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二機部反應堆裝置設計所

二機部反應堆裝置設計所

發布時間:2021-02-23 03:33:09

A.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歷史沿革

核研院籌建於1958年,始建於1960年1月。早期稱清華大學原子能基地,1962年起名為清華大學試驗化工廠(簡稱試化廠)。1979年3月經學校批准更名為核能技術研究所(簡稱核能所)。1990年11月10日,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簡稱核研院)。2003年9月經清華大學2003-2004學年度第1次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更名為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簡稱核研院)。更名後原有設計院資質保留,名稱仍為「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核研院俗稱「200號」,這是屏蔽試驗反應堆最初在校內基建項目的編號。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簡稱核研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規模最大的科研與設計單位。其主體部分位於風景秀麗的北京北郊燕山腳下昌平區虎峪風景區。該院籌建於1958年,始建於1960年。1962年定名為清華大學試驗化工廠(簡稱試化廠),1979年4月經學校批准更名為核能技術研究所(簡稱核能所),1990年11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簡稱核研院),2003年經學校批准更名為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1958年7月,清華大學蔣南翔校長決定建立以反應堆為中心的原子能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生產聯合基地。在工程物理系主任何東昌的領導下,工程物理系反應堆工程專業師生開始設計游泳池式屏蔽試驗反應堆。同年11月,選清河以南、距清華園東北邊界約600米的後八家為反應堆廠址,並開始施工。
1959年上半年,後八家施工停止。在工程物理系副主任兼反應堆工程教研組主任呂應中的領導下,工物系師生繼續設計屏蔽試驗反應堆。1958年至1959年,全校先後有500餘名師生員工參加了屏蔽試驗反應堆的初期有關工作。
1959年春,清華大學組織工物系、土木系有關人員會同北京市城市規劃局,在市區以外地區進行反應堆新廠址的調查,提出了兩個廠址方案。1959年底,經北京市委批准,反應堆廠址設在南口以東、虎峪村以南地區。同時該反應堆工程被列入國家科委及北京市1960年重點項目,一期工程計劃經教育部和原二機部批准。
1960年元旦剛過,一支由復轉軍人、校基建處和行政處的工人為主組成的100多人的施工隊伍從清華園來到虎峪工地。2月,土建設計組進駐工地。3月,工藝設計隊伍進駐工地。3月5日,屏蔽試驗反應堆破土動工。屏蔽試驗反應堆最初在校內基建項目的編號為「200」,這就是核研院俗稱「200號」的由來。 屏蔽試驗反應堆是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調試建成的核反應堆。該反應堆的設計、建造、調試、運行由呂應中同志主持進行。1960年春天,參加這座反應堆建設的有200多人,包括講師1人,助教10餘人,學生100多人,平均年齡只有23歲半。他們住在帳蓬或虎峪村老鄉家中,在村裡一座破廟露天開伙。首先自己動手從水庫大壩修水渠通水,靠肩扛手抬修通從昌平到虎峪的第一條高壓供電線路。接著就是挖地基,搞土建施工。從1960年冬到1963年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設人員逐漸減少,最少時只有20多人。1964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後,大批建設隊伍又開進工地,加緊施工和安裝。何東昌、呂應中等同志在反應堆建設過程中提出了「尋難而進,勇於創新」、「尖端分解為一般,一般綜合為尖端」、「部分多次試驗,總體一次成功」的指導思想。建設者們立下了「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誓言。屏蔽試驗反應堆於1964年國慶前夕建成,並臨界啟動一次成功。與此同時,在王大中同志主持下,還於1964年9月建成了零功率反應堆。
在建堆過程中,共突破技術難關37項,其中有幾項是外國資料中未見過的,如鋁制大水池殼防腐蝕大面積陽極氧化處理工藝等,同時自製儀器設備67種,建立專業實驗室11個。反應堆建成後,接納我校和哈工大、西安交大有關原子能專業的實習師生900多人。
30年多來,在該堆上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包括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屏蔽材料性能試驗,醫學動物輻照試驗,中子照相,中子活化分析,中子嬗變摻雜單晶硅的生產,以及高效過濾薄膜核徑跡蝕刻膜的生產等。
1964年至1966年,完成了一項重要的科研——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任務。前蘇聯計劃援建我國的後處理廠,採用的是落後的沉澱法技術,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後,二機部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繼續開展用沉澱法進行核燃料後處理的研究和工廠設計工作。1958年,工程物理系副主任滕藤、汪家鼎和放射化工教研組主任朱永(貝睿)領導放射化工教研組開始選定國際上先進的流程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作為研究題目,並開始進行熱化學實驗室的設計。其後組織工程化學系人工放射化工專業的教師和從1960到1966屆畢業生以及少量的研究生結合畢業設計和論文從事與此有關的化學、工藝、分析、設備方面的研究和設計工作。1963年,滕藤、汪家鼎,朱永(貝睿)同志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向國家建議我國的核燃料後處理技術採用溶劑萃取法。1964年,二機部黨組開會決定拋掉沉澱法改用萃取法,並決定在清華大學200號全面開展溶劑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的研究工作。這一決定得到了國務院專委會議的批准。 研究工作由清華大學和二機部的有關研究所、設計院及工廠合作,在清華大學200號進行。
