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制備銅鏡
銅鏡反應:
由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再加入酒石酸鉀鈉,配製成「斐林試劑」如果加入甲醛能將其還原,即有紅色單質銅沉澱產生,在試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銅鏡。常用此反應檢驗醛基的存在。 (若改用乙醛等其他的醛,其還原能力比甲醛弱,不能生成單質銅,只能得到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實驗步驟
1、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研細的硝酸銅晶體,加熱使之熔化,輕輕轉動試管,使熔化的硝酸銅均勻附著試管內壁上。繼續加熱,使硝酸銅分解,在試管內壁上附著一層黑色氧化銅。 2、 在另一支試管中裝入一團浸有乙醛溶液的脫脂棉,並按圖連接好實驗裝置。 3、 先用酒精燈加熱氧化銅1分鍾,然後用另一酒精燈小火加熱脫脂棉,使乙醛揮發,與氧化銅發生反應,即可得到光亮的銅鏡。 4、 尾氣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試液變紅色,說明有乙酸生成。
反應原理
2Cu(NO3)2═2CuO+4NO2↑+O2↑ CH3CHO+CuO═Cu+CH3COOH
㈡ 實驗中,如何區別甲醛和苯甲醛
甲醛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易溶於水、醇和醚。甲醛在常溫下是氣態,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現。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爾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生縮聚反應,可以得到酚醛樹脂(電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現為對皮膚粘膜的刺激作用。
中文名稱:甲醛
中文別名:福爾馬林、甲醛水、蟻醛溶液
英文別名:Formalin,Formol ,Methanal solution ,Oxymethylene solution ,Methyl aldehyde solution
化學式:CH₂O。
甲醛相關圖片結構簡式:HCHO
分子空間構型:平面三角型
相對分子質量:30.03
苯甲醛(Benzaldehyde)又名安息香醛、苯醛,是苯的氫被醛基取代後形成的有機化合物,也是苦扁桃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苯甲醛微溶於水,能與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混溶,在室溫下其為無色液體,具有特殊的杏仁氣味。
中文名 苯甲醛
別 名 苯醛
分子量 106.12
別稱 安息香醛、苯醛、人造苦杏仁油
外觀 純品為無色液體,工業品為無色至淡黃色液體,有苦杏仁氣味
外文名 benzaldehyde
分子式 C7H6O
化學式 C6H5CHO
實驗室中鑒別甲醛和苯甲醛:
加入斐林試劑(Cu(OH)2鹼性懸濁液)加熱,產生磚紅色的Cu2O沉澱的是甲醛
HCHO+4Cu(OH)2 --------(加熱)------→ CO2↑+2Cu2O↓+5H2O
㈢ 銅鏡反應的實驗器材
舉例:
試管、試管夾、酒精燈、培養皿、台秤、角匙、石棉網、10%氫氧化鈉溶液、5%硝酸銀溶液、0.5M氨水、6M氨水、固體硝酸銀(cp)、7%硫酸銅溶液、6M鹽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鈉溶液、**酒石酸鉀鈉溶液、銀氨溶液、10%氯化亞錫溶液。
甲酸鈉溶液:10g氫氧化鈉置於燒杯中,慢慢滴定4.5ml甲酸鈉溶液(邊滴邊攪拌),加100ml蒸餾水即成。
酒石酸鉀鈉溶液:四水酒石酸鉀鈉8g和氫氧化鈉2.6g加到20ml蒸餾水中。
銀氨溶液:試管中加1 ml 5%硝酸銀溶液,加1滴5%氫氧化鈉溶液,在不斷振盪下滴加稀氨水至沉澱剛好溶解為止。
10%氯化亞錫溶液 : 秤取2克氯化亞錫,先溶於少量6M鹽酸中,再稀釋至20ml。
㈣ 是否可以用銅鏡反應檢查患糖尿病
只要能檢測出葡萄糖的反應都能檢查糖尿病!!所以可以!!正常人尿液中是不含葡萄糖的!!
㈤ 幾個學有機化學營養物質中遇到的小問題.
1.硬脂酸甘油酯又稱高級飽和脂肪酸甘油酯? 是的
2.為什麼醛基有還原性而酮基沒有? 醛基的碳原子上有一個氫原子,決定其化學活性 ,可以被氧化成羧基,就是生成酸了
3.澱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麥芽糖能不能水解生成蔗糖? 不能
4.用Cu(OH)2檢驗葡萄糖用不用在鹼性條件下檢驗,要在鹼性條件下檢驗
這是做銅鏡反應的實驗條件
㈥ 銅鏡反應的實驗原理
舉例1:
從標准電極電勢值可知:Cu,Ag, Hg, Hg2和相應的化合物具有氧化性,均為中強氧化劑。
Cu溶液中加入KI時,I被氧化為I2, ,Cu被還原得到白色CuI沉澱,CuI能溶於過量KI中形成配離子。
2Cu+4I===2CuI (白色)+I2
CuCl2溶液中加入Cu屑,與濃HCl共煮得到棕黃色[CuCl2]配離子。CuCl2+Cu(s)+2HCl(濃)===2H[CuCl2](棕黃色)
生成的配離子[CuCl2]不穩定,加水稀釋時,可得到白色的CuCl沉澱。
鹼性介質中,Cu與葡萄糖共煮,Cu被還原成Cu2O紅色沉澱。
2Cu+4OH(過量)+C6H12O6===Cu2O (紅)+2H2O+C6H12O7
或2[Cu(OH)4]+C6H12O6===Cu2O (紅)+4OH+2H2O+C6H12O7
此反應稱為「銅鏡反應」
舉例2:
2Cu(NO3)2═2CuO+4NO2↑+O2↑
CH3CHO+CuO═Cu+CH3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