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多伊奇的競爭與合作實驗的裝置

多伊奇的競爭與合作實驗的裝置

發布時間:2021-02-25 15:47:10

❶ 如何才能心態平和的看待各種競爭

我認為,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競爭,首先要認識清楚什麼是競爭,如何保持平和的態度。


競爭的定義

那麼對我來說呢,我是怎麼看的,我查找了很多資料,根據我的看法,那麼,關於競爭,不知道你了解多少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競爭是怎麼定義的吧,根據科學定義而言,競爭是個體或群體間力圖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即每個參與者不惜犧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獲得個人利益的行為,目的在於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標,競爭是個人或群體的各方力求勝過對方的對抗性行為。

總結

因此,我們要知道競爭是有好處的,那麼在面對競爭的時候,我們如何做到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呢,這就要求我們首先需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只有氣度恢弘者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平和的態度;其次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能力足夠,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平等地位,為心態平和打下基礎;最後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競爭更重合作,實現良性發展。

❷ 合作大於競爭的辯論稿

關於合作和競爭的實驗研究
(一)孟德森的合作游戲板
孟德森為研究兒童的競爭與合作行為,設計了一個游戲板.
由四個被試分別拉著游戲板四角的小繩.四根小繩系一個有筆芯的圓柱體.游戲板上畫有代表每個游戲者的編號(1),(2),(3),(4).實驗者說:"你們用小繩拉住圓柱體,如果能使筆芯畫過代表每個人的圓圈,則都可以得一分.如果沒能劃過四個圓圈,皆不能得分."這造成了合作情境,於是大家齊心合力,很快達到了目的.如果實驗者說,先劃過代表哪個人的圓圈,哪個人得分,後劃過者不能得分,這就造成了競爭情境,結果是你拉我扯,"四敗俱傷".
敏茨競爭與合作的實驗裝置.敏茨(Mintz,1951)也做過一個頗為著名的類似的實驗.把幾個紙做的圓錐體放在一個窄口玻璃瓶內,每個圓錐體上系有一根引線,每個被試者拉住一根引線.然後從瓶底向瓶內注水.要求被試在紙做的圓錐體沾水之前將其從瓶內拉出.瓶口很窄,一次只能通過一個圓錐體.被試者有充分的時間順序拉出圓錐體來.但是由於被試都急於把自己的拉出來,結果都擠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只有在主試者指示這組被試者與其他組被試者競爭時,他們之間才能有效地合作,將所有的圓錐體順序拉出來.
(二)卡車游戲
競爭與合作實驗中最重要的一個是1960年多伊奇和克勞斯(R.Rrauss)進行的卡車游戲.兩個人參加游戲,每人扮演一個運輸公司經理.每一方都要盡快地把貨物從出發點運到目的地.雙方都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迂迴的遠路,另一條是近路.近路中間有一條雙方共用路,但是是單行路,只能從一個方向走一輛車,而雙方運行的方向是相反的.運費收入按時間計算,時間越短,收入越多.所以雙方都想走近路(如圖).如果雙方合作,輪流使用近路,雙方都獲得較好的收入.如果雙方不合作, 爭用近路,則會在單行路上相遇.各不相讓,堅持不下,最後只好一方退回.這就浪費了時間,對雙方都不利.但是僵局常常出現.如果在單行路兩端設立兩個控制門,雙方各管一門,這就增加了相互威脅的手段.因為一方關門,對方就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競爭更加強了.實驗證明,在有控制門的條件下比無控制門的條件下合作更少.其他研究表明,另外的變數也有影響.蓋洛的實驗表明,發給被試者現金比獎給分數有利於促進合作.1971年多伊奇等人證明,當縮短近路,節省的時間更多時,雙方更難於合作.
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1973年提出一種解釋產生競爭與合作不同關系的理論,即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目標或手段與他人的行為目標或手段之間如果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那麼他們之間就會發生相互作用.當不同個人的目標手段之間存在的是積極的或肯定性的依賴關系時,即只有與自己有關的他人實現了目標或採取某種手段時,自己的目標或手段才能得以實現,他們之間就是合作的關系.當不同個人的目標手段之間存在的是消極的或否定性的依賴關系時,即只有與自己有關的他人不能達到目標或採取其手段時,自己的目標或手段才有可能實現,他們之間就是競爭的關系.
1949年,多伊奇做過一個實驗,把學習心理學概論課程的學生分為五人一組,共十組.每兩個組構成一對,其中一個是合作組,另一個是競爭組.每個組構成一對,其中一個是合作組,另一個是競爭組.給每個組提出兩個問題去解決.對合作組的學生說,他們是作為一個組來評分的,即每人分數一樣.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之間有積極的目標相互依賴關系,但與其他合作組之間是消極的目標相互依賴關系,因為這些組之間要比高低.告訴競爭組被試者,他們的分數按個人的成就分別評分.每個成員分數不同,只有一個最高分.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之間就成為消極的目標相互依賴關系.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更協調一致,有很強的動機和興趣,工作質量和數量都超過競爭組.