1964年下半年,建築面積為700平方米的熱化學實驗室開始動工興建,同時還改建了冷鈾運行實驗車間,於1965年底基本完工。1966年初進行設備安裝,4月開始進行實驗,至10月實驗研究取得了成功。直接參加這項任務的共約300人。
此後,研究成功的工藝流程和設備用來建成我國的核燃料後處理廠,並成功投產,使我國在這一重要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核研院科研工作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全院教職工並沒有改變為祖國原子能事業而獻身的初衷,在逆境中苦搏和奮爭。1968年,呂應中在獄中提出了我國釷資源綜合利用的方案,1969年10月向中央呈報了《關於研究釷增殖堆的建議》。1969年11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清華大學試化廠承擔了利用釷建造增殖堆核電站的研究任務。核研院教職工在進行這項任務的科研和設計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對我國釷資源利用的多種方案(熔融金屬堆,熔鹽堆,高溫氣冷堆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放射性塵埃擴散大氣實驗、預應力混凝土壓力殼的研製成功等多項重大成果。但因總體方案難度很大,短時期難以完成,經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同意,於1979年停建。
70年代末,核研院因經費中斷進入了困難時期。家有困難的同志紛紛調離,但骨幹力量一直堅持在200號工作。從70年代末開始,核研院領導調整了科研方向,把從搞核工程、國防科研的單一性研究單位轉變為以核為主,面向國民經濟許多領域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院,並提出核與非核科研相結合、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相結合、長遠任務與近期任務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同時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面向社會,面向國民經濟。1979年實行科研經費課題組核算制,其後又實行了行政領導人負責制和教職工全員聘任制,以及生產承包責任制。全院很快地度過了難關,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效益。在此基礎上,全院逐步確定了低溫核供熱堆、高溫氣冷堆等幾項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有深遠影響的研究項目,作為主攻方向。
1981年,核研院開始進行低溫核供熱堆概念設計,同年向國家建議開展低溫核供熱研究。同時自己動手改造屏蔽試驗反應堆,於1983年冬至1984年春成功地進行了國內首次反應堆余熱供暖運行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國家有關領導部門重視。1985年,低溫核供熱研究被列入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並決定在核研院建造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試驗反應堆。
由王大中主持領導的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工程,於1986年3月開始興建,1989年11月建成並臨界啟動一次成功。該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運行的「一體化自然循環殼式供熱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新型水力驅動控制棒的反應堆。它的運行成功, 使我國在低溫核供熱堆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該堆除完成一系列供暖實驗外,還於1991年成功地進行了熱電聯供實驗,1992年成功地進行了核能空調製冷實驗。由核研院承擔的200兆瓦核供熱堆工程,經國家計委於1993年6月正式批准立項。1995年8月,國務院批准興建200兆瓦低溫核供熱堆工業示範堆。
1986年,核研院承擔的高溫氣冷堆研究被列入國家高技術「863」計劃。1992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核研院建造我國第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1995年6月,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在核研院動工興建,2000年12月建成達到臨界,2003年1月實現滿功率並網發電。高溫氣冷堆是安全性好、用途廣泛的先進反應堆,國際核能專家認為,未來最有發展前景的新核電廠堆型是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有可能在國際核電界引起一場革命。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是最有希望成為「第4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技術之一。10兆瓦高溫氣冷堆的建造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很少的幾個掌握了高溫氣冷堆技術的國家之一,為今後實現高溫氣冷堆產業化和國產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核研院在高放廢液處理處置和核技術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朱永(貝睿)帶領核化工研究人員研究 成功的分離高放廢液的「中國TRPO流程」,成為國際上兩個最先進流程之一,研究開發的Cyanex-301分離鑭系錒系元素方法,被國際核能界評價為「多年來該領域的最重要進展」。安繼剛帶領核技術研究人員研製成功的「鈷60集裝箱檢測系統」為國際首創,解決了鐵路列車檢測等難題,並實現產業化,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核研院積極把核能技術以及由核能技術的發展而帶動起來的各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全院在科技開發、研究生培養和繼續教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和豐碩的成果。
目前,核研院正在堅持科研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向著建設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與開發基地的目標不斷前進。

