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晷是測量質量的工具嗎原理是什麼呢
陰影的長度與平行光的角度成線性.輻射角由地球自轉決定.地球的自轉是一個時間的過程.因此,陰影的長度反映了時間。此外,由於太陽對地平線的測量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對太陽光線和地球平面角度的測量不同,由於他們生產赤道日晷、極地日晷、子午線鍾等.赤道日晷是一種必須與赤道平面平行的日晷,它們必須垂直穿過表盤中心,指向南北。順時針方向的陰影在圓盤上移動的角度與太陽在天空中移動的角度相對應。
日晷是用陽光測量的最古老的計時表,今天它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日晷的文明國家之一。我國至今發現的第一塊石鍾是西漢初的遺物,距今約2200年。在我國許多古代科技成果的歷史上,按照日晷理論製造和應用,可以說是一顆燦爛的明珠。陶瓷棒其原理是利用太陽投射的陰影來確定和分割瞬間。日晷通常由銅箭頭和石盤組成。這種利用太陽光投影計算時間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時間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人類已經使用了幾千年。
② 除了鍾表以外還有哪些辦法測量時間
1、看倒影,觀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離正午12點越近,影子越長和6點越接近,
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個瓶子用針扎個孔,大概計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後進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個小時,這個時間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關。
3、製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備一根蠟燭,提前計算好一個小時蠟燭會燃燒多長,那麼時間快慢和是否有風有關,有風的話蠟燭燃燒快。
(2)古代檢測裝置怎麼選擴展閱讀:
在鍾、表等現代的計時工具還沒誕生之前,古人最主要計時工具就是「日晷」(Sundial)和「刻漏」。「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是「太陽的影子」。日晷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實際位置測定時間的一種儀器或器具,利用地球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運動規律測定時間。
日晷一般由晷面和晷針兩部分組成,太陽光將晷針的影子投影在標有刻度的晷面上,用以指示時間。而古代的科學發明經過藝術家對晷面和晷針進行藝術加工,就製成了形態各異的日晷。
在歷史進程中,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1、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2、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3、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4、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
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
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
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
西方機械鍾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③ 古代在抗震救災的時候,除了地動儀,還有哪些檢測器
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其給世界各國的民眾帶來了巨大影響。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預測地震,乃至地震救援成為了人類和大自然作斗爭始終繞不過去的兩門學科。
但早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在探索預測地震的方法。中國古代的部分大一統王朝還形成了應對地震災害等自然災害的體系。只要地震等災害爆發,朝廷就能採取相應的措施,抗震救災,幫助民眾度過重重難關。
2.總結地震前兆,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了一些地震前兆。比如,在地震發生前,家養的動物會坐立不安,不願意呆在家裡面。螞蟻、老鼠會到處亂竄。蛤蟆會成群出動,魚類會成群漂游跳出水面。
3.觀測星辰,古代人認為,一旦天上星象異常,人間有大事發生。《晏子春秋》記載,齊國的大臣發現星辰有異常,「維星絕、樞星散」,地震就會發生。
④ 從古至今有哪些稱重工具
1、秤
秤亦作「稱」。衡器。或將不等臂的衡量輕重的器具皆稱為秤,或指以看秤星計被稱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單指秤杠。戰國時已有不等臂衡器。
國內桿秤始於何時,尚無定論。出土的楚國王銅衡桿,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測是稱量時作為在不同部位懸掛權和重物的標志,很可能是從等臂天平過渡到桿秤時出現的一種衡器。東漢以後演變為從秤星看重量的秤。
