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火箭導彈發射裝置設計

火箭導彈發射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10 23:06:48

① 火箭導彈發射裝置研究任務和內容是什麼

因為是火箭導彈發射時,要啟動老么多的程序,航天局把火箭的發射分為幾個部門,需要版固定權、方向、燃料、機械、電子……等等等等各個方面做全面的檢查,這就需要時間,另一個就是倒記時還可以提高人們的注意力,所以才倒記時的!純屬個人見解!舉例說明:天地大沖撞 的大片上,發射飛船去彗星上打眼,鑽洞,准備了那麼多的程序,去看看就知道了!
而007上面的倒數,確實是劇情需要才設定5分鍾,其實不用那麼長時間!主要是用於自動發射!
那犯罪祖師爺的胖子,說:「只要一按鈕,北京就消失了!」
所以他沒用了,就被殺了!而張將軍需要時間飛回北京開會,卡佛設定的時間是正好在他趕到前轟炸!閑著沒事,倒記時!讓卡佛心裡更爽些!
不過我感覺一顆妄譯號導彈不可能毀了整個北京吧!
還有前面片頭上,海上艦艇向白俄恐怖分子的交易中心發射導彈時按鈕就是直接發射的!而倒記時是給人記的!人工發射!

② 有自己製造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驅逐艦的都有哪幾個國家啊

還真不抄少,單純的垂直發射系統不難,蘇聯80年就有了垂直發射的SAN6,後來還有SAN9,SSN19反艦導彈也有垂直發射的。但是要開發成MK41這樣集成通用的還只有美國,英國有自己的海狼垂直發射系統,法國,英國,義大利有MBDA聯合研製的席爾瓦垂直發射系統,以色列有自己的垂直發射的巴拉克導彈,南非也有自己垂直發射的長矛防空導彈,還有美國專門出口的MK48垂直發射系統只能發射海麻雀導彈。中國現在也有垂直發射系統。韓國也有自己山寨的簡化版本MK41垂直發射系統。

③ 中國有沒有火箭發射、導彈試射失敗的事例

從1970年到2008年的38年間,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共計107次,成功100次,7次失敗或部分失敗,發射成功率為93%。在1994~1996年間曾一度幾次發射失敗,使我國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聲譽處於低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經過一系列質量整頓後終於打了個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連續65次發射成功。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有過的失敗,它們是深刻的教訓。
1.1974年11月5日長征二號在酒泉發射中心進行了第一次發射返回式衛星一號。由於火箭上控制系統中的一根導線暗傷斷裂,導致姿態失去控制,飛行試驗失敗。
2.1984年1月29日長征三號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一顆試驗衛星時取得部分成功,然而對於航天發射這種不能絲毫馬虎的事情來說也就意味著失敗!
3.1991年12月28日 長征三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時失敗.
4.1992年12月21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E進行發射澳普圖斯B2衛星,當火箭起飛後約48秒澳普圖斯B2衛星爆炸。
5.1995年01月26日長征二號捆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亞太二號通信衛星時失敗。
6.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由於一個電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慣性基準傾斜,火箭按錯誤的姿態信號進行姿態矯正,導致火箭在飛行22秒以後,觸地爆炸,星箭俱毀,發射失敗,造成了中國航天史上一次重大事故。
7.1996年8月18日,「長征三號」火箭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未能將「中星七號」送入預定軌道。
但是,在中國航天火箭發射的歷史上,還有11次風暴一號火箭的發射卻鮮為人知,未被記錄到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中。那11次發射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期間進行的,火箭都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那時叫上海機電二局)抓總研製的。 1972年8月10日,風暴一號火箭進行了首次發射,並獲得了基本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設計方案的基本正確,各系統工作協調,為正式發射衛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但是,由於當時處在"文革"中,左的一套十分流行,好大喜功。只管工程快馬加鞭求進度,而不求在技術上吃透,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這就導致了科學試驗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切實際,必定要遇到挫折。期間,1973年9月和1974年7月進行過兩次飛行試驗,均未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質量控制不嚴,特別是對進行充分的地面試驗不夠重視,出了故障找客觀原因和外部原因多,聽不得不同意見。技術吃不透,原因找不準,故障不能准確定位,採取的措施針對性不強。所以在1975年連續兩次成功後,又產生了驕傲和輕敵情緒,導致1976年、1978年又有新的故障發生,造成了飛行試驗的失敗,其中的教訓非常深刻。 1979年7月28日清晨,風暴一號火箭托舉著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3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起飛。火箭一級、二級主機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飛行中游動發動機推力下降,直至起飛後297秒自行關機。火箭終因飛行姿態失穩在空中自毀。直到1981年9月20日5時28分,火箭點火起飛,經過7分20秒,3顆衛星按照設定的程序逐一與火箭分離,進入各自預定的軌道。一箭三星發射終於獲得了成功。在風暴一號的11次發射中,共成功了7次,失敗了4次。
開拓者一號運載火箭同樣經歷過兩次失敗: 2002年9月15日,開拓者一號升空不久就掉下來。 2003年9月16日,開拓者一號沒有把衛星送入軌道。最近的一次:2006年10月29日發射的首顆直播衛星「鑫諾2號」失效,衛星無法為地面提供通信廣播傳輸服務。故障原因是衛星上的太陽帆板和通信天線未能展開,但是衛星還能收到地面的指令。這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製造,經歷了十年研製周期,成本據估算在2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衛星,被修復的機會渺茫,將可能墜入大氣層燒毀。 看到這么多令國人心痛的發射失敗記錄,我想航天人更能感到刻骨銘心的疼痛。航天人要加油,今年還有十幾次發射任務,神舟7號將實現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我們不希望看到上述的失敗重演為奧運綻放「禮花」,希望你們嚴謹刻苦工作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使中國真正跨入航天強國行列。我們會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中國航天,任重而道遠! 但我們相信...

