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
(1)据图可以知道,图I中的仪器是烧杯,图E中的仪器是试管,故填:烧杯,试管;
(内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容目的是做对照试验,故填:对比;
(3)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在热水中分子的运动速度快,故可以观察到C中变红的快,B中变红的慢,故填: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
(4)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故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故填:有利于环境保护.
⑵ 小明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质,实验装置如如:此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
氨水显碱性,复能使酚酞制试液变红,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B边的氨分子运动的快,先进入酚酞试液中.所以此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⑶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
(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回是想说明氨水能使答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
⑷ 学习化学知识,你可以感受到化学很有趣、也很美丽.(1)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其气密性良好
(1)由趣味实验装置图,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回和液答体可能是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物质,使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而使瓶内水喷出形成“喷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二氧化锰遇过氧化氢溶液会生成氧气;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等.
(2)由于滴入的液体是纯碱溶液,A杯中变成了红色,是碱性纯碱溶液与酚酞混合,B杯产生大量的气泡可能是纯碱溶液遇酸性溶液,C杯中有白色沉淀,则可能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合理即可)
(2)酚酞;稀盐酸(或稀硫酸等);Na2CO3+Ca(OH)2=CaCO3↓+2NaOH;复分解反应.
⑸ 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D是正确的啊 当发光管移动到一定距离,在光凭上成易个两点,光凭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啊,所以D是正常的。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⑹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明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
(1)①我们不便于直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即光线,但光线能显示在光屏上,我们专可以借助光屏来显示属光的传播路径;
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因此借助光屏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
②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应与镜面垂直;
(2)①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②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③小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说明像距等于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故f=
1 |
2 |
⑺ 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如图),其气密性良好.实验时,将A中分液漏斗里的液体滴入瓶内与固体接触,B中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能使A中的温度降低,水能够进入A中,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不可内能是硝酸铵和水.容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够放出大量的热,A中的空气膨胀,进入B中,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氧化钙和水.
C、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进入B中时,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镁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进入B中时,水从尖嘴导管口喷出,所以A中固体和液体可能是镁和稀盐酸.
故选:A.
⑻ 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的性质.(1)当打开K1、关闭K2时
(1)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A、B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锌与稀硫酸专反应制取氢气,属因为B中的进气管短,因此不能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
(2)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烧杯中放紫色石蕊试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H2O+CO2=H2CO3
⑼ 23.为了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凹陷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专;
(2)分析比较图甲、属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故答案为:(1)凹陷程度;(2)受力面积;压力;(3)压力;受力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