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國以來升旗任務都是由誰來承擔著的
1976年以前天安門升旗由北京供電局工人執行
從1977年底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警衛第二師的官兵承擔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升旗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前的節日升旗改為每日升旗。由兩名身著65式綠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執行升旗任務,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經過長安街時,還得給機動車讓行,升旗的過程簡單,場面也不夠庄嚴。
武警部隊「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升降國旗和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迎賓儀式的現場警衛光榮任務。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套規范的國旗升降儀式。原來的2人升旗改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了著裝,為83式武警服裝,編制出了升降旗的時間表。1983年2月1日,當3名武警戰士穿著統一的服裝,護衛著國旗通過長安街時,來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腳步,舉目肅立,仰視著國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國旗的庄嚴與神聖。從此這個班被人們稱作「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國旗升降儀式落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總隊肩上,國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儀式進行革新,中間一人扛旗,一左一右兩個護旗手佩戴手槍護衛國旗。
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國旗法》施行,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庄嚴隆重。原來的國旗桿周圍都是封閉的,升降國旗時,戰士們需要跳進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觀。經有關部門批准,國旗基座於1991年2月23日開始改建。改建後,國旗桿升高至30米,國旗也改為長5米、寬3.3米的特號旗。
與此同時,在「天安門國旗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對升旗儀式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名帶隊警官和32人的護旗方隊。每逢重大節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時,還有62名軍樂隊員現場演奏國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總共100人,使升旗的儀式更加庄嚴隆重。並從當年5月1日起實行新的升旗儀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隨《歌唱祖國》那激動人心的旋律,36名身著禮賓服的國旗護衛隊隊員精神抖擻地護衛著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正步邁過長安街。在他們身後,是颯爽英姿的武警軍樂隊,62名軍樂隊官兵在行進中演奏《歌唱祖國》。這時,整個廣場一片歡騰,掌聲經久不息。新的升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亮相後,很快成為首都的特殊一景。從這時候開始,凡來北京的人,絕大多數都把升旗儀式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
2.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親自按動升旗電鈕
當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3.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4.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林治遠。
5.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6. 誰發明了自動升旗裝置
一種自動升旗裝置,它是在蝸輪蝸桿減速器箱體上面垂直地安裝固定鋼管,版鋼管沿其外圓的母線方向權開有長槽條孔,鋼管內設置有螺旋鋼絲,螺旋鋼絲的底部與蝸輪蝸桿減速器的輸出軸聯結固定在一起,螺旋鋼絲上設有絲母,吊掛架經過長槽孔與絲母固定在一起,在鋼管的內部上下兩端各安裝一隻形成開關。本發明能有效地克服現有自動升旗裝置所存在的
7. 開國大典中第一面新國旗在首都徐徐上升,這標志著什麼
開國大典中第一面新國旗在首都徐徐上升,這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回正式誕生了,中國人民站立答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開動電鈕,啟動電動升旗裝置,象徵新中國誕生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央旗桿上冉冉升起。
這面國旗由北京市政府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旗面用5幅紅綢子拼接軋制而成,5顆黃星是用黃緞子做的,旗面長460、寬338厘米,邊角略有殘破。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象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四顆小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其間的位置關系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星採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也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
8.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誰
一、五星紅旗的設來計者自是曾聯松。
二、五星紅旗的設計經歷及曾聯松簡介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設計者。
少年青年時代就讀於瑞安縣小學、瑞安中學。1936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的經濟系,後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工作。曾任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五星紅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