❸ 莫頓·多伊奇的個人生平

他最初為臨床心理學所吸引,於是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1940 年獲得文科碩士學位,旋即從事臨床實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空軍,改變專業方向,重新定向於社會心理學,並於 1948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研究中心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那裡他與 K.勒溫一起從事研究,成為導致現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勒溫派的嫡系成員之一。他曾研究過合作與競爭、不同種族間的住房建築、信息和規范的社會影響、人際沖突、分配公正等。之後,又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進修,被培養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自 1957 年以來,他一直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他的工作主要研究重要的社會問題。他使人們對種族歧視,個體一致性和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理解更近了一步。他對個體的正義感的研究有較大影響,他在團際關系、合作和競爭、社會遵從以及團體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1949 年他在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目標結構角度提出了合作與競爭的理論,他認為不同的依賴決定了個體間不同的互動方式:正向的依賴(合作)導致正面的互動;負向的依賴(競爭)會導致負向的互動;無依賴(個體努力)則沒有互動產生。於是他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
個體性(Indivialistic)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動力對他人的目標達成無關;
競爭性(Competitive)結構,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會阻礙他人的目標達成;
協作性(Cooperative)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有利於他人的目標達成。
研究前,他告訴研究小組,小組是一個整體,他們的表現乃和其他小組比較之後來決定,每個人在小組的地位和獎勵是完全相同的。但告訴競爭小組,每個人依其在在小組中的貢獻和表現,給予不同的獎勵。他的研究發現:合作小組更能積極的合作、行動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現,小組作品和討論的品質也較高。而競爭小組的表現並未增加學習的投入和興趣。從這些研究結果中,他做了以下結論:
良好表現和組織生產力,乃源自合作的互動關系。
當為了某種外在的目標而採取競爭時,團體的和諧和效率會中斷。
合作較競爭能產生更多的人際互動。
他的合作與競爭的理論豐富了後來合作學習研究的實務基礎,後來,多伊奇的學生 D.W.Johnson 和 R.T.Johnson 兄弟將這一理論進行統整與拓展,形成了社會互賴理論(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❹ 人際互動的主要形式

人際互動的形式
人際互動的主要形式是合作與競爭。

1、合作及其基本條件

合作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種行為。其基本條件是:

1)目標的一致。

2)共識與規范。合作雙方對共同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有基本一致的認識,並在合作過程中遵守雙方共同認可的社會規范。

3)相互信賴的合作氛圍。

2、競爭及其基本條件

競爭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爭奪一個共同目標的行為。其基本條件是:

1)目標較為稀有或者難得,並且雙方對同一目標進行爭奪才能形成競爭。

2)爭奪中可能出現零和沖突(一方贏,另一方輸),也可能出現雙贏結局。

3)競爭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進行。

顯然,競爭各方雙贏或多贏,實行共贏的局面,是比較理想的人際互動形式。只要各方遵守競爭規則,充分考慮別人的利益,共贏是可以做到的。

3、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莫頓·多伊奇(M.Deutsch,1973)提出了一種解釋競爭與合作的理論——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

該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的目標或手段與他人行為目標與手段間如存在相關依賴關系,他們之間就會產生相互作用。當不同個體的目標與手段之間存在積極的、肯定性關系時,即只有與自己有關的他人採取某種手段實現目標時,個體的目標和手段才能實現,他們之間是合作關系,比如足球隊球員的關系。當不同個體的目標手段存在消極或否定性的依賴關系時,即只有與自己有關的他人不能達到目標或實現手段時,自己的目標和手段才能實現,他們之間是競爭關系,比如拳擊一類的競技體育比賽