2、戥子
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硅(據傳)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屬於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也被當做一種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3、衡器
衡器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在中國統稱為「度量衡」。中國古代衡器紮根於歷史文化之中,其發展史本身就是一幅濃縮的古代社會的生活畫卷。
4、稱重儀表
稱重儀表也叫稱重顯示控制儀表,是將稱重感測器信號(或再通過重量變送器)轉換為重量數字顯示,並可對重量數據進行儲存、統計、列印的電子設備,常用於工農業生產中的自動化配料,稱重,以提高生產效率。
5、電子台秤
電子台秤是是利用電子應變元件受力形變原理輸出微小的模擬電信號,通過信號電纜傳送給稱重顯示儀表,進行稱重操作和顯示稱量結果的稱重器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戥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衡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稱重儀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子台秤
⑤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五、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5)古代檢測裝置怎麼選擴展閱讀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的不同
一、稱謂不同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二、方法不同
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三、計算不同
古人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
⑥ 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叫日什麼
叫日晷rì guǐ ,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盤的中央裝著一根與盤垂直的金屬棍兒。
⑦ 介紹一下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日晷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編輯本段常見的日晷 使用日影測時的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Gnomon),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的指向北極點,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針。觀察這根指針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現有常見的日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形式: (1) 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 是最常用的日晷,採用水平式的刻度盤,日晷軸的傾斜度,依使用地的緯度設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數計算才能確定。適合低緯度的使用。 (2) 赤道式日晷(The Equatorial Sundial) 赤道式日晷是依照使用地的緯度,將軸(指時針)朝向北極固定,觀察軸投影在垂直於軸的圓盤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的裝置。 盤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軸投影在圓盤上的影子會分在圓盤的北面和南面,適合中低緯度的使用。若將圓盤改為圓環則稱為赤道式羅盤日晷。 (3) 極地晷(The polar Dial) 供指時針投影的平面與指時針平行,即與地平面的夾角與地理緯度相同,並朝向正北。時間的刻畫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來處理,投影的時間線是平行的線條。適合各種不同的緯度使用。 (4) 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盤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較適合在中緯度(30~60)使用。 (5) 東或西向垂直式(Vertical Direct East or West)刻度盤面朝向正東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只能在上半日(東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緯度都適用。 (6) 側向垂直式(Vertical Declining)刻度盤面採用垂直方向的日晷。這一種日晷需要依照建築物的牆面方向換算刻度,不容易製作。依季節及時間的不同,有時不會產生影子。南向與東西垂直日晷都可視為此形的特例。 (7) 投影日晷(Analemmatic Sundial)不設置指時針,僅在地平面依地理緯度的不同繪制不同扁率的橢圓,在其上刻劃時間線,並將長軸指向正東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軸上則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測量時刻的正確位置。 編輯本段日晷的角度等計算 日晷的製作除了指時針必需正確的安裝之外,時間線的刻劃也不能忽視。各形日晷時間線的刻劃與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時針的高度等,都有關系。假設地理緯度為φ,指時針的高度為H,要刻劃的時間與正午的差值為T;時間線與指時針的夾角為A,距離為D,則各形日晷的計算式如下: (1)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2) 赤道式日晷:等分圓盤,每小時相當與十五度,正午線垂直朝下。 (3) 極地晷:D=H*TAN(15*T) (4)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5) 東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6) 側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時針與牆面垂線的夾角TAN(W)=SIN(θ)*COT(φ) 指時針高出於牆面的夾角SIN(O)=COS(θ)*COS(φ) 指時針與正午線的時間線差COT(R)=COT(θ)*SIN(φ) 6點與12點時間線的夾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牆面的斜角 (7)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橢圓長軸與短軸的比:sin(φ) 豎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del:太陽的赤緯,V:時間點在短軸方向上的值 D:時間點在長軸方向上的值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中國古代測時儀器。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有時間刻度,晷針垂直於盤面,通過晷針日影在盤面上的方向就能測定時間。因盤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日晷的早期歷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594)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但晷盤是木製的。後世改用石質晷盤,金屬晷針。北京故宮等處保存的都是清代製造的石質赤道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相持既久,日晷漸移。——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 [sundial]∶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稱「日規」,是古代人利用日影來定時刻的計時器。日晷的種類很多,根據晷面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種,功能也不盡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41644.htm
⑧ 中國古代的科學儀器有哪些
【生命科學】電泳儀/電泳槽 細胞樣品收集器 自動部分收集器/自動樣品采樣儀 PCR擴增儀/PCR熱循環儀 紫外檢測儀/紫外分析儀 液氮生物容器(液氮罐) 冷凍乾燥機(凍干機) 乾式恆溫器/恆溫混勻儀 血紅蛋白儀 核酸蛋白儀/酶標儀/生化分析儀 雪花製冰機 組織晶元制備儀/細胞程式控制降溫儀 動物人工呼吸機/溶劑過濾器 層析柱 微波化學反應器 移液器/移液槍/分液器 微孔板恆溫孵育器 氮氣吹掃儀
【光學儀器】可見分光光度計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熒光分光光度計 紅外分光光度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光澤度儀(計) 旋光儀/圓盤旋光儀 火焰光度計 白度測定儀(白度計) 測色儀/色差儀/羅維朋比色計 應力儀 熔點測定儀/熔點儀 照度計/日照計/測光儀 紫外輻照計 光度計/光強計/亮度計 光電霧度計/透光率霧度測定儀 阿貝折射儀/棱鏡折射儀
【箱類器材】真空乾燥箱 鼓風乾燥箱 電熱恆溫乾燥箱 遠紅外乾燥箱(烘箱) 膠片乾燥箱 精密節能乾燥箱 黴菌培養箱 振盪培養箱 隔水式培養箱 電熱恆溫培養箱 光照培養箱 生化培養箱 人工氣候箱(培養箱) 恆溫恆濕箱 高低溫試驗箱(濕熱試驗箱) 鹽霧試驗箱 二氧化碳培養箱(CO2) 植物培養箱/植物生長箱 老化試驗箱 真空手套箱(惰性氣體操作箱) 電熱恆溫水箱 高溫燒結箱 定碳爐 低溫冷阱/半導體冷阱
【溫控儀表】電熱板/加熱板/控溫板 電熱套/加熱套/控溫套 箱式電阻爐(馬弗爐) 管式電阻爐/管式高溫爐 坩堝電阻爐/坩堝電爐 單管定碳爐/雙管定碳爐 封閉電爐/萬用電爐 恆溫水(油)浴/恆溫水槽 恆溫水浴鍋 低溫恆溫槽/低溫恆溫浴 控溫儀/溫控儀/溫度控制儀 電砂浴/電沙浴
【無損檢測】轉速表/頻閃儀 測振儀(振動監測儀/變送器) 機械故障檢測儀/機械故障聽診器 地下管道/管線探測檢漏儀 麥式真空計/壓力真空計/熱偶計/電阻計/復合計 泄漏檢測儀 電火花檢漏儀/電火花針孔檢測儀 現場動平衡儀 洗片機/觀片燈 超聲探傷儀 磁粉探傷儀 X射線探傷機 其它無損檢測設備 焊縫外觀檢測工具箱 表面粗糙度測量儀 紅外測溫儀 看譜鏡(驗鋼鏡) 黑白密度計 油質分析儀
