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同學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實驗裝置如下圖。 該同學的實驗步驟如下:①將圖中的集氣瓶分為
①(2分)確保集氣瓶內的氧氣消耗盡 ②(7分)燒杯中的水版倒流至集氣瓶,液面上升在一等分刻度權處 1/5 氮氣不溶於水不與紅磷反應 ③(3分) 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② 醇脫水是合成烯烴的常用方法,實驗室合成環己烯的反應和實驗裝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關數據如下: 合成
()冷凝管(2)防爆沸 D (3)查漏上口倒出(4)除水分(5)C(6)C
③ 初中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選用裝置都填字母代號):(1)寫出圖中指定儀器的名稱:①___
(1)熟悉常見儀器,抄了解名稱.圖中①酒精燈②漏斗; (2)根據題目可知,制甲烷氣體要用無水醋酸鈉和鹼石灰兩種固體混合物加熱反應,所以可選用裝置A.故答案為:A; (3)水與生石灰反應生成熟石灰;熟石灰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氫氧化鈉溶液.我們可用溶解、過濾的方法得到氫氧化鈉溶液,然後用蒸發的方法得到氫氧化鈉固體.故答案為:F; (4)①若選用方案1,需要先用稀硫酸與鐵在B裝置中反應製取氫氣,再在C裝置中用氫氣在加熱的條件下還原氧化銅.步驟Ⅱ反應的現象是:黑色的氧化銅在氫氣的還原作用下生成紅色銅.故答案為:B、C、固體有黑色變紅色②根據方案2的圖示可知,步驟Ⅱ的反應物是CuSO4和Fe.反應條件是常溫,可寫出反應式:CuSO4+Fe→FeSO4+Cu.故答案為:CuSO4+Fe→FeSO4+Cu;③因為方案1通的氫氣要過量才能使反應順利進行.這就使得方案1需要較多的鐵粉,才能製取同樣多的銅.如果鐵粉一樣多就是方案2製得的銅多. 故答案為:方案1需要的氫氣要過量,所以實際操作中方案2可能得到較多的銅.
④ 氫氣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如下,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實驗時都應該先通入氣體後加熱,
A、可燃性氣體在來加熱或點燃自前都不能混有氧氣,所以實驗時都應該先通入氣體排凈容器內的空氣而後再加熱,這主要是防止發生爆炸,故正確; B、兩者與氧化銅反應時都是將氧化銅還原為金屬銅,所以兩者都可以通過觀察黑色固體顏色的變化判斷反應是否發生,故正確; C、甲試管略向下傾斜,是因為反應中有水產生,防止水倒流,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為反應中並無水產生,與兩種氣體的密度不同無關.故錯誤; D、氫氣無毒,而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所以甲無尾氣處理裝置而乙有,故正確; 故選:C.
⑤ 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甲、乙兩個集氣瓶用導管連接,玻璃管A的下端緊系一隻氣球。將此裝置放置在陽光下一
乙瓶內白磷來自燃;產生源白煙,冷卻後瓶壁上有白色固體出現;甲瓶中氣球自動膨大 白磷受陽光照射一段時間後,溫度升高,一旦達到其著火點後,便可自燃,耗掉裝置中的氧氣,體系壓強便低於大氣壓強,於是在大氣壓的作用下,甲瓶中的氣球便自動膨大 |
⑥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實驗步驟如下:①在集氣瓶內加入水量,並做好標記,將標記以上
(1)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2)燒杯內的水進入集氣瓶中,約占總體積的1/5, (3)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1/5,(4)氮氣不支持燃燒不溶於水 (5)裝置漏氣或沒有待冷卻就打開止水夾,(6)不能,因為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瓶內壓強變化不大
⑦ 小明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質,實驗裝置如下:(1)對比描述A、B的實驗現象______;(2)由此可以
(1)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版高,運動的越快,權B邊的氨分子運動的快,先進入酚酞試液中,所以看到的現象是:A、B中酚酞溶液均變成紅色,且B中先變紅; (2)由上述實驗現象得到的實驗結論是: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3)一滴水(約0.05mL)中大約有l.67x1021個水分子,由此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故答為:(1)A、B中酚酞溶液均變成紅色,且B中先變紅;(2)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3)一滴水(約0.05mL)中大約有l.67x1021個水分子,由此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⑧ 小明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質,實驗裝置如下: (1) 對比描述A. B的實驗現象_____
(1)A、B中酚酞溶液均變成紅色,且B中先變紅 (2)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
⑨ 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如下實驗裝置:(1)寫出儀器a,b的名稱.a是______,b是______.(2)組裝儀器時,將
(1)儀器來a,b分別是酒精自燈和錐形瓶; (2)將玻璃管插入帶孔橡膠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潤濕,起潤滑作用,便於連接; (3)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就需要加熱,屬於固體加熱型,故選發生裝置A;氧氣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反應,因此能用排水法收集較純凈的氧氣,故選F; 反應表達式為高錳酸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