❺ 莫頓·多伊奇的主要成就

不同種族間的住房建築
社會關系研究方法
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若干建議
沖突的解決:1973
應用社會心理學
課程目標獎勵結構:
多伊奇(M.Deutsch, 1949)等人在勒溫(Lewin, 1942)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目標獎勵結構(Goal Reward Structure)的概念, 指出在團體中由於對目標獎勵方式的不同,導致團體中個體之間, 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採用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多伊奇進一步將目標獎勵結構劃分為三類: 合作、競爭、個人主義目標結構。
合作目標結構(cooperative goal structure)是指在團體中,不同個體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只有當團體中所有的人都能達到目標時,個體才能達到目標獲得成功。若團體中有一個人不能達到目標,其他人也達不到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必定會與同伴形成積極的相互促進關系,尋求一種既有利於同伴成功又有利於自己成功的活動方式。
競爭目標結構(competitive goal structure)是指,不同個體之間的目標存在著對抗性。在團體中,只有當其他人達不到目標時,個體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則削弱了個體成功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同伴之間的聯系雖然也是緊密的,但屬於對抗或消極的形式。每個個體都尋求對自己有益、而對其他個體來說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活動,並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個體的目標結構(indivialistic goal structure)是指,在一個團體中,個體能否達到目標與其他人無關,個體注意的是自己對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自身的進步輻度。因此,個體尋求一種對自我有益的結果,而並不在意其他個體是否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個體之間形成的是相互獨立、互不幹擾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三種目標獎勵結構激發的是三種不同的動機系統。

❻ 合作比競爭更有益

合作與競爭(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合作是群體中的個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而齊心協力、相互配合的一種協作性行為。競爭是群體中的個體努力使自身勝過對方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對抗性行為。合作與競爭,也就是協作與對抗,是人際關系中相輔相成的兩種個體行為。

長期以來,人們憑經驗總是認為合作是一種社會美德,而競爭則似乎是一種自私的、反社會的行為。到本世紀40年代後期、50年代早期,隨著社會科學家不再從個體的憤懣,偏見而是從他們在個人利益上的差異和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考察人際沖突,合作與競爭開始成了被認真加以探討和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M.多伊奇(1950)最早指出,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純粹的合作是指只有在群體中其他成員也實現了他們的目標時一個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純粹的競爭是只有在對方或群體中其他成員達不到他(們)的目標時的一個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前者如木工和泥工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達到完成建造房屋的目的,後者如玩撲克游戲、體育比賽、勞動競賽等。不過,完全的、絕對純粹的合作與競爭幾乎不存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常常同時並存,或至少有著某種聯系。例如,撲克游戲中各方激烈競爭,但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各方均需認同並遵循撲克游戲的規則,沒有這一層次上的合作就無法達到娛樂的共同目的。又如,在幾乎完全是競爭性的你死我活的戰爭中,雙方在諸如不使用化學武器、如何對待紅十字會戰地救護和雙方戰俘等方面也能發現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合作。總之,誠如B。H。雷文和J。Z。魯賓指出,心理學研究已表明,當相互作用的各方有著共同的目標而達到該目標的共同途徑時,就最可能出現合作的活動;當各自的標志或達到目標的途徑彼此不能相容時就最可能發生競爭。

對合作與競爭及其因素的研究最早受到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研究進展的影響。J。V。紐曼和O。摩根斯頓的《游戲理論和經濟行為》(1947)是這方面最早的代表作。該書從數學角度考察了游戲中的合作與競爭,描述了相互依存的游戲情境中「理性」個性的各種行為模式。「理性」是指能充分理解人際關系的相互依存的本質,但受自身利益所推動、不顧及他人而去追求最大的個人利益並盡可能減少個人的損失。接著,心理學家曾就游戲情境進行實驗室研究,主要探討了情境變數(相互依存的性質、有何交往等)、預置變數(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等)對個體行為的交互作用的影響,試圖類推個體「真正」的行為和「理性」行為的接近程度。其後,出現了研究合作與競爭的其他途徑,其中有:在實驗室中模模擬實生活情境,考察個體間的相互作用;設計各種「活動游戲」進行研究;精心設計的現場研究。M。多伊奇和R。克勞斯設計的駕車協商的游戲(1960)是活動游戲中較為典型的例子。該游戲由兩人進行,兩人都急於把貨車從各自的工廠開往商場銷售,有不同的路線,但都必須經過一段僅容單車通過的窄路,在這段窄路上又必須相向而行,只有互讓互諒、採取合作行動才能使雙方都節省時間到達目的地,這一安排意在考察游戲者如何處理他們所面臨的合作與競爭。從這樣的游戲研究中曾得出許多關於影響合作與競爭行為的因素的結論。但到70年代,研究者對這類游戲的研究熱情開始下降。原因是許多游戲情境被認為只注意瑣碎的細節,從這樣的情境中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於概括真實生活情境的問題便受到懷疑。當時還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尚無一種能包含大量研究發現的綜合的理論。M。謝里夫及其同事設計的名為「羅伯特的洞穴」的研究(1961)則是一項經典性的現場實驗研究。在該研究中,被試是夏令營的男孩,被分為兩組。現場實驗第一步是讓每組各自處理各種預先設計的情境來形成小組的團結和群體的同一性;第二步讓兩組參加一系列目的在於產生競爭的競賽,增進群體內的凝聚力,但在小組之間產生大量的對抗甚至敵意;最後一步是設法使兩個有敵意的小組能變得友好合作。結果是當簡單化地讓各組僅僅為某種活動(如進餐、看電影等)聚集在一起時只會增加對立情緒,而在創設一系列的「緊急」問題,如營地供水出了故障、運送食品的卡車陷入泥潭等,這要求兩組共同努力方能克服,在這種情況下兩組間的敵意逐步減少,並出現了超越小組界線的新的友誼和合作的精神。

