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料衡算式中用气体或液体总摩尔流量可以吗
第三章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化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是利用物理与化学的基本定律,对化工过程单元及化工过程单元系统的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进行定量的计算.
通过计算,从中找出主副产品的生成量,废物的排出量,确定原材料的消耗与定额,确定各物流的流量,组成和状态,确定每一设备内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速度.
从而为确定操作方式,设备选型以及设备尺寸的确定,管路设施与公用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一节 物料衡算的原理,方法和程序
一,物料衡算的基本原理
1.物料衡算的目的:
通过物料衡算可以确定:
(1)原材料消耗定额,判断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各设备的输入及输出的物流量,摩尔分率组成及其他组成表示方法.
(3)作为热量计算的依据.
(4)根据计算结果绘出物流图,可进行管路设计及材质选择,仪表及自控设计等.
2.物料衡算的依据
(1)设计任务书中确定的技术方案,产品生产能力,年工作时及操作方法.
(2)建设单位或研究单位所提供的要求,设计参数及实验室试验或中试等数据,主要有:
①化工单元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物配比,转化率,选择性,总收率,催化剂状态及加入配比量,催化剂是否回收使用,安全性能等.
②原料及产品的分离方式,各步的回收率,采用物料分离剂时,加入分离剂的配比.
③特殊化学品的物性,如沸点,熔点,饱和蒸汽压,闪点等.
(3)工艺流程示意图.
二,物料衡算的基本方法
1.物料平衡的方程
物料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对于任一化工过程单元或过程单元系统,均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可写出如下物料平衡方程:
该式在下列情况下可简化:
(1)稳定操作过程 (Fi-F0)+(DP-Dr)=0
(2)系统内无化学反应 Fi-F0 =W
(3)系统内无化学反应的稳定操作过程
Fi-F0 =0
对于没有化学反应的过程,一般只列写各组分的衡算方程,只有涉及化学反应时,才列出各元素的衡算方程.
2.物料衡算的基准
进行物料衡算时,必须选择一计算基准,并在整个运算中保持一致.
(1)时间基准
对于连续操作过程,选用单位时间作为基准是很自然的,单位时间可取1d,1h,或1s等.
(2)批量基准
对于间歇操作过程,按投入一批物料的数量为基准,最为方便.
(3)质量基准
可取某一基准物流的质量为100kg,然后计算其它物流的质量.
(4)物质的量基准
对于有化学反应的过程,由于化学反应是按摩尔进行的,因此用物质的量基准更为方便.
(5)标准体积基准
对于气体物料,可采用标准体积基准,其实质与物质的量基准相同.
三,物料衡算的基本程序
(1)确定衡算的对象和范围,并画出计算对象的草图.
(2)确定计算任务
(3)确定过程所涉及的组分,并对所有组分依次编号.
(4)对物流流股进行编号,并标注物流变量.
(5)收集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包括两类:一类为设计任务所规定的已知条件;另一类为与过程有关的物理化学参数.具体如下:
①生产规模和生产时间
②有关的定额的技术指标
③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规格
④与过程有关的物理化学参数.
(6)列出过程的全部独立物料平衡方程式及其相关约束式
对于有化学反应发生的要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明确反应前后的物料组成和各个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必要时应指出其转化率和选择性,为计算做准备.
约束式分为两类:
(I)分数约束式
当一般物流的组成用摩尔分数或质量分数表示时,有下式成立:
式中xij 第j组分在第i股物流中的摩尔分数;
Ns 物流的股数
Ne 物流组分数
(II)设备约束式
常见的设备约束式有:
①进料比为一常数
②两股物流具有相同的组成
③相平衡常数
④化学平衡常数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转化率,选择性或其他限度.
(7)选择计算基准
(8)统计变量个数与方程个数,确定设计变量的个数及全部设计变量.
(9)整理并校核计算结果
(10)绘制物料流程图,编写物流表
上述步骤可归纳如下:
①陈述的问题
②列出可获得的数据
③画出衡算方框图
④对物流流股及各组分编号
⑤确定衡算范围
⑥建立系统各参数的基准
⑦建立各组分和总物料的衡算方程
⑧解析方程
⑨校核计算结果
⑩绘制物料流程图,编写物流表
第二节 连续过程的物料衡算
对于连续过程,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一般是稳态过程,体系内无物料积累.将稳态过程以各物流的总流量Fi及组成xij表示,则有:
式中Fi 第i股物流物质的量的流量,流入为正,
流出为负
xij 第j组分的第i股物流中的摩尔分数
vjm 第j组分的第m个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系数,
生成物为正,反应物为负,惰性组分为零.
rm 第m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Nr 过程中所包含的化学反应个数
一,非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
对于非反应的连续稳态过程,上式可简化为:
常见物理过程的物料衡算
1.混合
2.连续蒸馏
3.增湿
4.气体混合物部分冷凝
5.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
6.闪蒸
7.物理吸收
8.提浓
二,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
对于包括有化学反应的物料计算举例说明其衡算过程与步骤.
例3-1:P46
三,间歇反应釜中的物料衡算
在进行反应釜的物料衡算时,往往需要用到转化率和收率的数据.
转化率是针对主要原料而言的,,即主要原料在主反应和副反应中反应掉的摩尔数与其加入的摩尔数之比的百分率成为转化率.
收率则是针对主产物而言的,主产物实际得量的摩尔数与其理论得量的摩尔数之比的百分率称为收率.
收率通常小于转化率.
例:乙苯用混酸硝化,原料(工业用)乙苯的纯度为95%,混酸中(HNO332%,H2SO456%,H2O12%),HNO3过剩率(HNO3过剩量与理论消耗量之比)为0.052,乙苯的转化率99%,转化为对,邻,间位分别为52%,43%和4%,若年产300吨对硝基乙苯,年工作日300天,试以一天为基准作硝化反应的物料衡算.
解:1)每天应生产的对硝基乙苯的量为:
300× 1000/300=1000kg
(2)每天需投料乙苯:
(纯乙苯)
X=1351/0.95=1422kg(工业品)
(3)每天副产邻,间位硝基乙苯:
(4)每天需投料的混酸:
(5)反应消耗乙苯:1351X0.99=1337.5kg
剩余乙苯:1351-1337.5=13.5kg
(6)反应消耗HNO3:
剩余HNO3:843.7-793.9=49.8kg
(7)反应生成的H2O:
最后将物料衡算列成表格:
作业题:
3.含有苯(B),甲苯(T),二甲苯(X)分别为50%,30%,20%的混合物,以30000kg/d的流量进入一个由两座精馏塔组成的分离系统,流程及赋值见图.已知52%(质量)自塔Ⅰ 顶部流出,物流3中所含的苯有75%(质量)自塔Ⅱ顶部流出.计算所有未知物流变量.
