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同學在做雙縫干涉實驗時,安裝好實驗裝置,在光屏上卻觀察不到干涉圖樣,這可能是由於()
光束的中央軸線與遮光筒不一致,會導致光屏上產生的干涉條紋很弱 ,
若相差較大回 ,則干涉條紋產答生在干涉儀的桶壁上而不是光屏上 (這有點類似凸透鏡成像實驗),
所以 A 正確 ;
單縫與雙縫不平行 ,會導致 干涉條紋 不清晰 —— 因為這個實驗中 ,
單縫起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線狀光源 ,單縫與雙縫平行 ,
則 單縫各處到雙縫對應位置的距離差相等 ,雙縫就相當於兩個頻率相同相差恆定的相干光源 ,而單縫與雙縫不平行,則單縫各處到雙縫對應位置的距離差就不相等,雙縫光源的相差就會不同 。
② 請教:雙縫干涉實驗裝置
你是不是沒裝慮光鏡?先過濾成單色光才可以進行干涉實驗。要加在單縫前的,干涉的條件是相同頻率、相位差。你先加個慮光鏡看看,調整下雙縫和成像處的位置。
③ 雙縫干涉實驗觀測光子用什麼顯微鏡,顯微鏡原理是什麼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是結合了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激發技術的一種新技術。雙光子激發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在經過一個很短的所謂激發態壽命的時間後,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熒光分子是相同的。雙光子激發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為了不損傷細胞,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高能量鎖模脈沖激光器。這種激光器發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其脈沖寬度只有 100 飛秒,而其周期可以達到 80 至 100 兆赫。在使用高數值孔徑的物鏡將脈沖激光的光子聚焦時,物鏡的焦點處的光子密度是最高的,雙光子激發只發生在物鏡的焦點上,所以雙光子顯微鏡不需要共聚焦針孔,提高了熒光檢測效率。
④ 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雙縫間的距離為d,雙縫到像屏的距離為L,調整實驗裝置使得像屏上可以看到清晰
AB、將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離,或右移一小段距離,屏上都仍有清晰的干涉條紋.故版A錯誤,B正確.
C、根據雙縫權干涉條紋的間距公式△x=
L |
d |
⑤ 用白光照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裝置,觀察到的現象是怎樣的
如果用白光做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除了中央亮條紋是白色,其餘亮條紋都是彩色的。
⑥ 一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在真空中觀察時,干涉條紋間距為1.5mm。若把
條紋間距與波長成正比,與折射率成反比,干涉條紋間距:1.5mm/【4/3】=1.125mm
⑦ 在線求指導: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如圖
A |
⑧ 如何利用雙縫干涉實驗裝置測量未知雙縫的雙縫間距
利用他們之間的公式。測出明暗條紋的間距,和光牆到投屏的距離。相當於半波長的倍數。兩個明紋間距KRD/d,這樣就可以求d的值了。
⑨ 雙縫干涉實驗中的「看一眼」的設備到底做何解釋誰能進一步說明
觀測者效應最前是從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被人發現的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在我們儀器觀測前,結果有多條光帶。這是因為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在雙縫處相互干涉的結果。但單電子如果要相互干涉,就肯定要兩條縫里都有波發出。所以當實驗結果產生的時候,幾乎所有科學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意味著一個電子同時出現在左縫與右縫。
於是他們為了搞清楚這個事情,加了一個觀測儀器去觀測,看看電子到底通過了哪一條縫。實驗很成功,他們成功地觀測到了電子通過左縫,右縫,左縫......但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只要一觀測,光帶就變成了兩條,如同電子不在具有波動性,像子彈一樣變成了經典粒子。研究人員還是沒有發現左縫與右縫同時出現電子。
這個實驗做了無數遍,得到的結果都一樣。觀測了就只有兩條光帶,不觀測就有多條光帶。
科學家們開始思考是不是實驗裝置出了問題,因為觀測要用到光,光照一下我們宏觀物體肯定不會改變它什麼運動狀態,但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光照一下可能也會對其運動狀態發生大的影響,因為光子也是有動量的。
於是就有了單原子雙縫干涉實驗,對於原子來講,它比電子質量就大得多了,光照一下對它的影響微乎其微。然並卵啊,得到的實驗結果與單電子雙縫干涉一樣。
科學家們還不死心,因為影響微弱不代表沒有影響,這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有時候光子會變成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科學們想做一種不影響電子,又能觀測到電子的裝置。結果還真有牛B人搞出來了。因為電子在運動中也會帶來周圍電場的變化,就是你不用光去照它,它自己也會發光。於是觀測儀器大升級,不發光,只接收光。因為技術越來越高,實驗也獲得了成功。但然並卵啊,得到的實驗結果還是一樣。。。。
於是科學家們普遍認同了這一觀點,在微觀粒子被觀測前是沒有固定的位置的,它是一縷波。當它被觀測的那一剎那,它就變成了粒子。。。波粒二象性在這里被重新認知。
對於這種現象,現代物理學的主流解釋是哥本哈根詮釋。 這個解釋比較簡單,就是說微觀粒子被觀測前,其運動狀態和位置有無限種可能,但我們觀測會使這N多可能性的事件塌縮。微觀粒子從波態塌縮成粒子態(吐槽:這尼瑪也算解釋啊,你不是把實驗結果說了一遍么)
然後支持率第二的就是多世界詮釋。就是說我們的世界其實不是唯一的,在觀測的時候,你就會被分配到其中的一個世界中(如電子從左縫通過),而電子從右縫通過就是另一個平行宇宙,與你互不相干。這種學說因為成功的預測了惠勒延遲選擇實驗,以及EPR佯謬的結果。所以也非常受歡迎。為什麼它還是被哥本哈根詮釋擊敗了而成為萬年老二呢?因為物理學是一個基於實驗依據的學說。多世界詮釋這種不能證明又不能證偽的學說在眾多科學家看來沒有任何意義。除非能拿出多世界存在的鐵證,不然我們只認為這是一種猜測。而多世界詮釋的理論認為平行宇宙是相互平行的,互不幹擾,自然也就沒法證明。。。。所以,萬年老二的位置就坐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