對個體合作與競爭行為的發生的研究指出, 個體出生後第二年珍貴作行為就開始迅速發展,這可能是由於兒童在第二年對他人作出反應的動機開始成熟,還可能那時兒童的若干認知能力有了發展而能作出使自己行為與夥伴行為相協調的反應。而對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合作與競爭的發展的研究則有不同的結論。一種以卡根和馬德森為代表,認為隨年齡增長,合作行為逐漸減少而競爭行為不斷增加。另一種以弗里德里克、斯坦和漢德爾為代表,認為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合作行為越來越多而競爭行為逐漸減少。多伊奇認為,在個體的社會相互作用中有合作的和競爭的兩種基本的目標結構,它們支配著個體採取合作行為還是競爭行為。我國李曉東(1991)進行的實驗研究考察了目標結構對6~9歲兒童合作與競爭行為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目標結構對被試的合作和競爭行為確有顯著影響,在合作目標結構下,合作行為隨年齡增長的趨勢不明顯;在競爭目標結構下,競爭行為隨年齡增長而明顯增長。兒童競爭性的發展早於且優於合作性的發展。

對性別與合作、競爭行為關系的研究分歧頗大,大多數研究認為性別對合作與競爭行為不產生影響。有一些研究如弗里德里克、斯坦、馬德森、瓦賽克的報告發現男孩比女孩更合作;而另一些研究如奈特和趙家誠的報告則認為女孩比男孩在總體上更合作。許多研究的結論是女孩的競爭行為少於男孩。夏皮拉和馬德森的報告還指出,城市中的女孩其競爭性比男孩低,與男孩競爭時常會降低原來的行為水平。韋斯費爾德等人的研究發現女孩參加競爭的准備時間比男孩長。佩普蘭的報告指出,女性與男性競爭時常表現出退縮行為,這在傳統觀念較強的社會中尤其明顯。

不少研究認為文化背景對合作與競爭的行為影響頗大,如農村兒童比城市兒童更合作,工業化程度低的社會中的兒童比高度工業化社會中的兒童更合作,英裔美國兒童有較強的競爭性,城市的墨西哥裔美國兒童的競爭性相對較弱。墨西哥鄉村兒童則無競爭行為,以色列集體農庄兒童比城市兒童更具有合作性。但也有研究如韋斯費爾德等人的報告認為合作與競爭行為並不受文化背景所影響。

❼ 協作優於競爭呈詞

合作與競爭(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合作是群體中的個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而齊心協力、相互配合的一種協作性行為。競爭是群體中的個體努力使自身勝過對方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對抗性行為。合作與競爭,也就是協作與對抗,是人際關系中相輔相成的兩種個體行為。

