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我國現役中微子實驗裝置

我國現役中微子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1-02-20 10:19:44

Ⅰ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麼樣

能進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別高的,我當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檔內下來的,題目大多是容超綱題。
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實驗室,後期有成果之後召開發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學期刊上,去全國各地高校做演講,一是獲取學術地位,二是賺點生活費。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別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兩年過去了,我現在在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高能所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國家經費都不低就對了,現在每個月(碩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學費(返還),專心科研。據我所知國內高校幾乎沒有幾個比中科院給的多。
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個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後面有成果了就寫論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論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從講師評職稱到教授,所以說為什麼中國高校中流傳一句話: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博,三流的教授,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不過並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現在的導師是碩果累累(核聚變等離子體約束行為方向)。

Ⅱ 談談中國計算機核心技術如何自主創新的看法

不久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首次進入「最具創新力經濟體」前20名。近年來,中國重大成果、專利申請、科研論文「井噴」,創新指數排名不斷上升。

但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卡脖子」的消息也見諸報端。那麼,究竟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及在世界的地位?

中國科技發展正在從跟跑進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時代,進步和落後同在,成就與短板並存。對於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人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保持「定力」十分重要。

成就毋庸置疑

縱向看,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成績斐然:整體實力持續提升,一些突出領域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

在基礎科學領域,「天眼」、上海光源、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投入使用,為世界級科研奠定了基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等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技術領域,載人航天、深地探測、超級計算等產業關鍵技術迅速發展成熟,一些大成果、大工程讓人耳熟能詳;即時通信、移動支付、無人超市等創新應用方面,中國科技企業、產品和服務更是讓世界矚目。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的統計顯示,中國技術專利申請量已居全球首位,科研論文發表量也處世界前列,說明科技產出確實高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了17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認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得益於「精心規劃、自上而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他建議「繼續採用相同的戰略」再接再厲,因為這條道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差距客觀存在

與此同時,目前中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關鍵領域創新能力短板明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曾歸納過: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科技產出比例偏低,產業核心技術、源頭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性改變。

比如,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機床製造產業,中國當前是「低檔過剩、高檔進口」;國產工業機器人同樣只集中在中低端競爭;高端醫療器械幾乎完全被跨國企業壟斷。核心技術欠缺限制了這些領域向更高水平進階。

此外,信息技術領域缺「芯」少「魂」,離自主可控還有很大差距。晶元產業仍處價值鏈低端,設計技術和經驗不足、製造工藝水平不高;桌面和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幾乎都被美國企業壟斷,信息安全「命門」受制於人。

還有一些領域處於「從零起步」的階段,比如被譽為「工業之花」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新材料產業等。

這些短板的存在各有具體原因,有的領域是底子差、起步晚,有的是人才儲備薄弱,有的是錯過機遇期等;也有共性原因,如基礎研究力度不夠,無法為技術突破提供關鍵支撐。對於這些原因應該科學分析、精準施策,而不能因為一些突發事件自亂陣腳。

腳踏實地追趕

追趕世界前沿是中國科技很長一段時期的目標。多位專家表示,這種追趕應建立在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既要有優先次序,又要有長期謀略。

首先,要對正在發展的項目保持耐心。以航空發動機為例,曾在英國羅羅公司工作20年的航空發動機專家王光秋說:「航空發動機研製不僅靠設計,而且靠試驗和服役的積累,迭代改進,才能不斷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發達國家用一百年走過的路「(我們)不可能二三十年就走完」。

其次,要重視基礎科研。「今天的關鍵核心技術誕生於昨天的基礎研究,而今天的基礎研究又在以難以預測的方式創造明天的關鍵核心技術。」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認為,對於已知的技術差距固然應該努力彌補,但更要著眼長期發展,支持高質量的基礎研究才是更重要的應對之策。

第三,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用好人才和市場。比如在晶元領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研究中心主任駱建軍說,有經驗、有領導力的晶元工程師「在全世界都是寶貝,在中國更為稀缺」,他們屬於「高級工匠」,功績不一定體現在學術論文上。這就需要改革科研績效評價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材料學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羅海文認為,要解決一些關鍵材料創新難題,就必須調動市場活力,在全社會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讓企業把技術進步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第四,要在一些特定領域抓住歷史機遇。比如,谷歌的安卓系統正是抓住了智能手機的發展機遇,佔領移動終端市場,並「反攻」桌面終端市場挑戰微軟視窗系統。

