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業機械的收獲機械
作物收獲機械包括用於收取各種農作物或農產品的各種機械。不同農作物的收獲方式和所用的機械都不相同。
穀物聯合收獲機
由收割台、輸送裝置、脫粒裝置、分離裝置、清選裝置、糧箱和傳動裝置等組成。按作物的喂入方式有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兩種。歐美各國都使用全喂入式穀物聯合收獲機(圖6),主要用於收獲小麥和其他麥類作物,經部分改裝和調整後也能用於收獲玉米、豆類、水稻和向日葵等。作業時,收割台前端的往復式切割器在撥禾輪的配合下,將帶穗禾稈割倒在收割台上,經收割台輸送裝置和中間輸送裝置送入脫粒裝置,在通過脫粒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時受搓擦和打擊作用而脫粒。大部分穀粒穿過凹板篩孔後進入清選裝置,少量穀粒夾帶在凹板上的脫出物中被拋送到分離裝置,在鏈式分離裝置的上下、前後往復抖動下穀粒被分離出來進入清選裝置,莖稿等大雜物則被向後輸送而拋出機外。進入清選裝置的穀粒經風扇和篩子將細小的雜質清除,干凈的穀粒被送入糧箱。糧箱裝滿後,啟動卸糧輸送器,將穀粒卸入運糧車內。70年代中、後期,在北美相繼出現多種類型的軸流滾筒式全喂入穀物聯合收獲機,它將脫粒裝置與分離裝置結合為一體,從而免除龐大的鏈式分離裝置,縮短整機長度。在中國南方和日本先後發展了以收獲水稻為主的半喂入式穀物聯合收獲機。作業時,割下的水稻禾稈在夾持輸送過程中僅穗頭部分進入脫粒裝置,脫粒後的秸稈比較完整,便於綜合利用。混雜在穀粒中的碎秸量少,一般可不設單獨的分離裝置,因而與全喂入式相比,結構簡單而功率消耗較小。
采棉機
它用旋轉的帶齒摘錠,將綻開棉桃中的帶籽纖維抓帶出來並靠氣流送入棉箱。采棉機有兩種主要類型:在美國使用水平摘錠式采棉機,其採摘率較高,但結構復雜、製造精度要求和成本高;在蘇聯大多使用垂直摘錠式采棉機,其結構較簡單、成本較低,但採摘率較低、落地棉較多、對棉株損傷較大。機采籽棉的含雜率高,質量等級較手摘籽棉顯著降低。機采籽棉需要配備成套的清棉設備,採摘的棉花在軋花前後進行反復清理後才能用作紡織原料。
『貳』 金銀花採摘機器人有哪些種類
金銀花採摘機器人的種類有機械式採摘機器人、機械臂採摘機器人如下:
1、機械式採摘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基本上是通過特殊的夾具或者其他機械裝置,將金銀花夾住或剪下來,然後放入集裝箱中。
2、機械臂採摘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擁有類似於人臂的機械臂,可以進行更加復雜、精細的採摘操作。
『叄』 八種國際頂尖農業機器人一探未來農業
隨著 科技 的不斷發展,機器人、人工智慧、AI、大數據、元宇宙這些高 科技 技術和概念的出現,為人們帶來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在高速發展的 科技 時代,未來的農業會如何?
本期,壹度創意我與你一起了解全球頂尖農業機器人及其在農業各個階段的應用,去一同探究未來農業所帶來的變革。
眾所周知,春播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作物的生長規律。農作物除了遵循自然規律之外,還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氣候等因素相關。但無論哪些因素的影響,農作物都會遵循其內在生長規律。正如農民耕種所遵循的流程化作業一樣,如犁地、播種、澆水施肥、鋤草、滅蟲、灌溉、收獲幾個步驟是必不可少。
通常,農民在種地之前一般選取一塊肥沃的土地,進行犁地,將土塊拍碎,越碎越好,然後播下種子並用土覆蓋,之後施肥為保證土壤濕潤要進行澆灌,後期要進行打除草劑等,如果氣候乾燥還要及時灌溉,最後進行收割。在農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最初依賴於農民的勤耕日作,但隨著農業機械化及農業機器人的出現,農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01 · 犁地機器人
一款芬特公司研發播種機器人採用了swarm定向播種技術,這些機器人以一種完全自主、高效且高精度的協作方式,來進行犁地和播種的工作,極大地改善了農耕時節農民從人工推犁耙到牛車拉犁耙,再到驅農用車犁地的勞動方式。
02 · 育苗機器人
育苗大部分時間只是把盆栽作物移來移去,這是一項非常單調枯燥的工作,浪費人力、效率不高。來自波士頓的育苗機器人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育苗小管家主要由滾動輪胎、抓手和托盤組成。工作人員只要實現在觸摸屏上設定地點參數,機器人就能感應盆栽,並自動把它們移動到目的地點。不過,它們的工作的確是最單調的。
03 · 種植機器人