長期以來,人們憑經驗總是認為合作是一種社會美德,而競爭則似乎是一種自私的、反社會的行為。到本世紀40年代後期、50年代早期,隨著社會科學家不再從個體的憤懣,偏見而是從他們在個人利益上的差異和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考察人際沖突,合作與競爭開始成了被認真加以探討和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M.多伊奇(1950)最早指出,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純粹的合作是指只有在群體中其他成員也實現了他們的目標時一個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純粹的競爭是只有在對方或群體中其他成員達不到他(們)的目標時的一個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前者如木工和泥工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達到完成建造房屋的目的,後者如玩撲克游戲、體育比賽、勞動競賽等。不過,完全的、絕對純粹的合作與競爭幾乎不存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常常同時並存,或至少有著某種聯系。例如,撲克游戲中各方激烈競爭,但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各方均需認同並遵循撲克游戲的規則,沒有這一層次上的合作就無法達到娛樂的共同目的。又如,在幾乎完全是競爭性的你死我活的戰爭中,雙方在諸如不使用化學武器、如何對待紅十字會戰地救護和雙方戰俘等方面也能發現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合作。總之,誠如B。H。雷文和J。Z。魯賓指出,心理學研究已表明,當相互作用的各方有著共同的目標而達到該目標的共同途徑時,就最可能出現合作的活動;當各自的標志或達到目標的途徑彼此不能相容時就最可能發生競爭。

對合作與競爭及其因素的研究最早受到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研究進展的影響。J。V。紐曼和O。摩根斯頓的《游戲理論和經濟行為》(1947)是這方面最早的代表作。該書從數學角度考察了游戲中的合作與競爭,描述了相互依存的游戲情境中「理性」個性的各種行為模式。「理性」是指能充分理解人際關系的相互依存的本質,但受自身利益所推動、不顧及他人而去追求最大的個人利益並盡可能減少個人的損失。接著,心理學家曾就游戲情境進行實驗室研究,主要探討了情境變數(相互依存的性質、有何交往等)、預置變數(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等)對個體行為的交互作用的影響,試圖類推個體「真正」的行為和「理性」行為的接近程度。其後,出現了研究合作與競爭的其他途徑,其中有:在實驗室中模模擬實生活情境,考察個體間的相互作用;設計各種「活動游戲」進行研究;精心設計的現場研究。M。多伊奇和R。克勞斯設計的駕車協商的游戲(1960)是活動游戲中較為典型的例子。該游戲由兩人進行,兩人都急於把貨車從各自的工廠開往商場銷售,有不同的路線,但都必須經過一段僅容單車通過的窄路,在這段窄路上又必須相向而行,只有互讓互諒、採取合作行動才能使雙方都節省時間到達目的地,這一安排意在考察游戲者如何處理他們所面臨的合作與競爭。從這樣的游戲研究中曾得出許多關於影響合作與競爭行為的因素的結論。但到70年代,研究者對這類游戲的研究熱情開始下降。原因是許多游戲情境被認為只注意瑣碎的細節,從這樣的情境中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於概括真實生活情境的問題便受到懷疑。當時還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尚無一種能包含大量研究發現的綜合的理論。M。謝里夫及其同事設計的名為「羅伯特的洞穴」的研究(1961)則是一項經典性的現場實驗研究。在該研究中,被試是夏令營的男孩,被分為兩組。現場實驗第一步是讓每組各自處理各種預先設計的情境來形成小組的團結和群體的同一性;第二步讓兩組參加一系列目的在於產生競爭的競賽,增進群體內的凝聚力,但在小組之間產生大量的對抗甚至敵意;最後一步是設法使兩個有敵意的小組能變得友好合作。結果是當簡單化地讓各組僅僅為某種活動(如進餐、看電影等)聚集在一起時只會增加對立情緒,而在創設一系列的「緊急」問題,如營地供水出了故障、運送食品的卡車陷入泥潭等,這要求兩組共同努力方能克服,在這種情況下兩組間的敵意逐步減少,並出現了超越小組界線的新的友誼和合作的精神。

對個體合作與競爭行為的發生的研究指出, 個體出生後第二年珍貴作行為就開始迅速發展,這可能是由於兒童在第二年對他人作出反應的動機開始成熟,還可能那時兒童的若干認知能力有了發展而能作出使自己行為與夥伴行為相協調的反應。而對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合作與競爭的發展的研究則有不同的結論。一種以卡根和馬德森為代表,認為隨年齡增長,合作行為逐漸減少而競爭行為不斷增加。另一種以弗里德里克、斯坦和漢德爾為代表,認為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合作行為越來越多而競爭行為逐漸減少。多伊奇認為,在個體的社會相互作用中有合作的和競爭的兩種基本的目標結構,它們支配著個體採取合作行為還是競爭行為。我國李曉東(1991)進行的實驗研究考察了目標結構對6~9歲兒童合作與競爭行為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目標結構對被試的合作和競爭行為確有顯著影響,在合作目標結構下,合作行為隨年齡增長的趨勢不明顯;在競爭目標結構下,競爭行為隨年齡增長而明顯增長。兒童競爭性的發展早於且優於合作性的發展。

