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將溫度測量劃分為接觸式測溫和兩大類
激光測溫的原理如下:
1 紅外線測溫的原理
自然界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由於分子的熱運動,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輻射包括紅外波段在內的電磁波,其輻射能量密度與物體本身的溫度關系符合輻射定律。
組外輻射原理——輻射定律:
式中:E為輻射出射度,W/m3;σ為斯蒂芬—波爾茲曼常數,5.67×10-8W/(m2·K4);ε為物體的輻射率;T為物體的溫度,單位K;T0為物
體周圍的環境溫度,單位K。
測量出所發射的E,就可得出溫度。
利用這個原理製成的溫度測量儀表叫紅外溫度儀表。這種測量不需要與被測對象接觸,因此屬於非接觸式測量。紅外溫度儀表測溫范圍很寬,從-50℃直至高於3 000℃。在不同的溫度范圍,對象發出的電磁波能量的波長分布不同,在常溫(0~100℃)范圍,能量主要集中在中紅外和遠紅外波長。用於不同溫度范圍和用於不同測量對象的儀表,其具體的設計也不同。
根據式(1)的原理,儀表所測得的紅外輻射為:
式中:A為光學常數,與儀表的具體設計結構有關;ε1為被測對象的輻射率;ε2為紅外溫度計的輻射率;T1為被測對象的溫度(K);T2為紅外溫度計的溫度(K);他由一個內置的溫度檢測元件測出。
輻射率ε是一個用以表達物體發射電磁波能力的系數,數值由0至1.0。最理想的輻射物體是輻射率1.0的物體,物理上叫做黑體。這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實際上並沒有一種物體的輻射率能達到1.0。但可以製造出極為接近於ε=1.0的實際黑體,用於溫度計的校準。所有真實的物體,包括人體各部位的表面,其ε值都是某個低於1.0的數值。由於ε值極難測量而又不確定,所以在儀表測出E後,按式(2)計算出的T1就會有誤差。在實際工作中,儀表是在ε=1.0的黑體上校準好出廠的,只有測量ε=1的對象,其示值才代表對象的實際溫度,如果對象ε不等於1,則儀表讀數不代表對象的實際溫度,要進行修正。
人體主要輻射波長在9~10μm的紅外線,通過對人體自身輻射紅外能量的測量,便能准確地測定人體表面溫度。由於該波長范圍內的光線不被空氣所吸收,因而可利用人體輻射的紅外能量精確地測量人體表面溫度。
人體的紅外輻射特性與他的表面溫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通過對人體自身輻射的紅外能量的測量,便能准確地測定人體表面溫度。紅外溫度測量技術的最大優點是測試速度快,1 s以內可測試完畢。由於他只接收人體對外發射的紅外輻射,沒有任何其他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於人體,所以對人體無任何害處。
❷ 測量方法的分類
1.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按實測幾何量是否為欲測幾何量,可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1)直接測量
直接測量是指直接從計量器具獲得被測量的量值的測量方法。如用游標卡尺、千分尺。
(2)間接測量
間接測量是測得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然後通過函數關系求得被測量值。如測量大尺寸圓柱形零件直徑D時,先測出其周長L,然後再按公式D/求得零件的直徑D,如圖2-4所示。
2.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按示值是否為被測量的量值,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
(1)絕對測量絕對測量是指被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的示值即是被測幾何量的量值。如用測長儀測量零件,其尺寸由刻度尺直接讀出。
(2)相對測量相對測量也稱比較測量,是指計量器具顯示或指示岀被測幾何量相對於已知標准量的偏差,測量結果為已知標准量與該偏差值的代數和。
一般來說,相對測量的測量精度比絕對測量的要高。
3.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按測量時被測表面與計量器具的測頭是否接觸,可分為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
(1)接觸測量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時,其測頭與被測表面直接接觸的測量。如用卡尺、千分尺測量公交。
(2)非接觸測量非接觸測量是指計量器具在測量是,其測頭與被測表面不接觸的測量。如用氣動量儀測量孔徑和用顯微鏡測量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2)檢測回饋裝置按測量方法分為擴展閱讀:
從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經典物理的基本假設:
1.時間是絕對的,其含義是時間流逝的速率與空間位置和物體的速率無關;
2.空間是歐幾里德的,也就是說歐幾里德幾何的假設和定律對空間是成立的;
3.經典物理的第三個假設,就是質點的運動可以用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來描述。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也不是歐幾里德的,但是絕對時間和歐幾里德空間對低速運動(相對於光速)和宏觀世界是一個很好的近似,在相當高的精度上是正確的。因此在經典物理中使用這樣的假設是合理的。
根據第三個假設,如果我們知道質點的位置作為時間的函數,而且我們知道了質點的質量,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所能知道的關於這個質點的一切知識,由此可見,經典物理的任務就是找出質點的位置隨時間變化的函數。
❸ 按測量手段分類,測量方法分為哪三種
直接測量、間自接測量和組合測量
直接測量是將被測量與與標准量進行比較,得到測量結果.