第三节 能量衡算
一,基本原理
能量衡算是化工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衡算的依据.
能量是热能,电能,化学能,动能,辐射能的总和.
物料衡算则是能量衡算的基础.
化工生产中最常用的能量形式为热能,故化工设计中经常把能量计算称为热量计算.
通过热量衡算可以确定传热设备的的热负荷,以此为设计传热型设备的形式,尺寸传热面积等,并为反应器,结晶器塔式设备,压缩系统分离设备及各种控制仪表等提供参数,以确定单位产品的能耗指标;同时也为非工艺专业设计提供设计条件做准备.
能量衡算的一般步骤与物料衡算相同,亦包括组分编号,画计算简图,列写方程式与约束式,求解方程组及结果整理等若干步骤.
由于能量衡算是以物料衡算为基础的故其方程与约束式包括物料衡算所需的全部方程与约束式,再加上能量平衡方程与质量焓值方程.
能量平衡的变量除包括描述物料平衡问题的全部变量外,还包括:
(1)每股物流的温度Ti压力pi与质量焓Hi
(2)该过程所涉及的热流与非体积功流.
对于一个过程单元,若每股物流中有NC个组分,是该过程单元能量平衡问题所涉及的变量个数:
NV=NS(NC+4)+Nq+NW+NP
二,普遍能量平衡方程式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敞开体系,可导出在普遍条件下适用的普遍能量平衡方程.
假定进入体系的物料为一微分量的质量δ m1,其单位质量的物料所具有的总能量为E1,平均流速为u1,压力为p1,内能为U1,该流体处于距基准面z1的高度处.同样,流出体系的参数用下标"2"表示.
对于敞开体系,若体系内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对体系进行质量平衡有:
对敞开体系进行能量平衡有:
即:
式中dmS为体系累积的质量;下标"syst"表示体系;体系吸热Q取正值,体系对外做功W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由于δ W是体系与环境所交换的功,他包括与环境交换的轴功δ Ws和流动功δ Wf,因此:
将δ W代入上式,得到:
三,封闭体系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封闭体系是指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界面,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传递的体系.
将上式简化,对于单位质量体系有:
四,稳定流动体系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稳定流动体系是指物料连续的通过设备,进入和流出的质量流率在任何时刻都完全相等,体系中人一点的热力学性质均不随时间而变,体系没有质量和能量的积累,于是上式简化为:
或写成:
在化工生产中,绝大多数过程都属于稳流过程,在应用能量平衡方程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1)体系在设备进出口之间的动能变化,位能变化与焓变相比较,其值很小,可以忽略.则
(2)当流体流经管道,阀门等设备时,体系与环境没有功的交换,而进出口的动能与位能变化可忽略,则
(3)流体经节流膨胀,绝热反应等过程,体系与环境无热量交换,也不做功,动能,位能也不变化,则
(4)机械能量平衡方程
第四节 非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
一,无相变体系的能量衡算
对于化工过程中的无相变,变温,变压过程,由热量衡算式可知:
间歇过程或封闭过程
Q=Δ U
连续稳定流动过程
Q= ΔH
因此,要确定过程所需加入或取出的热量,必须首先计算出ΔU或ΔH.
(一)利用热容计算ΔU或ΔH
(1)恒容过程
式中n 物质的摩尔数
CV 恒容摩尔热容
T1和T2 始温和终温
(2)恒压过程
式中Cp 恒压摩尔热容.
(3)压力对焓的影响
对理想气体U和H只是温度的函数,与压力无关;对固体或液体,在恒温变压时, ΔU≈0, ΔH= ΔU+ Δ(PV)≈ VΔP;对于真空气体,在低压高温情况下接近理想气体;其他情况下,可根据气体的焓校正图加以校正.
(二)单相体系的能量衡算
由热量衡算式Q= ΔH或Q=ΔU可以看出,如果体系的进料和出料的每个组分的焓都能直接从图表中查得,则只需直接代入公式中计算ΔH或ΔU即可.
否则,要为每个组分选一参考态(温度,压力或相态),用已知的或估算的的热容计算过程温度下的焓,方可进行能量衡算.
二,相变体系的能量衡算
汽化和冷凝,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固这类相变过程往往伴有显著的内能和焓的变化,这种变化常成为过程热量的主体,不容忽视.
这里主要介绍建立和解算这类过程能量衡算的方法.
主要讨论液气间,固液间,固气间的相变热.
相变热: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或摩尔的物质发生相的变化时的焓变称为相变热.
三种相变的相变热定义如下:
①汽化潜热(ΔHV)当T和p不变,单位数量的液体汽化所需的热量.
②熔化潜热(ΔHm)当T和p不变,单位数量的固体熔化所需的热量.
③升华潜热(ΔHs)当T和p不变,单位数量的固体气化所需的热量.
许多纯物质在正常沸点(或熔点)下的相变热数据,可在手册中查到,如果查到的数据,其条件不符合要求时,可设计一定的计算途径来求算.
其中ΔH3是液体的焓变,忽略压力对焓的影响:
ΔH4是温度,压力变化时的气体焓变:
三,溶解与混合过程的能量衡算
(一)溶解热和混合热
(二)溶解与混合过程的能量衡算
当配制,浓缩,稀释一种溶液时,要作热量衡算,可列进,出口焓表,列表时将溶液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物质,还应列出溶质的量或流率,焓的单位是J/mol溶质.
第五节 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衡算
前面讨论的无化学反应的能量衡算,主要就是计算进出口流股相对于参考态的焓,计算出焓差:
将ΔH代入能量衡算式即可.
当体系进行化学反应时,应将反应热列入能量衡算式中.
反应体系能量衡算的方法按计算焓时的基准区分,主要有两种.
一,以反应热效应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基准:如果已知标准反应热,则可选298K,101.3kPa为反应物及产物的计算基准.
对非反应物质另选适当的温度为基准.
选好基准后,为了计算过程的焓变,可以画一张表,将进出口流股中组分的流率ni和焓Hi填入表内,然后计算过程的ΔH.
ΔH的计算式为:
式中A 任意一种反应物或产物;
nAR 过程中生成或消耗A的物质的量,mol;
A A的化学计量系数.
