管底部的位置需要伸出鋼筋籠15-20cm,使注漿閥能順利插入孔底。灌注砼前先往孔底倒入碎石或塊石,使出漿口埋入碎石或塊石內,然後再進行砼灌築。
3、將注漿管固定在鋼筋籠上(鋼管或黑鐵管),注漿導管底部採用單向專用注漿閥並插入樁底土中20~30cm。由於採用單向注漿閥,在進行樁身砼澆注時漿液不會灌入閥內,注漿時漿液也不會迴流。
7. 氣門導管有什麼作用
1.氣門導管的功用是對氣門的運動導向,保證氣門做往復直線運動,使氣門與氣門座圈能正確貼合,並將氣門桿的熱量傳給氣缸蓋。
2.
氣門導管的作用是保證氣門能沿其本身軸線做上、下運動。此外,氣門導管還具有導熱作用,幫助氣門散出熱量。
氣門導管的工作溫度也較高,約200℃。氣門桿在導管中運動時,僅靠配氣機構飛濺出來的機油進行潤滑,因此容易磨損。所以多用具有自滑性能的球墨鑄鐵或粉末冶金材料製成單獨零件,以一定的過盈壓入氣缸蓋上的氣門導管座孔中,防止脫落。有些發動機為了防止氣門導管松脫,採用卡環對導管進行固定與定位。
3.汽車發動機氣門的導向裝置,主要是對氣門起導向作用,同時使氣門桿上的熱量經氣門導管傳給汽缸蓋。
氣門導管有整體式和鑲入式兩種。整體式氣門導管在氣缸蓋中直接加工出氣門桿孔。鑲入式氣門導管在氣缸蓋內的導管孔內過盈壓入一根圓柱形管,過盈量為0.015~0.065mm。
8. 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十章神經系統課後習題
1.解剖學的人體標准姿勢是什麼?
人體標准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上肢自然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兩足並攏,足尖向前。
2.試述漿細胞的光、電鏡結構和功能。
漿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核圓形,染色質多聚集在核周並呈輻射狀排列,形似車輪狀。細胞質較多,嗜鹼性,近細胞核處有一著色較淺而透明的區域。電鏡下可見細胞質內含大量的粗面內質網,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漿細胞來源於B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
3.試述網織紅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正常值和意義。
網織紅細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占成人外周血紅細胞總數的0.5%~1.5%,新生兒可達3%—6%。該細胞較成熟紅細胞略大。煌焦油藍染色,可見細胞內有藍色的細網或顆粒,電鏡下為殘留的核糖體。1-3天後該細胞即可發育成熟。臨床上網織紅細胞的計數可作為貧血等某些血液性疾病診斷、療效判斷和預後估計的指標之一。
4.簡述化學性突觸的電鏡下結構。
化學性突觸由三部分組成:①突觸前成分:一般是前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終末膨大部分,有突觸小泡、線粒體。與下一個神經元接觸部位的細胞膜為突觸前膜。②突觸後成分:是後一神經元或效應細胞與突觸前成分相對應的局部區域。該處的細胞膜增厚,為突觸後膜,含有能與神經遞質特異性結合的受體。③突觸間隙:是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之間的狹窄間隙。
5.椎骨之間的連接結構有哪些?
椎骨的主要連接結構:椎間盤、椎間關節、黃韌帶和前、後縱韌帶位置。
6.簡述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及髖關節的構成。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構成,這三個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可完成屈、伸、旋前、旋後動作;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和髕骨共同構成;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
7.腹股溝管是如何構成的?管內有何結構通行?
腹股溝管位於腹前壁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肌和腱之間的裂隙。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腹股溝韌帶。
通行結構:男性為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
8.膈上有哪些裂孔?分別通行什麼結構?
膈有3個裂孔:位於第12胸椎前方,膈的左、右腳(膈的起點),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裂孔,通過主動脈和胸導管。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通過食管和迷走神經。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孔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2
一、問答題:
1.簡述胃的位置、分布和胃的毗鄰。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胃前壁從右向左與肝左葉、腹前壁和膈相鄰;胃後壁與胰、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鄰;胃底與膈和脾相鄰。
2.試述胃底腺主細胞、壁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主細胞又稱胃酶細胞,數量最多,主要分布於胃底腺的體和底。細胞呈柱狀,細胞質嗜鹼性,頂部細胞質含大量酶原顆粒。電鏡下細胞基底部及核周圍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核上方有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游離端胞質內有大量的酶原顆粒。主細胞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經鹽酸撒活成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質。嬰兒的主細胞還能分泌凝乳酶。
2)壁細胞又稱鹽酸細胞,數量較少,以胃底腺的體部和頸部較多。細胞呈三角形或圓形,細胞核圓形.居中,有的細胞可見雙核,細胞質嗜酸性強。電鏡下,壁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向細胞內深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稱細胞內分泌小管,小管附近有許多小管泡系、線粒體和高爾基復合體。該細胞具有分泌鹽酸和內因子的功能。
3.肝分泌的膽汁經何途徑排入十二指腸?