間接測量是測得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然後運用函數求得被測量.
組合測量是對若干同名被測量的不同組合形式分別測量,然後用最小二乘法解方程組,求得被測量
❹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按測量方式可分:
1、直接測量:無需對被測量與其他實測量進行一定函數關系的輔助計算而直接得到被測量值得測量。
2、間接測量:通過直接測量與被測參數有已知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得到該被測參數量值的測量。
3、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直接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如接觸式三坐標等)。
4、非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之間沒有機械的測力存在(如光學投影儀、氣動量儀測量和影像測量儀等)。
5、組合測量:如果被測量有多個,雖然被測量(未知量)與某種中間量存在一定函數關系,但由於函數式有多個未知量,對中間量的一次測量是不可能求得被測量的值。這時可以通過改變測量條件來獲得某些可測量的不同組合,然後測出這些組合的數值,解聯立方程求出未知的被測量。
6、比較測量:比較法是指被測量與已知的同類度量器在比較器上進行比較,從而求得被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於高准確度的測量。
按測量方法可分:
1、直接測量法:不必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2、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來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定義測量法:根據量的定義來確定該量的測量方法。
4、靜態測量方法:確定可以認為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值的測量方法。
5、動態測量方法:確定隨時間變化量值的瞬間量值的測定方法。
6、直接比較測量法:將被測量直接與已知其值的同種量相比較的測量方法。
7、微差測量法:將被測量與只有微小差別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較,通過測量這兩個量值間的差值來確定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4)檢測回饋裝置按測量方法分為擴展閱讀:
測量就是獲取反映地球形狀、地球重力場、地球上自然和社會要素的位置、形狀、空間關系、區域空間結構的數據。分類:
1、大地測量學:
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重力場,測定地面點幾何位置和地球整體與局部運動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現代大地測量學可分為實用大地測量學、橢球面大地測量學、物理大地測量學和衛星大地測量學。
2、攝影測量學:
是研究利用攝影或遙感的手段獲取目標物的影像數據,從中提取幾何的或物理的信息,並用圖形、圖像和數字形式表達測繪成果的學科。攝影測量學包括航空攝影、航天攝影、航空航天攝影測量、地面攝影測量等。
3、地圖制圖學(地圖學):
是研究模擬地圖和數字地圖的基礎理論、地圖設計、地圖編制和復制的技術方法及其應用的學科。
4、工程測量學:
是研究在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各個階段進行測量工作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
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設各個階段所進行的與地形及工程有關的信息的採集和處理、工程的施工放樣及設備安裝、變形監測分析和預報等的理論、技術與方法,以及研究對與測量和工程有關的信息進行管理和使用。工程測量包括工程建設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各個階段所進行的各種測量工作。
5、海洋測繪學:
是研究以海洋水體和海底為對象所進行的測量和海圖編制理論和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海道測量、海洋大地測量、海底地形測量、海洋專題測量以及航海圖、海底地形圖、各種海洋專題圖和海洋圖集等圖的編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測量方法
❺ 測量按測量方式分類和按測量方法分類分別可分為哪些
按測量方式可分:
1、直接測量:無需對被測量與其他實測量進行一定函數關系的輔助計算而直接得到被測量值得測量。
2、間接測量:通過直接測量與被測參數有已知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得到該被測參數量值的測量。
3、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直接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如接觸式三坐標等)。