B. 為什麼中國核武器那麼少製造核武有什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開始碼頭安裝設備工作,1971年回4月做全艦聯合實驗。答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人海軍戰斗序列,並舉行軍旗授予儀式。 1958年,我國在第一座原子反應堆投入試驗運行後,就決心研製核潛艇。1960年,我國制定了「以核反應堆為綱,船、機、電、彈跟上」的核潛艇研製方針,並由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展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各項預研工作。196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核潛艇的研製全面展開,由艦艇研究院核潛艇研究所負責總體設計。與此同時,我國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調近3000名職工,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遼寧葫蘆島建成核潛艇製造廠。1968年第一艘核潛艇開始動工建造,1970年底建成下水,1974年交付海軍使用。 水下排水量:5000噸 主尺度: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 主機:核動力,渦輪——電力推進,1座壓水反應堆,90MW,單軸。 水下航速:25節 編制:75人 導彈(第三艘及後續艇):C801 魚雷:6具533毫米艏發射管

C. 為了證明CO具有還原性,有人利用下列裝置設計了系列的實驗,其中A為氣體發生裝置,C為尾氣處理裝置,X裝

(1)圓底燒瓶.分液漏斗.酒精燈
(2)先讓A反應一段時間,收集C中的氣體並檢驗其純度;點燃法或氣囊收集法等
(3)NaOH溶液(2分);濃硫酸(2分);B中黑色固體變紅
(4)將X接於B.C之間,所裝試劑為澄清石灰水(2分);
A.B間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B.C間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分)