對性別與合作、競爭行為關系的研究分歧頗大,大多數研究認為性別對合作與競爭行為不產生影響。有一些研究如弗里德里克、斯坦、馬德森、瓦賽克的報告發現男孩比女孩更合作;而另一些研究如奈特和趙家誠的報告則認為女孩比男孩在總體上更合作。許多研究的結論是女孩的競爭行為少於男孩。夏皮拉和馬德森的報告還指出,城市中的女孩其競爭性比男孩低,與男孩競爭時常會降低原來的行為水平。韋斯費爾德等人的研究發現女孩參加競爭的准備時間比男孩長。佩普蘭的報告指出,女性與男性競爭時常表現出退縮行為,這在傳統觀念較強的社會中尤其明顯。

不少研究認為文化背景對合作與競爭的行為影響頗大,如農村兒童比城市兒童更合作,工業化程度低的社會中的兒童比高度工業化社會中的兒童更合作,英裔美國兒童有較強的競爭性,城市的墨西哥裔美國兒童的競爭性相對較弱。墨西哥鄉村兒童則無競爭行為,以色列集體農庄兒童比城市兒童更具有合作性。但也有研究如韋斯費爾德等人的報告認為合作與競爭行為並不受文化背景所影響。

❽ 競爭更能使社會文明嗎

我們語文課本上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競爭與合作是構成人生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社會生活中有競爭,更有合作。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於合作,去發揮合作和整體的力量,就能想出辦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鳥。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干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雖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就拿國家男排、男籃、男足等隊來說:論高度,我們比日韓隊員高得多;論集訓時間,我們也在他們之上。為什麼在一些關鍵的比賽上,我們卻往往輸給日韓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揮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們好。可見,無論做什麼事,對於善於合作的人來說,都可以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競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使人變得更自私、更狹隘。也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因此我方認為: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更能使文明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一辯同學,接下來請反方一辯同學表明立場,請發言。

反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辯友、大家好!
現代社會,因競爭而不斷進步!更因競爭而充滿活力! 我方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你追我趕的發展競爭可使落後成為先進,社會就是遵循這種永恆的競爭法則走向現代,走向未來。對個人而言,競爭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這就保證了社會公平;競爭的過程就是各盡其能,這又激勵了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在這個呼喚強者的時代,競爭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對人性的挑戰,讓我們直接面對這個競爭的時代吧!
對方辯友,你們今天到這里不就是為了跟我方競爭嗎?如果按照你方的邏輯,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不就失去意義了嗎?今天的辯論就是一場競爭,競出勝負,促使進步。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