【量具量儀】數顯卡尺 游標卡尺 帶表卡尺 千分表/百分表 千分尺 高度尺/深度尺 數顯萬能角度尺 扭矩測量儀/扭力測試儀 卡表/卡規 數顯標尺 管形測力計/管形拉力計/管形推力計 推拉測力計/拉壓測力計/拉力計
【除濕凈化】除濕機/抽濕機/吸濕機 超聲波清洗器 空氣凈化器 自動蒸餾水器/電熱蒸餾水器 滅菌器/蒸汽消毒器 臭氧消毒機 超凈工作台 消毒殺菌凈手器 電動氣溶膠噴霧器 純水機/超純水機 防潮櫃/防潮箱/氮氣櫃 不銹鋼存屍冷藏櫃
【常規設備】電動攪拌機 磁力攪拌器 研磨機/球磨機/沙磨機/平磨機 勻漿機/分散機/均質機/搗碎機 萬能粉碎機/中葯粉碎機/破碎機 錐形磨/膠體磨 恆溫搖床/脫色搖床/搖瓶櫃 振盪器/恆溫振盪器 旋渦混合器/梯度混合器 空氣壓縮機/無油空壓機 粉末壓片機(油壓機)/模具 切割機/鑲嵌機 拋光機/預磨機/磨拋機 定時器/定時計 旋轉蒸發器 層析實驗冷櫃 玻璃反應釜/真空恆溫反應器
【石化儀器】石油產品閃點和燃點試驗器 石油產品恩氏粘度計 石油產品密度試驗器 銅片/銀片/潤滑脂/液相腐蝕試驗器 石油產品蒸餾(餾程)試驗器 石油產品酸值/酸度試驗器 石油產品灰分測定儀/色度測定儀 石油產品水分試驗器 石油產品硫含量試驗器 機械雜質/殘留物/殘炭/沉澱物測定儀 石油產品運動粘度測定器 傾點/濁點/冰點/凝點/冷濾點試驗器 抗泡沫特性/抗乳化性能試驗器 潤滑脂滴點試驗器 飽和蒸汽壓試驗器/實際膠質試驗器 原油中蠟含量測定儀 氧化安定性測定儀 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儀 液體石油采樣器/取樣器 絕緣油耐壓測定儀 絕緣油體積電阻率測定儀 潤滑油空氣釋放值測定儀 萘結晶點試驗器/苯胺點試驗器
【葯檢儀器】切片機 澄明度檢測儀 片劑多用測定儀(硬度.脆碎度.崩解度.溶出度) 葯物光照試驗儀 制丸機 細菌內毒素檢查儀 葯物透皮擴散試驗儀 葯物溶出度儀 片劑脆碎度測定儀 微機熱原測溫儀 崩解時限測定儀(崩解儀) 包衣機/小型包衣機
【塗料儀器】塗料比重杯 漆膜附著力試驗儀/劃格試驗儀 建築塗料耐洗刷儀/磨耗儀 粒子細度試驗儀(刮板細度計) 三輥機/平磨機 塗膜器/成膜器 乾燥性能試驗儀 柔韌性測試儀(杯突試驗儀/彎曲試驗儀/彈性試驗器) 樣品雜質分析儀 漆膜沖擊試驗機 目視比色箱/鐵鑽比色計
⑨ 古代用來測量的儀器有那些
我國古代使用的的天體測量儀器主要有渾儀、簡儀等;表演天體視運動的儀器主要是渾象等。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宇宙理論,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天內充滿了水,天靠氣支撐著,地則浮在水面上。天的大圓分為365.25度,渾天旋軸兩端分別稱為南極、北極,赤道垂直於天極,黃道斜交著天的大圓,黃赤道交角為24度。
渾儀正是以此為基礎而設計的。我國渾儀的發明大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之間(即戰國中期至秦漢時期)。早期的渾儀比較簡單,經過歷代天文學家的改進,到了唐代,由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了一架比較精密完善的渾天黃道儀。整個儀器分為三層,外層叫六合儀,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層叫三辰儀,是由白道環、黃道環和赤道環構成。里層叫四游儀,包括一個四游環和窺管。現存明制渾儀基本就是這種結構,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儀中的白道環,而加上了二分環和二至環。由於渾儀的圈環過於復雜,遮掩天區,影響觀測,所以元代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將其簡化,創制了簡儀。
(2)簡儀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它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 365.25 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於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旋轉的是四游雙環,四游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游旋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並有窺管和界衡各一。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
簡儀的創制,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⑩ 不思議迷宮古代檢測裝置選什麼
不思議迷宮古代檢測裝置選什麼好呢?各彩蛋又是如何觸發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檢測裝置【1w/5000碎,同位素檢測結果(探索2星)】
冒險者之森:182年前
英雄之村:85年前
遺落聖壇:3393年前
廢棄邊陲:453年前
古代競技場:652年前
低語之森:581年前
聖者之塔:1075年前
海賊之港:24年前
骷髏島:274年前
沙漠綠洲:529年前
血腥要塞:4753年前
德古拉城堡:507年前
阿瓦隆要塞:3551年前
蒸汽之都:3573年前
太空船廢墟:5年前
地獄邊境:4682年前
混沌深淵:41043年前
永恆之塔:3575年前
埃拉西亞:3576年前
諸神的棋盤:3566年前
時空裂痕:3389年前
世界之廳伊甸:35609年前
煉金工坊:112年前
旅行商人:12年前
傭兵營地:33年前
命運石柱:801629342年前
世界樹:992年前
雪山神廟:3481年前
古代遺跡:3453年前
馬戲團:1年前
巨大的雕像:3402年前
天空浮島:37543年前