播種的時節到了,在鄉村地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農民拿著鐵鍬一鐵鍬挖個坑把種植播下去的場景,也可能會看到一個農民開著類似拖拉機一樣的農業機械完成種植作業。這不免讓我們感慨,農民那麼辛苦的工作,但得到的回報卻極其微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提高了農業產量,促使農業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而國外一款名為Prospero的自動微型種植機器人在減輕勞動力及提高農業產量方面有著更為突出的貢獻。它採取團隊協作的方式,結合博弈論理論來逐株做出種植決策。機器人的頂部裝有旋轉雙超聲波感應器以來感知障礙物來避開潛在的風險,機器人下方感測器可以獲取更精準的數據,來決定植物種植的最佳間距和深度。如果在它所停留之處未發現種植,Prospero可以挖個洞,放一粒種子,並用土壤將其覆蓋。
此外,一位法國發明家發明了專用於葡萄種植園的機器人,並把它命名為「瓦也」(Wall-Ye)。它幾乎能代替種植園工人的所有工作:修剪藤蔓、剪除嫩芽、監測土壤和藤蔓的 健康 狀況。除此之外,瓦也比目前已有的種植園機器人多出一種功能,那就是安全系統。瓦也只能在有程序設定好的種植園工作,危險情況下還能啟動自我毀滅程序。只在設定好的范圍內工作,危險情況下寧願啟動自我毀滅程序也不「反叛」,頗有科幻片主角瓦力的感覺,瓦也可算是最忠誠的機器人了。
04 · 灌溉機器人
為了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澆水、施肥、除草是培育農作物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國外一款名為Grower被稱為「草坪或農田中的灌溉英雄」。Grower可以自行慢游,利用感測器檢測農田的乾燥度來智能地灌溉。有些地比較濕潤,不需要澆那麼多水,有些土地比較乾燥,需要澆大量的水,這樣既為農作物提供了一個均衡的環境,還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
05 · 蜜蜂機器人
植物開花授粉,才能醞釀果實。一到夏天,我們就能看到忙碌的蜜蜂身影。但如果你種植的植物是大棚,且在蜜蜂冬眠時開花,授粉就成為一個難題。
哈佛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形似蜜蜂的小型飛行機器人,它可以自動傳授花粉、進行災後搜查和救助工作,是一款功能多樣的農用機器人。英國科學家的野心更大,他們希望能發明出一款模擬真實蜜蜂大腦的機器蜂,它能基本完成蜜蜂的所有工作。這種功能強大的小「飛行員」,是不是很有科幻片的感覺?
06 · 農作物監測機器人
德國科學家研發出一款名叫BoniRob的農業機器人,它裝了高精度的衛星導航,能將自己的位置精確在2厘米以內。它的外形很像一款四輪越野車,利用光譜成像儀來區分出綠色作物和褐色土壤,並記下每一株作物的位置,在生長季中一次次返回原地觀察它們的生長。有著越野車的外形,卻做著人工智慧的活,難道不是很炫酷嗎?
這「只」機器人就像一個倉鼠球,沒有輪子也沒有腿腳,移動起來就像一隻倉鼠在球里跑。它利用GPS和WI-FI技術監測農作物數據,包括土壤組成、溫濕度和植被 健康 狀況,並報告給農民。「滾跑」過程中,它還能幫助撫平土壤,而且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傷害。假如這只小球不小心掉入陷阱或被人抓了,農民可以遠程操控它運作。跑起來就像是倉鼠在籠子嬉戲,再加上它圓滾滾的外表,最萌的農業機器人不是它還能是誰?
在澳大利亞杏仁農場上工作的機器人,可以巡邏果園並收集數據
「瓢蟲」智能農業機器人,雖然不能消滅害蟲,但它可以移動偵察農場,測繪,分類以及監測多種作物之間的問題。
07 · 採摘機器人
收獲季節,大量農作物成熟,通常,在鄉村田間會看到家家戶戶都開始在田間收獲果實。有些果實如果不及時收割,就會落果腐敗。這也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作業。
Frontier IP推出了一款樹莓採摘機器人,樹莓比任何其他水果都嬌嫩柔軟,生長在樹葉和漿果分布復雜的灌木叢中。
當然,還有很多機器人公司根據不同作物果實特徵,研發了各種水果採摘、農作物收割機器人,極大地減輕農民勞作負擔及勞作時間成本。
08 · 牧羊機器人
大草原上,你會時常看到牧羊人趕著牛羊群的身影。羊群非常依賴牧羊人的飼養和保護,或由牧羊人的帶領下尋找新的草場覓食。澳大利亞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功能類似牧羊犬的機器人來取代牧羊人,能在農場上代替人或牧羊犬趕羊。它使用2D和3D感應器,內置了全球定位系統,能夠根據羊群的移動速度來趕著它們走。
本期,關於頂尖的農業機器人就分享到這里。在這個 科技 與信息的時代,壹度創意認為:
我們要立足當下農民切實問題,如勞動力缺失、生產效率低等問題,也要抬頭看未來,尤其當下哪些技術可以切實地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提升農業的生產率。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當下農業發展過程中受人力及生產效率制約的問題。
雖然很多技術還只是研發階段,但我們堅信,未來農業將會更加智能、便捷,為千百年來被縛於土地之上農民減輕負擔,促進農業增產、提效、提質,在鄉村振興與發展領域,真正發揮其貢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