肝臟分泌的膽汁,由肝管匯合出肝,貯存在膽囊中,膽囊內的膽汁通過膽管於乳頭出開口流入十二指腸。
4.試述肝小葉的定義、組成、結構及功能。
肝小葉是肝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中央靜脈、肝板、肝血竇和膽小管組成。中央靜脈位於肝小葉的中央,肝血竇通人其內。肝板由肝細胞組成。肝細胞體積大,細胞核圓形位於細胞中央,可見雙核。電鏡下,可見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內質網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較多的線粒體等。肝血竇位於肝板之間,其內皮細胞有孔,且間隙大,基膜不完整。竇腔內除血液外還有肝巨噬細胞。肝細胞與血竇內皮細胞之間有竇周間隙,內充滿血漿,此處的肝細胞面有大量微絨毛。
5.鼻旁竇有哪幾對,分別開口於何處?
鼻旁竇有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四對。其中上頜竇、額竇和篩竇的前、中群開口於中鼻道,篩竇後群開口於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
6.試述肺泡及氣血屏障的結構。
肺泡為多面形囊泡,其一面開口於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其餘各面與相鄰肺泡彼此相貼;相鄰肺泡間有肺泡孔;肺泡表面覆蓋以肺泡上皮,由兩型細胞組成。I型肺泡上皮細胞呈扁平狀,覆蓋肺泡大部分表面,細胞質內含許多吞飲小泡。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呈圓形或立方形,鑲嵌於I型肺泡上皮細胞之間,凸向肺泡腔,表面有少量微絨毛,胞質內有許多嗜餓性板層小體。
7.試述腎小體電鏡下結構及濾過屏障。
形態結構:腎小體血管球為一團蟠曲的毛細血管,位於腎小囊內。進球微動脈從腎小體血管極處進入腎小囊,分支並相互吻合成網狀毛細血管袢,再匯合成一條出球微動脈從血管極處離開腎小囊。電鏡下,血管球毛細血管為有孔型毛細血管,孔上大都無隔膜。血管極處的少量結締組織隨血管進入血管球,形成毛細血管袢間的血管系膜,系膜內有星狀多突的球內系膜細胞參與血管基膜的更新。
8.男性輸尿管和尿道的狹窄和彎曲分別位於何處?
尿道外口,尿道膜部,尿道內口,恥骨下彎(如將陰莖向上提起,恥骨前彎可變直)。
9.簡述子宮的位置、分布及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的分期。
子宮位於盆腔中央,膀胱和直腸之間。正常成年未孕女子子宮呈前傾前屈位,子宮的固定裝置主要是盆膈和陰道的承托和韌帶的牽引固定。四對韌帶是子宮闊韌帶、子宮圓韌帶、子宮主韌帶、骶子宮韌帶。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3
一、問答題:
1.簡述心臟內防止血液逆流的結構。
主要有:房室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動脈瓣(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腱索、乳頭肌。
如:二尖瓣是附於左房室口周緣的二片瓣膜、借腱索連於乳頭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2.簡述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起始部,經左心耳與肺動脈於之間行向左前方,隨即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前室間支分布於左、右心室前壁的—部分和室間隔前2/3部;旋支分布於左房和左心室。
右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起始部,經右心耳與肺動脈干之間人冠狀溝,右行至膈面,延續為後室間支,沿途分支分布於左、右心室的下壁、室間隔的後1/3部及右心房,還分支供應竇房結和房室結。
3.供應胃的動脈有哪些?它們分別來源於何動脈?
胃左動脈起自腹腔干,胃右動脈起自肝固有動脈,胃網膜左動脈起自脾動脈,胃網膜右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短動脈起自脾動脈。
4.肝門靜脈收集哪些器官的靜脈血?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有哪些?
肝門靜脈主要收集胃、腸、胰、脾和膽囊等器官的靜脈血。
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靜脈叢,在直腸吻合形成直腸靜脈叢,在臍周圍吻合形成臍周靜脈網。
5.試述毛細血管的電鏡下結構特點和分布。
電鏡下,毛細血管分為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竇狀毛細血管。連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胞質內吞飲小泡豐富,細胞連續;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分布在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有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胞質內吞飲小泡較少,有許多貫穿全厚的孔,孔上有或無隔膜封閉;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分布在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腎血管球等處。竇狀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上有或無窗孔,細胞間隙較大;細胞間無緊密連接;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
6.試述淋巴結淺層皮質的結構。
淺層皮質是臨近淋巴結被膜處的淋巴組織,主要含B細胞。當受到抗原刺激後,可出現大量的、由B細胞密集而成的球狀淋巴小結。功能活躍的淋巴小結中心淺染,稱生發中心。生發中心內側份聚集著大量的大淋巴細胞,染色深,為暗區。其外側份為中等淋巴細胞,此區染色較淺,為明區。淋巴小結周邊,而且近被膜側為小淋巴細胞,它們常聚集成帽狀結構,稱小結帽。同時淋巴小結內含較多的巨噬細胞。
7.眼球外肌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運動眼球的各肌及其作用是:內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內側。外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外側。上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上內。下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下內。上斜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上外。
8.簡述中耳鼓室六個壁的組成和內含結構。
鼓室的上壁為鼓室蓋,下壁為頸靜脈壁,前壁為頸動脈壁,後壁為乳突壁,外側壁主要由鼓膜構成,內側壁為迷路壁,有面神經。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4
一、回答以下問題。
1.腓總神經損傷可引起哪些肌群癱瘓?病人有何主要表現?