二,以生成热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第二种基准:以组成反应物及产物的元素,在25℃,101.3kPa时的焓为零,非反应分子以任意适当的温度为基准,也要画一张填有所有流股组分ni和Hi的表,只是在这张表中反应物或产物的Hi是各物质25 ℃的生成热与物质由25 ℃变到它进口状态或出口状态所需显热和潜热之和.过程的总焓变即为:
第六节 实际过程的热量衡算
一,设备的热量平衡方程式:
(一)Q1与Q4
Q1与Q4均可有下式计算:
式中m 输入(或输出)设备的物料质量kg;
c 物料的平均比热容kJ/kg·℃
t 物料的温度℃
(二)Q5
消耗在加热或冷却设备上的热量Q5,凡属于间歇操作,开车,停车等,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 设备各部件的质量kg
c 设备各 部件的比热容kJ/kg·℃
t1 设备各部件的初始温度℃
t2 设备各部件的最终温度℃
(三)Q6
设备向环境散失的热量Q6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 设备散热表面积m2
αT 设备散热表面与周围介质之间的
联合给热系数W/(m2·℃ )
tT 与周围介质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温度℃
t0 周围介质的温度℃
τ 过程持续时间s .
(四)过程热效应Q3
1.化学反应热
2.状态变化热
相变热,浓度变化热(汽化热,熔融热,溶解热,燃烧热等)
二,加热剂,冷却剂及其他能量消耗的计算
(一)水蒸汽的消耗量
式中D 加热蒸汽消耗量kg
Q2 由加热蒸汽传给所处理物料及设备
的热量kJ
H 水蒸汽的热焓kJ/kg
C 冷凝水比热容,可取4.18kJ/kg ·℃
T 冷凝水温度K
η 热利用率,保温设备取0.97-0.98;
不保温设备取0.93-0.95.
(二)燃料的消耗量
式中B 燃料的消耗量kg
η 工业锅炉的热效率为0.6-0.92
QP 燃料的发热值,无烟煤为
14600-29300kJ/kg.
(三)电能的消耗量
式中E 电能消耗量kWh
Q2 热负荷kJ
η 电热装置的热效率,一般为0.85-0.95.
(四)冷却剂的消耗量
式中W 冷却剂的消耗量kg
C 冷却剂的平均比热容kJ/kg·℃
Tk 冷却剂的最终温度K
TH 冷却剂的最初温度K
(五)压缩空气消耗量
式中P0 液面上方的压强Pa;
H 压送静压高度m
ρ 液体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9.81m/s2
u 管内液体流速m/s
∑ξ 阻力系数总和
六,真空的抽气量
式中VA 容器的容积 m3
τ 抽气时间 h
PH 容器内初始压强 Pa
PK 容器内最终压强 Pa
三,实际过程的物料与热量衡算
解:在图中画出系统外边界及内边界,列出已知条件,见表.
确定基准:1小时.
1.物料衡算:
按系统外边界作衡算.
全系统衡算:W=12000-6050=5950kg
组分C的衡算:
WC=12000 × 0.14=1680kg
组分B的衡算: DB=6050 × 0.02=120kg
WB=0.36 × 12000-120=4200kg
组分A的衡算: DA=6050 × 0.98=5930kg
WA=12000 × 0.5-5930
=70kg
塔顶馏分流率: V=(R+1)D
=(2.32+1) × 6050=20090kg/h
2.热量衡算:
按系统内边界进行衡算.
由于系统的最低温度为95 ℃ ,故可选用95 ℃为基准温度,进而可作出各流股的焓流表.
通过计算后可再计算再沸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
表3.19为各流股的焓流表:
F:气液两相进料 温度140 ℃ 流量12000kg/h
显热:MCP(T-95)=12000× 2× 45
=1.08× 106kJ
潜热:1/2ML=1/2× 12000× 400=2.40× 106kJ
∑ QF=3.48× 106kJ
W:液体 温度160 ℃ 流量5950kg/h
显热:QW=MCP(T-95)=20090× 2× 65=7.74× 105kJ
液体无潜热
V:气体温度100 ℃ 流量20090kg/h
显热:MCP(T-95)=20090× 2× 5=2.01× 105kJ
潜热 :ML=20090× 400=8.036× 106kJ
∑ QV=8.237× 106kJ
3.计算热负荷
1)输入流股带进的总热量:
∑ Q1=再沸器输入热流量
+进料输入热流+回流带进热流
2)输出流股带走的总热量:
∑ Q2=再沸器带走热流量
+塔底出料带走的热流量
+塔顶蒸汽带走的热量
总热量:∑ Q1= ∑ Q2
3)再沸器的热负荷:
Q3=再沸器输入热流量-再沸器带走热流量
=塔底出料带走的热流量+塔顶蒸汽带走
的热量-进料输入热流-回流带进热流
= QW + ∑ QV - ∑ QF
=5.53× 106kJ
4)冷凝器的热负荷:
Q4=上升蒸汽热流量-回流热流量-馏出液热流量
=8.237 × 106kJ
习题课
一,物料衡算
1.物料衡算的目的:
通过物料衡算可以确定:
(1)原材料消耗定额,判断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各设备的输入及输出的物流量,摩尔分率组成及其他组成表示方法.
(3)作为热量计算的依据.
(4)根据计算结果绘出物流图,可进行管路设计及材质选择,仪表及自控设计等.
2.物料衡算的依据
(1)设计任务书中确定的技术方案,产品生产能力,年工作时及操作方法.
(2)建设单位或研究单位所提供的要求,设计参数及实验室试验或中试等数据,
(3)工艺流程示意图.
3.物料平衡的方程
物料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对于任一化工过程单元或过程单元系统,均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可写出如下物料平衡方程:
4.物料衡算的基准
进行物料衡算时,必须选择一计算基准,并在整个运算中保持一致.
(1)时间基准
对于连续操作过程,选用单位时间作为基准是很自然的,单位时间可取1d,1h,或1s等.
(2)批量基准
对于间歇操作过程,按投入一批物料的数量为基准,最为方便.
(3)质量基准
(4)物质的量基准
(5)标准体积基准
5.物料衡算的步骤:
①陈述的问题
②列出可获得的数据
③画出衡算方框图
④对物流流股及个组分编号
⑤确定衡算范围
⑥建立系统各参数的基准
⑦建立各组分和总物料的衡算方程
⑧解析方程
⑨校核计算结果
⑩绘制物料流程图,编写物流表
二,能量衡算
1.能量衡算的基本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衡算的依据.
能量是热能,电能,化学能,动能,辐射能的总和.
物料衡算则是能量衡算的基础.
通过热量衡算可以确定传热设备的的热负荷,以此为设计传热型设备的形式,尺寸,传热面积等,并为反应器,结晶器,塔式设备,压缩系统,分离设备及各种控制仪表等提供参数,以确定单位产品的能耗指标;同时也为非工艺专业设计提供设计条件做准备.
