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滑輪組機械效率,記錄數據如表:(1)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______拉動彈
(1)實驗時,來應沿豎源直方向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物體在上升過程中,速度不變,質量不變,高度升高,因此動能不變,重力勢能增大,因此機械能增大;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第二次實驗時,W總=Fs=2.4N×0.3m=0.72J,W有用=Gh=6N×0.1m=0.6J,
滑輪組效率η=
W有 |
W總 |
0.6J |
0.72J |
s |
h |
0.3m |
0.1m |
㈡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得到的數據如下表.
(1)由數據1知,s=0.3m,h=0.1m,s=3h,所以此滑輪組由3段繩子承擔物內重,是甲滑輪組.容 由數據2知,s=0.5m,h=0.1m,s=5h,所以此滑輪組由5段繩子承擔物重,是乙滑輪組. (2)由1、2知,兩次提升的物重相同,都是4N,而乙滑輪組的動滑輪個數較多,但乙的機械效率低於甲的機械效率.可得:提升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3)由數據3知,s=3h,所以滑輪組由3段繩子承擔物重,同甲滑輪組.1、3兩組數據相比,滑輪組相同,3的物重大於1的物重,其機械效率高於第1次實驗的機械效率.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高物重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故答案為:(1)甲;乙;(2)提升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3)1;鉤碼上升高度相同,第3次實驗與第1次實驗繩端移動的距離相同;增加提升的物重. |
㈢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兩次分別測滑輪組機械效率,記錄數據如表: 實驗序號 鉤碼重/N 鉤碼
(1)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第2次實驗時,有用功:W有用=Gh=6N×0.1m=0.6J,
總功:W總=Fs=2.4N×0.3m=0.72J,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W有用 |
W總 |
0.6J |
0.72J |
W總 |
t |
W有用 |
W總 |
㈣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滑輪組機械效率,記錄數據如下表:
(1)實驗中應該勻速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以保證拉力大回小恆定. (2)拉力做的答總功為W 總 =FS=2.4N×0.3m=0.72J. 拉力做的有用功為W 有用 =Gh=6N×0.1m=0.6J. 滑輪組機械效率為η=
故答案為:(1)勻速; (2)0.72;0.6;83.3. |
㈤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滑輪組機械效率,記錄數據如表: 實驗序號鉤碼重/N鉤碼上升的高度/m繩端
(抄1)根據η=
W有 |
W總 |
Gh |
Fs |
W有 |
W總 |
Gh |
Fs |
6N×0.1m |
2.4N×0.3m |
㈥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滑輪組機械效率,記錄數據如下表: (1)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
(1)勻速(2)0.72 0.6 83.3
㈦ (2014煙台)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得到的實驗數據如下表.實驗次數鉤
(1)根據第一次實驗數據可知,s=3h,即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n=3,所以第一次實驗回使用圖甲做的實驗; ㈧ 交流與評估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完成了「測滑輪組機械效
(1)由3、4或5、6可以看出,鉤碼重相同,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2)通過分析3、4小組(或5、6小組)的數據可得出結論:使用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小. (3)通過分析3、5小組(或4、6小組)的數據可得出結論:使用相同的滑輪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大. (4)1、2兩個小組的動滑輪重相同,提起的鉤碼重也相同,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不同,測出的滑輪機械效率卻不同,可能的原因是: 測拉力時沒有使測力計勻速上升,造成測量的力不準確;或滑輪和輪與軸間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5)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提,可以採用以下方法:選用較輕的動滑輪組裝滑輪組;增大物重;保持良好的潤滑,減小輪與軸間的摩擦. 故答案為(1)物重和動滑輪重;66.7%;(2)小;(3)大; (4)測拉力時沒有使測力計勻速上升,造成測量的力不準確. (5)選用較輕的動滑輪組裝滑輪組;增大物重;保持良好的潤滑,減小輪與軸間的摩擦. ㈨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得到的實驗數據如下表. (1)從表中的實驗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