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建築防雷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璟業園林建設建設經常參與古建築設計施工,對於古建築防雷方面的設計也是比較了解的。
在設計時為了保持古建築物的藝術特點,接閃器採用避雷帶和避雷短針相結合,並宜在敷有引下線的屋角避雷帶上焊接長30-50cm的避雷短針,以便有效接閃引導雷電流入大地。
根據雷擊規律,避雷帶應沿建築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頂檐部、斜脊、垂獸和高山建築物的煙囪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
為減少雷電電流產生的電動力危害,在敷設避雷帶和引下線時不得彎折成直角、銳角,應沿古建築物輪廓採用圓弧形彎曲,應保證其彎曲段開口部分的直線距離,不小於其彎曲段全長的1/10。
古建築上部的寶頂、尖塔、吻獸、塑像、寶盒以及拱下的防鳥絲網等金屬物件與部件在某種程度上講也屬於接閃器,均應與防雷裝置可靠地連接。
此外,在防雷檢測過程中發現,有的古建築屋頂上安裝各種天線,應拆除或另行敷設;有的古建築為了亮化的需要,在接閃器上有附著的其它電氣線路,如照明燈或彩燈的電源線,應根據《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2006中的第3.5.3條規定執行,即「裝有避雷針和避雷線的構架上的照明燈電源線。
必須採用直埋於土壤中的帶金屬護層的電纜或穿入金屬管的線纜。
電纜的金屬護層或金屬管必須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長度應在10m以上,方可與配電裝置的接地網相連或與電源線、低壓配電裝置相連接"。
引下線的布設
若防雷引下線根數少,則每根引下線所承受的雷電流就越大,容易產生雷電反擊和雷電二次危害效應。
因此在布設引下線時,有條件的環境應盡量多設幾根,並盡量利用建築物的柱子鋼筋,但古建築物多為磚木機構,故只能採用明敷,當然對建築物藝術要求較高者可暗敷,敷設時應注意引下線沿古建築物輪廓四周均壓或對稱布置,間距符合規范。
為減少引下線自身電感所引起的雷電感應過電壓應以最短的接地路徑敷設,引下線彎曲處應採用」軟連接「的弧形彎曲,在引下線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處應有良好的保護覆蓋物,如採用鍍鋅角鋼、改性塑料管或橡膠管等保護設施,避免引下線機械損壞和防止與人身接觸產生接觸電壓危害。
採用多根引下線時,宜在各引下線上於距地面0.3m至1.8m之間裝設斷接卡。
㈡ 建築物常見防雷措施有哪些
1、宜採用裝設在建築物上的避雷網(帶)或避雷針或由其混合組成的接閃器。避雷網(帶)應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並應在整個屋面組成不大於10m×10m或12m×8m(網格密度按建築物類別確定)的網格。所有避雷針應採用避雷帶相互連接。
2、引下線不應少於兩根,並應沿建築物四周均勻或對稱布置,其間距不應大於18m(引下線間距按建築物類別確定)。當僅利用建築物四周的鋼柱或柱子鋼筋作為引下線時,可按跨度設引下線,但引下線的平均間距不應大於18m。
3、每根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於10Ω。防直擊雷接地宜和防雷電感應、電氣設備、信息系統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裝置,並宜與埋地金屬管道相連;當不共用、不相連時,兩者間在地中的距離應符合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要求,且不小於3m。
㈢ 四種避雷裝置的結構和原理
如下:
(1)避雷針
避雷針一般用鍍鋅圓鋼或鍍鋅焊接鋼管製成專。它通常安裝在構架屬、支柱或建築物上,其下端經引下線與接地裝置焊接。由於避雷針高於被保護物,又和大地直接相連,當雷雲先導接近時,它與雷雲之間的電場強度最大,所以可將雷雲放電的通路吸引到避雷針本身並經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安全地泄放到大地中去,使被保護物體免受直接雷擊。
避雷針的保護范圍以它能防護直擊雷的空間來表示。避雷針保護范圍按GB50057-1994《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規定的方法計算。
(2)避雷線
避雷線架設在架空線路的上邊,用以保護架空線路或其他物體(包括建築物)免受直接雷擊。由於避雷線既架空又接地,所以又叫做架空地線。避雷線的原理和功能與避雷針基本相同,其保護范圍按GB50057-2000《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規定的方法計算。
(3)避雷帶和避雷網
避雷帶和避雷網普遍用來保護較高的建築物免受雷擊。避雷帶一般沿屋頂周圍裝設,高出屋面100mm~150mm,支持卡間距離1m~1.5m。避雷網除沿屋頂周圍裝設外,需要時屋頂上面還用圓鋼或扁鋼縱橫連接成網。避雷帶和避雷網必須經引下線與接地裝置可靠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