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造太陽正式誕生,不過這個「太陽」到底有什麼用
ITER主要目的在於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因此其核心裝置「托卡馬克」被稱為「人造太陽」。
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ITER是當前世界規模最大、耗時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
根據協議,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ITER項目,其中歐盟承擔約45%,其他6方各承擔約9%,資助包括資金和實物兩個部分。
(1)中國可控氫聚變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28日的安裝啟動儀式標志著ITER進入安裝階段,由此前接收成員國部件等前期籌備工作正式轉換到組裝工作。到2024年年底,ITER施工方將按照工作進度表接收和安裝托克馬克裝置的各主要大型部件及輔助設施。
完成主要部件安裝後,計劃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底開始進行冷測試調試工作,並在2025年12月實現第一束等離子體,這將標志著ITER由安裝階段轉入運行階段。
2. 中國2035可控核聚變能實現嗎
1. 2035年,中國可能會實現可控核聚變能量的技術突破。
2. 自2000年開始,中國自主研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在合肥市的科學島上進行實驗。
3. 2006年,名為HT-7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裝置建成,中文名稱為「東方超環」。
4. 2021年12月30日,東方超環成功運行了7000萬攝氏度下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持續了1056秒,創造了人類在人造太陽上的持續脈沖運行的新紀錄,對全球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 如果目前的研發進展順利,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可能研製出首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6. 可控核聚變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能夠控制核聚變速度和規模,以實現安全、持續和平穩能量輸出的反應。
7. 可控核聚變有多種形式,包括激光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等,其優勢在於原料充足、經濟性能優越、安全可靠且無環境污染。
8. 盡管技術難度極高,可控核聚變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它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能源解決方案。
9. 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更重的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的過程。
10. 在自然界中,最易於實現的核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結合,這一過程已經在太陽上持續了超過50億年。
11. 可控核聚變因其原理與太陽相似,常被稱為「人造太陽」。
3. 刷新紀錄!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科研再獲新進展,此次有何新突破
迄今取得的實驗結果是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研製的國際先進的中性束注入加熱系統基本克服了重大技術難題。
為中性束注入系統2013年投入EAST物理實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EAST超導托卡馬克作為國際重要的長脈沖核聚變實驗平台,在高限制放電時間上實現了100秒的突破,為中國下一代核聚變裝置的建設和國際核聚變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太陽的光和熱來自氫的兩個兄弟——氘和氚同位素——在匯聚成氦原子的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人造太陽是模仿的過程。
中國二迴路M裝置的建設和運行,標志著我國核心級等離子體物理及相關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自主建設核聚變反應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同時,它也為我們進一步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