④ 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1980年,前蘇聯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上安裝了-N-6艦空導彈和SS-N-19反艦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這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艦裝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該系統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前甲板下分別設置了兩種陣列、不同形式的發射裝置,位於前方的是4×4陣列的垂直發射裝置,專供儲存和發射SA-N-6導彈使用,用於艦艇防空;位於後方的是4×5陣列的斜置發射裝置,全部為前傾45度至50度的SS-N-19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發射箱。「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共載20枚SS-N-19反艦導彈,16枚SA-N-6艦空導彈,不再設彈庫供再次裝填用。盡管這種安排仍是垂直發射與傾斜發射混用,但這是軍事上將垂直發射方式應用到海軍艦艇上的首次嘗試。

此後,垂直發射的優點很快顯露出來,與傾斜發射相比,垂直發射有以下優點:一是發射井布置緊湊,載彈量大;二是攻擊目標時艦艇不用再轉向,可進行全方位打擊;三是導彈發射裝置位於甲板以下,可降低艦艇重心,也有利於隱身。很快,美軍也展開了對艦艇的導彈垂直發射的研究,並於1986年將這一命名為「MK-41」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首先安裝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以後又安裝在「阿利·伯克」級與「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等水面艦艇上。

美海軍裝備的MK-41採用熱發射方式,它是目前最先進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它有兩大特點:一是採用了模塊化設計,整個系統由8個或4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又由8個模件組成,每個模件含8個導彈發射箱,由於起重機佔去了3個發射箱空間,所以MK-41儲存導彈的總數是61枚或29枚,即8的倍數減去3,MK-41一個模塊的總高度為7.67米,長為3.16米,寬為2米;二是MK-41的兼容性非常強,除了四聯裝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Seasparrow)外,MK-41還可與下列導彈系統相配用:「標准」SM-2 Block Ⅱ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巡航導彈以及「北約海麻雀」導彈。另外,它還可以與下列系統兼容:宙斯盾MK8型作戰系統、加拿大「部落」級驅逐艦的MK-14武器指揮系統、荷蘭的「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的水雷作戰控制系統以及澳大利亞海軍的CT-9LV-3作戰系統。

MK-48是美軍另一種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由美國雷聲公司研製。該系統也出口到**、韓國及北約組織各國的海軍艦艇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該系統已裝艦40多套,它可用於發射北約的「海麻雀」及改進型「海麻雀」對空點防禦導彈。目前,用於發射「海麻雀」導彈的MK-48垂直發射系統有4種配置形式:MK-48-0型適裝在不同艦艇的裝板上,現已裝備在加拿大巡邏護衛艦和**海上自衛隊的「村雨」級驅逐艦;MK48-1型發射裝置適裝於艙壁上(例如艦載直升機機庫一側),已裝備在荷蘭皇家海軍的「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MK48-2型發射裝置通常裝在艦艇的上層建築內,已裝備在希臘海軍「海德拉」級護衛艦和韓國的KDX驅逐艦;MK48-3型發射裝置小巧緊湊,主要用於一些小型艦艇,已裝備在丹麥的SF-300型多用途巡邏艇。

