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驗證質量守恆定律,某學習小組使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一:如圖1,將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和
(1)觀察到溶液由藍色逐漸變成綠色,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說明有新物質版生成;由於權鐵和硫酸銅反應沒有生成氣體,因此實驗中天平指針仍然平衡,故填:有新物質生成;天平指針仍然平衡.
(2)實驗二中,反應前沒有稱量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反應後沒有稱量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質量,因此不能得出正確結論,應使用密閉容器進行試驗,故填:反應前沒有稱量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反應後沒有稱量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質量,因此不能得出正確結論,應使用密閉容器進行試驗.
2. 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對實驗的成敗注意事項為:要保證葯品過量,要保版證裝置權的氣密性良好,同時一定要等到溫度恢復到室溫再打開止水夾讓外界液體進入裝置內.所以在分析造成裝置造成結果偏小時,要考慮葯品的量可能不足造成沒有將氧氣完全消耗,同時要考慮裝置在葯品的足夠的情況下因為氣密性不好,導致液體不能等體積進入而引起結果偏低,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等同樣能造成進入的水少於集氣瓶容積的五分之一;故填:紅磷的用量不足;裝置的密封性不好,漏氣或沒有冷卻到室溫就進行測量;
(2)根據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可知瓶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由該實驗的現象(水並沒有充滿整個集氣瓶;過量的紅磷不能在其中繼續燃燒),可推斷得出氮氣難溶於水和化學性質不活潑(不與紅磷反應)的結論;故填:物理性質:難溶於水; 化學性質:氮氣不與紅磷反應.
3. 某校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學生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鐵與水反應」的實驗,並利用產物進一步與CuO反應(圖中
(1)鐵與水蒸氣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氫氣,配平即可;故答案為:3Fe+4H2O
高溫 | .
4. 某校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學生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鐵與水反應」的實驗,並利用產物進一步與氧化鐵反應(圖
(1)根據鐵在氧氣中燃燒的產物和元素守恆,可知產物為:Fe3O4和H2. 故答案為:3Fe+4H2O 高溫 | .
5. 某課外小組分別用如圖所示裝置對原電池和電解原理進行實驗探究.請回答:Ⅰ.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第一組
(1)在保證電極反應不變的情況下,仍然是鋅作負極,則正極材料必須是不如鋅活潑的金屬或導電的非金屬,鋁是比鋅活潑的金屬,所以不能代替銅, 故答案為:A; (2)N電極連接原電池負極,所以是電解池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式為:2H++2e-═H2↑(或2H2O+2e-═H2↑+2OH-), 故答案為:2H++2e-═H2↑(或2H2O+2e-═H2↑+2OH-); (3)原電池放電時,陰離子向負極移動,所以硫酸根從右向左移動,電解池中,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陽極上鐵失電子生成亞鐵離子,亞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氫氧化亞鐵被氧氣氧化生成氫氧化鐵,所以濾紙上有紅褐色斑點產生, 故答案為:從右向左;濾紙上有紅褐色斑點產生; (4)電解過程中,陰極上氫離子放電生成氫氣,則陰極附近氫氧根離子濃度大於氫離子溶液,溶液呈鹼性,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為:增大; (5)鐵是活潑金屬,電解池工作時,陽極上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氫氧根離子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所以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Fe-6e-+8OH-═FeO42-+4H2O和4OH--4e-═2H2O+O2↑,故答案為:4OH--4e-═2H2O+O2↑; (6)正極上高鐵酸根離子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反應方程式為2FeO42-+6e-+5H2O═Fe2O3+10OH-,故答案為:2FeO42-+6e-+5H2O═Fe2O3+10OH-.
6.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後,沿木板滑行.(1)
(1)該實驗抄中要使橡皮筋對小車所做功為合外力的功,應當進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這樣操作可以使橡皮筋鬆弛後,小車能做勻速運動,從而根據紙帶求出小車勻速時的速度大小(即加速運動的最大速度),故AB錯誤,CD正確. 故選CD. (2)點距均勻時的速度為勻速運動時的速度,因此有: v= = =4.0m/s . 故答案為:4.0. (3)用描點法得出圖象如下所示:
| 1 | v | 一定是不正確的,故B錯誤,ACD正確. 故選ACD. |
7. 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粉末狀礦物
(1)玻璃泡的容積較大,玻璃管很細,玻璃泡內氣體近似看成等容變化,氣體內的壓強P=P 0 -h,h越大,P越小容,由查理定律可知,溫度越低.h越大,溫度讀數越小; (2)氣體發生等容變化,則P=KT,△P=K△T,而△P=△h,△T=△t,則△t與△h成線性關系,故刻度線的間距均勻; (3)大氣壓強增大,水銀面向上移動,讀數變小,因為△h=△P,所以應從管內水銀面向下移動△h的刻度線讀數. 故本題答案是:(1)小;(2)略;(3)變小,應從管內水銀面向下移動△h的刻度線讀數.