2,普遍能量平衡方程式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敞开体系,可导出在普遍条件下适用的普遍能量平衡方程.
假定进入体系的物料为一微分量的质量δ m1,其单位质量的物料所具有的总能量为E1,平均流速为u1,比体积为υ1 ,压力为p1,内能为U1,该流体处于距基准面z1的高度处.同样,流出体系的参数用下标"2"表示.
对于敞开体系,若体系内没有化学反应发生,对体系进行质量平衡有:
对敞开体系进行能量平衡有:
即:
式中dmS为体系累积的质量;下标"syst"表示体系;体系吸热Q取正值,体系对外做功W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3,设备的热量平衡方程式:
例:如图所示,该塔的进料量F为12000kg/h,进料为气液混合进料,气液比为1:1,馏分D的流率为6050kg/h,料液和馏分的温度分别为140℃及95℃,过热蒸汽V为100℃,塔底组分温度为160℃,所有组分的平均比热容为cp=2kJ/kg· K,所有组分的潜热为H=400kJ/kg,回流比R=2.32,忽略热量损失.求再沸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若塔顶冷凝器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60℃,总传热系数K取2500W/m2·K,估算冷凝器的面积.
3)再沸器的热负荷:
Q3=再沸器输入热流量-再沸器带走热流量
=塔底出料带走的热流量+塔顶蒸汽带走
的热量-进料输入热流-回流带进热流
= QW + ∑ QV - ∑ QF
=5.53× 106kJ
4)冷凝器的热负荷:
Q4=上升蒸汽热流量-回流热流量-馏出液热流量
=8.237 × 106kJ
5)冷凝面积的计算:
T1=95 T 2=100 100
t1=20 t2=60 95
Δ t1 =95-20=75 60
Δ t2 =100-60=40 20
=55.7(℃)
Q=KA Δ tm
A=Q/KΔ tm
=8.237 × 109/(2500 × 3600 × 55.7)
=16.4(M2)
作业题
1.含有苯(B),甲苯(T),二甲苯(X)分别为50%,30%,20%的混合物,以30000kg/d的流量进入一个由两座精馏塔组成的分离系统,流程及赋值见图.已知52%(质量)自塔Ⅰ 顶部流出,物流3中所含的苯有75%(质量)自塔Ⅱ顶部流出.计算所有未知物流变量.
2.如图所示,该塔的进料量F为1500kg/h,进料为气液混合进料,气液比为1:2,馏分D的流率为800kg/h,料液和馏分的温度分别为110℃及70℃,过热蒸汽V为90℃,塔底组分温度为130℃,所有组分的平均比热容为cp=1.5kJ/kg· K,所有组分的潜热为H=200kJ/kg,回流比R=2,忽略热量损失.求再沸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若塔顶冷凝器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50℃,总传热系数K取2200W/m2·K,计算冷凝器的面积.
『贰』 炼铁工艺流程
[导读]: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钢铁)工业最主要的环节。高炉冶炼是把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固体原料按规定配料比由炉顶装料装置分批送入高炉,并使炉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矿石在炉内形成交替分层结构。矿石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步被还原、熔化成铁和渣,聚集在炉缸中,定期从铁口、渣口放出。 高炉生产是连续进行的。一代高炉(从开炉到大修停炉为一代)能连续生产几年到十几年。本专题将详细介绍高炉炼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要求等信息。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编辑水平有限,专题中难免出现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高炉冶炼目的:将矿石中的铁元素提取出来,生产出来的主要产品为铁水。付产品有:水渣、矿渣棉和高炉煤气等。
高炉冶炼原理简介:
高炉生产是连续进行的。一代高炉(从开炉到大修停炉为一代)能连续生产几年到十几年。生产时,从炉顶(一般炉顶是由料种与料斗组成,现代化高炉是钟阀炉顶和无料钟炉顶)不断地装入铁矿石、焦炭、熔剂,从高炉下部的风口吹进热风(1000~1300摄氏度),喷入油、煤或天然气等燃料。装入高炉中的铁矿石,主要是铁和氧的化合物。在高温下,焦炭中和喷吹物中的碳及碳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将铁矿石中的氧夺取出来,得到铁,这个过程叫做还原。铁矿石通过还原反应炼出生铁,铁水从出铁口放出。铁矿石中的脉石、焦炭及喷吹物中的灰分与加入炉内的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出铁口和出渣口分别排出。煤气从炉顶导出,经除尘后,作为工业用煤气。现代化高炉还可以利用炉顶的高压,用导出的部分煤气发电。
高炉冶炼工艺流程简图:
[高炉工艺]高炉冶炼过程:
高炉冶炼是把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固体原料按规定配料比由炉顶装料装置分批送入高炉,并使炉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矿石在炉内形成交替分层结构。矿石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步被还原、熔化成铁和渣,聚集在炉缸中,定期从铁口、渣口放出。
高炉冶炼工艺--炉前操作:
一、炉前操作的任务
1、利用开口机、泥炮、堵渣机等专用设备和各种工具,按规定的时间分别打开渣、铁口,放出渣、铁,并经渣铁沟分别流人渣、铁罐内,渣铁出完后封堵渣、铁口,以保证高炉生产的连续进行。
2.完成渣、铁口和各种炉前专用设备的维护工作。
3、制作和修补撇渣器、出铁主沟及渣、铁沟。
4、更换风、渣口等冷却设备及清理渣铁运输线等一系列与出渣出铁相关的工作。
高炉冶炼工艺--高炉基本操作 :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高炉炉况稳定顺行:一般是指炉内的炉料下降与煤气流上升均匀,炉温稳定充沛,生铁合格,高产低耗。
操作制度:根据高炉具体条件(如高炉炉型、设备水平、原料条件、生产计划及品种指标要求)制定的高炉操作准则。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热制度和造渣制度。
高炉冶炼主要工艺设备简介:
[高炉设备]高炉 :
横断面为圆形的炼铁竖炉。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砌耐火砖内衬。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炉喉、炉身、炉腰、炉腹 、炉缸5部分。由于高炉炼铁技 术经济指标良好,工艺 简单 ,生产量大,劳动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故这种方法生产的铁占世界铁总产量的绝大部分。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在高温下焦炭(有的高炉也喷吹煤粉、重油、天然气等辅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铁矿石中未还原的杂质和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渣口排出。产生的煤气从炉顶排出,经除尘后,作为热风炉、加热炉、焦炉、锅炉等的燃料。高炉冶炼的主要产品是生铁 ,还有副产高炉渣和高炉煤气。
[高炉设备]高炉热风炉介绍 :
热风炉是为高炉加热鼓风的设备,是现代高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风温可以通过提高煤气热值、优化热风炉及送风管道结构、预热煤气和助燃空气、改善热风炉操作等技术措施来实现。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采用优化的热风炉结构、提高热风炉热效率、延长热风炉寿命是提高风温的有效途径。
[高炉设备]铁水罐车:
铁水罐车用于运送铁水,实现铁水在脱硫跨与加料跨之间的转移或放置在混铁炉下,用于高炉或混铁炉等出铁。
『叁』 请问暖通专业的公用设备工程师,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分别考些什么科目题型有哪些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
基础考试大纲
一、高等数学
1. 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 直线 平面 柱面 旋转曲面 二次曲面 空间曲线
2. 微分学
极限 连续 导数 微分 偏导数 全微分 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3. 积分学
不定积分 定积分 广义积分 二重积分 三重积分平面曲线积分积分应用
4. 无穷级数
数项级数 幂级数 泰勒级数 傅里叶级数
5. 常微分方程
可分离变量方程 一阶线性方程 可降阶方程 常系数线性方程
6. 概率与数理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古典概型 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 一元回归分析
7. 向量分析
8. 线性代数
行列式 矩阵 n维向量 线性方程组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二次型
二、普通物理
1. 热学
气体状态参量 千衡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统计解释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理想气体内能 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功 热量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 热机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熵
2. 波动学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简谐波表达式 波的能量 驻波 声速 超声波 次声波 多普勒效应
3. 光学
相干光的获得 杨氏双缝干涉 光程 薄膜干涉迈克尔干涉仪 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x射线衍射 光和偏振光 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 双折射现象 偏振光的干涉 人工双折射及应用
三、普通化学
1.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 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式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念 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 分子结构式 杂化轨道及分子空间构型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压定律及计算液体蒸气压 沸点 汽化热 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 溶液
溶液的浓度及计算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 渗透压概念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 电离常数及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水的离子积及PH值 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 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常数 溶解度概念及计算
3. 周期表
周期表结构 周期 族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 元素性质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4. 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恶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 反应热概念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 活化能及催化剂概念 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 压力熵与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5.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 原电池组成及符号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应用 电解与金属腐蚀
6. 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 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 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 取代 消去 氧化 加聚与缩聚 典型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 甲烷 乙炔 苯 甲苯 乙醇酚 乙醛 乙酸 乙酯 乙胺 苯胺 聚氯乙烯 聚乙烯 聚丙烯酸酯类 工程塑料(ABS) 橡胶 尼龙