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暫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電影《共和國之旗》就是講自身的故事。
9. 升國旗的電力裝置是誰製造的
旗繩、外滑輪及拉手,起到旗幟升降和旗幟定位的作用。是一種較傳統的旗桿。順風定位裝置通過特製的裝置,旗幟在風向任意變動的情況下,旗幟和旗繩不會纏繞在旗桿上,紅旗始終隨風高高飄揚。非順風定位旗桿的旗幟則易隨風向的改變而纏繞於旗桿上
10. 1949年開國大典的方案提出者是
長期的誤傳
據筆者所掌握到的資料,長期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大紅燈籠是日本人設計的。比較權威的記載開國大典的書籍如於江《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和樹軍《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均持此說,兩書說法大同小異。下面,筆者以《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為例摘要說明這一「長期的誤傳」:
1.1949年9月2日,周恩來副主席用毛筆簽署了「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的批示。擔任大會現場布置的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張致祥接到批示後,將天安門的設計工作分配給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美隊。 2.舞美隊隊長蘇凡受領任務後,急令畢業於日本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造詣在當時華北軍區部隊中屬一流的兩位日本人——40歲上下的肖野和30歲出頭的森茂,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3.肖野和森茂決定在天安門城樓的10根紅廊柱中間懸掛8盞紅色燈籠。一個星期內,他倆用16開白橡皮紙畫出了20張燈籠草圖。草圖呈送周恩來副主席審定,他非常欣賞這8盞太陽般的燈籠。他在20張草圖中看中了一幅,執筆刪去了金水橋欄上扎滿綵球的設計。他說,突出城樓就夠了,大會會場一定要喜慶也要嚴肅。 4.方案確定之後,蘇凡便帶著肖野、森茂跑遍北京城,購買燈籠。但偌大的北京城,根本就沒有那麼大的燈籠。在肖野、森茂協助下,蘇凡找到了一位住在西城區豐盛胡同70多歲的扎燈老藝人,他和他的兩個弟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手工製作燈籠。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全都吃住在城樓上,「十一」的前一天,八盞有史以來最大的燈籠紮成了。
事實的真相
其實,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的大紅燈籠是由張仃和鍾靈二人於1949年9月在中南海瀛台東海岸的三間平房「待月軒」里設計的。不僅如此,中央人民政府的會徽、國徽的第一次彩色圖案集、政協第一屆全會的會場懷仁堂、中南海正門新華門、北門、西門、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等設計圖紙和彩色效果圖都是1949年的夏秋二季,布置科請張仃和鍾靈在「待月軒」繪制的。
當時,天安門城樓共9間房,中間一間最大,也是大廳的出入口,二人設計時決定此房間不掛大紅燈籠,以便留給在中間位置的重要人物以更開闊的空間:兩側各4個房間,逐漸縮小,每個開間要懸掛一個大紅燈籠,共8個。張、鍾二人設計好大紅燈籠的圖紙後,提請周恩來批准。當時一切設計圖紙,都呈送周恩來審閱,他在圖紙上用鉛筆批示「同意」,後面簽署了一個「周」字,工作人員這才開始施工、製作。不久,「燈籠」圖案又用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紀念郵票(新中國第一枚紀念郵票)上,這枚郵票編號為「紀1」,中心圖案就是大紅燈籠在飄揚。
布置天安門城樓最為艱巨的任務,就是製作和安裝這8個大紅燈籠。每個燈籠的直徑接近3米,鍾靈曾開玩笑地對張仃說,這燈籠做出來,在裡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正是因為燈籠太大,工期又短,鍾靈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沒有人敢承擔這項工作。軍區舞美隊的隊長蘇凡幫忙跑了故宮等幾個地方,還是沒有人承接。
經過反復探訪,鍾靈終於在前門外廊房頭條的一家「小器作」(即做紅木傢具和燈籠的作坊)找到領頭的工人師傅尹作賓,他看了設計圖紙,知道是開國大典用在天安門上的,拍著胸脯說:「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燈籠做成!」
於是商量好,由鍾靈備料,他帶幾個徒弟施工,第二天就開始工作。考慮到燈籠太大,作坊里擺不下,製作完成後運輸也困難,尹師傅建議在天安門城樓現場施工,由兒子尹盛喜每天送飯。尹盛喜當時是個很機靈的少年,他除了每天送飯外,有時還打打下手。人們勸阻了師徒幾人要義務勞動的好意,仍然堅持付給了適當的報酬。
誤傳的原因
其實,肖野、森茂設計「燈籠」這種誤傳,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也是事出有因的。 當時,軍區舞美隊隊長蘇凡負責天安門下東西兩個三座門以內開國大典會場的設計布置任務。他找到鍾靈說,城樓上的設計布置方面如有需要幫忙的,可以找他,他有人、有物,要什麼給什麼,並說他那裡有兩位日本美術設計家——肖野和森茂,可以請他們幫忙設計。他還把二人繪制的金水橋、觀禮台一帶的設計圖拿給鍾靈看,確實畫得很工整。鍾靈便把尚未來得及設計的大廳內的大屏風交給二位日本友人設計,他們答應馬上動手。
大典前夕,政協籌委會總務處的周子健處長陪同周恩來親臨天安門城樓檢查工作,鍾靈匯報了會場布置的進展情況。這時,扎制8個大紅燈籠的工程已接近尾聲。他向周恩來介紹了尹作賓師傅勇於承擔大紅燈籠的製作任務的情況,周恩來和周子健都和尹師傅握了手,表示贊許和慰問。鍾靈也把兩位日本朋友設計的屏風(長約5米)圖樣拿給周恩來看,並說由於日期緊,恐怕要連夜趕制,才能趕得上30日完工。周恩來考慮了一下說,大廳內再放這么大一個屏風,不一定合適,來不及就不要做了。兩位日本朋友在屏風上畫的圖案是二龍戲珠,最後終因時間緊張,未能真正製作。
燈籠的新家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為了慶祝共和國的誕辰,天安門城樓進行裝修,城樓上的8盞大紅燈籠被折疊式新燈籠所替代。8盞燈籠取下來後,其中6盞分別交天安門管委會和有關博物館收藏,原掛在東二和西二位置上的兩盞燈籠,交由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拍賣,所得款項捐獻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飲水問題和「希望工程」。寧波金鷹集團出價1380萬(鍾靈在相關文章中說是1320萬,不確——筆者注),成為天安門城樓一對退役燈籠的新主人。
是時,金鷹集團正在北京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一所高級游樂場所——中華百亭魚樂園。1995年2月26日,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與中華百亭魚樂園舉行了隆重的燈籠交接儀式。事後,兩只大紅燈籠懸掛在了尚未竣工的門樓上——它們找到了自己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