主持人說:現在我介紹正方1辯:吳穎;正方2辯:沈濤;3辯:王倩;正方4辯:丁力;反方1辯:朱小滿;反方2辯:蔣悅凱;反方3辯:王莉娜;反方4辯:張希一。
今天我們正方的辯題是: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反方的辯題是: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現在辯論開始,首先由正方一辯同學陳述己方的觀點。
開篇立論階段:
正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來賓、對方辯友,大家好!
我們語文課本上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競爭與合作是構成人生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社會生活中有競爭,更有合作。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於合作,去發揮合作和整體的力量,就能想出辦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鳥。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干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雖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就拿國家男排、男籃、男足等隊來說:論高度,我們比日韓隊員高得多;論集訓時間,我們也在他們之上。為什麼在一些關鍵的比賽上,我們卻往往輸給日韓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揮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們好。可見,無論做什麼事,對於善於合作的人來說,都可以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競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使人變得更自私、更狹隘。也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因此我方認為: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更能使文明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一辯同學,接下來請反方一辯同學表明立場,請發言。
反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辯友、大家好!
現代社會,因競爭而不斷進步!更因競爭而充滿活力! 我方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你追我趕的發展競爭可使落後成為先進,社會就是遵循這種永恆的競爭法則走向現代,走向未來。對個人而言,競爭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這就保證了社會公平;競爭的過程就是各盡其能,這又激勵了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在這個呼喚強者的時代,競爭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對人性的挑戰,讓我們直接面對這個競爭的時代吧!
對方辯友,你們今天到這里不就是為了跟我方競爭嗎?如果按照你方的邏輯,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不就失去意義了嗎?今天的辯論就是一場競爭,競出勝負,促使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一辯同學。比賽陳詞階段結束。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二
二、攻辯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接下來是進入第二階段——攻辯階段。我們先請正方二辯同學對己方的觀點進行補充。
正方2辯對大家說:評委、對方辯友及各位朋友:大家好!
孫中山先生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合作為原則,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可見,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話:眾人劃槳開大船。大家不會忘記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災吧!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抗洪官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在我們民族的脊樑上築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長城。
大家更不會忘記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吧,正是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眾志成城,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證明了「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
由於競爭,關系冷漠,你防著我,我防著你,表面上和和氣氣,心底里各自較勁兒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方辯友,這難道不都是「競爭」惹的禍嗎?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二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2辯對大家說:大家好!
對方一辯小橋流水,對方二辯滔滔不絕,然而無論是微波還是怒浪都沖不掉對方辯友的點點問題。對方一辯指出競爭會使人類變得更自私更狹隘,對方二辯所列舉的種種惡性影響等,並不是競爭惹的禍,而是他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導致的。
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了,競爭,才能文明,才能進步 「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競爭有利於社會造就、發現、擇優使用人才。正如列寧所說:「競爭在相當廣闊的范圍內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競爭乃社會進步之母。
讓我們投入競爭的社會,做個強者吧。最後請問對方辯友,你們這么反對競爭,是不是說明你們心裡其實害怕競爭呢?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請正方三辯同學發言。
正方3辯對大家說:主席、各位評委及對方辯友,大家好!
反方一辯提到:今天的辯論是一種競爭,反方二辯又提到:競爭引起不健康的心理。對方辯友把競爭視為掌上明珠,奉為靈丹妙葯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難道說,只有競爭才能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嗎?請問一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知索取,不願奉獻」;只強調個人競爭,而不關心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何來的文明發展呢?因此,你們說競爭有利於文明發展的觀點是無稽之談。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資本論》的誕生,不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思合作的結晶嗎?
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隊的麥克爾·喬丹吧,很多人可能為之癲狂。要喬丹的成功離不開隊友們的配合協助。回顧過去,放眼未來,我方更加堅信「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內容精彩,表情運用也很好。謝謝正方三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三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3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辯友大家好!現在由我反方三辯陳述辯詞。
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法治化的社會,保證了競爭的有序進行。例如:高考時總不能與旁邊的同學合作吧?在體育比賽中,要靠競爭來爭奪冠軍的吧?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不競爭的話,只能是「萬馬齊喑究可哀」,如果競爭的話,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可以通過競爭來選拔,請問可以通過合作來選拔嗎?
請對方正面回答我以及反方二辯的問題,請不要迴避問題。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三辯同學。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三
三、自由辯論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聽過雙方代表關於「競爭與合作」的陳辭,現在是他們大展辯才的時候。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現在自由辯論開始!
正方4辯對大家說:( )在每一項成績和榮譽背後,這不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結果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三辯在剛才的陳述中講到劉備與孫權的合作,來對抗曹操,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實力,更好的競爭,這不正好說明競爭比合作更重要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合作起來攻打伊拉克,也能使文明進步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一辯提到我國足球隊贏不過日韓,原因不是因為缺乏合作意識,而是我們缺少了競爭意識,就算我們有再高的技術,沒有競爭意識,求勝的慾望,那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可能贏得勝利。