英國海軍在八十年代初的馬島海戰結束之後,將其艦載「海狼」防空導彈的6聯裝傾斜發射裝置改造成垂直發射裝置。「海狼」導彈的垂直發射系統在設計上最具特色之處的是燃氣排導系統,它與儲運發射箱是一體的,即它的4個排氣道分布在導彈的4個彈翼之間,發射擊筒的底部是密封的,上端蓋採用玻璃易碎蓋,導彈點火後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在發射筒底部拐180度彎後從發射筒上端蓋排出。這種設計與美國的MK-41系統截然相反。MK-41是在發射筒的下方專門設計燃氣排放系統,以排導導彈點火後產生的高溫高速氣流。該系統已經裝備於英國的23型護衛艦上。

而法國的VT-1型「響尾蛇」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則是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採用冷氣彈射技術發射。垂直發射的響尾蛇導彈裝入四個發射隔艙模塊中,每一隔艙可備彈8枚、16枚、24枚。由於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在發射裝置之外點火,不需要排導燃氣氣流,所以該系統的主要優點就是發射架結構簡單,重量輕巧且容易安裝。該發射裝置可搭載8個導彈,其底面積為1.3米×0.9米,高為2.6米,包括導彈在內總重不超過2噸。「響尾蛇」VT-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既適合在大型艦艇上安裝,也適合在500噸級的小型艦艇上安裝。

⑤ 中國艦載導彈實現共架發射的方法是什麼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是當前各國海軍裝備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統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MK-41、法國的A-50/A-70、英國的「海狼」等等。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在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的進展,最明顯的標志是;最新的052C型導彈驅逐艦和054A型導彈護衛艦上已經裝備了國產的第一代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和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通用化程度不高,導彈研製過程缺乏統一規劃,各型號導彈尺寸、重量、電纜結插頭形式等差異較大等等。

目前,我國裝備的第一代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有自動力發射和外動力彈射兩種;貯運發射箱的結構形狀分別為箱形和筒形,且長度和橫截面尺寸也各不相同;而且每種發射裝置只能發射單一種類的導彈,不能實現不同類型導彈的共架發射。

具體地說,052C型驅逐艦上裝備的是6單元一組的圓筒形外動力(准)垂直發射裝置,用於發射HHQ-9遠程防空導彈;054A型護衛艦上裝備的則是8單元一組的箱型自動力垂直發射裝置,用於發射HHQ-16中程防空導彈。如果再加上051C型驅逐艦上的RIF-M垂直發射裝置,那麼現在中國已經擁有多達3種不同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了。

而目前,共架垂直發射技術已成為各國艦載導彈系統發射裝置的主要研究方向。採用共架發射裝置發射不同類型的艦載導彈,可以提高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和靈活性。

在參考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快研製適合我國國情的高可靠性艦載導彈共架發射裝置,對提高海軍艦艇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簡化部隊裝備,以及提高裝備的通用化、模塊化、標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發達國家共架發射技術的研發經驗,並結合海軍武器裝備的現狀和發展規劃,我國艦載導彈實現共架發射可採取以下方法和步驟:

首先,以054A型裝備的自動力(熱)垂直發射方式裝置為基礎,實現HHQ-16艦空導彈和火箭助飛魚雷的共架發射,提高平台的戰術靈活性。例如054A現有的32單元垂直發射箱可以選擇裝載24枚HHQ-16艦空導彈和8枚火箭助飛魚雷或其他不同的組合。同時將其作為我國艦載導彈發射裝置的標准型號,後續新研或改型艦載導彈均要求能夠使用該發射裝置。

其次,以上述通用自動力垂直發射方式裝置的基礎,在不改變原有發射裝置的結構及佔用甲板尺寸的情況下,通過加大或減小支撐架的高度,來滿足貯存、發射較大尺寸的遠程巡航導彈和較小尺寸的點防空導彈(可以由新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改進而來)的要求。這樣在其他大小各異的艦艇平台上(例如較大的驅逐艦或較小的導彈艇)也可以按需要裝備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另外,還可以借鑒美國MK-41發射系統裝載ESSM「增強型海麻雀」艦空導彈的經驗,設計一種可貯存4枚點防空導彈的發射筒,且發射筒的橫截面尺寸與HHQ-16型艦空導彈相同,實現共架發射。這樣054A型護衛艦現有的32單元垂直發射裝置將可以同時容納24枚HHQ-16中程防空導彈和32枚點防空導彈,或是16枚HHQ-16中程防空導彈、32枚點防空導彈、和8枚巡航導彈/火箭助飛魚雷,或是其他的組合,大大增強了平台的戰鬥力和戰術靈活性。