四、理论力学
1. 静力学
平衡 刚体 力 约束 静力学公理 受力分析 力对点之矩 力对轴之矩 力偶理论 力系的简化 主矢 土矩 力系的平衡 物体系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 滑动摩擦 摩擦角 自锁 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重心
2. 运动学
点的运动方程 轨迹 速度和加速度 刚体的平动 刚体的定轴转动转动方程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 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定律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 动量矩 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守恒的条件 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转动惯量 回转半径 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功 动能 势能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 惯性力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达朗伯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振动周期 频率和振幅 约束 自由度 广义坐标 虚位移 理想约束 虚位移原理
五、材料力学
1. 轴力和轴力图 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强度条件虎克定律和位移计算应变能计算
2.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剪切虎克定律 切(剪)应力互等定理
3.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切(剪)应力及强度条件扭转角计算及刚度条件 扭转应变能计算
4. 静矩和形心 惯性矩和惯性积 平行移轴公式 形心主惯性矩
5. 梁的内力方程 切(剪)力图和弯矩图 分布载荷、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 正应力强度条件 切(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面 弯曲中心概念 求梁变形的积分法 叠力口法和卡氏第二定理
6.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值解法和图解法 一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切(剪)应力 广义虎克定律 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
7. 斜弯曲 偏心压缩(或拉伸) 拉—弯或压—弯组合 扭—弯组合
8.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和经验公式 压杆的稳定校核
六、流体力学
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 流体静力学
流体静压强的概念 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总压力的计算
3. 流体动力学基础
以流场为对象描述流动的概念 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 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
4.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实际流体的两种流态一层流和紊流 圆管中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的特征 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边界层附面层基本概念和绕流阻力
5. 孔口、管嘴出流 有压管道恒定流
6. 明渠恒定均匀流
7. 渗流定律井和集水廊道
8.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9. 流体运动参数(流速、流量、压强)的测量
七、计算机应用基础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硬件的组成及功能 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数制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系统启动 有关目录、文件、磁盘及其它操作 网络功能 注: 以Windows98为基础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 数据 变量 数组 指针 赋值语句 输入输出的语句 转移语句 条件语句 选择语句 循环语句 函数 子程序(或称过程) 顺序文件 随机文件 注:鉴于目前情况,暂采用FORTRAN语言
八、电工电子技术
1. 电场与磁场
库仑定律 高斯定理 环路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2. 直流电路
电路基本元件 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叠加原理 戴维南定理
3. 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量三要素 有,效值 复阻抗 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 功率及功率因数 串联与并联谐振 安全用电常识
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 三要素分析法
5. 变压器与电动机
变压器的电压、 电流和阻抗变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常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电路
6. 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7. 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 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9. 门电路和触发器
基本门电路 RS、D、JK触发器
九、工程经济
1.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现金流量 投资 资产 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 经营成本 销售收入 利润 工程项目投资涉及的主要税种 资金等值计算的常用公式及应用 复利系数表的用法
2. 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参数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净年值 费用现值 费用年值 差额内部收益率 投资回收期 基准折现率 备选方案的类型 寿命相等方案与寿命不等方案的比选
3. 不确定性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敏感因素
4. 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
工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目标与工作内容 赢利能力分析 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 资金成本 债务偿还的i要方式 基础财务报表 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 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 财务效果计算 偿债能力分析 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务 评价的特点(相对新建项目)
5.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概念、内容与实施步骤 功能分析
十、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1. 基本概念
热力学系统 状态 平衡 状态参数 状态公理 状态方程 热力参数及坐标图 功和热量 热力过程 热力循环 单位制
2. 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内能 焓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的表达式 储存能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及其应用
4. 气体性质
理想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实际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压缩因子 临界参数 对比态及其定律 理想气体比热 混合气体的性质
5. 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及气体压缩
定压 定容 定温和绝热过程 多变过程气体压缩轴功 余隙 多极压缩和中间冷却
6.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及表述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熵 孤立系统 熵增原理
7. 水蒸汽和湿空气
蒸发 冷凝 沸腾 汽化 定压发生过程 水蒸气图表 水蒸气基本热力过程 湿空气性质 湿空气焓湿图 湿空气基本热力过程
8.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喷管和扩压管 流动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方程 流速 音速 流量 临界状态 绝热节流
9. 动力循环
朗肯循环 回热和再热循环 热电循环 内燃机循环
10. 致冷循环
空气压缩致冷循环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 吸收式致冷循环 热泵 气体的液化
11. 导热理论基础
导热基本概念 温度场 温度梯度 傅里叶定律 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12. 稳态导热
通过单平壁和复合平壁的导热 通过单圆筒壁和复合圆筒壁的导热 临界热绝缘直径 通过肋壁的导热 肋片效率 通过接触面的导热 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13. 非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诺模图 集总参数法 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14. 导热问题数值解
有限差分法原理 问题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节点方程建立节点方程式求解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显式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隐式差分格式
15. 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过程和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流动边界层 热边界层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 物理相似的基本概念 相似原理 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16.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方程式
管内受迫流动换热 外掠圆管流动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与受迫对流并存的混合流动换热
17. 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基本特性 膜状凝结换热及计算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沸腾换热 饱和沸腾过程曲线 大空间泡态沸腾换热及计算 泡态沸腾换热的增强
18.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辐射强度和辐射力 普朗克定律 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定律 兰贝特余弦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19. 辐射换热计算
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 角系数及空间热阻 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有效辐射 表面热阻 遮热板 气体辐射的特点 气体吸收定律 气体的发射率和吸收率 气体与外壳间的辐射换热 太阳辐射