正方2辯對大家說:這說明了合作是競爭的基礎,競爭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手段,這不更說明了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嗎?
反方2辯對大家說:比賽是為了爭出輸贏,爭出輸贏不也是競爭嗎?你為什麼要這里比賽,不也是為了競爭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雙方的競爭不都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嗎?如果沒有這么好的合作,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嗎?這恰恰說明了「合作更能促進文明進步」啊!
正方3辯對大家說:有些企業為了競爭,最後導致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倒閉。這不是競爭惹的禍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中外許多成名的音樂家能在台上獨領風騷,在他們成功的背後,不是有很多人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於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
正方4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特別缺少合作的意識,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如果再不培養合作精神,而著力去培養競爭精神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
正方4辯對大家說: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不論今後你們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都要學會與人合作相處。」這是秘書長40年外交經驗的總結。
反方3辯對大家說:競爭意識是人才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升學上的競爭、商業上的競爭都很激烈,那麼,學習上的選班幹部也是競爭,逆水行舟難道不是一種競爭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請問對方辯友,競爭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總不能合作上崗吧?
正方2辯對大家說: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對岸樹上的果子。猴子無法過河,大象則無法上樹。雙方協商後,大象馱猴子過河,猴子上樹摘果,它們都吃到了果子。這就是彼此取長補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
反方2辯對大家說:要是不停地合作,沒有創新精神,那人類只會止步不前。如果說競爭沒那麼重要的話,那我們今天還在這里爭論什麼呢?
正方3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說:競爭是激發人的積極性,但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否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社會上的惡勢力團伙合作起來,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也能使文明進步嗎?伊拉克人民飽受美國帶給他們的戰爭災難,難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國合作嗎?
正方3辯對大家說:我們學過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螞蟻在前進途中突遇大火,眾多螞蟻迅速抱成一團,飛速滾動,逃離火海。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爭著逃命,假如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渺小的螞蟻家族不全軍覆沒才怪呢!
反方2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你們考試的時候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反方1辯對大家說:還有各國參加奧運會比賽不也是一種競爭嗎?難道各國選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嗎?
正方4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讓我們進行合作學習,這難道是一種錯誤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國際競爭趨復雜化,請問對方辯友,是什麼促使市場保持活力呢?顯而易見,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文明進步,更有利於社會的新陳代謝和全面進步。
(對前面)正方3辯對大家說:如果各國的運動員不互相合作,奧運會上的競爭能取得成功嗎?
(對前面)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四辯,我們今天的合作學習,不正是為了將來走上社會,更好的參與競爭嗎?
正方2辯對大家說:不善於合作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合作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正方1辯對反方4辯說: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來指導人才的培養問題。所謂"四大支拄"指的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
主持人對大家說:對不起,請暫停。由於時間關系,不能讓你們盡情發揮了。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四
總結陳詞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經過了精彩激烈的自由辯論,現在我們請反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
反方4辯對大家說:
對方一辯強調現代社會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未免誇大其詞。我們沒有永恆的敵人,但我們有永恆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為維護我們的利益,只有競爭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偉大與挫折並存恰好說明了競爭比合作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迷人的魅力。
最後,我想再一次強調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第一,競爭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竟爭能確保一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通過政治競爭促進權利的工正運用;通過文化競爭明辯人類精神的真善美等等。
辯論賽行將結束。比賽考驗了我們的學識和智慧,也讓我們為光榮與夢想拼搏。因此,讓我們真誠地道一聲:感謝這個偉大的競爭時代!
主持人對反方4辯說:謝謝反方4辯同學,最後我們請正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時間也是5分鍾。
正方4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各位朋友!
剛才對方1辯一再強調競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請對方辯友清醒地認識到,競爭的過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合作,競爭更是為了促進更好地合作,且競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競爭使人變得狹獈、自私,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等等。
現實中的激烈競爭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這些怎麼能說明競爭更促進文明進步呢?只有合作才更能促進文明進步。
首先,合作是能促進人更好地生存。,社會日趨復雜,大家只有攜起手來,互相合作,才能渡過難關。
其次,合作比競爭培養出更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關心他人、團結友愛等良好心理品德。
第三,合作比競爭更有利於促進科學的發展。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的研製成功不正是許多科研人員共同合作的成果嗎?
第四,合作比競爭更能促進社會穩定。抗擊「洪災」、「非典」、「禽流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合作,創建更文明的未來吧!

主持人對大家說:時間到,謝謝正方4辯同學。
尾聲:
主持人對大家說:在唇槍舌劍聲中,合作和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呢?還是讓評判老師們去琢磨吧!

閱讀全文

與多伊奇的競爭與合作實驗的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裝置中小試管的作用 瀏覽:89
重力鑄造機是怎麼提高生產效率的 瀏覽:318
自動噴灌裝置安裝圖 瀏覽:179
二手車軸承怎麼接 瀏覽:487
坂橋五金市場 瀏覽:832
軸承7230什麼意思 瀏覽:376
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338
儀器sst是什麼意思 瀏覽:800
機械專業學多少錢 瀏覽:927
建築環境設備是什麼職稱 瀏覽:380
清河縣聚鑫機械鑄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83
機械的械在詞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147
冰櫃製冷劑壓力低怎麼辦 瀏覽:854
結構實驗載入裝置 瀏覽:959
自動跟蹤太陽裝置電路圖 瀏覽:938
室外鋼塑給水管用什麼閥門 瀏覽:409
供暖閥門怎麼知道是開 瀏覽:154
實驗影像裝置 瀏覽:471
儀表400個點什麼意思 瀏覽:528
多功能裝置瓶都是短導管作用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