D.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中物院文化

河北省寧河縣人,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從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 江蘇省常熟縣人,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於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地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黨組書記。第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第9屆、10屆中央候補委員,11至14屆中央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第9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於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957年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領導設計、建成輕水零功率裝置並開展了堆物理試驗,跨出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負責並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1962年主持編寫的《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標起了重要作用。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歷次原子彈、氫彈的試驗,為「兩彈」技術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以來參與組織秦山核電站籌建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80年代後參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中共黨員,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1955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實驗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1986年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葯和裝葯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組織並參加了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預期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湖南省長沙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生院。1957年赴蘇聯莫斯科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國,歷任二機部第九研究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二機部九局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執行主席,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現為第9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被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聘為外籍院士。
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世界公認他是贗矢量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領導並參與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具有實際價值的重要成果,為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奠定了基礎。196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E. 研製原子彈的基礎理論與相對論有什麼關系啊求解(跪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葯;高能炸葯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葯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原子彈的歷史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年7月,美國成立原子彈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並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分別造成14萬人和7萬人喪生。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
●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揚言,要在中朝邊境建立一條核輻射帶,美國總統杜魯門也表示,一直在積極地考慮使用原子彈。面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一個剛剛誕生、百廢待興的國家如何維護自己的主權與尊嚴?。
原子彈分為「槍式」和「收聚式」兩種類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產生毀滅性的力量
根據原子彈引發機構的不同,可分為「槍式」原子彈和「收聚式」原子彈。「槍式」原子彈將兩塊半球形的小於臨界體積的裂物質分開一定距離放置,中子源位於中間。在核裝葯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層堅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將過早跑出來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鏈式反應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層的外面是高速炸葯、傳爆葯和雷管,再將雷管與起爆控制器相連接。起爆控制器自動地起爆炸葯。兩個半球形裂變物質在炸葯的轟擊下迅速壓縮成一個扁球形,達到超臨界狀態。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鏈式反應迅速進行,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殺傷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爆炸。「收聚式」原子彈將普通烈性炸葯製成球形裝置,並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裝葯製成小球置於炸葯球中。炸葯同時起爆,將核裝葯小球迅速壓緊並達到超臨界體積,從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彈的的結構復雜,但核裝葯利用率高。現代原子彈綜合了這兩種引發機構,使核裝葯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破壞力。
核武器的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沖及放射性沾染。光輻射是在核爆炸時釋放出的以每秒30萬千米速度直線傳播的一種輻射光殺傷方式。1枚當量為2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後,距爆心7000米會受到比陽光強13倍的光照射,范圍達2800米。光輻射可使人迅速致盲,並使皮膚大面積灼傷潰爛,物體會燃燒。沖擊波是核爆炸後產生的一種巨大氣流的超壓。一枚3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在距爆心投射點800米處,沖擊波的運動速度可達200米/秒。當量為2萬噸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點650米以內,超壓值大於1000克/厘米2。可把位於該地區域內的所有建築物及人員徹底摧毀。早期核輻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鍾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1枚當量2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距爆心1100米以內人員可遭到極度殺傷,1000噸級中子彈爆炸後,在這個范圍內的人員幾周內會致死,在200米以內的人員則當即致死。電磁脈沖的電場強度在幾千米范圍內可達1萬至10萬伏,不僅能使電子裝備的元器件嚴重受損,還能擊穿絕緣,燒毀電路,沖銷計算機內存,使全部無線電指揮、控制和通信設備失靈。1顆5000萬噸級原子彈爆炸後破壞半徑可達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狀煙雲飄散後所降落的煙塵,對人體可造成照射或皮膚灼傷,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的1500萬噸級氫彈,爆後6小時,沾染區長達257千米,寬64千米。在此范圍內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的死去或終身殘廢。
中國科學院與原子彈
中國科學院與原子彈
毛澤東確立積極防禦戰略
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我在中國科學院任黨組書記和副院長。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確立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毛主席決定,為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這就是說, 如果有人進攻我們,我們要有辦法對付他。這是毛主席一貫的戰略思想。別人如果用原子彈轟炸我們,我們也要有辦法回擊他。所以,中央決定我們也要研製原子彈。當時,總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要靠自己研製,同時,要爭取外援 。那個時候西方國家封鎖我們,中蘇關系比較好,我們想爭取蘇聯給我們一些援助。但是,有一條界線,只是爭取援助,而不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說,搞原子彈的科研單位、工廠、各種設備與技術都是中國自己的。你來援助我可以,我歡迎你、感謝你,但是,你不能與我共同擁有,共同使用。這是維護我們國家主權的大問題。所以,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你不要和我一起來共同管這個單位,管這個事情。我理解這就是中央當時搞原子彈的方針,是毛主席高瞻遠矚確立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科學院接受黨中央下達的任務