「中國要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也要尋找一個契機,」中科院軟體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武延軍說,「這種契機可能是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或者物聯網。」

同時應該看到,堅持開放是中國科技進步的寶貴經驗,航空航天、高鐵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得益於此。專家普遍認為,擴大國際合作、用好國際資源,結合國內市場和人才等優勢,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可期。

Ⅲ 我們中國的科技屬於什麼水平

中國科技發展正在從跟跑進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時代,進步和落後同在,成就與短板並存。對於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人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保持「定力」十分重要。

在基礎科學領域,「天眼」、上海光源、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投入使用,為世界級科研奠定了基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等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技術領域,載人航天、深地探測、超級計算等產業關鍵技術迅速發展成熟,一些大成果、大工程讓人耳熟能詳;即時通信、移動支付、無人超市等創新應用方面,中國科技企業、產品和服務更是讓世界矚目。

目前中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關鍵領域創新能力短板明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曾歸納過: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科技產出比例偏低,產業核心技術、源頭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性改變。

(3)我國現役中微子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傳統的世界科技產業競爭

第一類,是美國占據壟斷地位的。

最典型的,就是晶元和操作系統這一硬一軟兩大產業。

晶元和操作系統是兩個非常核心的產業,我們應該下定決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攻克這兩個核心產業。

第二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一個重要跟隨者的。

這樣的領域有很多,例如機械、石油、航運、飛機、手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競爭的多國當中並不一定都包含美國。因此,你如果是一個美國人,你也會很有危機感的,並不是像許多外人感覺的那樣,全面領先,穩坐釣魚台。

第三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領先者的。

這樣的領域還不是特別多,但是已經有了一些,例如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字安防。作為一個後發國家,這是中國的巨大成功。我們對於中國的信心,很大部分就來自這些成功的經驗。

第四類,是雙頭格局,一般是中美兩國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這兩個都是普遍被認為對於未來非常重要,最有想像空間的,值得我們仔細分析。

Ⅳ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大亞灣實驗的國際學術影響

由於科學意義重大,國際上先後有7個國家提出了8個實驗方案,最終進入建設階段的共有3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並提出了實驗和探測器設計的總體方案。
由於這一方案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獨到的設計,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支持,目前匯集了來自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
據介紹,大亞灣實驗是一個中微子「消失」的實驗,它通過分布在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全同的探測器來獲取數據。每個探測器為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形,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總重110噸。周圍緊鄰的核反應堆產生海量的電子反中微子,近點實驗大廳中的探測器將會測量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遠點實驗大廳的探測器將負責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
在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實驗中,科研人員使用了6個中微子探測器,完成了實驗數據的獲取、質量檢查、刻度、修正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種振盪幾率為9.2%,誤差為1.7%,從而首次發現了這種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
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盪,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盪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高度評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的重大發現,支持中微子後續實驗裝置建造和項目推進,並希望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進一步發展,成為下一代中國大型國際科學研究裝置。
「大亞灣實驗的結果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它不僅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下一代中微子實驗,以了解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現象,即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趙光達院士說。
2012年美國《科學》雜志評出十大科技進展 , 大亞灣中微子合作項目位列其中。

閱讀全文

與我國現役中微子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閥門金屬密封 瀏覽:64
機械手錶為什麼不能和手機放一起 瀏覽:87
設備管理器什麼意思 瀏覽:455
3G五金件 瀏覽:827
13t是什麼型號的製冷劑 瀏覽:987
萊蕪液壓傳動裝置 瀏覽:914
卡西歐機械手錶多少錢價格 瀏覽:617
閥門最後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630
檢查油煙用儀器怎麼查 瀏覽:317
車的空調制熱不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943
開瑞汽車儀表有小車是什麼意思 瀏覽:232
車上儀表尿素是怎麼樣的 瀏覽:780
如何調儀錶行駛時速 瀏覽:191
暖氣片需要加閥門嗎 瀏覽:225
泥丸機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637
密封件軸承如何儲存 瀏覽:130
洛陽高精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45
機械傳動裝置中的危險零部件 瀏覽:206
水管系統自動清洗裝置工作原理 瀏覽:213
金地明星製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