8. 某課外活動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氯氣與氨氣之間的反應.其中A、F為氯氣和氨氣的發生裝置,D為純
(1)反應源MnO2+4HCl═MnCl2+Cl2+2H2O中,M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MnO2為氧化劑,Cl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HCl為還原劑,Cl2為氧化產物,MnCl2為還原產物,氧化劑和還原劑得失電子數目相等,由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可知轉移的電子數目為2,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情況為: ; (2)因氯氣中混有HCl,且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很小,HCl在飽和食鹽水中溶解度較大,則可用飽和食鹽水來除去氯氣中混有的HCl,E中乾燥管內利用鹼石灰吸水乾燥氨氣, 故答案為:除去Cl2中的HCl;鹼石灰; (3)由出現白煙可知生成的固體為氯化銨,步驟②中白色沉澱為氯化銀,可證明原固體中存在氯離子,步驟①來證明銨根離子,則應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熱產生氣體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說明生成氨氣,即原固體中存在銨根離子, 故答案為:NH4+; (4)因氯氣、氨氣都污染環境,不能直接排放,則缺少尾氣處理裝置,可以連接氣球, 故答案為:將D裝置的豎直導管口套一個氣囊收集尾氣,以防尾氣污染環境;
9. 某課外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在實驗室制備氯氣並探究其相關性質(夾持設備已略).(1)制備氯氣選用的
(1)漂白精的成分為次氯酸鈉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鹽酸中的氯離子;反應為次氯酸根離子和氯離子在酸溶液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故答案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2)裝置B的作用之一是安全瓶,監測實驗進行時C中是否發生堵塞,若堵塞,裝置AB中氣體壓強增大,會把B中的液體壓入長頸漏斗中形成水柱; 故答案為:氣體中長頸漏斗中液面明顯上升,形成水柱; (3)氯氣無漂白作用,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乾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a、氯氣從食鹽水中出來會含有水蒸氣,乾燥有色布條會褪色,通過鹼石灰後,氯氣會被吸收,後續試驗無法驗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故a錯誤; b、氯氣從食鹽水中出來會含有水蒸氣,乾燥有色布條會褪色,通過硅膠後,水蒸氣會被吸收,但遇到濕潤的有色布條會褪色,不能證明其漂白作用的物質,故b錯誤; c、氯氣從食鹽水中出來會含有水蒸氣,濕潤有色布條會褪色,加入濃硫酸,氣體不能進入後面裝置,不能證明氯氣是否有漂白性,故c錯誤; d、氯氣從食鹽水中出來會含有水蒸氣,濕潤有色布條會褪色,通過固體乾燥劑氯化鈣吸收水後,遇乾燥的有色布條不褪色證明氯氣無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濕潤的有色布條、無水氯化鈣、乾燥的有色布條,所以選d; 故答案為:d; (4)D中是溴化鈉,當向D中緩緩通入少量氯氣時,氯氣和溴化鈉反應生成溴單質,可以看到無色溶液逐漸變為黃,所以現象為:溶液從無色變化為黃色: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說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打開活塞,將裝置D中含溴單質的少量溶液加入含碘化鉀澱粉溶液的裝置E中,溴單質和碘化鉀反應生成碘單質,碘單質遇澱粉變藍; 故答案為:黃(或橙);溶液變藍色; (5)裝置中在驗證溴單質氧化性大於碘單質的實驗驗證方法中 不能排除氯氣氧化碘離子的干擾作用;最後裝置F氯氣通入會和水反應生成鹽酸,鹽酸和亞硫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硫污染氣,不能被吸收; 故答案為:①E處未能排除D中過量Cl 2 的干擾,而置換出I 2 ; ②Cl 2 通入NaHSO 3 溶液中會產生SO 2 ,污染空氣; |
10. 某課外活動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分別做如下實驗
因SO 2 能使品紅褪色,但這種漂白不穩定,加熱品紅時,SO 2 氣體逸出,又恢復為紅色,冷卻後又褪成無色, 故答案為:溶有SO 2 的品紅;SO 2 氣體逸出,品紅溶液恢復紅色.
與學生課外實驗小組使用如圖所示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團工具箱
發布:2025-09-28 10:54:38
瀏覽:2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