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表淺易受損,損傷後的表現為:小腿前、外側群肌癱瘓;此時在小腿後群肌的作用下形成「馬蹄內翻足」,同時伴有小腿前、外側面及足背的感覺障礙。
2.面神經損傷的病人有哪些症狀和體征?
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唾液減少;味覺障礙。
3.分布到舌的神經有哪些?
下頜神經分布到舌前2/3的一般感覺;面神經分布到舌前2/3的味覺;舌咽神經分布到舌後1/3的感覺和味覺;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4.脊髓內主要上、下行纖維束有哪些?說明它們各自的起止和功能。
(1)上行纖維束:薄束和楔束位於後索內,由同側脊神經節發出的中樞突組成。脊髓丘惱束(包括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位於外側索和前索內,由對側後角細胞發出的交叉後的纖維組成。
(2)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二束分別位於外側索和前索。皮質脊髓側束縱貫脊髓的全長,由對側大腦皮質發出纖維交叉後形成,止於同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控制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皮質脊髓前束僅見於頸髓和上部胸髓,由同側大腦皮質發出的纖維形成,纖維逐節交叉後再止於對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
5.內囊膝和後肢損傷可傷及哪些上、下行纖維束?病人有何主要表現?
通過內囊的纖維主要有:內囊膝有皮質核束;內囊後肢有皮質脊髓束、丘腦皮質束(丘腦上輻射)、視輻射和聽射。當一側內囊損傷,患者可出現對側半身淺、深感覺喪失;對側半身痙攣性癱瘓;雙眼視野對側半同向性偏盲,即臨床上稱為的「三偏症」。
6.簡述腦脊液的產生和迴流途徑。
腦脊液由側腦室的脈絡叢產生,經室間孔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匯合,經中腦水管至第四腦室,與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匯合,再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兩個外側孔至蛛網膜下隙,使腦和脊髓被腦脊液所浸泡,可對它們有營養、支持和保護的作用;腦脊液最後經蛛網膜粒滲入上矢狀竇,歸人靜脈。
7.試述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的光、電鏡結構及功能。
束狀帶位於球狀帶的深面,最厚。細胞較大,呈多邊形,排列成單行或雙行的細胞索,索間有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束狀帶的細胞核染色較淺,胞質富含脂滴,在HE標本上,脂滴常被溶解,故胞質呈泡沫狀。束狀帶細胞分泌糖皮質激素,如可的松等,主要作用能使蛋白質及脂肪分解轉變為糖、抑制免疫反應和抗炎症作用。束狀帶受垂體前葉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調節。
8.試述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為含氮類激素,所以它具有含氮類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該細胞為立方形,胞質嗜鹼性,核圓,位於中央。濾泡上皮細胞的高度隨腺體的功能狀態而變化。當功能活躍時,濾泡上皮細胞增高呈柱狀,濾泡腔內膠質減少;反之,細胞呈扁平狀,膠質增多。電鏡下,濾泡細胞胞質內有發達的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過氧化物酶體、溶酶體和線粒體,細胞頂部有中等密度的分泌顆粒和低電子密度的膠質小泡。功能:濾泡上皮細胞合成和儲存T3、T4,促進細胞氧化和能量代謝,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
9.試述胎盤的結構及胎盤膜。
人胎盤一般結構:足月胎盤呈圓盤狀,重500克,直徑15~20厘米,中央厚,邊緣薄,分兩個面:胎兒面光滑,表面覆蓋有羊膜,臍帶一般附於中央;母體面粗糙,可見15~30個胎盤小葉。組織結構:胎兒面由叢密絨毛膜與表面的羊膜組成。叢密絨毛膜形成絨毛膜板,板上發出40~60個絨毛干。
胎盤膜:胎兒血與母體血在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所通過的結構,稱胎盤膜或稱胎盤屏障。早期胎盤膜較厚,從絨毛間隙至絨毛毛細血管內依次為合體滋養層、細胞滋養層及基膜、絨毛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內皮基膜及內皮;胚發育後期,胎盤膜變薄,母血與胎兒血之間僅隔合體滋養層、絨毛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共同基膜,通透性增強,有利於物質交換。
9. 導管的作用
導管的作用:
1. 排氣法一般都是要長導管 但對於排水法有一些用洗氣瓶改裝的集氣裝置(因為口朝上)可以用短導管 一般氣體需要冷卻的時候用長導管
2. 連通大氣,水與濃硫酸混合放熱,會使錐形瓶內氣壓變大,導管的作用是連通大氣防止因氣壓過大使活塞彈出或錐形瓶炸裂
3. 導管是運輸由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篩管是運輸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