中央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原子彈,這件事太重要了。後來又決定自力更生為主研製導彈和自行研製人造衛星,統稱「兩彈一星」。
原子彈和氫彈是二機部負責,導彈是國防部五院(後來的七機部)負責。毛主席對原子彈研製有一個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中國科學院就是按照中央確定的「大力協同」和「三家擰成一股繩」的精神,主要承擔原子彈和導彈研製中一系列關鍵性的科學和技術任務,包括理論分析、科學試驗、方案設計、研製以至批量製造所需的各種特殊新型材料、元件、儀器、設備等。至於人造衛星,則從構思到建議,都是由中國科學院提出,先後兩次上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羅瑞卿為秘書長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後,在國防科委的統一組織下,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整個系統的技術抓總,並負責研製衛星本體,七機部負責運載工具,科學院和四機部共同負責地面測控系統。
科學院對黨中央下達的「兩彈一星」任務非常重視,黨組決定由我負責,並由裴麗生副院長具體抓「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實。為了便於工作,我在每一個研究所都安排幾個拔尖的中年科學家作學術秘書,我通過他們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再找其他科學家談工作。所以,我對這段歷史情況包括科學研究的情況,都比較清楚。
當時,中國科學院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的研製任務,把管理機構分為兩個口:一個是計劃局,管不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一個是新技術局,管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新技術局管的單位雖然不及計劃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參加「兩彈一星」研製任務的科學研究人員佔全院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術局局長,宋政是副局長,陸綬觀是處長,幫助谷羽工作。老同志都知道,谷羽是胡喬木同志的夫人,喬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書,住中南海。谷羽很熱心、活躍、能幹。她對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比較熟悉,去談工作,互相支援、協作,很方便。有時候毛主席向她問起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有關情況,還可以向毛主席當面反映。
那時,新技術局除了項目所需的經費、器材優先得到保證以外,還有很多非標准設備可以安排到各產業部門協助加工製造。我們的研究室、實驗基地用的非標准設備,由科學院研究所設計,由各有關產業部門按時製成,保證質量,按時交付使用。由國防科委統一管這方面的工作,派軍代表駐廠監督,提出設計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員駐廠監督。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我們搞原子彈,怎樣貫徹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
自力更生為主,就是主要靠我國自己的力量開展科研。當時研究核科學與核技術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還有一些分散在中國科學院的20多個研究所和其他部門的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爭取外援為輔,主要是蘇聯答應幫助我們在北京某地建一個7000千瓦的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這個反應堆全部歸我們管。此外,在另一個地方建一個濃縮鈾工廠,造原子彈的關鍵原料是濃縮鈾。
製造原子彈的原料是鈾-235。一天,毛主席找到地質學家李四光,他當時是地質部部長,也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毛主席問:「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用的鈾礦石? 」李四光說:「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鈾礦石,能作為原子彈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幾。」要從礦石里把這千分之幾的鈾提出來,再濃縮成為原子彈的原料,最重要的是要搞濃縮鈾工廠。
宋任窮到科學院搬兵
為了搞原子彈,中央專門成立了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他比我大四、五歲,我叫他宋大哥。我們在安徽一起工作過幾個月,那是在百萬大軍過長江的時候,中央決定成立安徽省委,他當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我當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學院工作後的一天,宋大哥打電話說要到我家拜訪我。我說:「你不要來,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說:「不行。我一定去你那兒!」因為搞原子彈,自力更生為主,主要靠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為了工作的方便,中央決定把這個所整建制交給二機部,但是對外還叫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名義上由科學院和二機部雙重領導。由於研製原子彈的任務繁重,科研力量不夠,於是對任務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擔較大一塊任務外,很多重要任務還要由科學院的各研究所來承擔。當然,二機部也找中央各部來承擔一些任務。不過,那時中央各部的研究機構剛剛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強,有的能承擔,有的承擔不了,任務還是落在科學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制轉到二機部後,骨幹力量還不夠,還要科學院支持,我們又從其他所調給他們一批科技骨幹。
科學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關村,是當時中關村建築最好的樓。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以後,由蘇聯援助建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原子能所分為兩部分,大部分人遷到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那裡。當時科學院搞原子能的有兩個姓楊的科學家:一個楊承宗,從法國留學回來的;一個楊澄中,從英國留學回來的。他倆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為了區別,我們叫他們「法楊」、「英楊」。「法楊」是搞放射化學的,當時放射化學很關鍵。我們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楊承宗等一批科學家調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應堆那裡去(「英楊」楊澄中留在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所負責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關村搞理論工作。原子能所交給二機部後,我給他們打招呼說,以後科學院開會你們就不要來了,你們到二機部開會去。他們黨委書記、所長卻每次都要參加科學院的會,因為我們當時研究科學政策、科學家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很多,他們非常願意聽,一定要參加我們的會。當時,科學院很有吸引力。還有從大學調去的化學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機部。
搞原子彈,最重要的問題是濃縮鈾的提煉問題,礦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鈾,同位素235含量只有千分之幾。此外鈾的提煉也很重要。所以,化學方面的科研任務很重。當時科學院有四個最知名的化學研究所都有優秀科學家擔任所長,號稱「四大家族」:一個是上海有機所庄長恭老先生;一個是長春應化所的吳學周先生;還有北京化學所的柳大綱先生。此外,大連化學物理所也是非常強的,那裡有張大煜先生。我對三強說,科學院幾個化學所承擔你的任務, 哪個所能夠承擔什麼任務你都清楚,讓哪個所承擔什麼任務你提出來,我們安排,都選最好的人為你做工作。
當時上海有機所只有研究力量沒有生產力量,不能夠提供產品。我到科學院以後,讓各所建立小工廠,上海市委還送給我們若干小廠,給研究所當實驗工廠。而且,還選最好的老師傅。我從鐵道部呂正操部長那裡請來了許多老工人,很不錯。我說你鐵道部有幾千人的機車車輛廠,選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師傅,來支援科學院吧,我們各個研究所里也搞附屬工廠。我們需要的儀器設備不自己搞不行。要建立研究室,要研製設備。有的買得到,有的買不到,要自己做。另外,還有很多非標准設備,科研人員設計圖紙,讓工廠做才行。所以,我們從鐵道部選了不少老師傅。我在北京中關村專門召開老工人會,我說你們是金手藝,手是金的,能做出好多好東西!老工人聽了非常高興。另外,從部隊技術兵種的復員兵中,挑選了數千名有技術的戰士當工人,他們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退專家。當時受影響最大的是濃縮鈾廠,關鍵材料蘇聯不給了,整個廠就停頓了。最緊迫的關鍵技術問題有三個:
此外,原子彈爆炸試驗數據的採集,科學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那個試驗主要是在空曠無人的地方進行,可以試驗它的破壞力,針對各種建築物、各種生物,包括鐵籠子裡面的猴子、兔子等等。因為原子彈有放射性,看它們受放射性的危害程度有多大。中國科學院有好多所,都派人到基地參加試驗了。