第三,進行冷熱共架的垂直發射技術研究,使自動力垂直發射的導彈可以與外動力垂直發射的HHQ-9實現共架發射。筆者認為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同心圓筒式垂直發射技術(CCL),該系統的每個發射筒均由內外兩個同心筒組成,內筒起支撐、導向作用,內外筒之間的環形空間為燃氣通道。

導彈正常發射或意外點火時,發動機的燃氣流經由位於導彈下方的導流器轉向180度,再經環形燃氣通道穿過發射筒上埠排到大氣中。而採用不同的內筒直徑,就可以適配不同的導彈,如火箭助飛魚雷及巡航導彈等。同樣,也可以設計一種內筒可容納4枚點防禦艦空導彈、外筒的橫截面尺寸與HHQ-9型艦空導彈發射筒相同的發射裝置,以提高其防空火力。

這樣,通過在原有HHQ-9發射裝置中配備不同的CCL導彈發射筒,052C型驅逐艦就可以實現由單一功能的防空型驅逐艦向多用途驅逐艦的轉換,其現有的48單元垂直發射裝置將可以同時容納24枚HHQ-9艦空導彈、32枚點防空導彈、和16枚巡航導彈/火箭助飛魚雷,實現較為均衡的火力搭載。

第四,以CCL和冷熱共架發射技術為基礎,並參考美國MK-57垂直發射系統,發展新型的通用導彈垂直發射裝置。該裝置應具有開放式結構和模塊化電子設備設計,並可以實現舷側布置,更加靈活安全,既不會佔用過多寶貴的艦內空間,又可以作為艦艇的附加裝甲增強生存力。當布置在舷側的時候,還可以很方便地為外動力發射方式提供所需的外傾角度。必要時可以採用不同傾角(甚至水平)的布置方式,以兼容魚雷、彈道導彈、或其他靈巧彈葯的發射需要。

⑥ 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燃氣排導裝置結構

MK41系統的標准模塊採用8隔艙模件,總體尺寸為3.17m×2.08m×7.67m,在結構上有一定的獨立性,版可作為獨立的權發射單元,一個或多個模塊與發控設備相聯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系統。MK41系統有MKl3、MKl4、MK15三型貯運箱,它們外形結構基本相同,截面均為63.5cm ,長度有5.79m和6.71m兩種,箱體用波紋鋼製成,內部結構按照2.82kg/cm 的內壓要求設計。

⑦ 北京理工大學的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主要研究哪一個方向火箭導彈還是飛機

首先,更改下上位回答者的錯誤據我了解「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指定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國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所國防院校,歸屬國防科委領導。主要以導彈、坦克為核心發展國防科技,同年十月抽調部分教員參與北航的組建」也就說北航沒成立的時候,北理工已經開始研究飛行器了,並非起步階段,請這位六級的朋友搞清楚再來回答!另外飛行器設計不僅僅在航空方面也在航天方面!還有飛行器設計強悍的學校前五排名位西工大、北航、哈工大、南航、北理工!
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在理工是一院(宇航學院)一系(飛行器設計系),前身是導彈設計系,本科含飛行器設計和航天運輸與控制兩個專業,研究生屬於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下,該專業分為 1 飛行器總體設計2 飛行動力學與控制3 航天器系統與自主技術4 宇航推進技術四個方向。博士階段分為:1飛行器設計2飛行器強度與結構設計3飛行器制導與控制4飛行器總體
下面是詳細內容
1、本科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在航天航空領域中從事飛行器總體設計的理論研究與試驗、設計與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

專業內容:本專業以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為主幹學科,學習飛行器總體設計、飛行器結構設計、飛行器飛行力學與控制等學科方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

主要課程(群):工程力學、結構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機械設計與製造基礎、電工和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應用、自動控制原理、制導與控制技術、結構設計、飛行器系統設計、測試技術等。