20. 传热和换热器
通过肋壁的传热 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传热的削弱和增强平均温度差 效能一传热单元数 换热器计算
十一、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
1. 流体动力学
流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 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实际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柏努利方程式及其使用条件
2. 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
物理现象相似的概念 相似三定理 方程和因次分析法 流体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层流与紊流现象 流动阻力分类 圆管中层流与紊流的速度分布 层流和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减少局部阻力的措施
4. 管道计算
简单管路的计算 串联管路的计算 并联管路的计算
5. 特定流动分析
势函数和流函数概念 简单流动分析 圆柱形测速管原理 旋转气流性质 紊流射流的一般特性 特殊射流
6. 气体射流压力波传播和音速概念
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渐缩喷 管与拉伐尔管的特点 实际喷管的性能
7. 泵与风机与网络系统的匹配
泵与风机的运行曲线 网络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 离心式泵或风 机的工况调节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选择 气蚀 安装要求
十二、自动控制
1.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控制工程”基本含义 信息的传递 反馈及反馈控制 开环及闭环 控制系统构成 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各环节的特性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拟定与求解 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 传递函数及其方块图
3. 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本调节规律及实现方法 控制系统一阶瞬态响应 二阶瞬态响应频率特性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表示方法 调节器的特性对调节质量的影响 二阶系统的设计方法
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对象的调节性能
稳定性基本概念 稳定性与特征方程根的关系 代数稳定判据对象的调节性能指标
5. 掌握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
误差及稳态误差 系统类型及误差度 静态误差系数
6.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和校正
校正的概念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 继电器调节系统(非线性系统)及校正:位式恒速调节系统、带校正装置的双位调节系统、带校正装置的位式恒速调节系统
十三、热工测试技术
1.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测量 精度 误差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 测量范围 测量精度 稳定性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传感器传输通道 变换器
2. 温度的测量
热力学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热电材料 热电效应膨胀效应测温原理及其应用 热电回路性质及理论 热电偶结构及使用方法 热电阻测温原理及常用材料、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 单色辐射温度计 全色辐射温度计 比色辐射温度计 电动温度变送器 气动温度变送器 测温布置技术
3. 湿度的测量
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原理 干湿球电学测量和信号传送传感 光电式露点仪 露点湿度计 氯化锂电阻湿度计 氯化锂露点湿度计 陶瓷电阻电容湿度计 毛发丝膜湿度计 测湿布置技术
4. 压力的测量
液柱式压力计 活塞式压力计 弹簧管式压力计 膜式压力计波纹 管式压力计 压电式压力计 电阻应变传感器 电容传感器 电感传感器 霍尔应变传感器 压力仪表的选用和安装
5. 流速的测量
流速测量原理 机械风速仪的测量及结构 热线风速仪的测量原理及结构 L型动压管 圆柱型三孔测速仪 三管型测速仪 流速测量布置技术
6. 流量的测量
节流法测流量原理 测量范围 节流装置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容积法测流量 其它流量计 流量测量的布置技术
7. 液位的测量
直读式测液位 压力法测液位 浮力法测液位 电容法测液位超声波法测液位 液位测量的布置及误差消除方法
8. 热流量的测量
热流计的分类及使用 热流计的布置及使用
9. 误差与数据处理
误差函数的分布规律 直接测量的平均值、方差、标准误差、有效数字和测量结果表达 间接测量最优值、标准误差、误差传播理论、微小误差原则、误差分配 组合测量原理 最小二乘法原理 组合测量的误差 经验公式法 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 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过失误差处理 系统误差处理方法及消除方法 误差的合成定律
十四、机械基础
1. 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 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2. 运动副及其分类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存在曲柄的条件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 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5. 螺纹的主要参数和常用类型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螺纹联接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 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普通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和选择计算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7. 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和尺寸 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轮齿的失效 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齿轮的结构 蜗杆传动的啮合特点和受力分析 蜗杆和蜗轮的材料
8. 轮系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计算
9. 轴的分类、结构和材料 轴的计算 轴毂联接的类型
10. 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十五、职业法规
1. 我国有关基本建设、建筑、房地产、城市规划、环保、安全及节能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
2. 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3. 我国有关动力设备及安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肆』 怎么报考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1、这是大纲,可以看一下。
2、历年真题在5年(具体记不清)之内是不准泄漏的,现在见到的都是记忆版,即考生考完凭记忆写下来的。
3、今年是第五年,05年开始考的
4、专门的建筑书店里有卖参考书的
5、只有现在工作15年以上才有可能免考基础,89级是最后一级免考基础的。
6、7、我也不是很明白,考试可以带规范的,但要是正版,最好看一下,否则到时翻书都找不到公式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
一、高等数学
1.1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 直线 平面 柱面 旋转曲面 二次曲面 空间曲线
1.2微分学
极限 连续导数 微分 偏导数 全微分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1.3积分学
不定积分 定积分 广义积分 二重积分 三重积分平面曲线积分
积分应用
1.4无穷级数
数项级数 幂级数 泰勒级数 傅里叶级数
1.5常微分方程
可分离变量方程 一阶线性方程 可降阶方程 常系数线性方程
1.6概率与数理统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古典概型 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 数理
统计的基本概念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方差分析 一元回x/刁分析
1.7向量分析
1.8线性代数
行列式 矩阵 n维向量 线性方程组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二次型
二、普通物理
2.1热学
气体状态参量 平衡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
的统计解释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理想气体内能 平均碰撞次数
和平均自由程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功 热量 内能 热力学第一
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 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 热机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熵
2.2波动学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简谐波表达式 波的能量 驻波 声速
超声波 次声波 多普勒效应
2.3光学
相干光的获得 杨氏双缝干涉 光程 薄膜干涉迈克尔干涉仪 惠
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分辨本领 x射线衍射 自
然光和偏振光 布儒斯特定律 马吕斯定律 双折射现象 偏振光的
干涉 人工双折射及应用
三、普通化学
3.1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 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式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
念 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 分子结构式 杂化轨道及分子空
间构型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与氢键 分压定律及计算
液体蒸气压 沸点 汽化热 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2溶液
溶液的浓度及计算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 渗透压概念电解质
溶液的电离平衡 电离常数及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水的离
子积及PH值 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 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 常数 溶解度概念及计算
3.3周期表
周期表结构 周期 族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 元素性质 氧化物
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3.4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 反应热概念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常数与
反应级数 活化能及催化剂概念
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 压力熵