4、非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之間沒有機械的測力存在(如光學投影儀、氣動量儀測量和影像測量儀等)。
5、組合測量:如果被測量有多個,雖然被測量(未知量)與某種中間量存在一定函數關系,但由於函數式有多個未知量,對中間量的一次測量是不可能求得被測量的值。這時可以通過改變測量條件來獲得某些可測量的不同組合,然後測出這些組合的數值,解聯立方程求出未知的被測量。
6、比較測量:比較法是指被測量與已知的同類度量器在比較器上進行比較,從而求得被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於高准確度的測量。
按測量方法可分:
1、直接測量法:不必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2、間接測量法: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函數關系的其他量來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定義測量法:根據量的定義來確定該量的測量方法。
4、靜態測量方法:確定可以認為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值的測量方法。
5、動態測量方法:確定隨時間變化量值的瞬間量值的測定方法。
6、直接比較測量法:將被測量直接與已知其值的同種量相比較的測量方法。
7、微差測量法:將被測量與只有微小差別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較,通過測量這兩個量值間的差值來確定被測量值的測量方法。
3、准則檢驗法
馬利科夫判據是將殘余誤差前後各半分兩組, 若「Σvi前」與「Σvi後」之差明顯不為零, 則可能含有線性系統誤差。
阿貝檢驗法則檢查殘余誤差是否偏離正態分布, 若偏離, 則可能存在變化的系統誤差。將測量值的殘余誤差按測量順序排列,且設A=v12+v22+…+vn2, B=(v1-v2)2+(v2-v3)2?+…+(vn-1-vn)2+(vn-v1)2。
若|B/2A-1|>1/n^1/2,則可能含有變化的系統誤差。
系統誤差的消除:
1、在測量結果中進行修正 已知系統誤差, 變值系統誤差, 未知系統誤差
2、消除系統誤差的根源
3、在測量系統中採用補償措施
4、實時反饋修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測量方法
❻ 分析儀表按測量原理分幾類
主要有兩大類:測來量儀表自,分析儀表。
1.測量儀表:由測量元件(一次元件)和變送器組成,遠傳到DCS控制系統,形成自動控制迴路。測量元件用於將需要測量的參數(溫度、壓力、流量、液位)用不同的測量原理檢測出來。變送器,用於將檢測出來的值轉換成4-20mA的模擬信號傳送給DCS控制系統。
2.分析類儀表:主要起在線或離線分析作用,也可以算作是設備類。在線分析儀表一般由預處理裝置和分析部分組成。預處理裝置用於去除樣品中不必要或影響檢測結果的組份。分析部分,是使用不同的分析原理對所檢測介質的含量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以4-20mA的模擬信號傳送給DCS,以便監視控制。
❼ 機床中電氣伺服進給系統按照有無檢測和反饋裝置位置分類,可分為幾類並比對分析優缺點
反饋分類伺服不太了解。嶺南風機知道按照伺服的控制方式可分為:開環控制數控系統,半閉環控制數控系統,全閉環控制數控系統三大類。
❽ 什麼是測量 按測量方法分有哪幾種
測量就是獲取反映地球形狀、地球重力場、地球上自然和社會要素的位置、形狀、空間關系、區域空間結構的數據。分類:
1.大地測量學:
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重力場,測定地面點幾何位置和地球整體與局部運動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現代大地測量學可分為實用大地測量學、橢球面大地測量學、物理大地測量學和衛星大地測量學。
2.攝影測量學:
是研究利用攝影或遙感的手段獲取目標物的影像數據,從中提取幾何的或物理的信息,並用圖形、圖像和數字形式表達測繪成果的學科。攝影測量學包括航空攝影、航天攝影、航空航天攝影測量、地面攝影測量等。
3.地圖制圖學(地圖學):
是研究模擬地圖和數字地圖的基礎理論、地圖設計、地圖編制和復制的技術方法及其應用的學科。
4.工程測量學:
是研究在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各個階段進行測量工作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設各個階段所進行的與地形及工程有關的信息的採集和處理、工程的施工放樣及設備安裝、變形監測分析和預報等的理論、技術與方法,以及研究對與測量和工程有關的信息進行管理和使用。工程測量包括工程建設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各個階段所進行的各種測量工作。
5.海洋測繪學:
是研究以海洋水體和海底為對象所進行的測量和海圖編制理論和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海道測量、海洋大地測量、海底地形測量、海洋專題測量以及航海圖、海底地形圖、各種海洋專題圖和海洋圖集等圖的編制。
❾ 按照測量方法的不同,可將測量分為哪兩大內
一是直接測量,二是間接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