就業與深造:本專業有相應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攻讀研究生的比例達65%以上。畢業生面向航天、航空及兵器科學技術等國防科技領域,主要從事飛行器,特別是制導飛行器設計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總體論證、方案設計及技術管理等工作。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學制與授予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研究生飛行器設計學科點,1981年獲得導彈設計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獲得導彈設計博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科點以飛行器系統總體、制導總體、飛行器設計、飛行器制導與控制、飛行器結構、飛行力學為主,對象覆蓋航空、航天及兵器領域。

本學科研究方向覆蓋了飛行器設計的各個領域,工作涉及了飛行器總體、結構、制導、控制系統、氣動布局、飛行力學、推進裝置、發射等各個方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強大的飛行器設計總體技術研究力量。

本學科點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目前承擔著大量國防預研及型號項目及教學改革任務,在武器裝備現代化及制導化的研究中獨樹一幟,並獲得多項省、部級獎項。

本學科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教師梯隊,有一批年輕有為的博士、博士後接班人。多年來的科研投資及211工程一期的大量投資建設使本學科點具有很好的教學及科研實驗基地,這包括總體技術實驗室、模擬實驗室、結構強度實驗室、推進技術實驗室、氣動實驗室及發射技術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將為今後的教學和科研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⑧ SS-N-19反艦導彈的技術特點

在SS-N-19巡航導彈的資料搞到之前,西方的猜測:導彈採用常規氣動布局,彈頭成錐體,中段至尾段為圓柱形。彈體中部設有一對後掠式梯形彈翼,尾部設一對水平翼和一部垂直尾翼,這些彈翼都可以折疊。彈體下部設有渦扇發動機進氣道,靠近尾部兩側各設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而從公布的SS-N-19的圖片中,可以看到該型巡航反艦導彈的布局並不是這樣,與其它導彈的最大差別是發動機進氣道設在導彈錐形頭部,與蘇聯早期米格飛機的機頭布局十分相似。彈體中段到尾部有弧形變化,而並非直徑相同。彈翼和尾翼不是後掠式梯形,其中彈翼有兩處折疊,更能貼近彈體形狀。尾翼因彈體下不設進氣道而設計成「十」字型操縱面。導彈的助推器只有一個,設在尾部之後,呈圓柱形,帶有梯形可折疊彈翼。 SS-N-19型反艦巡航導彈研製成功後,先後裝備在基洛夫級巡洋艦、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奧斯卡級核潛艇和奧斯卡級II型巡航式導彈核潛艇上。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前部中央設有12單元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分2排,用於發射SS-N-19導彈。因為導彈發射裝置兩側是飛機起飛跑道,發射井蓋設計與飛行甲板齊平。
「基洛夫」級上的SS-N-19導彈發射裝置位於上層甲板前,也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發射井位於艦體縱中心線兩側,每側2排,每排5個發射單元,共計20個單元,呈一個60°仰角。
O級上的SS-N-19導彈發射裝置位於指揮台圍殼兩舷側的雙層艇殼之間,每側12個發射井,向前傾斜40°,每兩組導彈共用一個發射井蓋,因此O級外觀舷側只能看到6個發射井蓋。24枚SS-N-19型導彈將O級武裝成世界上攻擊力最強的巡航導彈核潛艇。 SS-N-19反艦巡航導彈因發射平台不同,可分為艦載攻擊方式和水下攻擊方式。
艦載攻擊方式分為近程攻擊和遠程攻擊兩種。
近程攻擊前,一般都是由艦載雷達發現攻擊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發射諸元和飛行程序傳輸給導彈制導系統,然後打開發射井蓋,用冷氣彈射方式將導彈發射出去。導彈升空後,助推器點火,導彈轉向飛行,以70米的巡航高度飛向目標,其間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指令修正,導彈上的主動搜索雷達也可捕獲目標,最後以俯沖方式或以10~20米高的掠海飛行方式攻擊目標。
遠程攻擊時,先是由海洋監視衛星、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等上的探測裝置發現目標,然後將目標信息通過衛星通信線路傳到艦上。導彈接受指令發射升空。導彈離艦後展開彈翼,固體助推器將導彈加速至沖壓發動機工作速度,爬升至14000~17000米的高度。爾後除領航彈繼續維持高度飛行外,其他導彈都將降低高度進入巡航段飛行。領航彈由衛星或圖-95РЦ型偵察-中繼飛機提供修正指令進行中繼制導,彈群中的其他導彈的飛行則由領航彈控制。發現目標後,由導彈上的主動雷達制導,以俯沖方式或掠海飛行方式對目標進行攻擊。水下攻擊方式由潛艇來完成,也分為近程和遠程攻擊兩種形式。近程攻擊時,潛艇搜索雷達或聲吶即可發現目標,然後將發射程序輸入導彈,導彈發射出水,助推器點火,而後攻擊方式與水面艦艇相同。
遠程攻擊時,指令傳輸要復雜一些。此時潛艇往往處在水下巡航狀態,自身無法發現遠處的目標。此時空間衛星、空中飛機、海面艦艇或民用船隻發現敵方目標後,將信息通過衛星線路傳輸給位於俄羅斯本土的地面數據中心,經過分析處理後,將攻擊要素通過長波通信傳給水下的潛艇,或由衛星線路先傳給附近的水面艦艇,再轉發給潛艇。以後的攻擊方式就和近程攻擊和水面艦艇的攻擊方式一樣了。在當時SS-N-19非常先進,在發射之後不用艦艇控制。在多枚「波紋-發射」飽和攻擊模式中,首枚引導導彈依照一條高飛行軌跡率先飛向作戰目標,而其它後繼導彈則靈活的採用低高度飛行軌跡來增加隱蔽性。如果引導導彈被攔截,那其它的導彈自動地擔任引導角色。