与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3.5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 原电池组成及符
号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
应用 电解与金属腐蚀
3.6有机化学
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 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
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 取代 消去 氧化 加聚与缩聚
典型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 甲烷 乙炔 苯 甲苯 乙醇
酚 乙醛 乙酸 乙酯 乙胺 苯胺 聚氯乙烯 聚乙烯 聚丙烯酸
酯类 工程塑料(ABS) 橡胶 尼龙66
四、理论力学
4.1静力学
于衡 刚体 力 约束 静力学公理 受力分析 力对点之矩 力对
轴之矩 力偶理论 力系的简化 土矢 主矩 力系的平衡 物体系
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 滑动摩擦 摩擦角 自锁 考虑滑动摩
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重心
4.2运动学
点的运动方程 轨迹 速度和加速度 刚体的平动 刚体的定轴转动
转动方程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4.3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定律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动量矩 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守恒的条件 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转动惯量 回转半径 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功 动能 势能 动
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 惯性力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达朗伯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振动周期 频率和振幅 约束
自由度 广义坐标 虚位移 理想约束 虚位移原理
五、材料力学
5.1轴力和轴力图 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强度条件虎克定律和位移计算应变能计算
5.2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剪切虎克定律 切(剪)应力互等定理
5.3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圆轴扭转切(剪)应力及强度条件
扭转角计算及刚度条件 扭转应变能计算
5.4静矩和形心 惯性矩和惯性积 平行移轴公式 形心土惯性矩
5.5梁的内力方程 切(剪)力图和弯矩图 分布载荷、剪力、弯矩之间
的微分关系 正应力强度条件 切(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
面 弯曲中心概念 求梁变形的积分法 叠加法和卡氏第二定理
5.6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值解法和图解法 一点应力状态的土应力和最大切(剪)应力 广义虎克定律 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
5.7斜弯曲 偏心压缩(或拉伸) 拉—弯或压—弯组合 扭—弯组合
5.8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公式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和经验公式 压杆的稳定校核
六、流体力学
6.1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6.2流体静力学
流体静压强的概念
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总压力的计算
6.3流体动力学基础以流场为对象描述流动的概念
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 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
6.4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实际流体的两种流态一层流和紊流
圆管中层流运动、紊流运动的特征
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边界层附面层基本概念和绕流阻力
6.5孔口、管嘴出流 有压管道恒定流
6.6明渠恒定均匀流
6.7渗流定律井和集水廊道
6.8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6.9流体运动参数(流速、流量、压强)的测量
七、计算机应用基础
7.1计算机基础知识
硬件的组成及功能 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数制转换
7.2 Windows操作系统
基本知识、系统启动 有关目录、文件、磁盘及其它操作 网络功能
注:以Windows98为基础
7.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 数据 变量 数组 指针 赋值语句
输入输出的语句 转移语句 条件语句 选择语句 循环语句
函数 子程序(或称过程) 顺序文件 随机文件
注:鉴于目前情况,暂采用FORTRAN语言
八、电工电子技术
8.1电场与磁场
库仑定律 高斯定理 环路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
8.2直流电路
电路基本元件 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叠加原理 戴维南定理
8.3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量三要素 有效值 复阻抗 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 功率及功率
因数 串联与并联谐振 安全用电常识
8.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
三要素分析法
8.5变压器与电动机
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常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电路
8.6二极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8.7三极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8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8.9门电路和触发器
基本门电路 RS、D、JK触发器
九、工程经济
9.1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现金流量 投资 资产 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 经营成本 销售收入
利润 工程项目投资涉及的主要税种 资金等值计算的常用公式及应
用 复利系数表的用法
9.2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和参数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净年值 费用现值 费用年值 差额内部收益
率 投资回收期 基准折现率 备选方案的类型 寿命相等方案与寿
命不等方案的比选
9.3不确定性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单因素敏感性分
析 敏感因素
9.4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
工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目标与工作内容 赢利能力分析 资金筹措的土
要方式 资金成本 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 基础财务报表 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 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
表 财务效果计算 偿债能力分析 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务
评价的特点(相对新建项目)
9.5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概念、内容与实施步骤 功能分析
十、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10.1基本概念
热力学系统 状态 平衡 状态参数 状态公理 状态方程 热力参
数及坐标图 功和热量 热力过程 热力循环 单位制
10.2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10.3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内能 焓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开口系统和闭
口系统的表达式 储存能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及其应用
10.4气体性质
理想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实际气体模型及其状态方程 压缩因子
临界参数 对比态及其定律 理想气体比热 混合气体的性质
10.5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及气体压缩
定压 定容 定温和绝热过程 多变过程气体压缩轴功 余隙
多极压缩和中间冷却
10.6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及表述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熵 孤立系统
熵增原理
10.7水蒸汽和湿空气
蒸发 冷凝 沸腾 汽化 定压发生过程 水蒸气图表 水蒸气基本
热力过程•湿空气性质 湿空气焓湿图 湿空气基本热力过程
10.8气体和蒸汽的流动,喷管和扩压管 流动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方程
流速 音速 流量
临界状态 绝热节流
10.9动力循环
朗肯循环 回热和再热循环 热电循环 内燃机循环
10.10致冷循环
空气压缩致冷循环 蒸汽压缩致冷循环 吸收式致冷循环 热泵
气体的液化
1 0.11导热理论基础
导热基本概念 温度场 温度梯度 傅里叶定律 导热系数导热微
分方程 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10.12稳态导热
通过单平壁和复合平壁的导热 通过单圆筒壁和复合圆筒壁的导热
临界热绝缘直径 通过肋壁的导热 肋片效率 通过接触面的导热
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10.1 3非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诺模图
集总参数法 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10.14导热问题数值解
有限差分法原理 问题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节点方程建立节点方
程式求解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 显式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隐式差分格式
10.1 5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过程和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流动边界层 热边界层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
组及其求解 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
的类比 物理相似的基本概念 相似原理 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1 0.16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方程式
管内受迫流动换热 外掠圆管流动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与
受迫对流并存的混合流动换热
10.17凝结与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基本特性 膜状凝结换热及计算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沸腾换热 饱和沸腾过程曲线 太空间泡态沸腾换热及计算 泡态沸腾换热的增强