F. 哪些學校開設了反應堆工程

開設核反應堆工程的學校有: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開設核反應堆工程的學院(研究所)有: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
核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世界格局的影響逐年增加,在能源、資源、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等方面有廣泛應用。隨著我國核技術及核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國家對核技術領域投入的不斷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質的核科學技術人才補充到相關單位。本專業培養具備以核工程技術、工程熱物理為主,以機械、電工、計算機技術等為輔的基本知識結構,理工結合的高級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將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工程力學、機械原理、電工電子等基礎知識,傳熱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自動控制、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核反應堆物理分析、核反應堆熱工水力學、核動力裝置與設備、核反應堆安全分析、核反應堆設計原理、核動力裝置測試技術、核動力裝置運行及控制等專業知識。
該專業所在的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有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後工作流動站,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有密切的學術交往與合作。
畢業生除攻讀碩士學位外,可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軍事部門、核電工業和輻射科學相關的科研設計單位、核電站、高等院校等從事規劃、設計、運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工作。

G. 核一院設計所幾個室

核一院就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有四個所分別是核動力運行與應用研究所(一所)、核反應堆工程研究所(二所)、核動力設計研究所(三所)、核燃料與材料研究所(四所)、建築設計所,一個基地,一個企業管理部(10個生產企業,開發民品),3個專業保障中心:無損檢測中心、信息中心、保障與服務中心,90多個實驗室(其中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核集團重點實驗室)

核動力設計研究所(簡稱「設計所」)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下屬的主體設計研究所之一,主要承擔核動力裝置工程設計和其它各種類型反應堆的設計開發與研究工作。
設計所二室為反應堆結構研究室,有反應堆壓力容器、堆芯部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堆總體及堆內構件和堆屏蔽五個專業組,
設計所四室從事核動力裝置儀控電系統的科研、設計和產品生產,有控制專業組、保護專業組、過程儀表組、核儀表組、電氣專業組和棒控專業組共六個專業組,還有一個設備研製車間,來進行設備生產、設備檢測和設備試驗。
設計所六室為熱工水力研究室,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為反應堆熱工水力分析、核動力裝置控制方案研究、保護定值研究、系統容量認證、設備與系統水力學計算、運行分析、設計基準事故分析、嚴重事故分析、運行規程研究、嚴重事故管理導則研究、PSA中事故序列和熱工水力研究、數值模擬技術研究、海洋條件下熱工水力特性研究、三維物理熱工耦合研究和多尺度耦合研究等。

與二機部反應堆裝置設計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3t是什麼型號的製冷劑 瀏覽:987
萊蕪液壓傳動裝置 瀏覽:914
卡西歐機械手錶多少錢價格 瀏覽:617
閥門最後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630
檢查油煙用儀器怎麼查 瀏覽:317
車的空調制熱不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943
開瑞汽車儀表有小車是什麼意思 瀏覽:232
車上儀表尿素是怎麼樣的 瀏覽:780
如何調儀錶行駛時速 瀏覽:191
暖氣片需要加閥門嗎 瀏覽:225
泥丸機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637
密封件軸承如何儲存 瀏覽:130
洛陽高精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45
機械傳動裝置中的危險零部件 瀏覽:206
水管系統自動清洗裝置工作原理 瀏覽:213
金地明星製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9
無錫二手機械設備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308
設備台賬技術性能怎麼填寫 瀏覽:585
20pe閥門什麼的好 瀏覽:320
朔州哪裡有賣運動器材的 瀏覽:586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