⑨ 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中心

長征一號(LM-1)系列運載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國使用長征一號(LM-1)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顆人版造衛星東方權紅一號。長征一號是在兩級中遠程導彈上再加一個第三級固體火箭所組成,火箭全長29.86m,起飛總重81.57t,起飛推力為1040kN。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隸屬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是國家專業從事空空導彈、發射裝置、地面檢測設備、光電設備及其它派生產品科研設計開發及批量生產的研究發展基地。

⑩ 兵器科學與技術的武器系統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是研究現代戰爭條件下各種武器系統及其裝備的系統分析、總體設計、技術保障、綜合運用以及戰術和技術的協同等問題的綜合性技術學科。它涉及武器系統的方案論證、系統分析、總體設計與綜合技術集成、子系統專門技術、安全工程、維修工程、壽命與可靠性、武器系統的運用方法以及作戰效能評估等科學技術內容,是兵器科學與技術中的綜合性學科。
現代武器系統是多種子系統及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的基本目的是通過系統總體和各子系統的優化、協調匹配及有效運用,獲得最大的系統效能。
近代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的思想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對於武器系統的綜合作戰效能具有倍增作用。未來戰爭是交戰雙方之間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武器系統與應用工程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它所形成的現代系統分析理論與方法還被推廣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其它領域。本學科涵蓋了原兵器系統工程、兵器運用工程及水中兵器學科部分內容,並形成了新的學科內涵。本學科與系統科學、軍事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等學科有密切聯系。 1.博士學位應具有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學科領域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牢固掌握武器系統的分析優化與模擬、系統總體設計與核心子系統設計、系統運用與技術保障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深入了解本學科及主要相關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國內外研究前沿,能熟練運用相關理論、計算機技術和先進的實驗測試手段從事本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和產品研製,創造性地將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相互滲透與交叉。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備學術帶頭人或重要研究項目技術負責人的素質。能夠獨立承擔並完成有重大意義的科研課題。能夠勝任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有關軍兵種相關部門的教學、科學研究、產品研製或技術管理工作。
2.碩士學位應具有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學科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入的專門知識。較好掌握武器系統分析、優化與模擬、系統總體設計與核心子系統設計、系統運用與技術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熟練運用相關理論、計算機技術和儀器設備等技術手段獨立從事本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現狀與發展方向。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有在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及有關軍兵種相關部門從事工程技術及產品開發、科研、教學、工程運用及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1.學科研究范圍武器系統的建模、分析、優化與模擬;武器系統總體及核心子系統設計;軍用目標特性分析、探測、識別、制導與控制;武器裝備綜合技術運用與軍械技術保障:武器安全工程;武器系統可靠性與維修工程;武器系統的環境效應、毀傷能力與作戰效能;武器系統對抗技術研究;武器裝備與作戰指揮一體化技術。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現代信號處理,專業數學,復雜系統理論,系統、信息與控制等。
專業課武器系統工程專論,武器運用工程專論,武器安全工程專論,武器總體設計及核心子系統設計,武器系統優化模擬,武器體系對抗分析與綜合等。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高等代數,計算方法,運籌學,最優化方法,數理統計,系統工程,信號處理,現代控制理論,系統模擬與模擬等。
