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盧瑟福的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盧瑟福的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發布時間:2021-02-27 04:49:19

A. 1919年盧瑟福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由此發現______.圖中A為放射源

盧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轟擊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因此圖中的A為放專射源發屬出的α粒子,B為氮氣,該核反應方程為:24He+714N→817O+11H.
故答案為:質子;α;氮;

14

B.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通過一個帶有熒光屏的顯微鏡,可以在水平面內轉到圖

A、放在A位置時,相來同時間內觀察到源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部很空曠.故A錯誤;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正確;
C、放在C位置時,屏上仍能觀察一些閃光,但次數極少.說明極少數射線較大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且質量大.故C正確;
D、放在D位置時,屏上可以觀察到閃光,只不過很少很少.說明很少很少射線發生大角度的偏折.故D錯誤;
故選:BC.

C.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的顯微鏡可在圓周軌道上轉動,通過顯微鏡前相連的熒光

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回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答部很空曠.故A錯誤;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錯誤;
C、選用不同金屬箔片作為α粒子散射的靶,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基本相似.故C正確;
D、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擊到金原子後,因庫侖力作用,且質量較大,從而出現的反彈.故D錯誤.
故選:C.

D. (1)如圖所示為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做α粒子散射實驗的裝置示意圖,熒光屏和顯微鏡一起分別放在圖中的A、

(1)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部很空曠,故A正確;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正確;
C、放在C、D位置時,屏上仍能觀察一些閃光,但次數極少.說明極少數射線較大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且質量大,故C錯誤;
D、放在D位置時,屏上可以觀察到閃光,只不過很少很少.說明很少很少射線發生大角度的偏折,故D正確.
故選:ABD.
(2)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發生光電效應,有電子從鋅板逸出,鋅板失去電子帶正電,所以驗電器帶正電而張開一定角度,鋅板、指針均帶正電,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3)A、光照強度減弱,單位時間內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子數目減小,因此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子數目減小,但是仍能發生光電效應,故A錯誤;
B、光照強度減弱,單位時間內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子數目減小,因此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子數目減小,故B正確;
C、發生光電效應時,根據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可知,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Ek=hv-W,W為逸出功,由此可知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隨著入射光的頻率增大而增大,與光照強度無關,故C錯誤;
D、根據C選項的論述可知D正確.
故選BD.

E. (2006上海)1919年盧瑟福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由此發現______.

盧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轟擊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版子,因此圖中的A為放射源權發出的α粒子,B為氮氣,該核反應方程為:24He+714N→817O+11H.
故答案為:質子,α,氮,24He+714N→817O+11H.

F.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在實驗室里第一次成功在實現了原子核人工轉變的實驗裝置示意圖,M是顯微鏡,S是熒光屏,

(1)盧瑟福通過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了質子,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專恆可以判斷核反應方程屬為:
42
He+
147
N→
178
O+
11
H
(2)A、B、充入氮氣後,α粒子轟擊氮核產生質子,質子穿過銀箔,引起熒光屏S的閃爍,故A錯誤,B錯誤;
C、D、裝置中A為放射源,放出的為α粒子,由於F處裝的銀箔剛好能阻止α粒子穿過,因此沒有充入氮氣之前無質子產生,不可能在S上見到質子引起的閃爍,故C正確,D錯誤;
故選D.
(3)充入氮氣後,α粒子轟擊氮核產生質子,質子穿過銀箔,引起熒光屏S的閃爍,故選C.
故答案為:(1)
42
He,
147
N?,
11
H;(2)D,(3)C.

G. 盧瑟福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發現了質子.(1)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______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_____

(1)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質子,並首次實現原子核的人工轉專變
(2)盧瑟福第一次完成了原屬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實驗裝置中銀箔的作用是剛好阻擋α粒子打到熒光屏,但是不能阻擋其它粒子的穿過,這樣可判斷是否有新的粒子產生試驗中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恆,明確了新產生的粒子就是氫原子核.故ABC錯,D正確.
故選D
故答案為:(1)氮,人工轉變;(2)D

H. (1)如圖是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______實驗裝置示意圖,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

(1)盧瑟福復和他的同事們所做制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示意圖,此實驗否定了湯姆遜的棗糕模型,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在實驗中,發現只有少數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其原因是原子的正電荷及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上.
(2)根據玻爾原子理論,能級越高的電子離核距離越大,故電子處在n=2軌道上比處在n=4軌道上離氫核的距離近,
躍遷發出的譜線特條數為N=

C
2

I. 初三化學 盧瑟福的實驗問題

1:因為原子核帶正電與a粒子產生排斥作用,又因為原子核很小,所以只有少數內a粒子發生了容偏轉
2:說明了原子核帶正電,與a粒子所帶的電性相同;
3:原子核相對於原子來說體積是非常小的,原子核的半徑大概只有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只有少數a粒子發生偏轉這個實驗現象可以說明。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J.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一個密封的箱子,頂端有兩個帶閥門的通氣

若在鋁箔和熒光屏來之間加上垂直源於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這些亮點紛紛向上偏移,
根據左手定則得該射線帶正電,
當通過通氣孔P將箱內抽成真空時,發現α粒子能夠穿過鋁箔打到熒光屏上,使熒光屏上產生閃爍的亮點;增加鋁箔的厚度,使熒光屏上恰好沒有閃爍的亮點;
即鋁箔達到一定厚度,剛好能阻止α粒子穿過,
盧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轟擊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所以通入少量氮氣,α粒子穿透性比較弱,不能穿過較厚鋁箔,熒光屏上的亮點是由質子打出的,所以穿過鋁箔的射線是質子,穿透性更強,而且帶正電.
故選:D.

與盧瑟福的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連接是什麼設備 瀏覽:525
啟辰D50分離軸承多少錢 瀏覽:386
牙機雕刻機與電動工具 瀏覽:208
外匯期貨交易實驗裝置 瀏覽:791
設備投資怎麼算 瀏覽:95
好的攝影器材有哪些 瀏覽:463
溫州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93
錦州五金機電城出租出售 瀏覽:417
卡爾蔡司公司有哪些醫學器材 瀏覽:261
重慶市機械鑿打岩石套什麼定額 瀏覽:557
閥門外面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瀏覽:756
會議設備系統哪裡有 瀏覽:340
列印室需要哪些設備多少錢 瀏覽:577
通用型機床設備加工用於什麼 瀏覽:290
書畫工具箱套裝 瀏覽:772
燃燒固體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969
2213ktn1是什麼軸承 瀏覽:640
電腦固體硬碟怎麼加機械硬碟 瀏覽:197
崑山汽車門板超聲波焊接機怎麼樣 瀏覽:787
發說說怎麼隱藏設備 瀏覽:804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