10.18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辐射强度和辐射力 普朗克定律 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定律 兰贝特余
弦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10.19辐射换热计算
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 角系数及空间热阻
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有效辐射 表面热阻 遮热板 气体辐射的特
点 气体吸收定律 气体的发射率和吸收率 气体与外壳间的辐射换
热 太阳辐射
10.20传热和换热器
通过肋壁的传热 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传热的削弱和增强平均温
度差 效能一传热单元数 换热器计算
十一、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
11.1流体动力学
流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 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
式 实际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柏努利方程式及其使用条件
11.2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
物理现象相似的概念 相似三定理 方程和因次分析法 流体力学模
型研究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1.3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层流与紊流现象 流动阻力分类 圆管中层流与紊流的速度分布 层
流和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减
少局部阻力的措施
11.4管道计算
简单管路的•计算 串联管路的计算 并联管路的计算
11.5特定流动分析
势函数和流函数概念 简单流动分析 圆柱形测速管原理 旋转气流
性质 紊流射流的一般特性 特殊射流
11.6气体射流压力波传播和音速概念 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渐缩喷管与拉伐尔管的特点 实际喷管的性能
11.7泵与风机与网络系统的匹配
泵与风机的运行曲线 网络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 离心式泵或风
机的工况调节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选择 气蚀 安装要求
十二、自动控制
12.1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控制工程”基本含义 信息的传递 反馈及反馈控制 开环及闭环
控制系统构成 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基本要求
12.2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各环节的特性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拟定与求解 拉普拉斯
变换与反变换 传递函数及其方块图
12.3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本调节规律及实现方法 控制系统一阶瞬态响应 二阶瞬态响应
频率特性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表示方法 调节器的特性对调节质量的
影响 二阶系统的设计方法
12.4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对象的调节性能
稳定性基本概念 稳定性与特征方程根的关系 代数稳定判据对象的
调节性能指标
12.5掌握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
误差及稳态误差 系统类型及误差度 静态误差系数
12.6控制系统的综合与和校正
校正的概念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
继电器调节系统(非线性系统)及校正:位式恒速调节系统、带校正
装置的双位调节系统、带校正装置的位式恒速调节系统
十三、热工测试技术
1 3.1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测量 精度 误差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
量 测量范围 测量精度 稳定性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传感器传输通道 变换器
l 3.2温度的测量
热力学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 摄氏温标 华氏温标 热电材料 热电
效应膨胀效应测温原理及其应用 热电回路性质及理论 热电偶结构
及使用方法 热电阻测温原理及常用材料、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 单
色辐射温度计 全色辐射温度计 比色辐射温度计 电动温度变送器
气动温度变送器 测温布置技术
1 3.3湿度的测量
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原理 干湿球电学测量和信号传送传感 光电式露
点仪 露点湿度计 氯化锂电阻湿度计 氯化锂露点湿度计 陶瓷电
阻电容湿度计 毛发丝膜湿度计 测湿布置技术
13.4压力的测量
液柱式压力计 活塞式压力计 弹簧管式压力计 膜式压力计波纹
管式压力计 压电式压力计 电阻应变传感器 电容传感器 电感传
感器 霍尔应变传感器 压力仪表的选用和安装
1 3.5流速的测量
流速测量原理 机械风速仪的测量及结构 热线风速仪的测量原理及
结构 L型动压管 圆柱型三孔测速仪 三管型测速仪 流速测量布
置技术
1 3.6流量的测量
节流法测流量原理 测量范围 节流装置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容积法
测流量 其它流量计 流量测量的布置技术
1 3.7液位的测量
直读式测液位 压力法测液位 浮力法测液位 电容法测液位超声波
法测液位 液位测量的布置及误差消除方法
1 3.8热流量的测量
热流计的分类及使用 热流计的布置及使用
1 3.9误差与数据处理
误差函数的分布规律 直接测量的平均值、方差、标准误差、有效数字和测量结果表达 间接测量最优值、标准误差、误差传播理论、微
小误差原则、误差分配 组合测量原理 最小二乘法原理 组合测量
的误差 经验公式法 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 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过
失误差处理 系统误差处理方法及消除方法 误差的合成定律
十四、机械基础
14.1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 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14.2运动副及其分类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4.3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存在曲柄的条件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14.4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14.5螺纹的主要参数和常用类型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螺纹联
接的基本类型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螺纹联接设计时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
14.6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普通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和选择计算带轮的
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14.7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和尺寸 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
传动条件 轮齿的失效 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斜齿圆柱齿轮
传动的受力分析 齿轮的结构 蜗杆传动的啮合特点和受力分析
蜗杆和蜗轮的材料
14.8轮系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计算
14.9轴的分类、结构和材料 轴的计算 轴毂联接的类型
14.10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十五、职业法规
15.1我国有关基本建设、建筑、房地产、城市规划、环保、安全及节能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
15.2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15.3我国有关动力设备及安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伍』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
(教师示范)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凡士林)
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
(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
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
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我们的猜测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陆』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专业)考试用书有哪几本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专业)考试用书共两本
1.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是由建设部注册中心勘察设计类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专家组负责人委托天津大学组织编写的,涵盖了《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及动力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专业基础部分)》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全书共七章,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热工测试技术、机械基础和职业法规等。每章包含考试大纲、复习要点、复习内容、典型例题解析、模拟试题及解答等五部分。全书简明扼要,针对性强,可读实用,有益于复习、回顾和培考。书中包含的模拟试题题型与以往的考题题型相同,题量与一份试卷的题量之比达到10:1之多,覆盖考试大纲所含全部内容,有利于考生在复习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实战练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是供准备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及动力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复习和培训用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师生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2.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考试复习教程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考试复习教程》完全、严格按照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考试大纲编写,内容覆盖了公共基础考试的全部内容,即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法律法规11门课程。对每门课程书中均设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指导、复习内容、仿真习题和习题答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考试复习教程》适用于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的应试人员,同时也是相关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