專業課武器系統原理與工程設計,武器系統運用工程,武器系統保障工程,目標探測與識別技術,武器安全工程,武器系統設計概論,現代測試技術,人機環境工程等。 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是研究槍、炮,.火箭、導彈及魚雷等拋射武器實現有控與無控的發射、飛行及終點效應的理論與技術,是兵器科學與技術的主要學科。涉及拋射體推進過程式控制制、飛行穩定與准確尋的、對目標的毀傷效應、發射環境效應、發射控制與檢測、發射准備與模擬訓練、發射系統工程等研究領域,關繫到系統總體設計優化及新發射原理、武器的更新等,對武器系統的研製開發與作戰效能的提高,具有先導和推動作用。
本學科涵蓋了原火箭導彈發射技術、彈道學及水中兵器等學科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學科內涵。本學科與飛行器設計和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葯工程、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1.博士學位具有堅實寬廣的數學、力學、工程熱物理及機電理論基礎,具有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深入了解學科的前沿及發展方向,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和先進的實驗測試手段,具有獨立從事創造性工作的科研能力。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具備學術帶頭人和項目負責人的素質。能獨立承擔有重大意義的高新科研課題和尚待解決的理論與工程問題的研究任務。勝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關軍兵種的教學、科研或技術管理工作。
2.碩士學位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進展與動向,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及有關的實驗測試儀器。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可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工廠企業及有關軍兵種從事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的教學、科
研及工程技術工作。 1.學科研究范圍內彈道學;發射動力學;空氣及水中彈道理論;彈箭散布與增程技術;終點彈道學;創傷彈道學;超高速發射技術;發射系統模擬與自動檢測;發射效應及其控制技術;發射安全及可靠性技術;發射系統總體設計與分析;發射系統試驗技術;發射系統故障診斷。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專業數學,高等振動理論,現代流體力學,現代物理新進展,彈塑性力學,斷裂力學。
專業課發射動力學與振動控制,多相反應力學,彈道系統模擬與模擬,系統辯識,系統故障診斷,智能檢測與控制,瞬態測試技術,系統可靠性分析。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數理方程,非線性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數,數理統計。
專業課多相流體力學,燃氣射流力學,發射動力學,現代內彈道學,現代外彈道學,水中彈道學,數字信號處理,雜訊控制學,現代設計方法,現代控制理論基礎,瞬態測試技術,最優處理及應用,系統失效與可靠性評估,模擬技術。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葯工程是兵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由火炮與自動武器和彈葯戰斗部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合並而成。本學科覆蓋火炮、自動武器、彈葯戰斗部工程三個專業技術的研究領域。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葯工程研究各類管射武器和各類彈葯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分析、先進設計理論和方法的應用、系統測試技術等,是各類管射武器各分系統以及與其相配套的軍工類學科的綜合應用性學科,對我國兵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我國軍事裝備現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火炮、自動武器及各類彈葯是各國軍隊主要的火力裝備,數量極多,其現代化水平的高低是部隊戰鬥力水平的重要體現。現代化作戰武器系統的先進性、復雜性和高性能要求賦予了本學科新的內涵,使本學科由原機械屬性向機電一體化、數字化拓展。本學科與機械、力學、電子、控制、材料、計算機和彈道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體。本學科研究的領域又與國民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高新技術可直接用於國民經濟建設。 1.博士學位具有扎實而寬廣的本學科理論基礎與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熟悉本學科的研究、開發、試驗技術,全面了解本學科現狀與發展方向,把握學術前沿,了解相鄰學科發展,有很強的科研創新能力。學位獲得者具備科研項目負責人或學術帶頭人的素質,能勝任本學科科研工程開發、教學、管理等工作,同時也能從事通用機電系統開發研究工作。
2.碩士學位具有扎實的本學科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現狀與發展方向,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學位獲得者具備承擔科學研究課題的能力和素質,能勝任本學科教學、科研、開發和管理等工作,也能擔任通用機電系統開發研究工作。 1.學科研究范圍武器(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葯)系統分析與總體設計;武器設計理論與方法;武器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彈葯設計理論;目標毀傷學與終點效應;武器測試及試驗技術;武器機電技術;新概念、新原理彈葯理論研究;彈葯裝葯與炸葯應用技術;彈葯推進劑應用技術;炸葯與安全技術。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專業數學,現代物理新進展,彈塑性力學,結構動力學,現代流體力學,斷裂力學等。
專業課系統模擬與物理模擬,沖擊動力學,爆轟理論,湍流理論等。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高等線性代數,機械繫統動力學,彈塑性力學及應用,數理方程等。
專業課武器系統分析與研究,武器CAD技術,發射動力學,武器動態模擬技術,武器應用力學,武器動態測試技術,現代彈葯設計與進展,超高壓技術及試驗,戰斗部機理與終點效應,機電控制技術等。 軍事化學是以有機化學、分折化學、葯理學、化學工程為基礎,研究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偵檢、防護、洗消的理論與技術和研究特種軍用化學品的一門應用學科,是防化裝備器材論證、研製和評價的科學技術基礎,直接為國防建設服務。20世紀初,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大規模使用有毒化學物質於戰場殺傷有生力量,化學防護技術應運而生。二次大戰期間,隨著元素有機化學的發展而出現的高毒性的含磷有機化合物的應用,促進了相應的偵檢、防護、洗消技術的發展。6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分析技術、吸附催化技術。生物技術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該學科逐步發展為一門與現代高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化學學科。
煙火技術是以化學物理學、光電物理學為基礎,研究煙火葯劑和無源干擾材料及其施放技術,以達到光、聲、色、煙、熱等化學物理效應的理論與技術,以及各種起爆、點火等火工品和火工系統的理論與技術。本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照明彈、發煙彈、燃燒彈等特種彈葯,使煙火技術獲得全面快速的發展。60年代以來,形成了利用煙火葯劑及無源干擾材料干擾紅外、激光、微波等觀瞄器材及制導武器的技術,從而發展成一門光、電、力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本學科涵蓋了原軍事化學和火工、煙火技術專業的內容。 1.博士學位應具有堅實而寬廣的理論基礎及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能深入了解和熟悉我國和國際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對本學科的新概念、新技術的前沿領域有較強的科學洞察力和創造力。博士論文成果應具有創造性。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具有學術帶頭人或項目負責人的素質。
2.碩士學位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及系統的專門知識,能了解並熟悉我國和國際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的現狀及趨勢,結合研究方向,對新技術和新方法有較強的分析和應用能力;具有進行科學研究或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本學科畢業研究生既適合於擔任高等學校的教師,也適合在科研單位、設計部門及大中型企業從事研究、設計、管理等工作。 1.學科研究范困軍事有機化學,天然產物化學及分子設計,化學偵檢及敏感試劑,軍事吸附及催化技術,化學消毒及消毒材料,特種軍用化學品,煙火學理論研究,煙火葯劑及器材應用技術,無源干擾技術,火工系統理論與應用技術。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生物有機化學,催化新材料,燃燒學等。
專業課軍事化學專論,蛋白質與多肽化學,現代煙火學,模擬酶化學,防毒材料化學,光電對抗材料與技術,火工葯劑學專論等。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高等有機化學,高等物理化學,高等分析化學,多相催化反應動力學,化學流體力學,現代儀器分析,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專業課軍事化學,元素有機化學,化學感測器,催化原理,吸附技術原理,化學與催化反應工程,煙火測試技術,煙火光學,紅外物理學,功能材料學,火工系統理論與方法等。 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光學工程。

閱讀全文

與火箭導彈發射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效好氧生化裝置設計 瀏覽:401
dnf女機械帶什麼稱號號 瀏覽:769
為什麼格力製冷快 瀏覽:807
抖音達人用什麼設備拍的視頻 瀏覽:975
手機連接電腦的wifi設備名稱是什麼原因 瀏覽:417
閥門在安裝前應進行什麼試驗 瀏覽:923
暖氣閥門開關旋鈕結構 瀏覽:753
如何用儀表判斷油氣分離器好壞 瀏覽:559
製作奶茶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683
哪些計量儀器需要外校 瀏覽:809
什麼的超聲波填空 瀏覽:96
軸承609z是什麼意思 瀏覽:497
傳熱實驗裝置簡圖 瀏覽:755
聯裕機械手怎麼樣 瀏覽:381
繞線機自動排線裝置 瀏覽:18
皇冠方向軸承多少錢 瀏覽:707
航拍儀器是什麼圖片 瀏覽:536
什麼是機械表的發條 瀏覽:486
軸承檢測儀器具有哪些 瀏覽:987
空調只有製冷怎麼制熱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